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者无敌
字体: 16 + -

秦时明月汉时关_第四十九节 新的战斗



接到回电后,张宣武踌躇满志地命令全旅准备出发,但对于李上将在回电里后面的询问,张宣武则觉得没有什么必要,365旅现在无论是兵员还是武器,都十分充足,不太需要支援。但孟翔则再度纠正了张宣武“过于迂腐”的思想,主张乘机再向战区司令部“敲几笔竹杠”,反正李长官都开金口主动要给东西了了,咱们自然要却之不恭了。张宣武虽然觉得孟翔的思想很是有着“有便宜就占”的味道,但毕竟打起仗来,兵员武器都是韩信点兵,多多益善的,没有哪个指挥官会嫌手上的士兵武器多的。因此张宣武最后便让孟翔给李上将回电。孟翔也不客气,回电的语气虽然十分恭敬,但整个电报中心思想也很直接:365旅什么都缺,只要战区长官部给东西,365旅来者不拒。

李上将当然不知道这其中的猫腻,他仍然以为365旅是一支残破不堪的空壳部队,再加上眼下要把这支川军余脉送上凶险的战场,因此李上将在内疚的心情里十分仁厚地调拨了整整一个营伤愈归建的老兵以及二三百支新枪、十多门迫击炮、二十多挺轻重机枪、二十多具掷弹筒、两门山炮、两门步兵炮等大批武器装备给365旅,外加二十万发子弹和一百发炮弹,这些都是战区军械库里所剩不多的存货。甚至李上将还调拨了两门堪称“镇军之宝”的德制37mm战防炮给365旅。这种反坦克火炮可是非常金贵的珍稀品,是对付日军坦克的利器,整个战区也只有寥寥二十多门,并且绝大部分都在中央军的第20军团里。李上将居然特地拨了两门给365旅,确实是一位宽厚仁慈的长官。当然了,李上将把这两门“坦克杀手”给365旅也不完全是为了单单地照顾365旅,同时也是为了能够增援临沂前线和庞张二位将军。

由于临沂的战报越来越不妙,因此战区司令部把这批老兵和武器弹药补充给365旅的速度也非常快,一天之内就完成了。得到这批老兵和武器弹药,连张宣武都为365旅此时的实力大吃一惊。全旅的兵力居然达到了6000人,老兵占到了八成,步兵火力也已经堪称强大,每个连近十挺(门)轻机枪或掷弹筒,每个营近十挺(门)重机枪或迫击炮,所有士兵清一色三八式步枪或中正式步枪,全旅官兵都佩戴着日式钢盔或德式钢盔,旅部的炮兵营拥有的火炮和大口径迫击炮更加达到了三十多门,并且还拥有一门日制75mm野炮、两门德制37mm战防炮以及两挺苏制12.7mm高射机枪,而旅部的装甲营也拥有九辆日军坦克和十多辆装甲汽车。在除去飞机和重炮群的情况下,365旅的步兵火力差不多已经相当于日军一个旅团了,在平均水平上甚至还超过了日军普通的步兵部队。实际上,365旅不但火力强大,实际兵力也已经严重超标。要不是孟翔手里还有大笔的余钱勉强能撑着这段时间进行养兵,否则365旅这种私自扩充军备的行为早就露陷了。

4月18日中午,全旅官兵们饱餐一顿,开始养精蓄锐。张宣武和孟翔、李兴武等几个参谋军官们则聚在一起,商讨如果增援临沂。李兴武等几个专业参谋们纷纷拿出了各自制定好的作战方案,孟翔则暗暗叫苦,他虽然是全旅的参谋长,但他的“军事才干”完全是山寨版的,一时半会出几个鬼主意救救急还可以,要真的干这种给整整一个旅制定作战计划的专业事情,他还真有点黔驴技穷了。眼前这种情况下就好像老师(张宣武)要求全班交作业了,其他同学(李兴武等人)都圆满写好了作业,而孟翔则成为了全班垫底的特差生。因此任凭张宣武、李兴武等人围绕着地图讨论得热火朝天,孟翔也只能在旁边不动声色地故作深沉。

临沂战役爆发于3月

初。华北日军以第五师团和第十师团为主力,大举入侵徐州。第十师团主要是进攻滕县,而第五师团则负责攻占临沂,然后和攻占滕县的第十师团会师于台儿庄城下并展开联合进攻。眼下第十师团勉强已经算占领了滕县,正在猛攻台儿庄,而第五师团则已经在临沂裹足不前一个月了。坚守临沂的是两位西北军悍将:第3军团军团长庞炳勋中将、第59军军长张自忠中将。庞中将的第3军团明面上是一个军团,实际只下辖一个军,而这个军(第40军)也只下辖一个师(第39师),全军团其实就一个师,共1.3万余兵力;张中将的第59军倒是兵强马壮,全军下辖第38师和第180师,180师是普通的两旅四团制部队,而38师则是加强的三旅六团制部队,整个59军共有2.2万余兵力,再加上张中将向来治军严格并因此而得到一个“张扒皮”的外号,所以59军的战斗力还是很强悍的。其实,庞中将和张中将以前曾有积怨旧恨。当初中原大战时,属于西北军的庞中将临阵倒戈地背叛了西北军和那位声名赫赫的冯上将,获悉昨日还并肩作战的庞中将居然背主求荣,张中将气得几乎吐血,并因此而极度轻视和厌恶庞中将。但时至今日,张中将则和庞中将都摈弃前嫌,共同为抗日大业而再度并肩作战。

防御临沂的国军是“杂牌”,而进攻临沂的日军则是“王牌”,号称“钢军”的第五师团。师团长板垣征四郎中将把师团的两个旅团分别加强为坂本支队和国崎支队,先期以坂本支队为主力,连续对临沂展开了两次大规模进攻。一个月的恶战下来,坂本支队伤亡过半,不得不调去作为辅助部队,转而以国崎支队为进攻主力。此时临沂战场上,坂本支队主要游弋在临沂以南、临城以北,提防第20军团,国崎支队则磨刀霍霍地准备对临沂展开第三次进攻。除此之外,板垣中将又把刚刚在青岛登陆的第42联队的4000余兵力也尽皆投入了临沂战役。

血战一个月下来,庞中将所部已经伤亡8000余人,张中将所部也已经伤亡1.2万余人,两部此时还能作战的兵力只有1.4万余。显然,筋疲力尽的第3军团和第59军已经很难再抵挡住来势汹汹的国崎支队了。

临沂境内有四条大河,其中最主要的便是沂河。沂河整体呈现出由东北流向西南的流势,也因此大致上把临沂地区划分为了西北和东南两片平原。此时双方的兵力态势是:第3军团主要驻守临沂城,第59军主要在沂河西岸,日军主要是从沂河东岸由东北向西南展开进攻,双方已经围绕着临沂搏杀得犬牙交错。此时365旅的参谋们制定出的作战计划主要有三个大方向:一、直接开赴临沂城协助第3军团展开守城战;二、开赴沂河西岸联合第59军展开机动战;三、从沂河东岸向日军侧翼进行突击,牵制日军部分力量,缓解临沂正面战场上的第3军团和第59军的压力,然后再增援临沂城或临沂西岸。

参谋们各抒己见、据理力争。赞同第一个方案的参谋认为,365旅在滕县战役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守城经验,增援临沂城也可以发挥专长,而且临沂战事的核心就是临沂城,坚守住临沂城不丢便是完成任务了,而且这个打法也是最保险的;赞同第二个方案的参谋则认为,据城死守是消极作战的对策,而且搞不好临沂被日军包围,会打成第二个滕县战役,那365旅就要重蹈122师的覆辙了,眼下的365旅也拥有一定的机动力量,完全可以和59军合兵一处地在野外御敌,而且这个战法也避免可能被包围在临沂的危险性;赞同第三个方案的参谋也是振振有词:365旅的目的是增援第3军团和59军,突击日军侧翼也能达到这个目的,而

且全旅官兵们眼下士气高昂、装备也算是精良,完全可以再打一场激战,并且这样的打法取得的战果也是最大的,对临沂战局的支持程度也最高。

张宣武反复思考着这三个方案,陷入犹豫中。李兴武则望向一直没开口的孟翔:“参座,你认为呢?”自从孟翔当上参谋长后,李兴武便不再称呼孟翔为“孟兄”了,而是以职称呼。

这句话一出,现场的参谋们都连忙把目光望向孟翔,毕竟孟翔才是正参谋长,而李兴武只是副的,孟翔的意见自然比李兴武更有决定权。张宣武也把征询的目光投向孟翔:“是啊,我们的参谋长都还没有发话呢!有现成的参谋长不用,简直是浪费呀!困龙啊,你有何高见?”

孟翔刚才在没说话的同时其实也在绞尽脑汁地组织着词汇,他斟酌了一下,开口道:“我始终认为,我们的抗日战争是个漫长而持久的过程,打个十年八年都是极有可能的。在这场战争的前一两年,我们会处于战略防御和战略后退阶段,然后将是起码持续三四年的战略僵持期和对峙期,最后才能展开全面反攻。眼下的徐州会战,我们虽然可能会取得一两场大捷,但战略撤退还是必然的结局。所以针对临沂战役,我不得不要说一句听起来可能有些泄气的判断,那就是临沂早晚会丢。因此我认为,守住临沂只是为了拖延时间,而不是永久性坚守。如何拖延鬼子攻占临沂的时间?很简单,竭尽全力地杀伤日军的有生力量便是唯一的有效手段。既然我们要打,那就打个狠的!要么不出手,要么一出手就下死手!直接增援临沂城只是添油战术,是兵家大忌,我不太赞同。至于第二个和第三个方案,我认为第二个还不够狠,第三个还算行,但可以继续加强一下。”

张宣武眼前一亮:“困龙,你的意思是...”

孟翔用手指点着地图上临沂东北方向的一个县城:“这里,是日军第五师团的辎重基地,我们干嘛不去把鬼子的辎重一把火烧了呢?”

张宣武和李兴武一起瞪起眼:“莒县?什么?我们直接进攻莒县?”

孟翔点点头:“是的,我认为第三个方案很不错,突袭日军的侧翼,但我们既然突袭了,就没有必要和日军客气了,直接进攻日军的老巢!那里有日军堆积如山的物资,只要全部毁了,必然使得日军军心震动,日军的后勤补给跟不上去,前线部队的战斗力也必然锐气大减。这就好像既然我们准备用斧头去劈人了,那为什么不直接劈他的脑袋呢?”孟翔意气风发道。他说的这个理论其实并非他的独创,而是后世苏联国防部长安德烈·格列奇科元帅提出的“斧头理论”,核心思想就是集中优势力量出其不意而猛烈地进攻敌人最薄弱的地方,置敌死地。这个战术思维看上去不高深,但是需要极大的魄力和无畏的勇气。在这点上,孟翔和张宣武、李兴武等人不同。张宣武他们毕竟是旧时代的民国军人,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的历史刚过去,此时的中华民国也是积弱百年、山河破碎的穷弱国家,而日军则以东方新列强的身份不断崛起。在这样的局势大环境下,中国军人们都对日本充满了敬畏的心理,潜意识里很忌惮日本。而孟翔则不然,他来自的那个时代里,新中国的国力已经不输给日本,在那个时代的熏陶下,新中国的青年们都毫不畏惧日本,甚至很期待中日再次爆发战争以此一雪前耻。因此孟翔即便来到了民国时代,骨子里不畏惧日本的潜意识仍然还在,这种潜意识是从小到大耳濡目染形成的,因此孟翔此时与日军作战,也充满不顾一切、勇往直前的狠劲。张宣武等人却不同,他们与日军打仗始终是把日军当成一个非常可怕的敌人,自然从而有些畏手畏脚、瞻前顾后。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