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尖上的大唐
字体: 16 + -

第307节 可耻的西原大败

第三百零七节 可耻的西原大败

?秦岭绵亘数千里,横亘在陕西和河南之间,隔断了两个伟大地区的联系。[燃^文^书库][www].[774][buy].[com]

.v??d??.??m自古以来,潼关到达洛阳有两条道理,一个是崤山函谷小路,虽然险峻,但距离较近;另一个就是河阳道,距离远一些,而且要两次越过黄河,但这个道路较宽,易于行走。这是和平时期的选择,对于哥舒翰的政府军来说,河内郡尚在大唐朝廷手中,利于军队机动不容易遭到埋伏,更应该选择和阳道。然而,不管哪条路,最后都要在灵宝(今河南灵宝)的西原进入陕郡。

过了陕郡,走过了数十里长的峡谷,就是一马平川,不足百里就可以到达东都洛阳。

哥舒翰的大军走的是河阳道,别人行军绕弯子,而他坐船直接奔向灵宝西原。

3天后,哥舒翰率领20万大军水陆会合,拖拖拉拉的进军至西原。

在这里的桃林塞,唐军的旅游遇到了障碍——遭遇了安禄山叛军的阻绝。

桃林塞是指秦函谷关以西逶迤而至于湖水西岸的湖县故城,亦即湖县旧址之间的函谷古道,它以此间谷道两旁及其以南衡岭源、铸鼎原的桃树成林而得名。其地正在今灵宝市阳平镇阌东村西北约两公里处的湖水西岸函谷古道之中。

桃林塞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著名地区,战国时期,晋将詹嘉奉晋侯之命坚守桃林之塞,即可阻断秦人的东西往来,不使秦人“结外援,东西图己”。

桃林塞地势险峻,易守难攻,在这里,不得不夸崔乾佑的狡猾,这厮选择了一个最适合打阻击的预设战场。

这里的前面是一片能够展开军队的空地,南面是崤山的悬崖峭壁,北面是奔涌不息的黄河水,沿山傍河的狭长地带长达70里。正好是用兵的绝佳地形。

叛军据守高达百余米的王家岭断崖,下面仅有一条宽约10余米的王家岭壕沟通往岭西的隘道、险要之处,布满精兵强将,对唐军虎视眈眈。

崔乾佑的叛军占据了有利地形,相当于占据了潼关之利,准备在此地埋葬唐军的主力,进而打开潼关的大门。

不能不说。崔乾佑的计策很好,一旦得逞。唐军的主力将消失殆尽,叛军无疑占据了有利地位。但是,他害怕吓坏了唐军,导致唐军向后转,于是,将军队隐藏在大山之中,只将少量的老弱残兵摆放在宽阔的地方。

哥舒翰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战将,对于叛军的出现,不可能不产生怀疑。然而。形势所迫,他已经不可能后退,因此,将部队分成几部分,分批次投入战斗。

哥舒翰将大军指挥部设在沿黄河而下的船上,先锋官王思礼则率领5万精兵沿河岸向前寻找战机,在5万精兵后面是10万人的主力部队。夹河布防。

哥舒翰登上船桅的吊斗,远远望去,崔乾祐的兵并不多,而且都是一走就掉渣的老弱残兵。

哥舒翰感到很奇怪,叛军怎么如此弱势,这不符合战争的规律。很可能,这是叛军的疑兵之计,等候唐军上钩的。尽管哥舒翰充满了怀疑,但是,时至今日,他现在已经不能后退,于是。抱着试试运气的想法,挥旗命令先锋部队向前挺进,击溃叛军。

虽然军队的主力向桃林塞开进,然而,担心这是一个圈套,哥舒翰自己则率领3万大军登上黄河北岸,为前锋后援。

在哥舒翰的命令下,唐军前军攻击前进,叛军一触即溃,这就鼓舞了唐军的士气,各路大军跃跃欲试。

军队求战士气鼓舞了哥舒翰,因此脑袋瓜子一热,命令击鼓:各路大军齐头并进,彻底击溃叛军的抵抗!

哥舒翰的命令很让人费解,甚至很低能,让人不能相信这就是一个名将的真实指挥能力。然而,这也不能完全责怪哥舒翰,准确的说,哥舒翰就是一个牵线木偶,这场仗他不想打也得打,因此,只能撞大运了。

唐军接到了命令,立刻展开了全线攻击,王思礼率5万精锐一马当先,大将庞忠等人率10万大军紧随其后。唐军铁流滚滚,山呼海啸般前进,似乎已经占据了战场的主动权,但是,这是一个表面现象,唐军没有抓住胜利,而是迎头撞上了死亡。

锣鼓一响,唐军展开攻击,叛军顿时大乱,甚至中军旗帜也忽然倒下。

这仗没法打了,叛军留下一地尸体,纷纷涌进了进入了王家岭壕沟躲避。

叛军如此不堪一击,唐军顿时士气大振,各路军马杀声震天,紧紧咬着叛军的尾巴追击,一不留神就进入了首先进入了王家岭壕沟的深处。

王家岭山高谷深,壕沟道路狭窄,最宽处不足百米,最窄处只有两三丈宽。在这样的地形中甭提打仗,就是行军都困难。大队人马蜂拥挤进了王家岭,唐军在峡谷中拥挤不动,几乎到了人马相踏的程度。

唐军在狭小的地域施展不开,队形大乱,顿时人心惶惶。正在唐军慌乱的时刻,忽然,杀声四起,山鸣谷应,叛军伏兵突然从高耸入云的山顶出现。

叛军占有了地利,滚木礌石惊雷般从山顶滚落,挟风带电,砸得官军惨叫不止,死伤无数。

这时,唐军已经进入绝地,唯有向前突击,脱离叛军的伏击圈。但是,逃跑的叛军翻身阻击,挡住了唐军逃生的道路。

哥舒翰目睹了战场上的一切,可谓心急如焚,忙命将士们疏散,用马拉着毡车在前面奔撞,想以此冲跨敌人的阻击。

哥舒翰的计策非常有效,在唐军的亡命突击之下,阻击的叛军难以招架。

唐军将士一击得手,斗志更加昂扬,不顾山顶的滚木礌石,奋勇突击。然而,似乎是哥舒翰气数已尽,老天爷也和唐军过不去,正在唐军获得了一线生机的时刻,突然刮起了东风。

东风从东向西席卷而来,刮得天昏地暗,叛军抓住了这个千载难逢的战机。将数十辆装满柴草的车辆横在峡谷之中,直堵塞住了毡车的去路,然后点燃了干草。

峡谷寸草不生,空气异常干燥,干草遇火就着,烈焰蒸腾,火借风势。片刻之间,毡车变成了火车。

烈焰产生浓烟。烟焰在峡谷中蔓延扩散,叛军在东,在上风头,毫发无伤,唐军正处在风口上,被熏得睁不开眼睛。

人在恐惧之中,害怕受到伤害,只要是撞到人就砍,至于对了错了都是次要的。都抱着这个心思。谁也不让着谁,于是结果就只有一个,就是自相残杀。

杀来砍去,官军的人数越来越少,于是凭借喊声聚在了一起,不过,看不见敌人就更害怕了。不知有谁喊了一声:“敌人在烟雾里,朝烟里射箭!”

唐军很听话,也不管是不是领导的命令,马上拉弓一阵猛射,射的太快,手都软了。

天色黑下来。烟雾也散去了,叛军也没了影子,唐军将士终于松了一口气。

忽然,唐军的背后传来杀声,叛军的箭矢雨点般射向了唐军。

原来,趁着烈焰蒸腾的功夫,崔乾佑早派将领带着精锐骑兵绕过南山。从后方愉袭唐军。

唐军遭到了致命的打击,立刻进行还击,这时候才发现,他们的箭矢已经射光了。

步兵对付骑兵的最有力武器就是弓箭,箭矢射光,唐军没有任何反击的能力,成了一群待宰的猪。在此情况下,唐军将士顿时人心崩溃,什么都不顾了,在黑暗中逃亡,可谓慌不择路,摔进峡谷和跌进黄河淹死的不计其数,活着的也是无路可逃,惨叫声震撼天地。

崔乾佑在转瞬之间击败了唐军的前锋,回头攻击唐军的后备主力部队。

唐军主力见到了先锋惨败,死伤无数,因此士气崩溃,根本不听哥舒翰的指挥,不战而逃。

黄河边的唐军近水楼台先得月,争相挤上运粮船,由于严重超载,几百艘运粮船最后都沉入了黄河河底,船上的唐军也卷入了漩涡。剩余的唐军把军械捆绑在一起,以横刀当桨,划向黄河对岸。这是高难度的冒险,不是谁都能干的,最终上岸的士兵仅有十之一二。

逃能逃到哪里去,人马践踏,唐军死伤无数,而叛军并没有费力气动手。

黄河南岸的军队败绩,但黄河北岸的主力尚存,哥舒翰完全有能力挥军渡河,趁着叛军久战疲乏之际,反败为胜。然而,缺乏训练的恶果出现了,哥舒翰的命令还没有发出,黄河以北的唐军就乱了,纷纷不战而逃。

哥舒翰一眨眼间就成了光杆司令,不仅老泪纵横,仰天长叹道:“天负我也!”

哥舒翰没事找事,为自己开脱,老天爷没让你带着全部军队出关。就是带着全部主力出关,如果步步为营,在重要节点留下接应的伏兵,也不至于全局覆灭,这是你自己走的死路。

骂过了老天爷,再也找不出骂的了,哥舒翰认了命,带着几百名亲兵下了进了水的战船,在亲兵的扶持下骑上战马,落荒而逃。

哥舒翰遭到平生未有的失败,常胜将军的声名,也因此付诸东流。诗人杜甫在他的《潼关吏》中感慨:“谨嘱关防将,慎勿学哥舒”。

在哥舒翰之前,唐军败兵犹如潮水般涌向了崤函故道,数万军马在小道上互相争抢,慌乱中,无数将士被挤倒在地,根本就没有爬起来的机会,后面的百兵一拥而上,将倒下的人马踩成肉酱。

就是这样,败兵踩着同伴的尸体逃亡,那些命好的,机灵一点的,终于看到了潼关的城楼。但是,这并不是苦难的结束,而是另一个苦难的开始。

潼关城下是一片开阔地,为了阻挡骑兵突击,守关将领在平地挖有三条壕沟,宽两丈,深一丈,没有吊桥。在此情况下,步兵仅仅凭着两条腿,就是插翅难过。

潼关城门狭窄,逃兵蜂拥进城,艰难的拥挤着前进,互相推搡挤压,推倒了拒马和栅栏,人马掉进壕沟无数,掉进去的就再也爬不出来了。后面的败军踩着同伴的尸体蜂拥到城门。最后,三条壕沟都填平了,成了平地。

到了城门,唐军的苦难仍然再继续,败兵们互不相让,推推搡搡,很多人被挤倒在地。瞬间被踩成肉泥。

跑了那么远的路,到家门口让人家踩死了。真他娘的冤!不过,哥舒翰省事了,抬脚就进城,用不着摆渡了。

逃进潼关,哥舒翰开始清点人数,20万大军死得干净,都不用挖坑埋,只逃回8000活的。

8000残兵,加上以前留守的守军。一万多人的队伍,负责潼关几十里的防线,可谓捉襟见肘,如果这些人都是高仙芝的安西军,或者是哥舒翰的陇右军,尚可以一战。可惜,这些人不是——这些残兵人人丧胆。甚至都配不上军人的称号。

对于潼关现在的局面,哥舒翰罪不可赦。尽管李隆基瞎指挥,但作为战场上的指挥官,他有分配兵力的权力,完全可以留下足够的军队守城,但他没有。因此将潼关推进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是不是可以说,伟大的战将哥舒翰犯了一个无法原谅的错误,很好的诠释了什么是“自作孽不可活”。

现在,哥舒翰唯一盼望的就是叛军忙着清理战场发财,因此忘了潼关。哪怕就忘了几天,他就有本事重新整顿潼关防务,但他很快失望了。仅仅过了一个夜晚,叛军就到了潼关的脚下。

结果如何,不用猜吧。

潼关失守,长安门户大开!

哥舒翰没有别的招法了,只剩下一个字:逃!

还别说,人急拼命,哥舒翰中风的毛病都好了,用不着别人搀着,骑上战马,一路逃到了关西驿站(今陕西华阴县东)。

逃到这里,哥舒翰不逃了,喝了一口冷水,派人四处张贴告示,收拢残兵,准备反攻潼关。

哥舒翰的败局已定,他这么做就是做个样子,让朝廷看看,我就是到了最后关头还在为朝廷卖命,到了审判那天,总得网开一面吧。

正在哥舒翰张罗的热闹,右威卫将军火拔归仁带着100余名骑兵赶到了驿站。

哥舒翰以为火拔归仁是报名归队的,还没等他欢迎,就听火拔归仁说道:“叛军到了,请大夫赶紧上马”。

哥舒翰出了驿站上了马,打马就要走,这时他发现,已经走不了了。

火拔归仁和他的骑兵都跪了下来,说道:“大夫率二十万大军出征,一战全军覆没,如何有面目见陛下?况且,高仙芝、封常清的下场不远,回长安是自寻死路。大夫无路可走,还是去洛阳吧!”

哥舒翰的脑袋“嗡”的一声,顿时明白了,火拔归仁这厮要背叛革命,拿我当见面礼投降安禄山!

哥舒翰和安禄山势同水火,别人能投降,唯有他不能,因此,脑袋晃荡得犹如拨浪鼓,准备下马。

然而,人在倒霉时,喝凉水都塞牙,英雄末路的哥舒翰连马都下不去了。

火拔归仁一声令下,叛军蜂拥而上,用绳子将哥舒翰的双脚捆到马肚子上,连同其他不肯投降的将领,一起押往东去。这时,叛军将领田乾真赶到,火拔归仁就投降了他,几十名唐军将领被送往洛阳。

哥舒翰就是这样来到了洛阳,哥舒翰和安禄山再次面对面。

哥舒翰和安禄山都是大唐朝廷最重要的边将,平时谁也不鸟谁,这一次,风水变了,一个成了皇帝,另一个成了阶下囚。

安禄山得意地坐在龙**得意地说道:“以前你小子瞧不起老子,今天你又怎么说啊?”

安禄山以为,哥舒翰为人傲气,大庭广众之下一定不肯服软,然而,让他吃惊的一幕发生了,哥舒翰“咕咚”一声跪倒在地,说道:“臣肉眼不识陛下,以至于此。陛下是拨乱之主,天命所归,臣服了。现在李光弼在土门,李瑱在河南,鲁炅在南阳,臣为陛下招降他们,可一举平定这三方唐军。”

安禄山惊讶的几乎合不拢嘴,不过,随之而来的就是大喜。哥舒翰是李光弼和郭子仪的老上级,他要是肯出头,郭子仪和李光弼投降,江山就彻底是我的了,好!真他娘的不是一般的好!太好了!

安禄山为人实际,既然哥舒翰肯出力,那么,自己也不能白使唤人,总得有所表示才对,随即委任哥舒翰为司空、同平章事,也就是宰相。

一旁的火拔归仁看着哥舒翰受封,心里乐开了花,安禄山够大方的啊!哥舒翰是我抓来的,他都能有这么大的封赏,论功行赏,我的官也小不了。

这时,安禄山终于有功夫搭理火拔归仁了,翻着白眼仁看了他一眼,说道:“是你抓来的哥舒翰?”

“正是,我的陛下。”看到安禄山询问,火拔归仁像一条哈巴狗一样猛烈地摇着尾吧。

火拔归仁等候着赏赐,没想到,他错了,听罢他的话,安禄山脸色一沉,大喝一声,说道:“你这厮背主求荣,不忠不义,推出去斩了!”

安禄山作为叛军首脑,自然欢迎唐军将领投降,但是,卖主求荣却是他不愿意看到的,因为他是叛军最大的主子,他也很害怕别人把他卖了。为了给手下的小弟做个榜样,火拔归仁无论如何都要死。何况,他还要收买哥舒翰,这个人更不能留着了。

安禄山的亲兵们暴喝一声,将火拔归仁这个倒霉蛋拉出去剁了。

哥舒翰既然答应了投降,那就得为叛军出力,于是亲自给李光弼和郭子仪等旧部写信,让他们弃暗投明,加入到叛军的行列。

哥舒翰以为,李隆基昏庸透顶,任用杨国忠,导致天下寒心,接到自己的书信,郭子仪等人一定会投降。然而,哥舒翰明显表错了情,他收到的是一封封绝交信。

看在多年老领导的面子上,郭子仪等人没有骂哥舒翰的娘,但一番挖苦是少不了的,责骂他不为国家死节,有失国家大臣的体面,整得他很没面子。

哥舒翰到处碰壁,任何赞助都没有拉到,送信的使者挨的骂倒是不少。安禄山明白他已经失去了利用价值,用不着继续哄着了,于是剥夺了给与他的一切待遇,关到小黑屋反省。

从那一刻起,哥舒翰的人生不见天日。

这就要一声叹息了,早知今日成了孙子,何必当初装孙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