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江湖传说
字体: 16 + -

vip章节_二一四、一天有四季

二一四、一天有四季

到了这块神奇的高原土地以后,比较不适应的一是饮食,二是气候。先说气候吧,这里以高寒缺氧干燥为主,时有风沙。一年四季要盖厚厚的被子,身上穿几件衣服,就是最好的六、七、八三个月,也是如此。最热的时候,我的羊毛衫,棉毛裤也没有脱掉过,怕受凉得感冒,在这高原上,不容易得感冒,但得了感冒却并不是一件小事,会引发心肌炎死去。藏族的同胞也是一年四季身上穿着厚厚的露出一只胳膊的藏袍,他们把这气候通俗地总结成二句话:一年无四季,一天有四季。也就是说,一年中只有冬夏二季,春秋二季并不明显。而一天中气候变化较大,中午气温最高,烈日当空,照得人睁不开眼,给人以盛夏的感觉。傍晚气温降低,人们又有秋凉之感。半夜时分气温最低,整夜都要盖棉被。竖晨日出后,气温回升,又给人以春来秋去之感。真是一年虽四季,全年备寒衣。

在江南老家,七、八月份,应该是穿着衬衣短裤享受空调的时节,而在拉萨这里,我上穿二件羊毛衫,下穿毛线裤,晚上盖的是厚厚的棉被,其凉爽可说是远远超过空调,还有一个好处是,这里没有蚊子苍蝇的骚扰,这里没有这些烦人的小虫虫。因此四川人常把拉萨当作避署胜地,每到这个季节,就大批地前来,享受这天然的凉爽。

这里天气冷,那水也冷,井里打上来的水象是冰化成的水,刷牙洗脸时,冷水中一定要掺入开水加温,否则手脸如针刺会发麻。平时我最怕的是洗衣服,一件衣服洗下来,手就冷得发麻,有时洗了一半,实在受不了就搬回宿舍,第二天再洗,或者捣几下就算完事了。后来我向家里人

求援,邮寄来几双橡胶手套对付,这稍微好点。冬天最冷的时候,那井水结了冰,足有三四十公分厚,院子里的人用铁钎砸个冰窟隆,大小刚好能容下一只铅桶,打水打上来。如果不戴手套,那手碰到井沿水泥石头和铁杆,手上的皮就会被吸住粘附住。最夸张的是有一次我出差到下面,几天后回来,发觉热水壶里的水也结了冰,说出来还真没人信,那卧室的墙头上也结了冰块。我拿着热水瓶给隔壁的藏族邻居看,他也觉得稀奇,说从来没有遇到过这样的事,我事后分析,可能是他们的牛粪炉子一天到晚二十四小时不灭,室内的温度高,而我平时很少烧这牛粪炉子,室内温度就低了。

天气冷就冷吧,多穿点衣服,还能对付着,最讨厌的是风沙,好好的天,突然风沙骤起,刮得人睁不开眼,浑身是灰。在街上行走的藏民,百分之九十的都戴一顶帽子,戴一个口罩,架一副墨镜,既是防日晒,也是防风沙。冬天的时候,那大风沙更触目惊心,风呼啸,沙满天,昏天黑地,双层的玻璃窗也挡不住它,透过一些细缝,钻进屋子里。

六、七、八这几个月是青藏高原的黄金季节,雨水充足,空气湿度大,含氧量较平时高,草原一片绿色,人感觉舒坦多了。著名的雪顿节就会在这个雨季举行。天是时晴时雨,好好的天,转眼就会下起大雨来,雨下得短而急,辟里啪拉的,有时还会夹着豆大的冰雹,短短几分钟,地上已是白茫茫的一片,不过转眼即化,过一会儿又消失了。我的日记中记着,那年的六月十九日这天,天空飘起了雪花。真是六月飞雪,让人想起了中国古代的一部戏曲“窦娥冤”,这六月下雪,并非离谱的事。

萨与内地的时差相差二个小时,也就是说要比北京时间延后二小时,这里是早上九点上班,十二点下班,下午三点上班,六点多下班。到了晚上九点左右,拉萨的天空还是亮亮的,这里日照时间也长,因为空气中透明度高,太阳光照得人脖子发烫,火辣辣的。一段时间下来,我感觉自己的脸已变得象是牛粪色。我也配备了二件不离身的装备,太阳镜和藏礼帽,这太阳的紫外线确实厉害,从肤色上我完全接近藏民了。这紫外线也有益处,在它的辐射下,内地平原地区许多常见的病菌在这里难以生存、繁殖,高原上人们患伤口感染的很少,这里的婴幼儿在发育阶段也较少在内地常见的缺钙现象。

来拉萨时,我带了一把折伞,因为不管在任何地方,只要下雨就得用伞。在我们南方老家,这伞晴挡阳,阴遮雨,人们的生活中离不开它。然后我在拉萨,这伞基本没有用过,它更象是一件装饰品,挂在我小屋子的墙上,与一张全国地图相伴为伍。拉萨没有伞,更确切地说是拉萨人不用伞。我曾多次观察过,不管是在烈日下,还是下雨飘雪,行人匆匆而过而是慢条斯理行进,见到的只是太阳墨镜,藏式牛仔帽,还有口罩,见不到雨伞。斜飞的雨点,飘逸的雪花,行人视若无物,是那样漫不经心,毫不在意,从雨雪中从容往来,不慌不忙。慢慢地,我也习惯了雨雪,习惯了从容不迫,也许这是青藏高原千百年来恶劣的气候,养成了藏民无畏风雨的习惯,使他们对雨雪习以为常。但我更愿意相信,这是藏民崇尚自然,与大自然融化一体的生活习惯,是自然界与人的一种交流,是人与自然的亲昵,是天人合一。在他们的眼中,雨雪万物是有灵性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