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大军
字体: 16 + -

第147章 吉利斯(一)

第一百四十七章 吉利斯(一)

由于北方袁世凯乃至萨镇冰等人的故意宣扬,飞鸿号乃至前清外购战舰一事闹的沸沸扬扬,全国各地的报纸都在进行着报道,甚至一度弄成了全国性的事件,一开始闽浙两省也同样如此,连续好几天都在报纸上说着这些海军军舰上的事情,这些舆论几乎都有着统一个观点,那就是现今中央缺钱,那么各省就应该效仿前清旧例,分摊海军军费,尤其是闽浙广东等省份,其中又因为飞鸿号一事,把矛头直指陈敬云。

这摆明了说,海军乃是中央的责任,不能推倒我陈敬云身上来。如果北洋实在没办法,那简单嘛,袁世凯你下台,换个人上去,比如孙文。

这番的舆论反击并不涉及闽浙两省范围,主要是在上海乃是全国其他地方去操控舆论,方法和袁世凯的差不多,无非就是请人写稿子或者干脆自己办报。

总之目的就是一个,把这水给搅浑了。

这些表面的舆风波其实看起来很大,其实并没有什么实际效果,顶多就是让人们聊天时偶尔谈及而已,并不会实际影响到各地实权人物的判断和抉择。

比如陈敬云就没有因为舆论的影响而发晕扔出去千来万,袁世凯从一开始也没指望过这些舆论能够影响到陈敬云的抉择,袁世凯的目的很简单,就是恶心恶心陈敬云之余,随便收揽海军的忠诚以及普通民众对中央的好感而已。

萨镇冰和林颖启等知陈敬云明确拒绝了购买飞鸿号了后,心灰意冷,林颖启也是到了福州海军学校那边上任副校长去了,这个副校长虽然带了个副字,但是由于校长是陈敬云兼任,所以说海军学校的实际管理还是得副校长来进行,林颖启对如此的安排还是满意的。

至于萨镇冰,在福州待了五六天之后也觉得无趣了,正打算回去,然而在他连船票都买好了后,正准备回去继续当他的上海淞沪商船学校校长的时候,却是有个人找到了他,而且还是一个洋人。

这洋人并不是普通的洋人,而是美利坚合纵国在远东的造船业代表:海军上校吉利斯,也是美国驻华副武官,这人在民国清末以及民国初年的两国海军关系当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比美国驻华公使更重要一些。

清末宣统年间,清廷打算重新建设海军向外购订购军舰的时候,美国也极力的争夺造舰合同,而为了避免美国国内的数家船厂相互竞争拆台,美国国内派出了海军上校吉利斯统一代表美国造船业,负责在远东地区推销美国的军舰。

如此情况下,美国产生扶持中国海军的想法就不难理解了,因为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国内的军火商可以得到大批量的来自中国的军火订单的同时又可以扩大在华影响和势力,美国海军还可以借助中国海军的成长来减轻日本海军来带的庞大压力。

然而驻华公使嘉乐恒却极力反对,他在6月写给国务卿的信中最后写道:“如果允许我表达对这项计划的意见的话,事实是中国不需要任何庞大的海军;他们也许只需要为沿海和内河巡逻警察工作所需的、或为缉私和镇压叛乱和训练官员所需的已有的炮艇、游艇,等等,但战舰对他们没有任何用处。他们没有钱支付这些战舰,也没有能够操纵这些战舰的官兵。这是目前普遍的看法:如果他们有一艘或更多的战舰,在某种程度只能加强或扩大日本的海军,因为如果日本与中国或其他国家发生麻烦,在他们需要时日本会攫取这些战舰,中国和其他国家都不能阻止它的发生。由于他们的固执和保守,中国人有许多的想象和虚骄心理,他们热衷于表面文章,不关心事物的本质;他们喜欢拥有一个大国的所有标记,并像大国那样受到尊敬。因此,他们想要陆军和海军、枪炮和堡垒、战旗、战鼓和军号,同时却没有使用它们的经验或能力,此时他们对战舰的需要还不如一个小孩对枪的需要。鉴于他们发动的许多实际改革以及他们正在倡导的教育工作和商业及资源的开发都急需金钱,并且也因为他们的税收或其他的收入来源都到了极限,因此,在我看来,鼓励他们负债发展海军或进行庞大的海军投资是不明智的,甚至是一个不友好的行为。我想没有任何比它更大的金钱浪费。我对该项目有如此强烈的信念,以至我不能不表达自己的观点”‘此段摘自网络资料《清末重建海军的努力--海军大臣载洵访美与中美海军合作计划》,对伯利恒合同或清末民初海军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搜来看一下。’

尽管嘉乐恒极力反对,但是在伯利恒公司以及美国海军的推动下,前清和美国政府还是进行了相关的谈判,并在武昌起义之际以密约的形式签订了合约,而这份密约,也就是所谓的‘伯利恒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