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尖上的大唐
字体: 16 + -

第305节 哥舒翰出山

第三百零五节 哥舒翰出山

?时光非常诡异,一代名将高仙芝死了,智计百出的封常清也死了,总之,有本事的人都死了,只剩下了一群吃嘛嘛香的笨蛋。[燃^文^书库][www].[774][buy].[com]在此情况下,潼关人心震动,整个军队乱成了一锅粥,潼关的防务体系几乎瘫痪。

搞阴谋的人就喜欢天下大乱,一乱就可以浑水摸鱼。抓住了这个机会,刘洛谷花高价买通了纨绔子弟边龙湖,让他特意出城打猎,夹带着高尚出城。

因为边令诚斩杀了高仙芝,无意中震撼了整个军队,将士们害怕边令诚都到了骨子里。尽管潼关已经关闭,不放任何人出入,但听到边龙湖要出城,守关将领不敢有任何异议,立刻开门放行。

高尚大摇大摆的出了城,临离开的时候,对边龙湖说道:“你的父亲很了不起,能够成就大事,我再到潼关时,一定去看望他。”

边龙湖以为这是一句客套话,根本不以为意,放过了这个幕后总导演签名的机会。

告别了潼关,高尚骑着一匹瘦马,孤零零的走在了崤山的峡谷之中。

高尚单身入虎穴,成功的将一代名将高仙芝和封常清送进了天堂,对于叛军来说,可谓厥功甚伟。不过,他没有心情为自己点赞,心中的疑问挥之不去,在高仙芝以后,谁能够充任潼关的最高统帅?

但是,高尚的心中很淡然,高仙芝和封常清因为拒战而死,以后,不管谁当潼关的统帅,都不可能高悬免战牌了。只要唐军敢出城,那么,唐军的失败就是板上钉钉的事了。

高尚猜得很对,有了前车之鉴,任何人都不能继续在潼关坚守了,就是誉满天下的哥舒翰都不能。

冲动的唐玄宗李隆基将高仙芝、封常清问斩之后,潼关群龙无首。陷入了一片混乱。

这时,唐玄宗李隆基才发现,自己临时撤换了主角,竟然没有安排另一个人替代,一时有些麻爪了。

在整个潼关,边令诚的地位最高,但这厮整人在行。统兵不行,何况没有那玩意儿。没有肾上腺素,关键时刻硬不起来,因此承担不了大任。一个又一个的人选都否认了,但军队人心惶惶,不能没有领头羊,于是,唐玄宗李隆基下达了命令,临时将高仙芝的部将李承光推上前台,暂时管理潼关部队。

唐玄宗李隆基再糊涂也知道。李承光资历浅,人固执,心胸狭窄,人脉较低,根本就不是统帅的材料,无法服众。想要统御潼关派系林立的守军,还需一个众望所归的人物。

唐玄宗李隆基作为一个大国领袖。他的选择是很多的,郭子仪和李光弼等人都是统兵多年的大将,足以承担大任。但是,国家已经烂成了筛子,到处都需要堵漏的,朔方军和河北需要这两个人。将他们任何一位调离,都可能造成局面的失控。

唐玄宗李隆基思来想去,脑袋都大了,忽然想到了一个人,就是哥舒翰。

毫无疑问,作为战功赫赫的一代名将,哥舒翰最有资格担当平叛的重任。唐玄宗李隆基没有选错人。但是,一个问题出来了,哥舒翰身体欠佳,朝廷总不能赶着病鸭子上架吧!

哥舒翰的身体倍儿棒,起码要比疾病缠身的安禄山要好得多,这也是杨国忠重点培养他的原因,咋说病就病了?

哥舒翰没有说谎,他确实病了,而且病的不轻。男人中年得大病,一般都要从酒色上找原因,特别是有钱有权有势力的男人。有钱有权的人有更多的资源,就是自己洁身自好,周围的人也会拉着他下水,哥舒翰正好具备这些要素,因此也不例外。

在安禄山反叛之前,杨国忠预见到了安禄山要造反,打算采取遏制措施,因此,命令哥舒翰到长安觐见,面授机宜。

哥舒翰控制着两个军镇,拥有雄兵10余万,而且都是能打的关西汉子,实力足以和安禄山比肩。因此,杨国忠竭力收买,以此为自己和安禄山叫板的靠山。

凉州很偏远,去长安的路上,需要找地儿休息。在路上,哥舒翰顺便视察了一处当地驻军,这次视察出现了意外。

在这次视察中,部下安排了丰盛的酒宴,哥舒翰放开肚皮喝,又来了“三温暖”。“啪啪啪”之后,哥舒翰弄出了一身臭汗,带着浑身酒气进入了浴室。

现代人都知道,酒精这东西不是什么好玩意儿,喝酒之后绝对不能洗桑拿,特别是喝多了之后,干了那事儿就更不行了。遗憾的是,哥舒翰养生知识匮乏,并不清楚这个道理,因此一样没落。

喝高了的哥舒翰进入热气腾腾的浴室,腾云驾雾一般,这个爽啊!不过,乐极生悲,不一会儿就人事不醒了。

部下赶快抢救,哥舒翰醒了过来,这时他才惊恐的发现,自己的大脑已经指挥不了自己的身体了。

哥舒翰以为喝酒喝多了,过一阵就好了,可这一阵的时间太长了,以至于耽误了赴京的时间。

老中医拿出了诊断,哥舒翰中风了!

中风了的哥舒翰再也骑不了马了,被暖车拉到了长安,开始了自己的养病生涯。

作为朝廷的最高领导,唐玄宗李隆基很担心哥舒翰的身体,本想让哥舒翰安心养病。然而,现在情况到了危急时刻,潼关群龙无首,危在旦夕,哥舒翰必须出山拯救大唐帝国。

唐玄宗李隆基发布了诏令,任命哥舒翰为兵马副元帅,率军8万,西出潼关,讨伐叛军。

哥舒翰自理都困难,更甭提带兵打仗了,因此坚决拒绝。然而,唐玄宗李隆基现在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自然不愿意松开这棵稻草,坚决让他服从组织的安排。

自古以来,君命难违,既然唐玄宗李隆基坚持己见,哥舒翰没得选,只得硬着头皮上任。

走马上任的哥舒翰壮怀激烈,唐玄宗李隆基寄予无限希望,在兴庆宫勤政楼为之送别,一阵谆谆教导过后。依依惜别。宰相杨国忠亲自带领文武百官到长安郊外为之饯行,“长亭更短亭”。

渡过了灞桥,哥舒翰统兵开拔潼关,当然是躺在担架上去的。

唐玄宗李隆基在酒宴上才看到了哥舒翰的身体状况太差,担心他积劳成疾,于是,命令右卫大将军火拔归仁等人率领各自部落的军队跟随哥舒翰出征。以备缓急有个照应。

火拔归仁是突厥酋长,也算是哥舒翰的老乡。但他和哥舒翰不同。根红苗正,他曾经是大唐朝廷的敌人,战败降唐,因为颇具实力,被朝廷拜为右卫大将军,封燕北郡王。

哥舒翰带来的军队,连同高仙芝的旧部,潼关守军达到20万之众,远远超过了安禄山的叛军。

打仗靠的是人多。如此看来,唐军已经占有绝对优势,对付叛军具有相当大的把握。

然而,实际情况远没有这么乐观,问题很多,最重要的是哥舒翰的身体就成了大问题。经过军旅颠簸,哥舒翰的健康程度每况愈下。每天都被痛苦折磨着,根本就没有能力管理军务。

好在唐玄宗李隆基考虑到了这个问题,为他配了两个副手:御史中丞田良丘出任行军司马,承担作战参谋长的职责;起居郎萧昕任判宫,管理军队纪律。

哥舒翰既然无法行使职权,那么。具体工作就交给行军司马田良丘负责。

唐玄宗李隆基这么安排也是可行的,毕竟,在很多时候,行军司马承担作战的主角,统帅就是同意而已。然而,这也出了问题,田良丘是文官出身。“子曰”在行,军事一窍不通,再加上性格懦弱,万事不敢负责,放任军队将领各行其是。哥舒翰万般无奈,于是,就将指挥权一分为二,骑兵由兵马使王思礼指挥,步兵由高仙芝的旧将李承光指挥。

这样的工作安排看似合理,但埋藏着巨大的隐患。王思礼和李承光都是一样的品级,在军队中都有自己的四梁八柱,谁也不听谁的,因此,整个军队无法进行合成训练。

指挥阶层乱成一团,导致编制杂乱的军队乱成一团麻,烂成一锅粥。

就是这样的一支军队,根本没有能力作战,进入战场的后果可想而知了。

哥舒翰的身体不行,脑子可没出问题,很清楚现在的处境,因此命令军队坚守潼关,任凭叛军挑战,绝不开门出战。

哥舒翰的策略继承了高仙芝和封常清的防御策略,无疑是正确的决策。“攻则不足,守则有余”,如果大军按兵不动,凭借潼关的天险,唐军足以应付安禄山的叛军。

哥舒翰远比高仙芝幸运,高仙芝朝内无人,因此,一个小小的宦官都能要了他的命。而哥舒翰就不一样了,他和杨国忠情深意重,没有后顾之忧,自然安心抗战。

哥舒翰控制了潼关,堵死了叛军的道路,叛军只有曲线救国,从井陉关进入关中。

郭子仪和李光弼的朔方军控制了井陉关,以及周围的广大地区,叛军从那里寻找突破口,无疑是找死。

正因为哥舒翰的正确决定,叛军无机可乘。

安禄山夺取长安的愿望十分强烈,于是,安庆绪亲自督战,大将田乾真亲自指挥攻击,叛军主力对潼关发起一次又一次的进攻。战斗延续半年之久,死伤的人臭了整个山谷。

有多少汗水就有多少收获,这句话不一定是正确的,起码潼关就能证明。叛军付出了重大的牺牲,没有得到任何的利益,可谓劳而无功,西进长安的目标变得十分渺茫。

安禄山很清楚兵贵神速的道理,因此,面对潼关的军情,急得几乎疯掉了,无奈之下,派老将崔乾佑取代了安庆绪,夺取潼关。崔乾佑采取了很多阴谋诡计,诱使唐军出战,但是,唐军就是不离开潼关一步,崔乾佑一点办法都没有。

安禄山盼望夺取潼关无望,于是打算放弃洛阳,逃回幽州,凭借多年的积蓄和人脉,和唐军周旋。

安禄山的这个决定即将实施,因此,注定要走向覆亡的命运,“安史之乱”作为一个规模很小的叛乱,在历史上也就鲜为人注意了。然而,安禄山的故事远没有结束,他再一次绝处逢生,因为唐玄宗李隆基在这个时刻送给了他一份大礼,让他有机会翻盘。

唐玄宗李隆基急功近利乱出牌,走了一步臭棋,安禄山敏锐的抓住了这个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