穿越之一妃冲天:青瓷怡梦
字体: 16 + -

第1节 读者书评 木樨香儿

穿越之一妃冲天 青瓷怡梦 第1节 读者书评 木樨香儿

本/

看《青瓷怡梦》的感觉是奇怪的,似乎很轻松,又似乎很压抑,没有政治角力的张弛,却充满情绪变化的起伏。

毫无疑问,这是部关于的小说,其它一切都是配角,政治,甚至亲情。如果把这个故事放入一个无朝代无年月的背景下讲述,也许它仍然会不减其彩,因为故事的关键是男女主人公在中的博弈。

关于十三阿哥的小说我已看了不少,从历史小说到武侠到玄幻,从英武豪侠到诚挚善良到老谋深算,各式各色,纷繁芜杂,而静好笔下这种沉稳到沉静,以至沉默,甚至沉闷的性子的十三阿哥却是我第一次遇到。我不喜欢油腔滑调,不喜欢故作浪漫,讨厌舌灿莲花的聒噪,亦不喜欢精光四射的自鸣得意。

我喜欢实在的感情,温暖的关怀,温和的包容,有温度的眼神和微笑,也许不需要言语,便能让我沉醉痴迷不知归路。

无疑,静好笔下的十三阿哥是令泉水叮咚我动心的。他的沉稳正好彰显了他的气质,他的沉静则散发出一种雍容典雅。女主人公青宁说,恒温会让女人发疯。我不是个深涉过的人,不知道是不是这样。时常想着如果我遇到一个让我魂牵梦萦的人也深爱着我,我便会珍惜每分每秒,爱他、回报他、奉献我的所有。但若真的遇到了这样一个人,这样一份情感,我会不会在日复一日的被爱与被包容中麻木、迷茫呢?入兰芷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我不敢大言不惭的说我不会,在人性的黑洞前什么也说不准。也许那时平静蕴集的生活会被我当作一潭死水,平实温馨的会被我当作空无一物。曾经被称道的沉稳、沉静的气质则会化作沉默和沉闷让人苦恼,让人迷茫,让人恨不能撕开对方水波不兴的外表,来寻求回应,苟延残喘。无怪乎很多人说追求的道路是充满乐趣的,而绝顶为峰的感觉却是无限孤寂和空虚的。这种人常会问自己“我成功了吗?”

“我得到了什么?”

而后便会觉得自己富有的一无所有,成功的一败涂地。

青宁和十三阿哥的可以用“相遇于心腹之间,相感于形骸之外”来形容。

最初总角年幼的懵懂,在一次次思想和兴趣契合中的越走越近,那么轻易,他们就彼此进入了对方的心。胜利似乎是来的太顺利,没有一贯的宫廷戏中皇帝的阻挠、后妃的干涉,没有相爱双方为了、为了在一起,义无反顾、同声共气的对封建礼教剑摧并蒂的抗争。一切都是绿灯,顺利的不像在古代。

也许正因为这幸福来的太容易,乍然获得便让人有了手足无措之感,细细抽剥才慢慢品味出生活并非想象中的伊甸园。无法容忍却必须接受的自己丈夫的侧、庶福晋,不感兴趣却必须要粉墨登场强打精神应付梳理的人情世故、内外关系,这一切都让携带着现代婚姻观念和喜欢无拘无束、真诚率**的女主人公苦闷不已,但万千的苦恼都能忍受,最不能忍受的是自己丈夫的漠视。如同雷霆雨露莫非天恩,嬉笑怒骂也都是情感的交流。静好笔下的十三阿哥却是个温和仿佛一视同仁、喜怒常常不着于颜色,内敛到极致的人。

当我们读小说时,数面观人,便会知道十三阿哥很爱青宁,她是住在他心里的人,她是他最在乎的女人,他疼惜她因而绝不会冲她发火,他深爱她因而能包容迁就她的一切叛逆和任性。但是处于悉心呵护里的青宁并非读者,她只能看到一面,从她自己的视角,她就像是那样茕茕孑立的胜利者,在永无黑夜的极昼中感到了似乎永处黑暗的绝望和恐惧。她常常觉得自己在里唱着独角戏,觉得自己追着他走啊走他却从没回头注意过自己,她不知他是否爱自己,也不知自己是否还爱着他,甚至越来越搞不清他们是否曾经爱过。她渴望用一些方式来刺激他的情绪,她告诉他自己心里有着别人,她希望他出离愤怒,或者在害怕失去她的危机感中紧紧抓住她,这样她才可以感觉到她在他心中的位置;她屡次不计后果的出走,她要逃离繁文缛节和不胜其重的责任,她更希望他会焦灼的寻找,哀恳的挽留,这样她才会觉得他仍在乎着她。但是她总是失望。他们俩人太相似,在中孤傲又知趣,深情又包容,似乎同性相斥,他们明明心在一起,脚步却总走不到一块。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无奈,无奈不在外力而在内心。他们俩人又太差异,几百年的代沟,缺乏深入的沟通和交流,却各自用自己的方式执著地表达着、收获着,一个热烈如火焰,一个温和似潭水,表达着如掌运败革,收获着似泥牛入海。

历史上的兆佳氏活了很久,八十多才寿终正寝。看到雍正登基伊始青宁再次出逃的时候,我问静好,青宁不知道十三会在雍正八年去世吗?短短几载为什么不珍惜呢?静好说,是啊,她不知道。于是我说,青宁一直都想弄清楚十三阿哥心里是不是有自己,她的许多行为都不过是在旁敲侧击这个问题的答案,如果是我,将会让她在丈夫临终前获悉他心中始终如一的住着她、深爱她,然后让她抱着这个答案空守三十多年寂寞的光阴。人有时总会不自觉的陷入某种执念,为了一个目标而忽视了身边其它美好的风景,到最后终于获得到手却发现不过是命运一个戏谑的轻笑,而真正宝贵的东西已经在自己的不经意间流失了、一去不返了。

知道了苦苦求索的答案是肯定的又能如何呢?未知时是孤寂,得知时仍旧是孤寂。未知时是

心的孤寂,得知时是人和心一同孤寂。我这种说法太过残忍,静好舍不得,青宁毕竟是她笔下的女主角,如同菩萨的泥胎中也带有一丝生魂,女主角的痛也会是作者的切肤之痛。静好给了青宁一个与丈夫同心赴死的结局。青宁没有在完全的明白中固守三十年的孤寂和遗憾,而是仍怀着情执,“上穷碧落下黄泉”的追随而去了,生未解的纠葛,死亦要继续,今生不解情结,就缠绵生生世世。看到这样的结局,我忽然又有另一种感悟,大概执著也是一种生活,大概痴缠也是一种的互动方式。因爱而来,为情所困,情天情海幻情身,这就是青儿吧……

“呜呼!兰摧蕙折,悲伉俪之如新;地老天荒,想音容而莫即。生离死别,幻海茫茫;镜破钗分,情缘缕缕。况复高堂暮齿,何堪奉侍之无人;稚子髫龄,更叹瞻依而失恃。望庐不见,涕泗交流;遗挂犹存,凄凉欲绝。鲁鼓图存,惟半半、难寻续命之丹;离爻中断,竟单单、愁绾同心之结。哀哉!兰闺昼掩,慵题感旧之诗;鸾镜尘封,怕见联吟之管。昔传王霸,贫须妇以解宽;载考维摩,病藉妻而调护。吾生命舛,中岁弦摧。触景怀人,举目有幽明之隔;抚今追昔,伤心同梦幻之过。貌类愁潘,懒看宝镜;情同病沈,减却腰围。溯轶事于当垆,莫解文园之渴;望巫山而作赋,谁工宋玉之才?卅首悲吟,漫效庄生旷达;数行清泪,聊同奉倩神伤。世有知心,当无予责云尔。”

乾隆十七年弘晓的嫡福晋李佳氏去世,他用深情的笔触写下了《悼亡诗三十首》,上面就是《悼亡诗三十首》的序,他在诗中说:

……

原思伉俪百年谐,谁料于今事已乖。此恨茫茫寻不到,难穷地角与天涯。

何忍重窥半亩园,料应无术返芳魂。漆灯判断幽明路,往事思量眼欲昏。

函封喜字昔同欢,检点空闺带泪看。凉月半床尘共积,如痴独自坐更阑。

每见庭前高下山,探幽孰与共跻攀。闲来忆到同欢地,空向回廊往

复还。

……

皇室的王爷居然也会有这种情感,是有那样情痴的父母才会有这样情痴的孩子吗?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这是文中小小的弘晓在背着青宁最喜欢的《项脊轩志》。

青瓷怡梦,梦如青瓷,在醒来的瞬间梦境已化为乱琼碎玉,如雪释冰消,似乎荡然无存,但没准青儿在梦里真的留下了什么东西呢,也许是一颗情种。会吗?

上一章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