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炮王
字体: 16 + -

第十二卷:遍地狼烟_第351章:白刃战



两个小鬼子从前后两个方向,几乎同时将刺刀刺进了这个战士的前胸和后背,两个小鬼子一用力,将这个战士挑离了地面,这一场景正好被一排长看了个正着,一排长愤怒,一排长发一声吼:“小鬼子!”

一排长抡着鬼头刀就向这两个小鬼子扑来,两个小鬼子看一排长是个伤兵,头上包着绷带,一条胳膊还吊在脖子上,虽说抡着是一把鬼头刀,但这两个小鬼子根本就没有把一排长放在眼里。两个小鬼子有了一次成功的合作,杀死了一个八路军战士,所以他们不惧这个八路的伤兵,一个小鬼子竟回过身来,没有等待那个小鬼子的配合,率先就向一排长刺来一刀。

一排长用刀背向外一撩,撩开这个小鬼子刺来的刺刀,刀刃横着向这个小鬼子的肚子划了过来。小鬼子也不是吃素的,小鬼子用枪杆一档,挡住了一排长向他划来的一刀,向外一送,后撤身体准备脱身,一排长刀收回,身体向前跟进一步,抡起鬼头刀来,以泰山压顶之势,直向小鬼子的脑袋劈来。

冷兵器对搏、厮杀,双方刚一接触相互对垒之时,手中的冷兵器往往是一寸长一寸强,当双方近距离身体都可以相互接触时,长的兵器反倒有些笨拙,短兵器、尤其是刀,反倒有些挥洒自如,一排长玩得就是以己之长,克敌之短,抡起鬼头刀来,以泰山压顶之势劈向小鬼子。

一排长的鬼头刀,以泰山压顶之势,几乎是直上直下地劈向小鬼子的脑袋。小鬼子想撤身逃跑是来不及的,最经典也是最实用的一个动作就是用枪杆架住落下来的刀刃,这个小鬼子也毫不例外地应用了这一动作,一排长大喜,小鬼子上当了,小鬼子不识一排长的宝刀,一排长的鬼头刀斩金剁玉都好不在话下,追命快刀手的日本刀都被削断,更别说小鬼子的枪杆,一排长手上暗一用力,只听“咔嚓”一声,小鬼子的枪杆被砍成两截,要知道一排长手上的功力,绝不是一年两年了,更何况他手上的鬼头刀小铁如泥。鬼头刀砍断了小鬼子的枪杆,鬼头刀在惯性的作用下,还直接劈进了这个小鬼子的脑袋瓜上,小鬼子的脑袋瓜当即就被从中间劈开,花开两支倒向两边,小鬼子一边一只眼睛闪着不解和困惑:小鬼子至死不明白,这个八路用得刀为什么如此锋利呢!

一个小鬼子被劈死了,另一个小鬼子惊惧一排长手里的宝刀,这个小鬼子可不想送死,这个小鬼子就不想与一排长对搏,调头就逃。

忽然,一声枪响,那个逃跑的这个小鬼子中弹倒下了,一排长看得清楚,枪是他们自己人打得,开枪的是一个鬼子指挥官。小鬼子战斗素质高,战场纪律特别严明,对战场退却者就地正法,连个为什么都不准问,这也是小鬼子想提高保持战斗力没有办法的办法。

鬼子自太平洋战争全面爆发以来,随着太平洋战线的扩大,日本征兵空前,虽说日本实行的是军国主义国策,国民从小就接受军事训练,征来的国民穿上军装就是一个兵,但兵员的质量大不如以前,纪律散漫不说,

打仗,特别是残酷的大仗,时有士兵临阵逃脱,部队的战斗力比1940年前根本就没法比。为了严明纪律,提高战斗力,小鬼子的各级指挥官对临阵逃脱者,特别不能容忍,见一个毙一个也就不足为怪了。

那个打死逃跑士兵的鬼子军官突然一声喊,喊了一声什么,一排长不懂日语,但一排长却清楚地看到所有的小鬼子都在哗哗地退子弹,鬼子的这一动作实在是让一排长吃惊不已。

二战期间,日军在白刃战前先把子弹退掉然后拼刺刀,是一个引人注目的战术。说起来这是其步兵条令的规定,在热兵器时代,这一规定因为看起来迂腐而令人困惑。然而,它决不是“死要面子活受罪”,也不全是扞卫“武士道的尊严”,而是日本军队根据实战检验做出的结论,这和日军的兵器,作战特点是相吻合的。日军在白刃战前退出子弹,是指双方开始班以上规模近距离格斗的时候,而不是只要一准备肉搏,冲锋的时候就退掉子弹,那纯粹是自杀行为。

就当时各国军队在冲锋的时候不但不能退出子弹,而且整个过程中要全力射击,尽量压制对方火力。战争是残酷的,日军对这一点的认识和其他国家军队并无区别。事实上太平洋战争中,无论塞班还是冲绳,日军发动步兵冲击的时候,都是一边射击一边前进,并且把轻机枪手放在一线,以增强压制火力(因为一线日军一直没有装备冲锋枪)。这倒不太用担心误伤自己人。二战中,步兵冲击的散兵线即便以所谓“密集队形”发动攻击,其队形也远比冷兵器时代松散,士兵前后重叠的概率不高。真正采用那种传统意义的密集队形,冲击的效果往往很糟。比如瓜达尔卡纳尔日军对“血岭”的密集队形冲击,中国军队在忻口会战中对1002高地的强袭,过于密集的队形,造成己方后方人员的武器无法使用,而对方的武器命中率则大大提高,徒然增加自己的伤亡。

根据日军自己的统计,在白刃战开始以后,保留步枪子弹造成的损失比收获更大。明令白刃战开始后子弹退膛,正是依据这个判断。究其原因,我想主要有以下两个:第一,日军使用的步兵轻武器性能限制。第二,日军对白刃战的战术认识。白刃战中,日军标准的刺杀准备姿势为一手握前护木,一手握枪托前段弯曲部,枪托稍下垂在支撑腿侧面,半斜向面对对手,刺刀尖略与眉平。这样,枪从斜上方到斜下方,正好护住颈、胸、腹要害,而刺刀一甩就可以突刺。

问题是如果摆一下这个姿势,就会发现原来这样一比划,枪口根本就不是朝向对方,而是朝向斜上方的天空。因此,格斗起来,射击的机会很难比突刺的机会更多。而如果作射击准备,手指必须放在扳机上,这就造成了两个严重问题,一,只要双方武器一相交磕碰,就会走火;二,手指不能全力握枪,影响了持枪姿态,拼杀中使不上全力。另外,三八式步枪太长,转动枪口瞄准对方的力距也长,如果对方不是出现在正前方,转动枪口的时间太长,可能枪口还未到位

,自己已经被刺倒,这时候使用枪托进行打击无疑是更为方便的作战方法。可见鬼子白刃战中能够有效射击的机会很少,保留枪膛中的子弹,取得战果的机会微乎其微,反而影响了肉搏动作的质量。这才是日军在白刃战前枪弹退膛的真正原因。

无独有偶,发现在白刃战中射击得不偿失的并不是日本一家,中国军队也发现了这一问题。中国军队没有白刃战必须退掉子弹的条令,但是西北军部队广泛在白刃战中使用砍刀,实际上也是主动放弃了射击的战术。因为不可能一手挥大刀,一手拿一支步枪射击。当然这也是因为西北军出身的部队刀法独到,是当时唯一在白刃战中可以占到鬼子上风的中国部队。其他部队,包括八路军,刺杀技术与训练在二战前期都远不如鬼子。因此即便容易误伤自己人,也要保留格斗中开枪的战术,以达到“几条命换他一条命也够本"的目的。这里面,中国军队的枪支质量较差,弹丸初速低,近距离击中后往往留在对方体内,杀伤力反而更大也是一个原因。顺便说一下,西北军的刀法脱胎自军阀混战时期的李景林部,独成一家,专破日式白刃战拼刺术。具体的刀法其实只一招,出刀的时候刀身下垂刀口朝自己,一刀撩起来,刀背磕开步枪,同时刀锋向前画弧,正好砍对方脑袋。其威力在于挥刀的同时荡开对方武器,因为和劈砍是一个动作,对手来不及回防就中招了,比喻刚才一排长砍杀第一个小鬼子,也几乎沿用了就是这一刀法。

不管怎么说,小鬼子怕大刀队,并不是一般的宣传,而是确有其事。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军队和鬼子交战中表明,如果双方都使用轻武器,受过良好训练的中国军队并不亚于鬼子。比如众所周知的四行仓库之战,鬼子久攻不克,并不是谢晋元团长有三头六臂,比别人更为善战,而是因为四行仓库三面临租界,鬼子不能使用重型武器。这种情况下,双方的战斗力几乎没有差别,鬼子在侵华战争中的优势,主要在重武器。

美军在太平洋战争中也发现同样问题。美军的冲锋枪枪身较短,白刃战拼刺刀吃亏,最初近战中往往用长点射弥补其不足。鬼子实施夜袭等行动时,多为奇袭,使美军来不及用密集弹幕将鬼子切断于战线之前。一旦进入混战,没有经验的士兵用冲锋枪扫射造成的己方伤亡往往比敌人造成的还大。在贝蒂欧,美军指挥官肖普上校曾经威胁如果有士兵再乱开枪,就把他的枪扔到海里,而且从此再不发一颗子弹。美军通过总结,认为白刃战中最好的方法是用手枪对抗日军的刺刀。 美军在实战中证明手枪在白刃战中作用最好。它的长度短,可以轻易转向任何一方射击,射击姿势也可以五花八门,装药少,即便近距离击中第一个对手后也不易贯穿击伤后面的自己人,而威力范围远超过刺刀。至于装弹,如果弹仓子弹都打光,还有刺刀逼过来,那就只能认命了。不过,美军制式手枪填弹七发,等于有连发七刀的能力。而一次白刃战中很少有人能有机会连发七刀,这个概率太低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