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尖上的大唐
字体: 16 + -

第324章 没有赢家的北邙山之战

第三百二十四节 没有赢家的北邙...

?这一天的天气很好,适合砍人,史思明率军出现在唐军面前。[燃^文^书库][www].[774][buy].[com]

5万叛军的规模不小,规模很吓人,但是,面对60万唐军,规模还是严重的不成比例,简直不堪一击。

这一段时间,唐军将士们没有掌握叛军的规模,被整蛊的人心惶惶,今日一见,当时就气蒙了,就这么几个人,敲锣打鼓的折腾,让我们睡不着觉,原来只有这么几个,今天说什么也要报这个仇。

按照兵法,两军对阵之时,一般都是人少的坚守,人多的进攻,在战斗中寻找翻盘的机会,这是冷兵器时代不变的定律。当然,如果是亚历山大大帝和光武帝刘秀指挥作战,对手又是少见的笨蛋,那就另说着。

在那一刻,郭子仪以为自己要发牌了,然而,让他意外的是,唐军还没有发动进攻,叛军的战鼓声就响了,数万叛军全军发动,向唐军大阵扑了过来。

唐军抱团取暖,采取了防御行动,叛军几次突击无功而返。接连的血战,双方谁也没占到大便宜,也没有吃大亏,伤亡基本相当。

这样耗下去,对唐军是有利的,因为唐军实力雄厚耗得起,而史思明的叛军人数不足耗不起,很快就会吃大亏。不过,史思明就是不在乎,不顾将士们的伤亡,拼了老命的进攻,再进攻。

叛军的进攻让唐军一次次的瓦解,然而,对于史思明来说,既然是战斗,早晚要分出胜负,绝不能无功而返。面对叛军的疯狂进攻,唐军寸土不让,双方很快搅在一起。这时,意外发生了,唐军一侧的淮西节度使鲁炅一不留神被流矢射中。

要战斗就会有牺牲,何况仅仅是受伤而已。本来。这点伤不算什么,然而,淮西节度使鲁炅的表现让人不明所以,竟然领着部队直接逃了。

淮西节度使的军队人数不多,对战场的形势无关大雅,起不到决定作用。然而,他的军队不守规矩。乱纷纷的溃散,直接从郭子仪的部队中穿行。导致郭子仪的部队也乱了。

郭子仪的军队是中军,中军一乱,唐军顿时大乱。

唐军全线混乱,抵抗力迅速下滑,史思明敏锐的发现了机会,投入了后续部队,叛军立刻冲锋,唐军马上呈现了败象。

在那一刻,叛军马队卷起阵阵烟尘。猛烈攻击唐军,唐军的失败不可避免。

在那一刻,不仅史思明认为叛军赢了,甚至郭子仪也这样认为。

这就让人扼腕,经过多年的血战,大唐朝廷好不容易危而复安,仅仅几个时辰。多年的心血毁于一旦。

正在史思明兴奋的几乎大哭的时候,事情突然出现了转机——人算不如天算,沙尘暴来了!

太阳突然失去了光芒,大风在远方卷地而来,沙尘暴毫无预兆的从天而降,所过之处愁云惨惨。日月无光,天地之间顿时变成漆黑一片,伸手不见五指。

黑暗之中,伸手不见五指,双方的将士们,不撞到一起都不知道跑偏了,这就是瞎子摸象。这仗没法打了。

面对不可解的超自然现象,60万唐军惊了,5万叛军也惊了。

慌乱之中,谁也不砍人了,60万唐军掉头往南跑,5万叛军狠揍马屁股往北跑。也就是一眨眼的功夫,数十万大军犹如水银泻地,一个不剩,只留下满地的兵器和辎重,还有跑不了的尸体和伤兵。

这场无厘头逃跑的代价是十分沉重的,唐军因为人数太多,又多是新兵,战场经验不足,死于乱军人马践踏的无计其数,丧失了继续作战的能力。

十节度中,唯有李光弼和王思礼的军队没有损失,在大风沙中撤退,完整的保存下来。其余的军队就惨透了,伤亡不计其数,甚至郭子仪的军队都大量减员。

损失惨重的大唐中兴名将郭子仪的名声不是凭空的来的,尽管军队慌乱,但他的头脑依然清醒,担心叛军从后追击,毫不犹豫的毁掉了河阳桥,据守谷水,然后准备退保洛阳。

但是,这是好大的一个画饼,一厢情愿的。看到盔歪甲斜的唐军,洛阳官员和百姓什么都明白了。因为有了回纥骑兵抢劫的教训,不管是不是有钱人,谁都不肯留在洛阳受罪,立刻蜂拥出城。

洛阳在太行山不远的地方,周围山岭很多,洛阳百姓躲避进茫茫的山谷之中藏身。

看到这种情况,郭子仪立刻意识到,洛**本就无法坚守,于是,率军退到了河阳、缺门一带,担任警戒任务,防备叛军趁虚而入。

既然会战失败,唐军大军解散,其余的8个节度率领部队返回各自战区。

为什么是8个,因为淮西节度使鲁炅知道自己惹祸了,害怕受到朝廷的追究,服毒自杀了。

他娘的,早知今日,何必当初,这不是没事儿找抽么,活该!

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唐军以为自己败了,史思明也是一样。

在大风之中,史思明以为自己败了,顾不得自己的军队死活,马不停蹄的拼命逃跑,而且跑得更远,一竿子跑到了河北沙河。

跑到沙河地区,没有唐军追击,史思明才扎下大营,搜集残兵败将。

这次大战,真是战争史上的奇迹,丢人都丢到了姥姥家。

在这场两败俱伤的乌龙战中,交战双方都输了,只有观众赢了。趁着史思明攻击唐军的时刻,安庆绪趁机派兵出城,夺取了唐军丢弃的六七万石粮食。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安庆绪有了吃的,心中不慌,立刻忘记了自己许下的诺言,又跟手下大将孙孝哲、崔乾祐等人商议,得出了一个重大的结论,就是皇位不能让出去,要紧关邺城城门固守,防备史思明的军队。

实事求是的说,这个主意不错,起码能让安庆绪多活几天,甚至几年。人要不死就有救,谁说以后没有机会翻盘呢!

安庆绪的想法遭到了广泛的反对。将领们曾经饿的要死,不想再一次重蹈覆辙,于是纷纷抗议道:“都什么时候了,哪能再一次背信弃义!”

反对的声浪足够强烈,安庆绪没辙了。

看到安庆绪拿不定主意,张通儒、高尚、平冽等人劝说道:“燕王远道而来,为我们解脱了灾祸。我们都应该去迎接,道歉!”

没有任何人抬轿子。安庆绪很无奈,于是说道:“随便吧,你们爱咋整就咋整吧!”

唐军撤退了,跑的很远的史思明得到斥候的报告以后,想了很久终于明白,自己赢了,而且赢得彻底。于是心情大好,立刻带领叛军到邺城的南边筑起营垒驻扎,等候着安庆绪践行诺言。

史思明没看到安庆绪。却看到了张通儒等人来了。他看到了这些安禄山的老臣,想起了过去的岁月,一块儿抱头痛哭。

史思明命令大摆筵席,招待这些饿急眼的老战友,送给他们丰厚的礼物,又催他们回邺城去,通知安庆绪禅位。

史思明盼星星。盼月亮的等啊,可是整整过了3天时间,安庆绪的人影都不见一个。

史思明明白了,这是安庆绪改了主意,要耍臭无赖!史思明从来都是便宜占少了都不高兴的主,吃亏就更不干了。于是。他秘密派人混进邺城,秘密召见安太清,要他想办法诱出安庆绪。

当然,史思明是这方面的老手,封官许愿自然不在话下。

安太清这些天正在为自己的以后发愁,安庆绪的军队实力不足,硬抗史思明是找死。现在,史思明封官许愿,恰好满足了自己的心愿,于是当即投奔了史思明。

既然换了主人,那么就要给新主人出力,安太清掌管着邺城的禁军军队,他说话的分量很重,安庆绪无可奈何,只好选择了投降。

为了保证自己的生命安全,安庆绪让安太清替自己给史思明写了一道奏折,自称“臣”下,请史思明解除铠甲进入邺城。只要史思明进入邺城,他将亲自将“大燕皇帝”的宝座相让,决不食言。

奏折很快送到了史思明手中,史思明心里乐得乱七八糟直冒泡,恨不得高歌一曲。不过脸上还故意装作一脸严肃,对安庆绪的使者说道:“这是搞的什么事儿,有这个必要吗!”

史思明假装不情愿,送走了使者,不过,他想知道手下将士们的心理,于是命令将奏折在诸将中传阅,看看将军们的态度。

自古以来,没有任何部下不希望自己的领导升官的,因为他升上去了,抬轿子的都有好处。将军们传阅着奏折,禁不住内心的激动,大声喊着“万岁,万岁,万岁。”

喜悦是可以传染的,史思明的军中顿时欢声雷动,“万岁”之声不绝于耳。

史思明知道自己已经获得了拥戴,准备接收安禄山留下的遗产了。但是,他很清楚,安庆绪是正统,如果自己获得控股权,就一定要将安家的势力彻底抹掉。这时候一定要沉住气,将安家的势力连根拔起。

史思明亲手给安庆绪写了一封信,饱含深情地写道:中原土地如此辽阔,自己人好说,谁也不给谁称臣了,我们就结为兄弟之国,互为屏障,互相支援,与唐朝成三足鼎立之势,并立于世。

史思明勾勒出一个“后三国”的美景,确实很吸引人的。热情洋溢的信送到安庆绪手中,傻乎乎的安庆绪被深深地感动了,长出了一口气。

安庆绪被感动冲昏了头脑,但是,高尚的脑袋不糊涂,还保持着清醒,提醒安庆绪不要高兴得太早了,史思明老奸巨猾,为人狠毒,不顾信义,不是一个能相信的人物。

安庆绪没辙了,现在,没有任何人能约束史思明的行为,如果他不守信义,自己还真没办法。想来想去,智商实在可疑的安庆绪想出了一个办法,史思明谁都敢骗,就是不敢欺骗鬼神,如果我和他歃血为盟,他就不敢说话不算了。

于是,安庆绪回了一封信,内容很简单:要求与史思明歃血为盟。

安庆绪真是天真的不可救药,歃血为盟就是守信义人的表现形式,如果碰上不讲信义的坏蛋,就是拿他老妈起誓,也是该不算就不算。然而,要命的是,安庆绪却偏偏认为这个有用——是不是到了无依无靠的时候,人都这么蠢?

史思明当然同意安庆绪的意见,正好城外有关帝庙,有他老人家在天上看着,咱们正好对天盟誓。

安庆绪高兴了,离开了老巢邺城,在300骑兵的护卫下去见史思明。

史思明安排全军列队,全体将士穿甲戴盔握着武器,夹道欢迎安庆绪,亲自护送他进了军营。

史思明在中军大帐的主位上座,将安庆绪等几个兄弟晒在一旁。

到了这一刻,安庆绪明白了,人家根本就没有歃血为盟的打算,这是逼着我臣服啊!不过,身在矮墙下,哪能不低头!于是,他很不情愿的跪下叩头,说道:“我不能担当重任,丢失了长安洛阳,长时间陷入重重包围,没想到燕王看在我父亲的面上,率领部队远道而来援救。”

安庆绪说得可怜,史思明却没有任何怜悯之心,脸色一寒,脱口骂道:“丢失了长安和洛阳,战斗失利,这是兵家常事,算不了什么了不起的罪责!但是,你作为儿子,杀死自己的父亲夺取皇位,难道不是大逆不孝吗?我替你父亲来惩罚你这个奸贼。”

这些话发自肺腑,毕竟,安禄山和史思明交好数十年,兔死狐悲的感情总是有一些的。

史思明说罢,命令亲兵动手,将安庆绪拉出去勒死。

史思明杀了安庆绪,马上挥军进攻邺城。

邺城现在是安太清控制,早就被史思明收买,看到史思明亲自前来,立刻命令军队打开城门投降。

史思明进了邺城,采取了极为残酷的报复行动,将安庆绪的4个弟弟以及安庆绪的嫡系高尚、孙孝哲、崔乾祐等人抓起来,全都处以绞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