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江湖传说
字体: 16 + -

vip章节_二六五、名声在外的一妻多夫制

二六五、名声在外的一妻多夫制

好多朋友很好奇,来信来电中常提问在西藏是不是还流行一妻多夫或者是一夫多妻,是不是年轻男人会被女孩子拖进帐蓬当丈夫。说实话,我对这个问题也好奇,也多次听到这样的传说,也很想搞清楚。我曾经在聊天时与顿珠领导、布朗等人说过这话题。他们说一妻多夫、一夫多妻都是以前的事了,多出现在昌都地区一些部落,现在极大部分都是一夫一妻制家庭了,但也不排除在偏远一些地方还存在一夫多妻或一妻多夫这种特殊的家庭。

有一次,我与一个同事出差到了昌都,陪同我们一起的是宣传部和文化局的二名同志,相处了几天就比较熟悉了,有一天晚餐喝酒时,我向他们抛出了这个话题,问现在还有没有一妻多夫制呀,是不是名存实亡了呀。

文化局的干部三十五六岁的样子,藏族人,但很奇怪他姓一个汉族的姓,杨,大家称他为小杨。他给我作了比较详细的介绍。

他说昌都的一夫多妻与一妻多夫风俗由来已久,是古代群婚习俗的沿续传承,比西藏其他地方都要兴盛。一夫多妻的大多是贵族家庭,这主要是有政治、经济等等方面的多种原因,因为通过婚姻,贵族家庭可以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维护血统宗族制度,巩固自己的财产地位。这种家庭的妻子一般来说都分别来自不同的土司或部落。还有就是特别看重生男孩子,男孩子多家族就兴旺,丈夫们拼命让妻子生男孩,娶一个妻子生不出男孩,就再娶一个,于是形成了一夫多妻家庭,最多的有五六个妻子。也有一些平民家庭实行一夫多妻。这种家庭一般是丈夫娶妻后又与小姨子同居,形成了事实上的夫妻关系。在这种家庭中,姐妹共夫,她们的地位是平等的,无妻妾之分,无贵贱之分。

人们也不会对此非议,因为这在大家眼中看来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与一夫多妻相对应,还有许多一妻多夫的家庭。这个群体主要是相对贫困的家庭,侧重从经济角度上考虑。在旧西藏,征收赋税或支差都是以户计算的,一妻多夫的家庭既可以避免了财产的分散,又可以减轻家庭的负担,于是这些地方的人们形成了这样一种观念,几个兄弟不分家共娶一妻。一妻多夫这种家庭一般是兄弟多,家里穷,娶不起妻子,就兄弟共妻,也有极少数是朋友共妻。妻子最初是哥哥娶回的,后来又与弟弟同居。

在昌都,对一妻多夫家庭的妻子,社会上有一种普遍的评价标准,如果能搞好几兄弟的团结又孝顺父母,一家和睦相处,则认为这女子很贤惠,受到舆论的称赞。反之,如果婚后兄弟之间闹着要分家,则说明妻子偏心,会受到舆论的指责。这种观念根深蒂固。

所以对一妻多夫的女人来说,在婚后对几个兄弟平等相待,搞好团结,这一点很重要。除日常生活方面外,要处理好与兄弟们的性关系。在**上也不偏心,尽量满足。一妻多夫家庭男女同房,按昌都的习俗,一般是丈夫在门口放置一个信物作标志,说明已经有人了,其他丈夫就会主动回避。当然更多的家庭,丈夫们之间有一种默契,并不需要任何明显的方法,自然而然就会知道当天兄弟中谁与妻子同房。不会撞头。

这个多夫的妻子在家庭中的地位,处于一种自然的、正常的地位,既没有明显的男尊女卑,也没有女尊男卑之类的意识。一般来说,家庭经济主要由老父亲管理安排。如果老父亲去世或者年老无力管理时,往往交由大哥管理。在一妻多夫家庭,几个丈夫在务农、放牧或经商等生产经营活动中,往往有一定的侧重和分工,不同

的家庭根据各自的特点来安排,既有临时的分工,也有长期的侧重。

我问小杨,那这种一夫多妻或者一妻多夫的现象,在昌都地区现在还有吗,这种家庭还存在吗。小杨说有呀,现在还有呀,无论是一夫多妻,还是一妻多夫家庭,在昌都边远牧区中还是存在的,但很少了。从掌握的情况看,一妻多夫的家庭相对多一点,一夫多妻家庭比例少。小杨说他就知道有一户家庭是一妻多夫的,老父亲主管家庭经济及家务安排等,老伴主要做家务事,做饭、带小孩子。三个儿子共娶了一个妻子。大儿子主要做生意,二儿子主要干农活,三儿子搞运输,妻子主要帮助做一些轻的农活。

我说我还真的想去实地看看,小杨说可以呀,就是你要不怕辛苦,来回得好几天时间。我的同事索朗笑着说,你去有什么用,又看不出什么名堂来的。我也就没有再坚持了。

我对小杨说,为什么这么多年了,这种婚姻方式还能存在呀。小杨说关键是经济问题和观念闭塞。认为几兄弟娶一个妻子,不但家庭财产不分散,而且家里男人多,有的做生意,有的干农活,有的放牧,家里会越来越兴旺,越来越富裕。而且兄弟不分家,亲人团聚,家人和睦相处,家大业大势力大。老百姓的这种看法和价值观,是这种婚姻家庭得以存在的基础。

我问小杨,这种情况,相关部门是什么态度,难道不管吗。小杨打着哈哈说,那种地方比较边远,又比较分散,不容易管理,相关部门主要是积极创导引导他们,估计这种现象会慢慢消失的,随着各方面的发展,会自然淘汰的。

有专家说,一夫多妻或一妻多夫的婚姻形式,这是长期以来西藏自然地理环境和宗教、政治、经济、文化的产物。我觉得这话是有道理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