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狂花
字体: 16 + -

正文_第124章 一石千层浪(三)



第124章 一石千层浪(三)

袁桐离开,凌芸陷入沉思中。老蒋这一手确实很高明,也很可耻,让凌芸确实有些无奈。虽然表面看没什么,可是凌芸不认为真的没什么。国民政府方面对东北雪原军的嘉奖和肯定确实鼓舞人心,也起到了稳定雪原军的作用,特别是对东北的百姓更是造成心里稳定。

毕竟把雪原军纳入了全国抗战这一盘棋中,让全东北人看到胜利的希望和对胜利的信心。但老蒋却玩了一手更高明的损招,那就是只对凌芸一个人封赏,其他人只是让凌芸上报。表面看什么问题也没有,军事委员会是不知情,当然是你们自己上报谁,我们就批谁,不干涉雪原军的事。

可实际呢?凌芸怎么报?一旦上报能透露出两个信息,第一个那就是谁关系近,谁关系远?谁的功劳大,谁的功劳小。以前什么事也没有,那是因为雪原军一直自己说了算,在所有人心中,这支军队就是凌芸的。

可是让国民政府这么一弄,把雪原军弄到全国面前,确定的不但是军事职务问题,还有一个政治地位问题。雪原军成分复杂,有原雪原军的,有东北抗日部队的,有土匪的,有伪军的。还有一些凌芸他们一开始起义的,可以说非常复杂,就算是伪军也有先有后。

夺取沈阳的目的,为的是周围的工业和沈阳的兵工厂,但沈阳的特殊地位,决定沈阳有不同的政治意义。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心思,说好听一些,是政治抱负和个人理想,说难听就是野心和欲望。这是不可避免的,不能把人都看作圣人和神仙,无欲无求。

今天或许没什么,但这个种子已然种下,他会在今后慢慢的生根发芽,有了适合的气候就会发生变化。让凌芸有些担心的是袁桐的表现,她为什么后来说这些,那也无非是向自己表态。

以两个人的关系需要表态吗?这就是在袁桐的心理已然开始警觉,是不是有提醒凌芸的成分,也不敢确定。这段时间雪原军膨胀的更快,军队发展也是几何速度。越是规模小发展的越慢,因为谁也信不着你。

当有了一定势力之后,无论出于什么心态,都有人投靠你,也能相信你。如果一开始就拉拢关明远,相信他怎么也不会干。

作为老部下,关明远连马占山都没有答应,能答应凌芸,足以证明关明远并不信任马占山,其实就是不信任国民党军队。后世经历的时间长,从旁观者角度去审视这段历史,凌芸更能看明白。如果第一次国内革命时期让傅作义投降,恐怕打死他也不会干。但四九年他起义了,这都和实力有关。

在短时间之内,雪原军成为有两个军、四个师、两个直属团,一个大队和大批辅助部门的庞大军事集团,总兵力已达到四万多人。

根据刚刚完成的部队整编报告,全军作战兵力是四万五千人,其他机构和后勤如果全算上已达到六万,确实是让人欢欣鼓舞的一件事。可老蒋这一手来的太不是时候了。

对于关明远出任第二军军长,凌芸就已经听到不同的意见。有些人表示不满,毕竟关明远刚刚投降,凭什么出任军长。

雪原军的三个人都可以成为军长,第一个是胡启忠,第二个是李豹,第三个柴金旺,但寸功未力,只是原来伪军的军衔高,带来的部队多,就成为军长,这明显有人不服。

无论是团长还是旅长,都有投降的伪军,他们进入雪原军以后基本都是降级使用,而部队的主官都是雪

原军的老人。这样的安排主要是从雪原军的作战特点出发,但现在显然不行,军队越多需要的指挥水平越高,已不是靠着勇敢能解决的。

凌芸的头脑确实够用,所以她更明白中国人的小农意识非常严重。在职务上看的是关系,而不是能耐。

对于圈外的人缺少信任,在后世企业打工,对这样的现象凌芸更加有深刻的体会。中国的中小型企业很多,经营也不错,但他们无法发展壮大,原因就是这个思想作怪。

特别是一些小县城和小城市农村的企业,只能维持在家庭工厂和小公司的范围规模之内。一旦扩大就会失败,原因很简单,那就是信不着外人。

在企业需要管理人员的时候,作为企业主人首先考虑的不是才能和人品,而首先考虑的是什么关系。信任不是考察品德和才能,而首先考虑的是什么关系,值不值得信任。所以一个私人企业中,老婆管财务,儿子管生产,女儿管销售,所有重要的职位全是自己家里人,他认为这些人不会糊弄他。即使贪点钱也没有外流,奉行的是肉烂在锅里,肥水不流外人田。

可是他们真的值得信任吗?最重要的是家里人可靠,但他们却不一定有那个水平和能力,往往会因为能力问题让决策失败,造成重大损失。

还有一点,亲情在利益面前更加不堪一击,何况还有一种思想在每个人心里作祟,那就是“爹有妈有不如自己有,老婆孩子还得伸伸手。”钱财还是放到自己手里最安全,所以亲情根本挡不住贪污和利益争夺。

几千年的封建王朝思想,也让人有了什么都论资排辈的思想,却忽略了有些人即使他干上一辈子,也不一定有那才学,这一切都是利益驱使。

凌芸看明白这些之后,毅然决定不再打工,要自己创业。可创业还没开始,她却和袁桐穿越了,来到了异时空,开创一份抗战大业。

雪原军从十几人、几十人发展到今天几万人,从占据一个山寨,到今天控制东北最大的城市沈阳,已从一个小企业发展成大型企业,这就好比一个公司,已从独立的企业,向集团公司的方向发展,他面临的不再是军队作战能力问题。

政治权谋,即使凌芸再聪明,毕竟她没有学过这些。她只好在企业公司模式中借鉴经验,认为雪原军已从资金运行进入资本运营的阶段,管理将是雪原军的重大问题。战略发展要超过战术运用,核心层的人员就突显出重要的地位。

就在凌芸将做出这些调整的时候,重庆国民政府却来了这么一手,让每个人的心思都变得不一样。袁桐来表示这些,让凌芸心里警觉起来。

这么长时间,雪原军从胜利走向胜利,自己确定了无上的领导地位,但是下面呢?如果不公平,不正确,难免会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在事情发生的时候,凌芸就通知两个军长、四个师长,以及核心的人员开会,研究怎么办?凌芸的想法就是把问题摆在桌面上公开研究,让所有人明白,从而消除这个隐患。

一直思考了一天多时间,雪原军高层第一次召开非军事作战会议。这是政治会议,所以参加的人包括了楚玉和李二丫。谁都认为这样的会议很快就能结束,但没想到却开了整整三天时间。

说是开了三天的会,还不如说是学习了三天时间。在会议上凌芸详细的分析了这时的形势,和可能产生的危害,以及人性中的弱点,让开会的这些人大吃一惊。最后所有

人心悦诚服的表示,会正确对待这些问题。

当会议结束的时候,凌芸松口气,她不敢保证会不会有问题,但总算解决了这一次老蒋给出的难题。雪原军上下通过了这次决定,在重庆国民政府通电发出的十天后,雪原军做出反应。通电表示接受重庆国民政府的任命,改组方案和其他任命随后向军事委员会报告。

这十天时间里,无论是从重庆,还是大后方其他城市,包括各方面民族党派,政治团体,一直在关注东北雪原军的反应。老蒋心里明白他这样做的目的,所以关注雪原军的反应。

日本方面在调动兵力,雪原军的反应对日本也至关重要。京奉铁路被截断,关系到日军的作战方向,所以无论是关东军,还是大本营,也在密切关注雪原军将做出什么决定。这关系到凌芸这个妖孽一样的女人会有什么政治远见和战略头脑。苏联、美英各国,也在关注,这都关系到他们的对华政策。

凌芸只是从内部考虑她的发展,并没有想到她的动作竟然引起世界关注。在这些关注的组织和个人以外,同时还有一个在密切关注雪原军的就是延安方向。

中共满洲省委在三六年开始彻底和中央失去联系,而东北抗联是三三年就失去联系的。一直到去年,三七年年末才和中央联系上。

作为有战略头脑的中共,当然知道东北是何其重要,对抗日战争和取得全国革命胜利处于什么关键地位上。突然发生这样的事情,当然引起他们的十分关注。

已联系上东北组织一年多时间,正在加强东北的领导,准备开辟东北抗日根据地的中共中央,当然关心这个突然崛起的雪原军政治走向。

为此延安连着召开会议,制定东北的战略发展方向。同时通知在哈尔滨的满洲省委,设法接触雪原军,建立统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确定东北组织和雪原军的关系。

对于凌芸的态度中共方面也不了解,她们太神秘了,根本外人并不了解。各方面情报显示,无人知道凌芸和袁桐的背景和身份,更不了解她们的政治倾向。

会议中主席否定了康生等人对凌芸她们的判断,同意王稼祥他们的分析,认为雪原军并没有什么政治野心,从军事部署上,一贯的态度上,否决了凌芸她们打算东北独立的可能。对于雪原军迟迟没有发表反应,认为是凌芸比较慎重,当然不认为凌芸是胆怯。

当国民政府的通电过去五天的时候,主席点颗烟笑笑,他担心的事情没有出现,承认了凌芸的政治头脑。别人不明白,作为老蒋对手的主席又怎么不明白,老蒋玩的这一手什么意思。

这是分化雪原军的战术,目的就是为了让雪原军内部不和,以便于今后分化瓦解雪原军。抗日大旗下雪原军没问题,战争一旦结束,那就很难说了,也可能随着地盘扩大而出现分裂。

可是凌芸不作出反应,中央很多人都认为凌芸是不想接受国民政府的委任,搞东北独立。主席直接摇头否决,认为凌芸在稳定内部。这个据说年纪不大的女孩,很有头脑,已看出这么做的危害后果,她在稳定内部。

第十天的时候雪原军发布通电,让很多人松口气。在主席露出笑容,证明他判断正确的时候,远在千里之外的凌芸并不知道。如果她和袁桐知道,主席这样懂她们又理解她们,会激动成什么样,可惜她不知道。

发表出通电之后,凌芸开始调整部队,完成她第二个发展目标。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