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陆岁月
字体: 16 + -

第九卷 曙光_三百八十七 组建新三十八师

事实上民国三十六年行宪之后,新组建的中华民国国军主力第一军到第十军整整五十万的精锐,基本上都是出自我所带出来的部队里面,各个省份的都有,但是那种军功制度所带来的淡化了派系省份之见的习俗已经影响到了整支国军,如果再能有时间,就一定可以完全消除这个从清咸丰年间就开始影响中国的顽疾,但是,时间似乎不是很够了,我离开以后,原先的我的部下们和原先的某些军队的长官产生了不小的矛盾……

不过即使是抵达了台湾之后,国军的整编和新式训练,也在孙立人的指挥下进行开来,虽然最后还是因为美国人的关系使得孙立人在台湾的地位变得极为尴尬;他的能力是真的强,他所做出的贡献是真的大,但是,他的情商真的很低……

遇到一个好一些的长官可以包容他,可以谅解他,但是不是每一个长官都是具备这种海纳百川的气度的,所以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有些事情,不是人所能决定的,虽然我已经对我离开之后的事情作了安排,但是,还是没有达到我的目的……

孙立人的能力非常强,这一点在我任命他为新三十八师少将师长的职位之后就已经体现出来了,孙立人很快的将整个新三十八师的架构给架构起来了,原先三十八师的军官也被基本上找全了,这些人都是得到了孙立人的赞同了的人才,我自然也相信,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被我认同的军官,很快,新三十八师的骨干全部架设完毕,就像是一个机器一般,主要的零部件都已经弄好了,接下来就是弄些钢铁慢慢的组装了。

知识青年的能力毫无疑问是不错的,尤其是接受了军事训练过后的知识青年,那就叫孔夫子挂腰刀——文武双全;美国军官对这些知识青年们赞不绝口,史迪威也再次印证了他的理论——中国有世界上最好的士兵,可是后面一句话我是非常不赞同的,当他说出前面一句话的时候我就盯着他,他好像也注意到了我的眼神,于是硬生生把后面一句话给咽下了肚子,说实话,我不一定会动武,但是一定会指着我自己质问他:“我是个无能的人吗?如果是的话,你让那几十万倭寇如何自处?”

没有考虑过中国面临着什么样的困难,就妄自下定论,说中国军队无能,说中国军官无能,可是开战以来,数不清的军官为国捐躯,就是将军一级的军官我们也战死了一百余人了,说中国军官无能,这些为国捐躯的军官和将官,如何自处?以后史迪威再次说出这种话,我就要把那些战死的将官名单拿出来,放在史迪威面前,让他给我说说,这些为国捐躯的高级军官都是无能的吗?要是他们都是无能的,英国人呢?

我不好说美国军队如何,毕竟他们在珍珠港一役失败的很惨,但是随着后来的发展,这件事情被数不清的材料解密弄得是迷上加迷,更有甚者开始怀疑这是罗斯福的诡计,是要然美国参战,从而获得更加巨大的好处,但是无论如何,美国参战对于中国而言都只有好处没有坏处,而且早一点参战比晚一点参战自然是要好得多得多,虽然美国的参战是必然的……

又过了一个月,新三十八师的组建差不多已经完成了,只要等待着足够的士兵把剩下来的编制空缺补齐就好了,其他的都是史迪威去负责,军费的问题和装备的问题,都是史迪威负责的,史迪威似乎很喜欢孙立人,第一次见面,史迪威就对这个曾在美国接受军事训练能用流利美式英语和他对话的军官有着很好的印象,他们相处之融洽超乎我的想象,完全没有史迪威一开始和张灵甫大哥那种剑拔弩张的架势。

也不知道是不是史迪威的偏心,他不顾我的提议,直接把脱离一百兵团编制的驻印军总指挥部下辖的一个坦克营战车一营那三十辆重达三十二吨的m4a2“谢尔曼”中型坦克装备给了新三十八师,而我其实也很眼馋那三十辆超级厉害的坦克,那三十辆坦克的性能超越了英军的一百辆坦克,而我的战车部队里面,只有最早德国的那几辆重型坦克可以和这个谢尔曼坦克相提并论。

我们曾经有过精确地测试,面对着谢尔曼中型坦克,倭寇的九五和九七坦克仅仅比玩具强一点,倭寇极度缺乏的铁资源和海军陆军之间的巨大矛盾,致使倭寇的装甲部队极度不专业,不少坦克制造的都是缺斤少两,装甲极其薄弱,徐州会战的时候倭寇的那种小豆坦克被一个士兵用重机枪打穿了装甲,直接把坦克里面的士兵给打死了,成为了风靡一时的笑话。

能被重机枪摧毁的坦克,如何能和这些厉害的坦克相对抗?就连英国坦克都打不过,更何况是美国的优秀坦克?我似乎可以想象,就算是倭寇拿出一百辆这样的九五九七坦克,三十两谢尔曼坦克也足以把倭寇的一百辆坦克摧毁了。

深谙德国闪击战术的我非常了解装甲部队在未来的作用,肉体是不能和这些装甲相抗衡的,我们已经付出了太大的代价,但是我们的重工业基础实在是太过薄弱,原先准备从德国引进的坦克装甲生产线已经签订了合同,却因为中日战争的爆发被打断了,而其中小胡子叔叔数次想把这个生产线交给我们,都被倭寇阻挠,最后出海口被全部攻占,我们失去了得到生产线的机会,而战争的爆发,使得我们更加没有精力考虑工业发展了。

既然有了这些坦克做底子,我就要想办法得到坦克的生产线和装甲车的生产线,还有足够的重工业技术,来武装战后百废待兴的国家,中华民国前三十年的基础都被这场战争毁掉了,但是我们还有机会,我们还有足够的机会,我们可以利用倭寇的种种赔款协议,重新武装我们的国家,武装我们的军队,将来,香港要收回,澳门要收回,海疆也要收回,所有曾经失去的都要收回!还有苏联,战后二十年,我们一定要对苏联开战!不把苏联灭掉,我们永无宁日!

苏联的工业能力很强,但是苏联不会是我们的对手,只要斯大林那个杀人魔王和他的体系还在,苏联就没有出头之日!尽管他的工业能力强大,但是国家的强大与否,看的不是工业能力,而是其他各个面上的能力,如果没有相应的社会基础,工业再强,也只有败亡这一条道路!这一点我很明白,所以,我不担心,民主国家对专制国家的战斗,是先进对落后的战斗,是文明之间的对抗,而不仅仅是工业之间的对抗。

新三十八师得到了史迪威的特殊照顾之后发展迅猛,装备似乎都要比一百军的到的要好上一些,也许是史迪威认为一百军已经成型了,他只能锦上添花,而不能对一百军的发展做出什么重大贡献,没有达到他的理想,所以,他需要另外一支军队,另外一支他一手创建的军队,而新三十八师很好地满足了他的心理,于是美式训练美式装备美式生活美式军饷,各种策略层出不穷。

孙立人似乎也对史迪威很有好感,两个情商低的人之间竟然产生了这种惺惺相惜的情感,真是让人觉得极为不能理解,但是这种事情他就是真的发生了;新三十八师装备起了全副美械之后,史迪威很满意的开始了实战演习,各种折腾,最后还拉来了美国志愿军和新三十八师对着干,之前美国志愿军被一百军四个师分别打的满头包,溃不成军,让史迪威很没有面子,觉得没有尽到训练的感觉,反倒是一百军给美国志愿军上课了,所以这一次要好好的在新三十八师身上找回场子。

场子找回来了,倒也不是真的找回来了,只是让史迪威的心里有些安慰,新三十八师到底还是新兵,大部分士兵们一年之前不是在务农就是在学校里面读书,没有真正的战斗经验,所以上来吃了美国志愿军的大亏,但是新三十八师到底还是有些老兵的,于是战后进行总结,不停地寻找各种缺点,不断的改进,一点一点的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孙立人干的最漂亮的就是这一手,他是经验丰富的指挥官,他也带出过强悍的军队,所以治军方面颇有心得。

一系列的找毛病和改进之后,美国志愿军发现这些中国军队越来越难对付了,最后甚至还被这些中国士兵钻了不少空子,在连续获得十三次胜利之后,美国志愿军的好日子到了头,或许是被一百军猛烈打击的自信心再次回复,他们似乎又轻敌了,第十四次战斗,我和史迪威亲自参与了观察,结果孙立人指挥军队先是以小部队佯攻,牵制住了美军的主力,结果暗地里把两支主力部队迂回到了美军的左右后三面!

美军竟然没有发现,就是史迪威也看出了些端倪,所以,美军的失败不可避免,最后,美军们个个身上全部都是白色的彩弹印子,狼狈不堪,而孙立人大获全胜!不得不说,孙立人真的很不错,一支新军,竟然在短短的一个月之内,就可以打败一支美国军队,虽然我不知道这支美国军队有没有战斗经验,但是美国已经很久没有打过仗了这一点我是知道的,欧战的时候美国人似乎一开始是去度假的……

于是新三十八师也得到了史迪威和美军的承认,在第十四次被新三十八师击败之后,我正式签署命令,决定允许新三十八师并入一百兵团的行列,允许新三十八师的头上打上一百兵团的精锐番号,成为一支精锐!当然,正式得到一百军那些骄兵悍将们的承认,可是任重而道远的路途,非常困难的。

但是孙立人是非常有信心的,这个时间段,为了训练新三十八师的装甲部队,他甚至让他的装甲部队长官带着装甲部队来找一百军的麻烦,顿时让岳云大为不爽,虽然性能上有些诧异,而且数量差异过大,但是岳云可是国内装甲部队的最高级军官了!中将!元老一级别的装甲军官!结果不用说,那支装甲部队从步兵到装甲都给揍得满头包,岳云为了更好的收拾那些自大的装甲兵,更是把虎贲团请了过来,直接招呼!

事后,我也对新三十八师和孙立人提出了批评,这样自大可不是什么好的情况,今后不可以这样!也许是因为我的批评力度不够,或许是史迪威的纵容,使得孙立人朝着自大目中无人这个方向走的更远了,这却是我始料未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