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宗室
字体: 16 + -

启明_第309章 打断垄断

盐商与军户1样,是世袭的。

并不是因为子承父业的传统,而是因为纲盐法。

盐引的持有者都是固定死的,而有些人握着盐引不想抛头露面,则会租借,1份盐引年租金高达数百两!

这年头给官员送礼,最好的礼物不是墨宝丹青,不是青楼花魁,不是田地,而是盐引!

所以朝中大员,谁家都有下面人孝敬的盐引。但他们自身不去贩盐,而是租借盐引!这也是方家在盐务有份子钱的原因,谁都免不了。

而整个国家的盐引有有2百万引,可以想象,光这些盐引9价值多少钱?

而盐引,则是可以重复使用的。盐引多,1次提盐数量9大,盐引少,9提的少。贩卖时到地方备案、拿到收据后可以再去盐务巡检司提盐。

根据盐引多少提相应数量的盐,缴该缴的税。9是如此,盐商追求利益最大化,还是会收买、渗透、掌握售盐的盐务巡检司,额外拿盐、光明正大买卖私盐。

谁家有1份盐引,那真的是吃喝不愁,可以作为传家,给子孙立业的宝贝。但在朝廷的新盐法中,盐引继续存在,但要收回世袭继承的权力。

原来的2百万引的盐引,完全可以看成大明盐务的股票。谁持有,谁9能享受盐务的暴利分红。有盐引,才能涉足这块大蛋糕。

而盐商之间的竞争,9是围绕着盐引进行。彼此械斗,亦是司空常见的事情。

方从哲看着盐税改革,不如说是盐引改革,不由再次吸1口气。

新盐引,即明年甲子年的盐引将会由盐务总督府进行售卖,也可以进行竞价。务必要将每份盐引自身携带的6钱银子年持有金直接交给盐务总督府,还有分别在各盐务巡检司提盐时缴纳的6两盐税进行分割。

3两正税直接交付盐务总督府,另外3两盐务系统运转税则交给盐务巡检司。

这6两银子和1引盐的利润比起来微不足道,朱弘昭很想增高,可增高9会更为严重的刺激到盐商。

所以盐税比例不变,而盐引改为1次性的,想要多少盐引直接去盐务总督府购买。这样卖出多少盐引,朝廷9能直接收到多少税,由户部和厂卫进行监督,尽可能保证盐税不出问题。

相对比原来的盐引,现在的盐引制度更为繁琐,需要不断的印发铸造,却直接废除了盐引的垄断。原来的盐引有个好处,9是省事情。

盐税重利,当年朱元璋9看不到?

他看得到,但他更重视粮食。而且他认为盐税收的高,会导致民间盐价过高,影响民生。最初的盐引持有者,要根据数量向朝廷纳粮或给边军输粮。

所以盐商们不得不在边镇进行民屯、商屯进行开发,以此减少运粮的虚耗,减少成本支出。

而蒲州风陵出身的张4维在张居正死后继任首辅,废除张居正的1切努力,并改革盐法,直接由输粮改为纳银,进1步降低了盐商的成本。他的改革,不仅方便盐商,还为晋地粮商提供了边军的军粮运输业务。

他之所以改革,因为张家9是靠盐务发财的,他们兄弟1个当官,1个搞盐。

前不久,蒲州张家被孙河率领的神策卫给抄了,因为这家子竟然是刺杀天启的主谋之1,连张4维的墓都被神策卫给炸了,人犯还在押解京师的路上。

也9是说,此时各家盐商持有的盐引会在明年作废;而更多的人可以插1手进来,只要掏钱竞价,9能拿到盐引!

此时盐引汇聚在徽商手里,晋商那部分已经被收缴,被天启留了大部归自己,给朱弘昭和信王各送了1些算是礼物。

这批从洪武时代流传下来的盐引统统作废,皇室损失不小,持有盐引的朝臣也少了外快,损失最大的绝对是徽商。

晋商、徽商、浙商、广商这4大商人集团里,势头最猛的晋商自己找死,已经被朱弘昭和天启1巴掌拍死,朝廷吃的饱饱,却搭上了天启的性命,此时9剩下3大商。

广商、浙商做的是海商贸易,随着颜思齐归附、海王李旦若再归附,这两大商人集团将会失去外出的贸易航线控制权。

剩下的徽商,汇聚在广陵,靠垄断的盐引非常的富有,吃的肥肥。

小小的广陵,城中积攒的现金现银不下3千万两!而广陵城中,身家百万的,还只能算是小富……

去年闻香教作乱,有1路叛军奔着广陵城杀去,然后被盐丁直接给灭了……

方从哲仔细研读新的盐引法,也松了1口气,真的松了1口气。

朝廷并没有把盐商往死路逼,但已经做好了往死路逼的准备。不然神机营南下去做什么?

新的盐引法并未制止原来的盐商购买,他们只是失去了垄断的世袭资格。更多的豪商、地主只要肯掏钱,9有分享盐务暴利的机会。

打击原有的盐商,分好处给其他人。

打击1小波人,拉拢1大波人的手法,极大的稳定了盐引改革带来的风暴动荡。

他沉吟着不语,脑海中飞速推衍着新盐引法引发的各种可能,终于露出笑容道:“妙哉,从此国朝盐税有了保证,如此手笔出自何人之手?”

真的很妙,改革能带给更多的人好处,那9是好的改革。至于1小波人,只要被孤立,那9翻不起什么风浪。

在方从哲看来,朝廷的盐引法改革,不止妙在这种行为后果,而是这种行为所蕴含的态度。

那9是朝廷,也9是朱弘昭不是1个吃独食的人,他不会将所有有钱人往绝路上逼。有钱大家赚,这样的朱弘昭才会得到更多人的支持。

晋商大案带来的连锁反应最直接的后果9是晋商完了,朝廷富了;其次9是有钱人人人自危,时刻都担心成为朱弘昭眼中的肥猪。

方从哲清楚的知道,那些老狐狸甚至比朱弘昭还要关心国库是否充盈。有些老朋友的信里甚至打趣,1旦国库不支,他们都准备筹款资国……

他们很害怕国库再次枯竭,被手握强军的新皇帝杀了补充国库。沈万3之死,晋商集体团灭,已经是鲜明生动的例子,不需要赘述。

而历史上的汉武帝,打的匈奴人逃窜漠北,光辉功绩的背后,9是国库枯竭,以及为了补充国库,被当肥羊杀死的1大批世家豪商留下的累累骸骨。

显然,查抄这方面,朱弘昭会做的比汉武帝还要出色。

方从哲对盐务已经不担心了,没有犯众怒,9算有些不长眼的人闹事情,缺乏必要的环境,也激不起大变,最大的可能9是自己撞到神机营的枪口找死。

而且晋商大案在前,死掉的那十万人可都是有名有姓的大人物,他相信徽商会做出明智的选择。若敢学晋商,他们的结局1定比晋商还要凄惨。

见方从哲态度转变,有支持新盐法的趋势,阎应元也松了1口气,笑道:“是军机处行人丞,方公高徒徐卿伯徐大人手笔,此事朝中知之者不足十人。”

“贵阳的徐卿伯……”方从哲想了想,想起了这个学生,摇头笑笑:“未曾想此子有这般手段,监国殿下能用人,殊为难得。”

徐卿伯是万历41年的进士,而方从哲也是那1年赶鸭子上架,被神宗皇帝强逼着,也有叶向高的力保,担当了那1年的考官。

虽然主考官是叶向高,可那时候的叶向高病的挺严重,实际上负责会试选拔进士的是方从哲。按照官场规矩,那1科的进士,都能算是方从哲的弟子,他有义务传授这些弟子1些必要的官场常识。

这只是1条人脉,相互看顺眼9会由弟子转为门人,显然,方从哲与徐卿伯当年的关系还没到那1步。

否则徐卿伯不可能十年下来,还仅仅只是1个御史。

弄清楚是当年的弟子搞的盐引法改革,方从哲态度明显高涨起来,脸上也是红光闪烁。起码,他也栽培过徐卿伯,徐卿伯的功劳,也能有他1份。

见他如此,阎应元也松了1口气。

“叶公的笔迹更显大气,比以往豪迈3分。”

评论着叶向高对新盐引法的支持信稿,方从哲摇头笑着又拿起次辅韩爌的信稿,看完评论,双眉挑着道:“韩老头的字也多了洒脱,看来他也是想通透了。”

又拿起同为神宗万历皇帝看重的另1个内阁重臣史继偕的信稿,毫无例外通篇都是对新盐引法的赞美,他摇头笑笑:“这个老头儿稍显露骨,不过评论的还算中肯。有些想不到,这个鼠胆的老家伙竟然会有那么大的胆量……”

低声嘀咕着,方从哲对1旁候立的老仆道:“研墨,曹也要给监国殿下出出力。盐务重如山,曹有几分力9为殿下出几分力,务必要让这盐务稳稳妥妥。”

“史公真知灼见1眼见真章,为国分忧,学生敬服。”

方从哲的态度很重要,他的评论能直接引导京中的舆论风向。此时的叶向高,因为东林内部的大清洗,在士林中的威望已大不如前。

阎应元起身,拱手行了1个长揖大礼。

方从哲折着袖袍,起身走向书案回头道:“若不嫌老夫年老昏聩,老夫今日9收下你这个关门弟子,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