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诸侯
字体: 16 + -

第37节 赤壁之战(二十五)

正本 第三十七节 赤壁之战(二十五)

诚然如同刘备所想,面露苦笑的诸葛亮随后果真慢慢道出这次主公刘备欲行江东的不得不去之理由,只听其说道:“非去不可的理由有三,其一:这次联军出战,受益颇多,两方均各得所需,不过为了能更加将盟友紧固在同一条战船之上力抗虽有不少箭支消耗的曹操大军,此江东之行必去不可;其二,江东水军都督周瑜此人非同凡响,其人聪慧睿智不说,对于军事作战之战术战法有着深入的理解和指挥能力,这次亲来援手,目的正如士元兄所言之,只是来详细借援手之际来打探吾水军虚实,想必这一刻的脑海之中已熟知吾军水军作战的利与弊,如吾军不善加妥善处理,日后必被其掣肘。而主公此次东行,正得其时,需要联络双方利益感情已减缓江东水军对吾水军已升起的戒备之心,特别是那水军都督周瑜此人;其三,吾军新胜,士气高涨,可所缺少兵士和战船仍是吾军软肋,如果失去江东之行,势必会让江东氏族认为吾军已呈过河拆桥之态势,众口悠悠之下,将使吾军处在一个极度危险之窘境当中,如果孙主听从那些没有远见之官员氏族一直对吾军的偏见,只怕对主公“连孙抗曹”之计将危害多多,不得不慎之耳!因此,亮才决意赞同主公亲赴江东一趟,置之死地而后生也!”

望着说到最后一脸决绝的智囊诸葛孔明,刘备欣慰,有如此智深如海又如此忠心为主为民之士辅佐,江夏诸地势必崛起于大汉朝大江以南,成为对抗北方强曹、东边江东孙权的又一股力量。

然而刘备另一位重要的谋士、军师庞统则并不赞同诸葛亮之意,高声即在帐中同诸葛亮力争起来:“孔明此言寥也!‘置之死地而后生’此言实在令人感慨并豪气顿生,然主公乃吾军上下主心骨,是群龙之首,岂能轻易置身于江东那千军万马之都城,难不成那孙主还能允许吾军率大队兵马陪同吾主同行?如没有保卫主公安全的足够力量存在,试问孔明,那主公的安危如何处置?这事在同看来,万万不可!!身为一军之首,置身险地不说,还不能确保自身安危,不去也罢!不去也罢!!”

“士元兄稍安勿躁!容亮一语。”诸葛亮打断连连摇头叹道中的庞统说来:“主公安全,自然在亮所思之首要,就算江东才士均暗下杀机,亮自当有法消除,而且无需懂得一兵一卒,只需几位将领同往即可。”

“什么?孔明安敢如此托大?”庞统急声问道。

“非也!实乃亮料定那江东之人必不敢在此几位将军面前自毁形象,只要几位将军将主公保卫进至江东之主孙权驻地柴桑,主公的安危就更加可靠。因为亮急思当中已思得一计,可力保主公全身而退,还可得……呵呵!天机不可泄露,差点……”诸葛亮临到最后却又卖起了关子,把帐内一干人等弄得七上八下,特别是那对让主公亲去包有执疑态度的庞统,只把这智慧之才并不在诸葛亮之下之人气得连翻白眼,想掐死对面这酸才之心都有之。

端坐着中的主公刘备见军中两位军师如此作态,轻笑之中站起身影,来到两人视线之中央,先对着正独自生着闷气的庞统说道:“士元贤弟,备之一生早将生死置之度外,几番迁徙逃难,早已使得备对生命看得极淡,只要能给予跟随备之百姓、将士一个安居乐业,不再为战火荼毒而征战不休的生存环境,备宁可丢弃自身性命,也义无返顾!因此,备对这次江东之行,倍感期待。唯有将江东群雄与吾军紧紧捆绑,这抗曹大计才会赢得最后胜利。就算这次东行危机重重,备决意一定,再无更改。况且,孔明军师之前也已说得,可确保备全身而退,备对孔明,信心十足,难道士元就不能相信孔明一次乎?”

“这……这……”庞统无言以对,口上没有说出什么,但心下还是对那好友孔明一番嫉妒,最终默然低首,退回己位。

见已将力主劝说自己东行的庞统开解归位,刘备即转向诸葛亮看来,说道:“孔明先生,不知备应何时启程?可还需作得那些事宜,不妨现今示下?”

面对主公如此信任和尊重,诸葛亮内心狂热,主上的礼贤下士对于自己这位不甘老死山林,抱有雄心壮志之心之人来说,这已经足够为其肝脑涂地,仍那刀山火海在前,也用不言退!

轻舒眉峰之后,诸葛亮一躬到膝,这才起身正容回之道:“前因亮已两次前往江东,已被江东不愿结盟之士所恨之入骨,再加上新获军需及城池需争对羞愧交加之后气急败坏的曹操作出防御调整,故而亮不能亲陪主公前往。不过还请主公放心,等下散会之后,亮立即手书一封江东之行的应对之法置于囊中,再交由主公去往江东之后待到应急之时开启,自可逢凶化吉,转危为安。至于陪同主公同行之将领,亮以为,只需云长将军一人陪同即可。至于其余将军之安排,亮早已成竹于胸,定保主公无恙。”

已经归位之后的庞统遽闻诸葛亮只让主公义弟关云长一人陪同,心惊之后,忽又跳将出来对着本欲继续说道的诸葛亮怒声喝问:“孔明!勿拿主公性命于儿戏,须知后悔之药遍天地间可无处寻之。万一……”

“没有万一,亮既然如此安排,自然无虞。如有不幸,亮自当随主共赴黄泉,为主尽忠。”诸葛亮回身目注一脸寒色的庞统,言词激扬顿挫,将庞统之担忧悉数拦阻于其口腹。

大帐内众将面面相觑,以往定计之时,多为两位军师为主筹划,尔等只需遵令行事,如今两位军师意见相左,均感茫然,不知该赞同那位军师之法。唯有继续把自己的目光投向心生敬意的主公刘备处,静听其下文。

刘备不愿让两位股肱之臣为此一事继续纠缠,其心意已决,坚硬如石,江东之行,势在必行。至于自身安危,刘备自己到是没有考虑太多,只要能为江夏等地百姓能争取到最大好处或转机,哪怕赴汤蹈火,自己也绝不皱眉。于是率性之下,刘备平静淡定的朗声说道:“甚好!就依孔明军师之意,至于启程之日,当可在三日后成行。”

众人见主公已下帅令,全都躬身唱到:“属下等遵令。”……

江东战船顺水之下,几日之内即返回水军驻地九江大营。

回到江东水军大寨,周瑜跳下座船,即拉住副都督鲁肃之手说道:“子敬,随吾同往大帐,有要事相商。”

鲁肃不敢逾越,自然任其拽拉之下,紧随好友周瑜身后去往立在九江江边小山坡之上的水军主帅大帐。

“子敬!今次去往江夏援手刘备,不知参与其战之后,有何作想?不妨率直说来,这可关系到吾军日后动向,不可隐瞒。”周瑜不待两人落座,径直**裸的发问。

不明周瑜之态的鲁肃,用眼仔细的瞧了瞧一脸呈现焦愁之状的好友周瑜,这可与往日意气风发之下的好友相去甚远,可说是很少见到周瑜如此形容,知事情严重,整理了下自己对刘备水军的诸多看法,才轻轻的对周瑜说道:“回大都督!在肃看来,刘备水军成军时日甚断,虽现今无法同吾军媲美于江面争战,然给其时日,想必终将成为吾军水军日后强劲对手。这次连同出战,虽没有展示其江中接舷作战之法,但仅从其都督甘宁那种沉稳指挥,将士惟命是从这亮点看来,就足以充分说明其治军有方,能做到将行令止,然这还不是其可怕之处,最可怕的一点,是这些成军不足年余的兵士,个个神情饱满,双目之中盛满对胜利的渴望,使得士气大胜。不管在何时何地,遇上此类将士,都将会是一场难解难分之殊死血战,唯有一方战至最后一兵一卒,或许才能分出最后胜败所属。实乃肃之少见,令肃肃然起敬,苦于不知这些兵士是何操练之法成其效果,更不知乃刘备军中何将所练,都督不可不防耳!”

一席话让周瑜频频点头,深有同感的周瑜接过鲁肃话语说道:“正是。就因此点,才让吾不得不尽早回归属地,欲思出相应之策来防范于未然。如果吾等联军齐心同力击退曹军,日后势将与刘备军逐鹿天下,到那时,这些兵士将成为吾军最大的绊脚石之一。故才急于下问子敬,不想子敬也已看出此点,可见瑜并没有看错。”

顿了一顿,烦躁之下,周瑜还踱起了步伐在帐中续道:“而且在子敬随军出战之时,瑜假同与其刘备亲近,发现此人很会笼络人心,随同此人进至江夏城中,城内百姓纷纷老远即高呼‘使君仁义’,如此美名,就连吾主在其都城都难获如此殊荣,实令瑜敬佩有加之外更感此人日后终成吾主劲敌。因此才极力相邀其东行柴桑,欲借机……”

周瑜没把最后几字说尽,但也让鲁肃从中听出了杀机,大骇之下紧问:“公瑾!如此做法恐于礼不合,怕还会累及一世英名,不……”

周瑜一挥手,打断了鲁肃之言,只听其说:“子敬之意,瑜心知肚明,然事关江东基业、社稷,瑜己一生虚名,如同浮云,有何不舍之处。只要能让刘备大军群龙无首,成就主公霸业,哪怕是让吾一命抵去刘备之性命,瑜也在所不惜!”

“难道公瑾就不为家中那娇艳无双的夫人着想,还有据吾所知,公瑾家中乃属独根,没有为家族留下香火,就这般为其殒命,是否有所不值,何况现今两军还处在同盟之态下,还有时日可供吾等广思集意,相商对策,何必铤而走险欲行如此下策。”秉性忠厚、性格憨直的鲁肃当然不愿好友为了江东背负全天下之骂名而另走极端,极力劝解周瑜道。

可是周瑜血性里也深具倔强性格,拿定主意之后,容不得自己还有诸多不舍,大丈夫处生立世,当可知有所为和不为。为了能换取整个江东日后强大与发展,拼掉一个日后或许可能强悍起来的对手,周瑜是宁可不要自己年轻性命也绝不回头。

“子敬勿要多劝,瑜自省得在做何事。今日天色已不早,待休息一夜,明日尽早陪吾同往柴桑面见吾主。下去好生休息去吧。”说完之后,周瑜背转双手,一个人孤零零的想着心事。

鲁肃黯然,目注周瑜高大英武的背影,无奈之下轻摇起头,低叹几声,落寞的悄然退出了主帐。

正本 第三十七节 赤壁之战(二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