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_第八十一章 高原战云
西藏自治区位于唐帝国的西南边陲。地处北纬26度50分—36度53分,东经78度25分—99度06分之间的青藏高原上,平均海拔超过4800米,境内海拔超过7000米的高峰有50多座,其中8000米以上的有11座。加之气候寒冷、气压低、空气稀薄,所以素有“世界屋脊”和“世界第三极”之称。西藏东面、北面分别与四川、云南、青海、新疆等省接壤,南面同印度、锡金、不丹、缅甸等国毗邻,西面与克什米尔地区相接,面积120多万平方公里,是一个以藏族为主的200多万人口的帝国民族自治区。西藏以其雄伟壮观、神奇瑰丽的自然风光闻名宇内。她地域辽阔,地貌壮观、资源丰富。自古以来,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创造了丰富灿烂的民族文化。
西藏有着壮丽的河山,奇特的民族风情、星罗棋布的寺庙和仙境般的自然景观。踏上那陌生而神奇的土地,沿着朝拜者的足迹走入那古老而遥远的神山的传说,感受圣湖广阔静谧的美,游览金碧辉煌的名刹古寺,欣赏渊源流长的民间艺术,领略一处处风俗不同的雪域情调,遨游一座座雪山冰峰......,使人如痴如醉,陶然于天地之间,这里可以叫另有番风情的人间天堂。
这样一个地区自然没能逃脱英帝国主义的扩张目光,早在19世纪,英国吞并印度不久即北进占有了藏南地区的八莫,1891年又侵入藏南河谷的野人山和江心坡南端,占领了麻阳、垒弄两寨。1894年唐帝国与英国签订《续议滇缅界、商务条款》规定“北纬二十五度三十五分之北一段边界,俟将来查明该处情形稍详,两国再定界线”。这样,尖高山一线以北就成了未定界地区(条约中规定了尖高山往西南方向的唐帝国与缅甸的界线,因此尖高山就成为唐缅北段边界的起点,这一点是有据可查的)。
1898年,英国要求唐帝国“于思买卡河(即恩梅开江)与萨尔温江(即怒江)中间之分水岭西境,不得有于预地方治理之举”,由于此时唐帝国仍然牢牢控制着缅甸,英国企图以伊洛瓦底江与怒江的分水岭高黎贡山为界,以达到侵占全部未定界地区的目的。此后英国始终坚持以高黎贡山为界,并在1905年提出了以该山为界的。为达到这一目的,英军1900年侵入小江流域的茨竹、派赖等寨,枪杀一百多名中国官兵,这件事情在当时引起唐帝国朝野的极大震动。
20世纪初,唐帝国政府在西藏和川滇边实施“新政”并加强对边境地区的控制;英国一些官员惊呼“唐帝国威胁”,认为“唐帝国已来到了印度的大门口,必须正视和处理这一问题”。于是,英印总督明托在1910年提出了沿东喜马拉雅山直到滇缅边境北部建立“战略边界”的计划;随即提出了“麦克马洪线”。这条“战略边界”从“达旺县的楔形地带边缘,沿东北方向伸展至北纬29度,东经94度,再向东南——进至察隅河与伊洛瓦底江分水岭,再沿这一分水岭伸展至伊洛瓦底江与萨尔温江分水岭”。
此后,英国除了在唐印边界东段着手实施这一计划外,也在唐缅边境北段采取了行动。1911年1月,英国侵占小江流域的片马、古浪、岗房等寨,制造了“片马事件”。此
后英国虽然承认片马、岗房、古浪属于唐帝国,但仍决定占领片马等地,并在与唐帝国交涉时声称:“现英国兵队、巡警均驻在边界,如唐帝国派员前往必起冲突,若自量其力足以逐出英人,则不妨派员前往。”1912年,英军沿迈立开江北上,掠取野人山地,直达坎底;1913年又由坎底向东,进人独龙江下游;1914年在坎底设葡萄府。
这一时期,英国对唐缅边境北段有了更多了解,为其在地图上画出“战略边界”提供了可能;而“麦克马洪线”正是以这条“战略边界”为基础的。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主要力量集中在欧洲战场,在亚洲也主要以海军为主,所以在唐印边境地区没有什么大的行动。但是进入20年代后,边境局势再次紧张起来,英国方面再次抛出所谓的“麦克马洪线”,要求唐帝国以此为基础进行谈判。
特别是在英军相继占领锡金、尼泊尔、不丹之后,加紧在边境部署军队。1932年,在日本与法国的配合下,英国再次大举出兵,侵占唐帝国固有领土。他们无耻的要求占有唐印边境线东段藏南地区近九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和唐印边境线中段、西段的阿克赛钦、日土、班公湖(藏语:班公错)近十二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面对英国方面嘟嘟*人的进攻态势,唐帝国方面先是忍让,而后开始了边境反蚕食斗争。1933年,帝国在朝鲜发动攻势,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英国方面再次退出部分入侵据点。但在唐帝国与德国联合公报发布之后,英国又开始拿唐印边境线做文章了。
进入1937年后,边境线形势异常严峻,英军在边境线东段部署的兵力(即主力部队第四军)有1个军部、4个师部、16个旅部、48个步兵营,总计约80000人。作为面对唐军作战的主力英印军队第四师号称“王牌部队”,是“英印军队中编制、装备、训练的试点部队”。第一一四旅长期驻防克什米尔、受过山地战训练。这些部队在英国驻印度陆军中具有代表性。其作战部署是:东段,第七旅4个营部署在克节朗地区;炮兵第四旅两个步兵营配置在棒山口、达旺地区;第四师战术司令部及1个营位于吉米塘、下地地区;第五旅8个营分布在“苏班西里边区”、“西安边区”和“鲁希特”;第四军军部和第四师师部位于提斯普尔。西段,印军第一一四旅以5个营分散配置在边境全线,其中1300余人分布在入侵战境的43个据点;旅部及1个营位于列城。英国殖民当局的企图是:在东段,依据正侵占所谓“麦克马洪线”以南和以北的克节朗地区,继续向西藏内地扩大侵占范围;在西段,依托其入侵的43个据点,继续向我境内蚕食,逐步侵占新疆阿克赛钦地区。
1936年初,从德国归国后的刘仁俊全心扑在了整军备战的工作上,但是在唐印边境问题凸现出来后,刘仁俊认为,如果不对英国殖民者在边境线的扩张进行一定程度的打击,那么在帝国全力对付日本的时候,英国和法国极有可能在边境的去制造事端,西班牙、荷兰在东南亚的殖民势力也可能兴风作浪。因此对英国的惩罚不仅仅会遏制住边境线上的问题恶化,还可以为下一步的对日作战做准备,同时可以起到杀
鸡给猴看的作用,让英法等西欧殖民势力不敢主动招惹唐帝国打好预防针。
但是战争规模又不宜太大,要控制在边境地区,这一仗三分战争七分政治,更多的要用外交手段解决,以谈为主,以打为辅,二者结合。刘仁俊提出的这一个方案得到了帝国高层的一致赞同,同时责成刘仁俊制定相应的计划。
这时的英国殖民当局在印度也集中了较为强大的兵力,总兵力已经接近50万人,有20万英军和30万印度当地土兵。其中有5个师是最为精锐的共计10万人,全部是英军;有10个二线师,分别有10万英军和10万印度当地土兵混编而成;另外20万印度土兵则编成10个三线师。
这25个师共计编成8个军,其中第四军编有四个师,包括两个英国师和两个英印混编师,是驻印部队的王牌军,共计约8万人,是入侵部队的急先锋,部署在争议最大的唐印边境线东段。
与此相对应,唐帝国也调整了在西南地区的军事部署,司令部位于成都的西南战区主要管辖区十分庞大,主要作战对象就是在印度的英军,并且做好了向印度洋地区进军的准备(1932年,帝国扩军备战第二阶段计划规定)。
从缅甸地区经云南、西藏再到克什米尔地区,经由阿富汗再到伊朗,对整个南亚次大陆形成了从东到北再到西的环形包围圈,在战略态势上取得了优势。
经过刘仁俊的部署,要把英国人打疼但又不至于让他不顾一切后果的反扑,精心挑选了帝国军的老对手——第四军,尤其是精锐中的精锐第四师,力求全歼这个军的数万敌人。
为此刘仁俊特命令第13军、14军、18军、62军、50军、54军共计六个军超过60万的部队进入边境地区和二线附近地区,准备反击作战。其中,第13军从重庆四川地区向川西西康地区集结,作为总预备队;62军被部署在缅甸地区,从东线牵制住印度东北地区的英军;14军被部署在云南,力求从滇印边境线地区寻求突破口;50军被派往伊朗部署,力求从西线牵制住英军;主力部队第54军、18军则集中在边境线北面的东段和西段,从东往西沿察隅——墨脱——米林——朗县——隆子——错那——洛扎——康马——亚东——岗巴——定结——定日——聂拉木——吉隆——仲巴——普兰——札达——噶尔——日土一线部署。其中位于边境线东段的是54军,这只光荣的部队直接面对第四军,将作为反击作战的最主要部队。
与此同时,在西藏、川西、滇西、南疆修筑的数十个机场也迎来了大批的战斗机部队,西南战区的航空集群将对前线部队提供强有力的空中火力支持。
部署在缅甸实兑、丹兑、毛淡棉、耶城、丹老、安达曼群岛、尼科巴群岛布什尔、阿巴斯港的北印度洋舰队也做好战斗准备,随时应对英国海军的进攻。
按照刘仁俊的设想,54军作为主力对英印第四军展开攻击,18军在边境线西段展开——“拔钉”行动,航空部队集中两个师分别进行空中支援。其余部队暂时按兵不动,保持威胁的高压态势,若英军有进一步行动,则其他部队相应展开第二套作战方案——全线开打。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