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寻秦
字体: 16 + -

第153章 军中怪人

第一五三章 军中怪人

?“上将军认为上党郡的百姓会向我们献城吗?”王龁问道。

“百姓们会,但是守城军却不会。不过失去百姓们支持的守城军并起不到多大的做用。”任鄙肯定地说道。

大军又向前行出十里,前面的士兵突然押着一位当地百姓装束的中年人来到任鄙的面前。任鄙问起此人的来历,士兵说是捉回来的三晋的细作。任鄙又问那人,那人说自己名叫孚离是长子城的义军首领。因为知道三晋在这里的兵力部署所以特来相告。任鄙大喜,立即命人按照孚离所说的前去探查。一番采探下来,三晋的军事分布果然与孚离所说的一模一样。

原来为了阻止秦国的入侵,赵国已经派了十万大军过来阻拦秦人。这十万赵军由大将廉颇带领,现在已经驻守在了高平,长平一线。这场战争是在韩国境内打得,韩国当然不会不出兵,韩国的军队是八万,由韩国的将军若带领。因为赵国的军队多,又是三晋之首,所以若在韩桓惠王的首肯之下把军队的指挥权交也交给了廉颇。

此仗魏国并不太热心,只派了五万军队过来,这五万军队由魏国的将军魏斯带领。这魏斯倒也是有自知之明的人,知道指挥打仗上自己胜不过天下闻名的赵将廉颇也把这五万军队的指挥权交给了廉颇。

廉颇得二十三万大军之后并没有让这些军队各自驻防,而是把三家军队合在一起,进行了暂时的混编。此战虽然是为了救韩国的上党但是赵国却把它当成了赵国的防御战。廉颇怕三家军队相互推诿怡误战机,所以把三家的军队混在一起,无论是韩将还是赵将所指挥的军队都不单是本国的军队,这样就不用担心他们另有盘算。

廉颇整顿好兵马之后立即布置了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空仓岭防线,以处于要害位置而最险冲的空仓岭为中心,北至今长子县西的发鸠山,南至高平、沁水、晋城交界的武神山一带,南北长约八十里的战略防线。空仓岭南北走向,山体石质,岭高陡绝,俨然一大东西天然屏障。岭中央为一巨大陉口--高平关。是通住河东郡与上党郡的战略要地,非常重要。

第二道防线,丹河防线,丹河发源于高平、长子界山丹朱岭,逶迤东南流,由高平中央纵贯全境,迤南经晋城,至河南注入黄河,谷深而流量大,沿岸地形开阔,便于大部队运动。廉颇利用这道天然屏障,于丹河东岸沿山一线构筑了第二道防线,是为三晋的纵深主体防线,亦即主阵地。

第三道防线,百里石长城防线,这条防线大体亦呈西北一东南走向,与丹河防线不同的是,前者由西北一东南以南北向为主,后者虽亦由西北一东南,却以东西向为主。此防线西起丹朱岭(长平关),逶迤向东经南公山至羊头山,再经金泉山至陵川与壶关交界的马鞍壑,因为沿山亘岭而构筑有简易的长达百里的石长城故名。从自然地理视角看,此线以北属漳河流域,以南属丹河流域,其地形则由北向南倾斜,所经诸山南面坡陡谷深,北面高而乎缓,由北向南有高屋建瓴之势。如果说空仓岭是赵的防御前哨,丹河是主阵地,那么百里石长城就是赵的后路子。这条防线是廉颇构筑的最东北即最深入赵后方的一条防线,这条防线关系到上党以及邯郸的安危,只看廉颇如此布防就不难看出赵国是把这场战争当做赵国的防御战来打的。

前线的探子把廉颇的三道防线都报了上来。任鄙与王龁则坐下来商量应当如何进兵。任鄙直觉的认为此仗恐怕很难在短时间内结束,于是便于王龁商量也要建立起一道坚固的防线来。两人商量了半天,最后决定大军力破天门关,取下高都之后分兵夺取端氏城以及光狼城,最后两下合兵,以最快的速度夺下安泽,以端氏城为中心,依沁水建立起坚固的防线。

就在任鄙攻打野王的时候,白起留在河东郡的兵力尽出,已经攻下了干河以东的好几个城市。任鄙若是能再攻下端氏城和光狼城,则沁河以西的土地尽归秦国所有。秦国若是可以在这里建立防线,即可以得到河东郡的支援也可得到新城郡的帮助,更可以扫平沁河以西的各种敌对力量,防止三晋之人对他们发起背后攻击。

任鄙、王龁商量即定,立即兵发天门关。天门关位于高都正南,临近沁水。任鄙沿沁水而上,在入夜之时突然对天门关发起了攻击,很轻易的就把天门关拿了下来。大军攻破天门关之后任鄙忽然发现天门关其实并没有多少兵力。任鄙大惑不解,于是提天门关守将来问。天门关守将向任鄙说道:“天门关本有军队七千余人,只是近日以来有很多士兵逃走,使天门关兵力锐减所以才会如此轻易的被秦军攻破。”

“两军尚未交战,士兵因何而逃?”任鄙又问。若是两军交战之中,自知不敌,为顾性命而逃倒也罢了。听这天门关守将的意思那些士兵是在秦国攻打天门之前就已经开始逃离了。这就有些奇怪了。

“这些士兵多为上党子弟兵,父母兄弟尽在上党。韩王派他们守天门是为了让他们念着自家安危奋力杀敌,然而现在上党尽传秦军对民仁义,对敌凶狠。上党百姓即希望秦军能快日攻下上党又怕自己的子弟受到伤害,于是便经常过来劝说自家子弟逃出军营。所以才会出现这种情形。”天门关守将无奈地说道。

这也难怪,像孚离所说的那样,上党百姓无不盼望秦军早点儿把上党郡打下来。不过上党的守卫军中有大量的上党当地之人。秦人的凶狠天下尽知,他们如何放心自己家的子弟与秦人交战?那后果基本上不用猜想,一定是被秦人割下人头挂在腰上的。一方面是希望秦军打来,一方面又怕他们伤了自家的子弟。一来二去就出现了这种家人劝说自家子弟当逃兵的怪事儿。

大军破了天门之后王龁和任鄙分别带兵向端氏城和光狼城发起了进攻。端氏城依少水,其南侧就是丹水。河东兵马新得了干河以东,丹水以南的大片土地,端氏城已如风中之烛,随时都有被秦军攻打下来的可能。当王龁带兵攻向端氏城的时候,端氏城的的城门外却已经有一支秦军在那里围城了。

王龁来到围城的军队营中,发现这攻打端氏城的将军正是来自于河东郡的将军丹离,于是便奇怪地问道:“可是大王派你们来攻打端氏的?”那将军丹离说道:“大王不但派我们来攻打端氏,还暗中把攻打义渠的十万骑兵也调了过来。他们现在已经过了长城了,很快就要到达上党郡了。”

“等等,我听说大王只派了九万骑兵攻打义渠,怎么说有十万?”王龁问道。

“你还不知道吧,这王林将军真是好样的,用了不到五个月的时间就打败了义渠王,收编了义渠王的近三万义渠骑兵,九万人去居然回来了十万人马。大王已经命他们由长城那边向上党郡发起攻击。廉颇那小子撑不了多少时候的。”丹离向王龁说道。

“丹离将军,在下有一事不明,能否请丹离将军赐教?”王龁突然向丹离问道。

“将军有话请说,丹离定当知无不言。”

“将军所说的事情均是军中机密,王龁与任鄙上将军主攻上党却不知这些军情,不知丹离将军从何得知?”王龁看着丹离的眼睛问道。丹离虽然是出身于河东的将领,但是论军阶而言比王龁要底一点儿,像这种关于攻打上党的军事情报,没有理由只通报丹离这样的非主力而不通报他和任鄙,所以王龁才会有此疑问。

丹离似乎有什么难言之隐,听了王龁的问话,张了张嘴却什么也没说出来。王龁还要再追问,丹离身后的一位将军向王龁说道:“王龁将军,这个问题还是让我来回答你吧。”王龁听见这人说话,觉得此人说话的声音有些耳熟,似乎在哪儿听过,于是把目光转移到站在丹离身后的这位年青将军身上。

从身上的铠甲来看,这位年青将军的军职并不是很高,整个大帐之中恐怕只有他的身份最低了。依他的身份来说,这个时候没他说话的余地。但是他既然敢于打断他与丹离说话,可见此人身份不同于。于是王龁向丹离问道:“这位将军如何称呼?莫非这些情报都是他传来的?”

那年青将军听王龁相问,笑而不答,走到帐门左侧的一个铜盆处,从铜盆里掬了一把水在脸上洗了洗,然后转过身来对王龁说道:“这些事情确实是我告诉他的。你之所以不知道是因为我还没来得及赶到你那里去。”王龁见这将军言行怪异,不由得向他脸上看了过去,当王龁再次看到这个人的脸,这个人已经换成了另外的一个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