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云金缕衣
字体: 16 + -

二百三十五各奔前程

二百三十五、各奔前程

离开宁王府邸,吴俣急迫想追上康良的轿子,然而眼看就到,康良的轿夫突然加快了脚步。待吴俣灰心放弃时,康良的轿子又慢了下来。待吴俣准备上前时,又加速奔跑起来。如此反复一二,吴俣渐渐明白,便岔路口,调转方向,回府去了。

吴俣好不容易宁耐到次日黄昏,才找了个借口,专程驱轿来到康府,投帖通报,管家引路,这才见到了康良。

两人茶过三巡,吴俣才开口道:“宰相大人——这——”

虽然康良官上任的第一把火,是烧了吴俣头上,但经过长时间的接触,吴俣明白康良是个十分随和的人。而昨日没有让他跟上,也一定有其原因。却为何今日还显得如此客气?吴俣疑惑不解,但又不知该如何问,毕竟所有的事情并没有任何的纰漏。

“吴大人见谅,本官如此做派,也是怕被别人看到了,说三道四的,一旦传到了宁王的耳内,可就不好了!”康良笑道,温和缓缓地解释着。

“我等忠心天日可表,且你我清白做人,有什么可说的,宰相大人是不是太过小心了?”吴俣听康良如此说,心也彻底放下了,神情自然随和了许多,说话时顾忌也就少了。

康良摇头道:“虽说举头三尺有神灵,但人心隔肚皮,我们是否忠心,你知我知天知地知,但有谁能够证明?”

“这——”吴俣倒是觉得康良的话很无赖,却无从反驳。

“再者说,当年宋太祖对后周不是一样忠心耿耿?到头来,还不是取而代之?”康良继续道。

吴俣有些哭笑不得,没想到康良竟然引用这个典故,只好摇头不语,只是还是不知康良到底想表达什么意思。

“历来帝王,忌讳的是什么?吴大人可知晓!”康良这次表现出了极大的耐心。

“权臣、外戚与朋党!”吴俣毫不犹豫道。

康良摇着喝了口茶,点头道:“不错!当年雍正一生都被党争困扰,难堪至极,手脚如缚。两宋是从头到尾,党争不断。党争不但耗费国家资源,容易削弱皇上的权力。因此历代帝王,无不深恶痛绝。”

“这——与你我有何干系——”吴俣茫然道。

恭顺帝虽然年过十二,却依旧没能亲政,凡事无论大小,皆由宁王处置,朋党之争,似乎与皇上牵扯不上。

康良摇头,叹道:“人同此心!皇上害怕下面的臣子相互勾结,沆瀣一气。难道你我就不害怕下面的奴才,拉帮结派,形成一定的势力与你我对抗?”

“宰相大人的意思是,宁王也——”吴俣恍然大悟,对康良的佩服之情,又添几分,谁春风得意之时,还能有此番冷静?

康良低声道:“不错,你我都是宁王的臣子,也是宁王的棋子,因此只有可以掌握手心的棋子,才是好棋子。宁王虽然喜欢会聚数十位官员,相互讨论,却不是为了你我沟通感情,加深了解的,只是希望你我都能够围绕他而转。”

“是!多谢大人开解!”吴俣起身道,“天色已晚,下官告辞!”

“不送!”康良欣慰地点了点头,吴俣已经自己府邸呆得太久了,他相信宁王的眼线一定将之看眼里,即便吴俣不提出要走,康良也准备下逐客令了。

…………

京城!

街道之上,马蹄之声嘈杂,行人纷纷躲避。

“让开——让开——”哗啦一声鞭响,一对骏马飞驰而过,留下阵阵灰尘。

看到此幕的姓皆是一怔,这已是今天第三批人马了,都是急吼吼往城外而去的。

“这不是程家的人马?看来京城的大族之家都出动了,也不知所谓何事?”

“嘿——你还不知道吗?听说皇上今年冬季要开始选秀了,这可是当今皇上第一遭,若是哪家能幸运选上,指不定就是一代皇后了!”

“真有此事?怪不得各大家族如此积极。”

“那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若不是当年杨玉环一朝得宠,泼皮无赖杨国忠能一朝为相,痴人说梦——”

“噤声!丁二,你不要命了,瞎说八道什么。此话还是被我听到了,若是被哪个有心人听了去,让上面知道,不扒了你的皮。”

“是…是…是…”

“事情八字还没一撇呢?听说此事是宁王定的,皇上圣旨都还没下呢,这些人就急成这样——”

“你有所不知,当今皇上登基到至今,尚且没有亲政,一切号令都是出自宁王之口,只怕这次也由不得皇上…”

…………

一连串的马蹄声再次响起,待众人反应过来时,已到了眼前。各各顾不得讨论,忙往两边跑开,逃得慢的少不得挨上两鞭子。

众人心虽然有怒,却不敢争辩,忍气吞声,各各收拾了生意,早早回家去了。

…………

何府!

李彦也很快得到了消息。

“相公,如此看来,宁王野心不小啊!你打算怎么办?”赵燕自从惠州回来之后,俨然充当了李彦的军事角色。

“宁做太平犬,不为乱离人!若是任凭宁王如此下去,国将不国。”李彦点头道。

赵燕牵着李彦的右手抱着自己的腰肢,安静地躺他的胸前,双脚伸长蹬开被褥一脚,如同一只小猫似的蜷其怀,吹起如兰,抬头看着李彦,笑道:“莫非相公已有对策了?”

李彦笑道:“不急!京城姓刚刚经历两王之乱,心有余悸,此时若是再添事端,恐民心生变!且此时皇上隐忍不,时机尚不成熟,名不正言不顺!还是以不变应万变!”

赵燕皱了皱自己的鼻子,往李彦身上拱着,道:“嗯!看来相公已胸有成竹了!”

李彦笑道:“何以见得?”

“无他,心有所感而已!”赵燕撅起嘴,可爱的模样是李彦从未见过的。

李彦刮着他的鼻子,笑道:“知我者,莫若夫人!”

…………

皇宫内,烛光幽暗!

恭顺帝仰望着星空,只有他此时才觉得宁静。

被无穷的黑暗包围着,刘垦甚至能感觉到夜色的流动,一种实的安全感席卷全身,犹如母亲的怀抱,让人身心温暖。

“顺子公公,有没有想过有今天?”恭顺帝刘垦并没有回头,他的身后是一个正守着香炉的老太监,蹲黑暗之,埋下头,不知是不愿意看人,还是害怕被人认出自己。

那太监听恭顺帝的问话,跪下双膝,轻声答道:“回禀皇上,奴才自打进宫那天起,便已料到有今日的结局。能这宫善始善终的,又有几人?就连武德帝与孝仁帝也是含恨而终。相比与其他人许多人,奴才得意过,已是十分幸运的了!”

恭顺帝冷笑道:“难道你就不想东山再起?”

“奴才不敢,奴才就是奴才,不比权贵,不比皇上,奴才坐得越高,摔得越重。何况奴才年事已高,再也经不起这折腾了。”那太监道。

恭顺帝轻轻舒了口气,道:“朕又有何不同?”

那太监道:“奴才便如那蹴鞠一般,鞠即便飞得再高再远,也是命注定要落下。而皇上受命于天,身系大明姓,必定有神明保佑,脚踏彩云,凌空于万人之上!”

恭顺帝转头,喝道:“你这是取笑朕吗?”

那太监淡淡道:“奴才不敢,皇上眼里,奴才不过一只蚂蚁,即便想捏死,也是易如反掌之事,奴才怎敢取笑皇上!奴才不敢!”

那太监虽然口口声声说不敢,却听不出也看不出一丝一毫的畏惧。

恭顺帝步步逼近,脸上的表情一时怒一时愁,一时悔恨,一时惭愧,待走到那太监身边时,唯有一声叹息,心便有千言万语,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当年孝仁帝可有此困境,又是如何挣脱的?”恭顺帝颓然坐地上,问道。

那太监答道:“没有!”

“没有?”

“是的,孝仁帝没有挣脱,因为这权力便如困一个人脖子上的牛皮一样,越是挣脱,便困得越紧。”

“哦?那孝仁帝又是如何做的?”恭顺帝突然问道。

“不聋不哑,不做大家翁。孝仁帝萧规曹随,什么也没做,权力下放,无为而治!”

恭顺帝自问做不到,他不想做别人的棋子。其位,谋其政,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若是孝仁帝没有选他做皇上,刘垦安安稳稳地修身养性,便做一个太平的王爷。但命运让他站了权力之巅,恭顺帝便要一展所想,做个青史留名的有为之帝。

他能等,等到宁王年之后,万事皆休!但他不想等,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朕能做到吗?”恭顺帝无奈道,他刚刚从宫的太监口里,无意得到消息,宁王要给他选妃定后了,外面已经为此事,已是满城风雨,然而身为主角的他,竟然到现还没有得到宁王的通知,这是何等的讽刺。

“皇上可以做到,却不定要去做!”那太监抬起头时,竟是小顺子,当年的太监总管,孝仁帝身边的红人,却没想到沦落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