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 3.22
第80章 3.22
至于季宣和父母和季家,呵呵,季宣和这次可没给他们面子。现在季府再想管到季宣和很难,又有着季大夫人干的一手好事,季宣和是连面子情都不要了。
早前,季宣和还顾忌一二,毕竟是古代,这里注重孝道,在季宣和眼中,季府也没做太过分的事,不就是送节礼吗,随大流送一份也费不了几个钱。现在吗,季宣和是半点心思都没有了,与其送得不甘不愿,还不如断得干干净净。
总体上来说,四川夏日并不算酷热难当,至少比起西林县来说要好过不少。西林县海拔高,阳光直晒,中午时分没几人敢暴晒在烈日下。应州府城则不然,阳光虽烈,皮肤被晒伤的情况很是少见,最多就是汗如雨下。
即将面临战后第一次收获,战时的税赋制度不再适用,几个月下来,新的制度早已出台。当然,赋税不可能一下子就回归到战前水准,必然有一个过度时期。
四川被称为天府之国,比起甘肃,百姓们的日子要好过一些。这里可以种植两季作物,一季水稻,一季小麦。粮食不够吃的,就多种植一些粗粮。怎么种才最划算,农户们心中自有一杆秤,不需要旁人来指手画脚。
季宣和作为知府,原本该有优质粮食的定额才对。不知道是他运气好还是怎么的,连年战争,这一条早就废弃,目前安王还没有对此做出新的规定,季宣和巴不得上面人不要想起这茬,能少些负担,他也乐得逍遥。
优质粮食对官宦富户来说,就是一个沉重的负担,能卸下那是最好不过。如今无论哪个郡,粮食缺口都很大,不说优质粮食,连细粮种植面积都大为减少,大家的日子都不好过呢。
四川雨水充足,光照就有些不足,大部分地区水稻只能种植一季,能种双季稻的地区少之又少。应州府也是如此,百姓们种的都是单季稻。相对于双季稻来说,单季稻生长时间长,口感比双季稻要好。
四川土地富饶,与之带来的就是人口众多,人均田地自然就少,和富庶的南方类似,更讲究精耕细作,不像西林县那样有大片荒地等人来开垦。
田税是按季收的,种一季就收一季的税,应州府能种两季作物,每年就得交两季田税。相比起西林县百姓而言,应州府百姓负担更大。
战时,四川农户税赋繁重,日子一样过得很是艰辛,能一年到头填饱肚子的没有几个。和在西林县时不同,应州府不是季宣和的一言堂,很多府务想要传达到下面的县镇,总会遇上这样那样的阻挠。
几年下来,季宣和已经收拢了半数以上的权利,剩余那部分,他却无能为力。这不是他能力的问题,而是站队不同,除非将这部分官员都撤职,不然,这样的局面会一直维持下去。
见事情不可为,季宣和就没有再在上面花费心思,该他做的他都做了,其他的他也无能为力。很多事情就是这样,只要他们没触犯律法,季宣和也拿他们没辙。
中央行省正在稳步建设,中央官员也逐步到位,锦朝总算不再是个空架子,又有了锦朝该有的模样。中央行省的中心地带,锦朝的新都城——锦城,也在加紧步伐筹建之中。
重新建一座城池,太过费时费力,又是战乱刚平,此法不可取,锦城便是选择了一座经过战乱的府城为基础,改造一番就成了新的都城。
锦城分内城、中城和外城,内城只有五座王府,以后将住着五个郡的主人,中城则是官宦富户,外城才是人数最多的平民百姓。
建设一座都城不是一时三刻能完成的事,时间不等人,一应官员之类都暂时安排在现有的府邸上,连安王他们都是如此。王府建成之后,安王他们一年中多半时间都要滞留在此,可想而知,王府的要求低不到哪去。
眼见秋收快到,赋税问题提上了日程,旁的部门都可以慢慢组建,唯独户部不行。目的明确,时间又非常紧迫,新的户部很快筹建完成。为了配合新的权力中心,官员配置和以往不同,户部尚书一人,左侍郎两人,右侍郎两人,每个郡安排一个。
如今的锦朝相当于有两套班子,中央行省一套班子,五个郡各一套班子。中央官员权利比以前的京官小了不止一星半点。就比如说户部,原先户部尚书官职最高,户部也是他说了算。眼下可不是这样,左侍郎和右侍郎官虽比尚书低整整一个品阶,实则权力上差别不大,户部不再是由尚书说了算。
比户部成立更早的是户籍司,这个部门在谈判颇有成效时就开始行动。路引发放之后,就是由这个司进行核实。内战刚平息,要是哪个郡的王爷没安好心思,将探子之类的混在百姓和商户之中,这麻烦事就多了。
王爷们看着一派和谐,暗地里都防着对手,生怕他们留了一手。你这么想,我也这么想,倒是让五人都达成了共识,户籍司的人很快就开始了高速运转。有路引的人,就成了盘查的重中之重。身份不明的,不用户籍司的人指出,各府各县先就将他们踢出了名单之中,剩下那些人,各郡官员就不管了,户籍司查出问题,就收回路引,换成其他人,没问题,就放他们通关。
就像季宣和会担忧各郡的治安问题,各郡王爷对此更是上心。要是一个弄不好,让那些来自其他郡的百姓和商户在本郡出事,不但显得自己无能,而且更可能引起郡与郡之间的摩擦,好不容易才谈判成功,各郡王爷非常有默契地开始清理自己郡内的山匪路霸,力求务必减少抢劫之事的发生。
这些事情,早在刚停战时就开始着手处理。关隘开放之后,抢匪就成了各地守军重点关注的对象。这些匪徒,有的是落草为寇,有的是逃兵,还有的则是被打散的敌兵。战时,谁都顾不上这些小打小闹的劫匪,战后,不把这些人处理掉,就成了影响各地的不□□。
还有良知的,能招安就招安,不行的坚决予以消灭。对于那些冥顽不灵、为祸一方的,不用客气,剿灭才是最好的处置方法。
上行下效,上位者态度坚决,底下官员也不好随意糊弄。一个不慎,顶上官帽可就要被摘了,战时都安然度过,没道理战后反而丢了官位。
剿匪的事情,不归季宣和管,他现在正忙着处理府务。离开好几个月,虽说应州府大部分事情都被温同知处理地有声有色,但他也不能一点都不管不是?
知县官职不大,一县事务基本全都归知县管。到了知府这个职位,府务就分得比较详细,季宣和不再所有事物一把抓,也由不得他这么做。不过知府毕竟是知府,他要过问一二,其他官员也得给他这个面子。
就好比说刑狱,自有下面官员负责,定案后,最终却要经过知府同意才能往上报。若发生冤案,被人给查了出来,知府虽不用承担主要责任,连带责任却是逃不开的。季宣和又不能时刻盯着,若他真这么做了,直接负责人就该有意见了。但他也不能不管,这时,主刑名的师爷王元就派上了用场。由王元跟进各个案子,再加上季宣和抽空问询,小纰漏难免,季宣和只能保证尽量不发生重大冤案错案。
季宣和一边处理府务,一边为世子编写术册,晚上还要在写手系统中码字,日子过得很是充实。人一忙起来,时间就如那沙漏一般,从指尖匆匆流逝,想抓都抓不住。
府务是永远处理不完的,术册却有定数,最先完工的是它,也只能是它。拖拖拉拉一个多月才搞定,季宣和却不觉得速度慢了。这可是编写教程,要是没有脑海中大量的知识储备,要让季宣和自己编撰,不知道要到猴年马月才能完工。只花了这么点时间,就将术数物理和化学入门教程编写完毕,季宣和自觉非常有成就感。
在时间充足的情况下,季宣和自是将术册尽量编写的通俗易懂。陈煜有基础,教起来就不用从头开始,就算这样,教材也是越简单越好。同样一个问题,表达能力出众的,轻而易举就能讲解明白,不擅表达的,磕磕巴巴,没准讲半天都是鸡同鸭讲。
由此可见,先生的作用有多大。一个好的先生,能让愚钝之人开窍,一个不怎么样的先生,却能让资质优秀的学生泯然于众。
锦朝又特别讲究尊师重道,怎么选先生就成了各家父母的头等大事。一旦选定,想要再改那就难了。特别是行了拜师礼的,那可真要将先生当成父母一样敬重。未行拜师礼的先生,还能解聘,行了拜师礼的,那就是一辈子的事情,至今季宣和还没听说有哪个学生敢判出师门的。
季宣和给世子当先生,就是普通的不用行拜师礼的先生。对于陈煜这样的王子来说,一般都不会直接拜某个先生为师,身份在那摆着,什么样的先生他用不起?也只有那些安王都得给几分面子的老臣,才不用全数做为世子的先生。
术册一编写完毕,王府护卫便不再耽搁,即日启程。王府护卫都被安排在府衙的空院子里,三餐由季家负责,其他时候,季宣和并不管,任他们在应州府城随意走动。
应州府城西南就是大型山脉,王府护卫有时手痒了,就会集体出动进山狩猎。能作为王府护卫的,身手那是一等一的好,区区打猎难不倒他们。可惜了,季节不对,猎物只能做成各种肉干,还是非常干的那种,不然就得浸入大量盐分,否则即使做成肉干,放不了几天也得变质。
安王手下护卫众多,这些被指派出来的,除了首领是安王的亲信,其他护卫在王府护卫中也只一般。比起王府普通下人来说,他们的伙食要好上不少,不过就算如此,也就每餐有荤有素,想要吃更好的,那只能自己花钱买。
王府护卫平素都有任务,能出外自由狩猎的机会不多。这次碰巧赶上,就算时机不是最好,他们也舍不得放弃现成的福利。肉过于风干虽说不怎么好吃,那也总归是肉,给家人吃也是上好的美味,再说还有皮毛,那才是重头戏。皮毛不便宜,特别是在新的安王府,那边达官贵人多,皮毛贵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