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出隋山
字体: 16 + -

第15章 试武大会

第15章 试武大会(1/3)

近几日的朝堂之上氛围格外凝重,人心惶惶。文武百官这一周可谓是度日如年啊,归其原因并非是民间有乱,也不是朝堂有争,而是北莽皇庭来了迎亲的使者。

六百年的大唐发展至今其国力可谓是空前绝后,在上国家库存充盈百官兢业,在下百姓人人温饱安居乐业。只不过因为多年的安逸让唐朝的中心由当初生逢乱世时的穷兵黩武,变成了当下的文治升平。因此大唐九州除了地处边境常年需要和蛮夷交手的河北道燕州、陇右道凉州、剑南道蜀国尚且还存着剽悍的民风外,其他各地几乎是人人想着经商、务农、读书、学文,哪里还有人会去参军习武。由其是中原地带,地处平原地域肥沃广袤,多年的安逸富足让老百姓们早就忘了该如何提刀御敌,反而是新学诗文成了当下的风潮。就连田间耕地的农民都能够随口点拨几句当下的政事,唱上几首朗朗上口的辞曲。

可大唐如此却并不代表外敌也在歌舞升平,北莽之地处唐境之北,虽然地域辽阔却异常贫瘠。各部落间的冲突在六百年内从未停断过,昨日可能是哥哥杀了父亲当上了大汗,明天就有可能弟弟将哥哥逼下了王位,朝堂局势都如此之乱,更何况下治的臣民?

北莽之地的民风在于尚武、尚勇、尚斗。虽然这些北莽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秉性常常为关内“知书达理”的百姓们所耻笑鄙夷,但也正因为他们荒蛮的民风才促成了如今北莽的强大。在加上其环境常年处于一种,风沙过后一阵霜,才见日照又下雨。

如此之恶劣环境,如此之匮乏资源,如此之彪悍民风,其军队当为一只盘旋在中原北端的猎鹰。

近几年来更是秣马厉兵对着中原虎视眈眈,好似只要北莽汗王一声令下,那六十万北莽突骑便会奔挥南下直至中原腹地。

唐策宗李嗣为了稳定北莽,便在前几个月派遣了使者希望以公主下嫁汗王和亲和边境通商的方式来安抚北莽。一来只要联姻便能为唐莽两地换的至少十年的平底,二来两者一旦通商两国边境便会模糊,进而能够弱化北莽对于中原的仇视,长久以往甚至可以同化蛮夷。

就在李嗣派出使者的同时,北莽皇庭的旧王完颜茂刚死,其儿子完颜洪新王上任。这时候的北莽局势上不稳定,完颜洪此时还在为平叛各个部族的内乱忙的焦头烂额,哪里还顾得上挥师南下的事情,自然也是顺水推舟的答应了和亲的事情。不日便派出了迎亲的使团到了长安。

可问题就出在了这里,迎亲的使团入了长安觐见了皇帝,却从始至终没有看到那位下嫁的公主。使团在长安城中已经住了近七天的时间,每一日都会上朝和李嗣商讨迎驾公主的事情。而李嗣则总会找各种这样的理由来推脱,一会是公主下嫁并非儿戏需要置办彩礼,一会是礼法制度还需礼部操办,后来干脆就说公主今日身体有恙不可受长途跋涉舟车劳顿之乏。

使者一日日的求见,气势一日日的见涨。不断的逼问着大唐的天子,所谓君忧臣辱,君辱臣死,这满朝的文武百官见着皇帝莫名其妙被一个小小的北莽使者不断追逼,却就是不交出公主。身在云里雾里不是事情何为,还得看着他国使者天天在自己的朝堂之上耀武扬威,你说怎能不憋屈?怎能在上朝下朝是不各个紧锁着眉头?

而为何皇帝总以各

种理由推脱却就是不交出公主,甚至连面都不让北莽的使团见上一见呢?

因为大唐皇帝的小公主,霓裳公主李洛阳失踪了。

“退朝”随着司号太监的一声长喝,文武百官行完了礼便纷纷退出了大殿。今日一同往常一样,皆是各个眉头紧锁,皆是满面的憋屈。

退朝之后,皇帝移驾处到了处机殿中批阅奏折。李嗣还未进门,却已经发现有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太监正恭敬的跪在案前等着自己了。见到此人李嗣满面的愁容顿时一扫而空,他赶忙挥了挥手上属下人全部都退出了殿外。李嗣之所以这么高兴是因为他的这名属下无事绝不登三宝殿,而有事也绝对是报喜,他父皇唐凉宗李显在位十年里这个太监是这样,他在位的三十年间这个太监也依旧是这样。似乎天底下就没有他办不成的事。

这太监身披一件大红绫缎,满头白发在跪着时能直直触到青石地砖。双手修长苍白,但指甲缺如那一身衣服同样鲜红艳丽,看着像是用血染出来似的。

太监听到了脚步声,赶忙转身行礼。李嗣快步的走上了案边一屁股坐下摆了摆手示意那人平身说道:“锁匠毋须多礼,霓裳有消息了吗?”

白发太监平身后弓着腰朝李嗣报告道:“得线报,三日前霓裳公主正在许昌准备往余杭临安方向行进,依奴才的估算此时霓裳公主已经到了亳州。”

嘭!李嗣听到这消息气地重重啪了一下书案怒道:“她去好死不死的跑到临安去做什么?”

帝王一怒吓得白发太监赶忙伏在了地上宽劝道:“皇上息怒,皇上息怒,依奴才所见公主可能是去参加试武大会了。”

“试武大会?”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