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_第一百九十章 混乱中的抉择(八)
1943年的下半年可以说是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为关键的一年,在欧洲战场的东线,唐帝国军队一路高歌猛进,先后在苏联的西部地区,即库尔斯克、奥廖尔、哈尔科夫、基辅、明斯克连续取得了几次战役的胜利。相比之下,盟军在意大利的推进速度就只能用“龟速”二字来形容了,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再也沉不住气了。
1943年9月,美国首先在新墨西哥州的阿拉莫戈多空军基地试爆了美国历史上的第一枚原子弹。从1939年美国正式上马“曼哈顿”工程以来,经过了四年时间的紧张准备,美国终于掌握了这一克敌制胜的超级武器。但是由于时间匆忙与经验不足,美国第一批原子弹只有一枚而已,而且这一枚原子弹还在试验中爆炸了。美国的第二批原子弹要等到1944年年初才能初步成型,而要想使用这些原子弹,估计就要等待1944年的中旬了。
有了原子弹并不等于战争就能胜利,要想完全彻底地打败德国纳粹军队,美国必须要实实在在地派出自己的军队去占领德国,去解放欧洲才行。但是意大利的进攻现实又让罗斯福与丘吉尔感到非常不满意,在这种情况下,1943年10月,英美两国的首脑在华盛顿召开了会议,在这次会议上,两国决定于1944年下半年在欧洲大陆实施登陆,开辟第二战场,确切的时间应该是1944年的5月或者6月,很明显,如果在1944年的下半年盟军还无法登陆的话,那他们也许就永远也别想登陆了。
在艾森豪威尔的指挥下,欧洲盟军总司令部开始制定登陆计划了,在登陆地点的选择中,驻欧盟军最高司令部认为从荷兰符利辛根到法国瑟堡长达480千米的海岸线上,有三处地区较为合适:康坦丁半岛、加莱和诺曼底。
在意大利进展不顺的巴顿此时只能充当配角了,现在指挥陆军部队实施登陆作战的指挥官是西点军校的骄子——麦克阿瑟。麦克阿瑟认为康坦丁半岛地形狭窄,不便于展开大部队,最先被否决。加莱和诺曼底各有利弊,这就是的麦克阿瑟很难进行选择。在法国抵抗组织的帮助下,盟军发现德军在此防御力量最强,守军是精锐部队,工事完备坚固。因为它的优点非常突出,距英国最近仅33千米,而且靠近德国本土,当然是希特勒重点照顾的对象了;而诺曼底虽然距离英国较远,但优点一是德军防御较弱,二是地形开阔,可同时展开几十个师,三是距法国北部最大港口瑟堡仅80公里。几经权衡比较,麦克阿瑟和艾森豪威尔都选择了诺曼底。
为实施这一大规模的战役,盟军共集结了多达500万人的部队。麦克阿瑟的陆军此时可谓兵强马壮,陆军共100个师,包括美国、英国、法国、比利时、卢森堡、荷兰、丹麦等国的军队,他们全部属于麦克阿瑟统一指挥。有80个步兵师,15个装甲师,5个空降师,约315万人,巴顿只能当他的副手。
美国与英国的海军主力部队全部投入作战,他们统归美国海军部长金•梅尔上将亲选的尼米兹将军指挥。他的部队也是实力强大,6500艘战斗舰只,这里面包括22艘战列舰,65艘巡洋舰,200艘驱逐舰在内约1500艘,登陆舰艇5000艘,还有7000余艘运输船。空军作战飞机24000架,其中轰炸机8000架,战斗机10000架,运输机和滑翔机6000架。
如此规模庞大的兵力调动自然无法瞒过德国情报机构和唐帝国情报机构。德国情报机构关心的是美国人到底会在哪里登陆,到底是法国海岸的哪个部分?帝国情报机构关心的并不是这个,因为只要知道盟军准备登陆就可以了,此时罗斯福也只是告诉帝国有这么回事儿,但具体在哪里登陆、什么时候登陆、登陆规模有多大则一概不说。
1944年就是战争中大规模作战的最后一年了,邢文军通过多方面考虑为帝国谋求的这条道路就要开花结果了。但是为了抢在盟军之前进入德国,甚至说得更明白一点,就是要在今后和盟军争夺欧洲势力范围时跑得更快一点。
那就要求帝国军必须尽快南下波兰南部,只有通过这里才能绕开德国军队重兵布防的波兰走廊进入中欧、南欧,乌克兰西部地区的喀尔巴阡山脉如今还在德国军队手中。那么,波兰南部克拉科夫就成了在波德平原的重兵集团和喀尔巴阡山脉防御工事之间的唯一通道了。冬季各条战线都转入了休整,为了争夺时间打通克拉
科夫这条通道,尽早进入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以及匈牙利,以便占领整个东欧。以邢文军为首的帝国高层决定在冬季来临之前,对克拉科夫地区的德国军队第12集团军群的三十多万军队实施核打击,从而打开进入欧洲腹地的大门,使得帝国军一个方面军突破波兰防线。
早在1935年,帝国国防科工委下属的五院第26基地就已经可以造出射程在400公里的弹道导弹了,这就是后来非常著名的——东风1型弹道导弹。八年的时间过去了,帝国的弹道导弹技术早就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1936年,射程达到了800公里的东风2型导弹服役;紧接着,1938年,射程达到了1200公里的东风3型中程战略弹道导弹诞生;1940年,射程2500公里的东风4型中远程战略弹道导弹生产下线;1943年春季,射程5000公里的东风5型远程战略弹道导弹第一次试验宣布成功。同时,更让人骄傲的是,在基地的东风6型准洲际战略弹道导弹(射程7500公里)也已经进入最后研制阶段,预计明年可以进行试验;东风8型洲际战略弹道导弹(射程10000公里)的设计工作也进入后期阶段,两年之内可以出结果。
1939年试验核武器时,刘仁俊就相应的提出了在导弹上面加装核武器弹头的思路。同年年底,在试验东风3型导弹时,就加装了模拟核弹头,获得成功;1940年在试验场上,东风3型导弹被装上了真正地、当量为2万吨tnt的核弹头,试验再次获得成功。同年,射程2500公里的东风4型中远程战略弹道导弹生产下线,它又成了下一个实验目标。1941年年底,在东风4型导弹上加装核战斗部,试验第一次就成功了,经过1942年的两次试验,这种核导弹成为了现阶段帝国最为实用可靠的核导弹。毕竟东风5型导弹还没有进行大规模试验,而且加装核武器也没有经过试验。1942年氢弹试验成功,同年年底,在东风4型导弹上,氢弹试验也进行了,因此,此次核武器的攻击任务就落到了东风4型的肩膀上。
于是,东风4型核导弹连同运载车和发生车,被帝国军用火车分解运送到了苏联境内。11月20日,一列墨绿色的火车驶到了苏联的喀山火车编组站,没有进行过多的停留便继续向喀山以西的地区驶去。这列火车与平常的火车有很大的不同之处。这列列车由只有8节车厢组成,中间的一些车厢象是没有窗口的铁路保温车,然而却比铁路保温车要长得多,接近了旅客客车车厢的长度。从外形上看,这些车厢采用的是货车的转向架,甚至是采用4轴转向架,可见里面运送的是重量很大的东西。后面的两个平板车车厢上,都用厚重的布盖住了,从外形上判断是一种很大的载重开车。
东风4导弹武器系统的基本作战单位是导弹营,全营编制770一850人,配有一辆导弹运输发射车(每辆车装载一枚导弹)。其中有一个导弹发射连、一个维修保障连、一个无线电指挥控制连、一个后勤支援连组成一个导弹营;由于是**导弹燃料,所以还配有一个燃料加注营,几十辆燃料加注车辆;一个警卫营,将近1200人的特种警卫部队,全部机械化开进方式为导弹部队提供护卫。整个导弹团共计有将近2500人,但是非常可惜的就是导弹只有1枚,仅仅就一枚,但是它上面却装载有当量为20万吨的氢弹,这就是当时世界上威力最大的武器了。
东风4型全弹长20米,弹径2.85米,翼展6.57米,结构质量约10吨,起飞质量约40吨,推力为850千牛,最大飞行速度2.5千米/秒,射程2000——2200千米,弹道高150——300千米,命中精度(圆概率偏差)2——3千米。该型导弹呈圆柱形,头部为锥形,尾部安装有尾翼。这枚导弹装在用加强肋骨的容器中,容器安放在一辆十二轮运输起竖发射车中间。车前部两侧有左、右两个舱室,司机坐在左舱室前面,发射*作手和控制台在右舱室里,两室后面至少还有三个发射员的座位。东风4导弹系统具有很高的机动能力,可在公路上机动和越野机动,导弹发射时,将容器连同导弹一起竖到垂直状态。然后打开壳盖发射,由于是**燃料,所以发射准备时间约2个小时,这是很长的一段时间,如果是执行战备战略打击任务,那是绝对不能想象的,不过现在还没有问题。
11月22日,在喀山东的山区中,总参
火箭兵司令部直属的第一战略火箭师第三战略火箭团进入发射阵地,为了确保攻击任务万无一失,此时另外两个团也进入各自的阵地。这次一共集中了三个导弹发射团,就是害怕在意外的情况下会导致行动中断。
帝国地情报部门已经发回了信息,德军最近的增援部队已经到了克拉科夫。此时在克拉科夫地区的德军增援部队,全部集中在克拉科夫火车编组站,这里既是他们的兵员集散中心,又是他们运送补给物资的基地,可以说此时就是发动核攻击的最佳时机。三十多万德军士兵就有十万人以上集中在这里为中心的方面五公里范围内,这就全部处在氢弹的攻击范围内。
当天晚上7点,战略火箭第三团的一枚东风4型弹道导弹准备完毕之后,便在邢文军的直接命令下发射了出去。这枚以车站为命中点的东风4型核导弹,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袭了过来。虽然,这枚导弹的命中点距离车站很远,是车站外近1公里地方。但氢弹20万吨tnt当量巨大的威力仍然彻底摧毁了整个车站,不仅如此,整个克拉科夫市都变成了一片废墟。
当时德国方面虽然知道帝国已经拥有了核子武器,但是这方面的情报不是很多,而且也万万没有想到会在波兰这个地方受到核武器攻击,可以说唐帝国的这一手是德国始料未及的。
当导弹袭来的时候,克拉科夫还处于黑夜,加上战时灯火管制,整个城市本来几乎是一片漆黑的。随着一阵尖利的声音呼啸而至,顷刻间,克拉科夫市区上空黑暗的天空突然显现出一团刺眼的白光。所有的人都没有反应过来,因为这不像空袭,防空警戒哨也没有发出警报。
紧接着,整个空际在白茫茫一片的背景之下,出现了一团闪亮的东西,就像一团棉花突然间就开始膨胀起来。过了好一会儿,整个天空才逐渐清晰起来,人们看到黑暗中,在不断变亮的背景掩映下一团不断翻滚、不断上升、不断扩大的云状物出现在天空中,在中间隐隐约约出现了一个火球。
短短几秒的时间,天空中的变化竟是如此的丰富,德军士兵感觉到地面上刮起了一阵狂风,自己的眼睛再也睁不开了,而其周围的温度在急剧升高。地面腾起的烟尘也跟着扩张并上升着,极象一朵绽开的莲花,中间粗两头细,并且还在不断的膨胀。一根粗粗的烟柱追着火球不断地攀升,无论是火球、烟柱还是地面腾空而起的烟尘,都在疯狂地翻滚着、膨胀着。
从车站的中心区域开始,一阵冲击波开始急速向四周扩散,地面的灰尘顷刻间就飞了起来。无数的人瞬间就消失了,坦克、汽车、火炮等重型装备就像玩具一样被抛向空中,房子就像被太阳晒化了的冰淇淋,顿时就被溶解掉了,车辆在翻滚、地面建筑在翻滚、人也在翻滚,钢筋水泥被拧成了麻花,一切的一切都变成了燃着火、冒着烟、不断扭曲的物体。
过了好几分钟,在极强的光线背景衬托下,一朵白色当中带着金色光芒的蘑菇云终于定格在天空中,四周的黑暗的夜幕也被映照成了白天一样。在车站附近猬集的十余万德军,就有5万人当场死亡,其余地也基本上完全失去了战斗力,不是残废就是在接下来的几天中死亡。更为可怕的是,整个克拉科夫三十余万德军在后来的几天中死亡更是达到了15万人,其余的人大都重伤或者残废。紧接而来的黑雨、空气的污染、早期核辐射等等又像蝗虫一样袭来,这些存活下来的德军士兵并不比死去的人好过多少。
11月23日,对于克拉科夫地区发生的一切,唐帝国采取保密状态,因为只有这样才能造成一种神秘感,达到秘而不宣的境界,至于其他国家要怎么想,那是他们的事情,让他们多猜一猜没什么坏处。美国人心里明白了,他们彻底知道了唐帝国的实力到底有多强大,这对于之后的国际战略走向有了极大的影响。德国也是在此时此刻第一次产生了战败的思想准备和觉悟,虽然纳粹的宣传机构极力掩盖,但事情的真相还是传了出去;虽然希特勒下令加快研制核武器的步伐,但是迫于综合国力的原因,纳粹在战争结束之前都没能造出原子弹。
1943年的战争就这样结束了,也许它转变得太快了,快到了让人难以接受的地步,但是历史始终以其强大的惯性继续前进着。进入了1943年的冬季,各条战线都显得非常安静,既然战场安静了,那么政治舞台就应该活跃起来了……
每日一更,报到。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