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时空我为先驱
字体: 16 + -

不一样的二战_21 准备反攻



蒙古高原降下1942年第一场大雪后人民军蒙古方面军由于积雪限制了机动能力都不得不暂停大规模作战行动。在整个冬季里战斗基本是人民军骑兵小部队对日军的骚扰作战,只有在骑兵探出合适的路径之后方面军才会派出一个战斗群攻击日军分散的部队。

这样的打击群一般由一个坦克连、一个自行火炮连、一个防空排、两个步兵连、一个迫击炮连和一部分骑兵组成,有的时候还会加强一个装备履带式装甲战车的装甲步兵连。整个部队会有十几辆“狮式”坦克,一两辆喷火坦克,几辆“草原狼”侦察车,6门105mm自行榴弹炮,3辆自行14.3mm高射机枪,几辆吉普车和卡车、十几门82mm和120mm迫击炮,几百名步兵和骑兵。自从日军开始大规模布设反坦克地雷之后,在打击群里又会有一辆改装的扫雷坦克。装甲步兵连则装备由“华南虎”底盘改装来的“猞猁”步战车。步战车可以搭载7名步兵和3名车组人员,装备1挺12.7mm机枪、1挺7.92mm机枪和一具射程两千米的37mm榴弹发射器。

这样的打击群会将车辆全部喷涂白色迷彩,以侦察车开路,履带式车辆拖着装载步兵和炮兵的雪橇杀向选定的目标。这些目标一般是日军比较成规模的据点,其中驻守一个加强中队到两个中队。等摸到近处,自行火炮会先对日军实施火力即袭,防空排除了防备日军空袭外还用大口径机枪压制日军,步兵掩护坦克抵近扫清日军火力点,然后步兵清扫残敌。在战斗过程中,人民军的战斗机会为打击群提供空中掩护,轰炸机提供近距离支援。这就是一场小规模的合同作战,经过一冬天的实战磨合,装甲旅和快速机动师已经能够熟练的进行小规模步坦炮以及空军的合同作战,能够熟练的在行进间展开攻击。

华北的生产能力在维持一百多万部队能够达到日本陆军的装备水平时集中力量保证一个装甲旅和一个摩托化步兵师的作战还是可以的。这实际上也是集中力量消灭敌人的另一种形式。打击群战术也确实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每次打完之后陈同宇都在电台中声称日本的医疗条件比中国的好,所以从人道主义出发为了使日军伤员得到更好的治疗人民军会送还受伤被俘的日军,虽然每次日军都不加理会,但是日军一个个守备部队被全歼的消息却再也封锁不住。当这些守备部队被全歼的消息加上轰炸机不断光临日本的消息在日军中扩散后,越来越多的日军再也不相信所谓“大东亚圣战必胜”、“天皇武运长久”的谎言。自从侵入蒙古的日军被击溃后关东军士兵中的失败情绪越来越浓重,在1943年初开始出现日军士兵被攻击时主动向人民军投降的现象,特别以日本第四师团的士兵最多。这在以前根本不可想象,从这一点上就可以看出日本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

但是日本军阀从来都不自量力,在中国东北和蒙古天气转寒不再适合大规模作战后日本大本营从关东军抽调来三个师团增援缅甸日军以便纠集十万大军入侵印度。得到这个消息刘宗汉和江天阔嘴决定要让日本人下定全力进攻印度的决心。11月1日,美国b24轰炸机的机组成员们终于等来了轰炸日本本土的机会。

11月2日30架b24从新建成的莒县机场起飞会合了从青岛机场起飞的p51和“轰5”机群,在“轰5”的领航下远征九州岛轰炸了长崎的造船厂和其他工厂。虽然这次行动中有9架b24和4架p51以及1架“轰5a”被击落,但是长崎的三菱造船所遭到严重破坏,几个船坞被夷为平地。日本人真正领教了地毯式轰炸的利害。

11月5日,b24机群再次光顾长崎,轰炸了“佐世保重工业”的工厂。这次日军发了疯一样调集众多的战斗机拦截b24机群,总供击落了11架b24和7架护航的p51,可还是没能阻止轰炸机把五十多吨炸弹扔到工业区。这次投弹准确度不高,没有给工厂造成严重破坏,却完整拆除了长崎的两个街区。日本人第一次体会北平、天津、济南、上海、南京、武汉、重庆的中国人遭受的狂轰滥炸。

就在b24吸引了众多的日本战斗机的时候,“轰5”对佐世保实施俯冲轰炸,又炸沉了停在港内的一艘日本海防舰和两艘运输舰。

b24的拆除效率实在太高了,日军为了防止b24把九州岛上炸得一片狼藉除了部署更多的截击机再就只有轰炸华北沿海机场这一招了。因为b24只要没有轰炸任务就会藏身陕西,日本的轰炸航空兵根本无法到达那里。可要想摧毁b24使用的机场也是一件很费力的事情,田中隆吉的情报网发现在山东和苏北至少有8座供b24起降的机场已经建好。要想将这些机场全部摧毁还不知道要损失多少轰炸机。这下截断驼峰航线让华北的b24无法得到补充就成了一个不错的方案,日军大本营下达的攻略印度的作战方案中就将截断驼峰航线作为一个作战目的。

1942年11月中旬,日军10万人和缅甸、印度仆从军三万多人进入丛林杀向英帕尔。刚刚经过雨季的丛林遍地沼泽瘴气、蛇虫横行,吞噬了无数的日军。此外美英空军不断的对在丛林中跋涉的日军实施轰炸,也造成日军大量减员,但是日军仍然拼命向前。当日军从丛林中钻出来时,英军为了堵住日军进入印度的通道在科希马和英帕尔拼死抵抗,双方拉锯长达一个月。日军虽然最终占领了科希马和英帕尔两座城市但是已经战斗死伤两万多人另有大量官兵正在遭受疟疾、痢疾和营养不良等疾病的折磨,总的损失高达5万人。英军虽然丢了两座城市但是主力没有被歼灭,更重要的是吸取了马来亚战

役和缅甸战役的教训采取坚壁清野政策,在撤退时将凡是可能被日军利用的物资全部摧毁,让日军无法就地筹措物资,自己却利用补给线较短的优势不断消耗日军。美英空军更是不间断地轰炸日军作战部队和补给线,让日军无法补充弹药物资,增援部队在运动途中就严重减员。

此时钱德勒.博斯手下的印度军团潜入印度内地给日军筹措了不少物资并散布谣言在达卡、吉大港等地鼓动暴动造成英印军不得不分兵防备印度人起义牵扯了大量兵力。1943年4月2日,日军55师团一部攻入吉大港,但是遭到英国海军舰炮和航母飞机的轰炸第二天只得撤出。4月14日,日军33师团进攻达卡由于遭到美英轰炸机的疲劳轰炸就是无法再前进一步。

日军虽然如愿的掐断了驼峰航线但是很多历史学家则指出正是由于日军在印度先后消耗了十万多人的兵力,大大减轻了美国在澳大利亚战场上的压力,才让罗斯福没有后顾之忧,在1942年12月派遣美国远征军登陆北非突尼斯。希特勒要保卫利比亚的油田不得不抽调本该补充东线消耗的兵力支援隆美尔,虽然隆美尔把初次接触现代化战争的美国远征军打得丢盔弃甲赶出了突尼斯,但是东线的德军却在斯大林格勒损失五十万人。后世史学家普遍认为斯大林格勒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日军前出到达卡,缺乏空中支援的短板就暴露无遗。由于攻入印度的日军所需物资除了粮食全部要从缅甸经过丛林运到印度,日军又没有足够的运输机根本无法保证供应驻扎印度的飞机足够的汽油和备件,所以日军虽然占领了英帕尔和科希马的机场给日军提供支援的飞机却只能从缅甸起飞,飞越丛林参加战斗再飞回缅甸。这么一来日本陆航队要想支援印度的日军便力不从心,从加尔各大起飞的美英轰炸机和从英国航母上起飞的舰载机可以肆无忌惮的打击缺乏防空武器的日军步兵。仅4月15日一天,美英空军就起飞200架次轰炸机和140架次战斗机打击进攻达卡的33师团,造成33师团一天之内就损失超过两千人。

眼看就要到6月份,印度的雨季将再次来临,丛林中的崎岖小路彻底被洪水淹没,印度的日军会无法得到补给陷入绝境。如此,日本的印度攻略计划就基本失败。

半年时间,日本陆军为夺取印度先后投入兵力16万,从关东军调出6个师团,损失三百多架飞机当然不能就这么草草收场日本人。于是日本大本营又出了一招臭旗,让海军修好后刚刚重新装备完成好舰载机部队的“飞龙号”和“苍龙号”前往印度洋企图将英国海军印度舰队赶开打通一条安达曼和尼科巴群岛通往吉大港的海上通道,然后掩护海军陆战队占领吉大港。后来公布的战史资料显示山本五十六对这次作战很不满意,因为两艘美国最新型的“埃塞克斯”级航母已经服役,在太平洋上美国航母数量已经对日本形成优势。山本本来拟定了一个诱敌计划准备进行一场航空母舰决战消灭美国航母,但是日酋裕仁不想看着近十万军队在印度被消灭,亲自开口要求联合舰队支援路军在印度的作战,日本海军也不能驳“天皇”的面子。

4月26日, “飞龙号”和“苍龙号”组成的舰队掩护海军陆战队配合陆军攻占了吉大港并重创一艘英国航母“鹰号”。此后“飞龙号”和“苍龙号”一直追杀“鹰号”到达斯里兰卡海面,遭到陆基轰炸机轰炸后又被英国潜艇偷袭,“苍龙”号挨了一颗鱼雷眼看又要回国修理。

日本人还没有从攻占吉大港的兴奋中恢复过来,美国太平洋舰队就给了日本人一闷棍。4月28日尼米兹以原有的两艘航母加上新加入太平洋舰队的两艘“埃塞克斯”级航母“埃塞克斯号”和“企业号”偷袭日军防卫相对较弱的中途岛,炸毁岛上日本飞机24架,击落飞机17架,炸沉运输船3艘,摧毁了日军在中途岛储存的燃油。在随后几天里美国航母两次空袭中途岛,f4p战斗机完全压制日本海军的九六式战斗机和水上战斗机,在和零式交手时美国飞行员能够熟练的运用掠袭战术稳占上风。在两次空袭中又炸毁由于缺油飞不起来的日本飞机87架。

日本航母舰队由于夏威夷的港口仍然无法停靠重型舰只仍然需要过一段时间就返回特鲁克休整。此时“翔鹤号”正在返回特鲁克途中,夏威夷海域只有“冲鹰”和“大鹰”号航母。“冲鹰”和“大鹰”是两艘用快速货轮改造的航母,虽然这两艘船一开始设计就是按照航母的要求设计的,但是为了掩人耳目设计了个货轮的外观,终究限制了其载机数量,载机相对“翔鹤”级较少,装甲也较少,所以还是不敢立刻去找美国重型航母的晦气,只能等到“翔鹤号”返回后才出海寻找美国舰队。

在中途岛海域双方又爆发了一场惨烈的海空大战,史称“中途岛战役”,美军 “埃塞克斯号”航母沉没、“黄蜂号”、“企业号”受伤,日军“大鹰号”“冲鹰号”沉没、 “翔鹤号”重伤,可以说是打了个平手。但是尼米兹分析了此次作战的数据后在给金上将的报告中却得出了日军已经走上下坡路的结论:“很多日本飞行员似乎不能很好的瞄准我们的军舰,把炸弹和鱼雷扔得距离我们的军舰很远,完全没有威胁。空战时也是一样,飞行员们报告一些日本飞行员操纵他们的飞机很笨拙,小伙子们可以轻易的击落他们。小伙子们认为这些日本飞行员严重缺乏经验。我和哈尔西都认为日本航母舰载机的飞行员质量已经远不如战争开始时,也许用不了多久日本就没有合格的舰载机飞行员了。”

尼米兹说的缺乏经验的日本飞行员主要是“翔凤号”航

母上的日本飞行员。“大鹰号”和“冲鹰号”搭载的飞行队是开战前刚刚组建的,飞行员质量自然无法与日本海军原有的7艘航母上的舰载机飞行员质量相媲美。在印度洋作战过程中两艘航母上的飞行员损失很大,日本海军为了让两艘航母能尽快前往夏威夷作战把“翔凤号”上的飞行员补充到这两艘航母上。“翔凤号”修好后只能搭载新组建的航空战队,其飞行员都是开战后才开始训练的,无作战经验飞行训练时间也短,自然就让美国人感觉出不同来。

日本飞机一向缺少装甲和自封油箱,过分追求轻便灵活造成结构薄弱,再加上攻势作战较多,飞行员损失与飞机损失的比例比美军和华北人民军都高很多。日本一年生产几千架各种飞机不成问题,但是要给这些飞机配备合格的飞行员却已经力不从心。人民军对俘虏的日本飞行员的审讯表明日本陆军新飞行员的训练小时数不到日美开战前的一半而且他们的教官鲜有王牌飞行员,因为日本人把王牌飞行员都派上前线了,日本新飞行员水平下滑也就毫不令人奇怪。所以在经历数次航母会战之后日本战前训练出来的舰载机飞行员基本消耗光,以后日本虽然还有不少航空母舰,没有合格的舰载机飞行员也无法发挥航母的作战能力。其实在中国战场上的日本陆海军飞行员的质量也开始明显下滑,这从空战的交换比就能看出来。武器再强大也需要人来操纵,你人的水平不行了飞机大炮的数量再多也白搭。

到1943年5月的时候刘宗汉已经开始捉摸着局部反攻。经过几年的兴修水利、积草屯粮,1942年的河南大旱也没能让华北伤筋动骨,华北的各项工农业产值却有大幅度提高,为反攻所作的准备也就开始着手。仅仅从1942年9月到1943年3月,兵工厂就生产了340辆各型坦克和自行火炮,组建了第2坦克旅。华北的科研人员研制的一些“神器”刘宗汉也准备投入使用,这样可以减少一些其他的消耗。比如说刘宗汉首先准备把空射无线电制导反舰导弹投入使用。

一直以来人民军的海防主要依靠水雷和攻击机。自从“五一八”事变以来,华北已经制造了数万颗水雷布设在渤海湾和山东沿海。水雷虽然廉价但几万颗水雷也是一大笔钱。而且为了维持雷场的密度,水雷特别是漂雷,每年都需要补充,占用了华北大量的资源和生成能力。

用攻击机打军舰对华北来说消费比也不高。飞机相对军舰来说虽然便宜,可在日军占据制海权的情况下一旦飞机被击落飞行员很难生还。华北的飞行员培养数量还没有日本多呢,消耗不起。所以一般来华北空军除了几次目的明确的作战外,只要日本舰队不是杀到青岛基地门口一般不会主动攻击日本的中型以上舰只。反正军舰也上不了岸,很难对陆地作战产生决定性影响。日本海军也发现了这个情况,便经常派遣军舰到江苏海岸掩护陆军作战或者为从中国海岸附近经过的运输船队护航。

现在刘宗汉有了能够克制日本军舰的武器,不但可以把日本军舰从人民军作战的海岸赶走还可以减少水雷的生产,用生产水雷的钢铁和炸药生产急需的炮弹不是更好吗?为了配合 “鱼叉”导弹的使用刘宗汉向接替史迪威任盟军东南亚战场参谋长的美国将军韦德迈要求美国向华北提供一批b24轰炸机,美国方面立刻便答应先从驻华北的b24中抽出4架供中国飞行员训练,等驼峰航线打通就提供给华北30架b24。

1943年5月2日,江苏的人民军发起一次进攻,拔除日军在海边的一个据点,一般来说这种情况下日军会召唤军舰对人民军进行炮击。果然3日日本轻巡洋舰“龙田号”又像往常一样带领两艘老式驱逐舰开到这里准备用舰炮掩护陆军夺回据点。“龙田号”刚刚出现就被守候在这一海域的人民军侦察机发现。“龙田号”刚刚打了两排炮弹,几架“歼7”就保护着两架tb3轰炸机施施然飞来。“龙田号”和两艘驱逐舰常在中国海域混,自然都加装了几门高射炮,所以对笨拙的tb3并不惧怕,这是暂时驶入深海扬起高射炮的炮管准备放空。

但是轰炸机并没有进入日本军舰高炮射程。这两架tb3都经过改装,每架机翼下挂载两颗1吨重的“鱼叉”导弹。在找到日本军舰后,两架tb3下降高度对准个头较大的“龙田号”各发射一枚导弹。tb3机翼下火光一闪,一枚像小飞机一样的导弹喷射着火焰便飞向“龙田号”,飞机上的控制员把瞄准具牢牢的套住“龙田号”,操作控制手柄通过无线电波操控导弹不断修正航向。

日本水兵只看到两架很小的“飞机”向“龙田号”飞来,速度越来越快,日本军官连忙命令开炮拦截这些“飞机”。可“飞机”的速度太快,个头也太小,轻易的穿过日军的火网掠着海面一头扎向“龙田号”。第一架“飞机”的火尾扫着甲板飞了过去,第二架却一头扎进了舰桥。

“鱼叉”导弹300公斤的半穿甲战斗部轻易的毁了“龙田号”的半个舰桥并在烟囱上留了个大洞。这下日本舰长吓坏了,连忙释放烟幕快速机动躲避后续的打击。烟幕刚刚释放,第二波两颗导弹又发射了,这次一颗命中舰尾,一颗再次打中舰桥,“龙田号”全舰起火半个小时后沉没。

5月5日, tb3轰炸机又在仁川外海用“鱼叉”导弹击沉一千吨级的日本海防舰,6日在夜间使用雷达击沉一艘正在江苏沿海巡逻的日本炮艇,日本海军便认为“华北军实施空中肉弹攻击”。海军军令部下令驱逐舰以上舰只不得靠近中国海岸100海里。人民军便可以抽调一批从警戒江苏和山东沿海的部队用于其它方向作战。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