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尖上的大唐
字体: 16 + -

第272章 “以番易汉”

第七卷 奸臣贼帅 第272章 “以番易汉”

宰相杨国忠兴高采烈地扶植着节度使哥舒翰,远在幽州的范阳节度使安禄山感到了威胁。

对于这个明显不利于自己的威胁,安禄山束手无策,但他的手下人才济济,很快就给他找出了应对的办法。

实事求是地说,安禄山是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其政治才能远远超过了军事造诣。但是,我们也不能否认这样一个事实,安禄山也是历史上著名的吃货,‘肥’的流油,因为体重严重超标,血液粘稠,经常听着汇报就睡着了,因此,日常工作主要依靠信得过的人。

安禄山身边信得过的人主要有三个,一个是孔目官、太仆丞严庄,一个是掌书记、屯田员外郎高尚,将军阿史那承庆。甚至,他最好的朋友史思明都不能得到他充分的信任。

三人中,比较有故事的是高尚,这是一个不甘于平淡、一心想做大事的人。

高尚是幽州雍奴人,本名高不危。

高尚是战国时期苏秦一样的人物,不甘心碌碌无为,年轻时离开家乡出外闯‘荡’。他的母亲在家中无所依靠,最后都到了靠乞讨度日的地步,而他依然不归,继续在外“上下而求索”。

国人以孝道为本,连老妈的死活都不顾的人,注定是不顾一切要达到目的的野心家。

高尚在前半生并不顺利,寓居河朔县界,与安禄山的重要将领令狐‘潮’做邻居。

高尚虽然没钱,但他的肾上腺素充足,不知怎么就搞上了令狐‘潮’的婢‘女’,生了一个‘女’儿。

搞大了人家的肚子,高尚没辙了,“遂收之。”

公平的说,高尚“颇笃学,赡文词”,确实很有才能,但是,有才能的人未必命好,他的命途多舛,在外打拼多年,迟迟没有获得提拔的机会。因此感叹:“高不危宁可举大事不成而赴死,终不能咬草根以求活耳!”

不过,是锥子总会捅破口袋,是人才总会冒尖。在高尚贫困之际,恰逢安禄山大力网罗人才,于是,他来到安禄山的军中投效。

虽然是一介书生,但高尚野心勃勃,梦想着成就大事。然而,他很清楚自己的分量,最多也就是一个汉初四杰张良的角‘色’,只有靠上了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

安禄山就是高尚的大树。

安禄山外表愚钝,实则内心缜密,看人的眼光很毒,很快就发现了高尚不同凡响,于是破格提拔,任命他为“掌书记”,也就是机要秘书。本小说手机移动端首发地址:

前面说过,安禄山‘肥’胖过人,胖人爱睡觉,经常在听取汇报时就打起了呼噜。

在安禄山打呼噜的同时,高尚充耳不闻,伏在案头处理军国大事,等安禄山醒来,该做的事都做了,就差一个签名了。

任何领导都喜欢能干而不越权的部下,而高尚恰恰是其中的典范。很快,高尚得到了安禄山的充分信任,可以随时不用通报就进入安禄山的卧室。

在杨国忠给安禄山下套的同时,幽州流传着一个神秘的预言,语句似是而非,让人‘摸’不清头脑。

安禄山很为这则莫名其妙的预言发愁,于是找来孔目官,也就是秘书长严庄和机要秘书高尚,让他们给自己揭开谜底。

庄严也是一个野心勃勃的人,他早已经和高尚穿了一条‘裤’子,共同商定,将老板推上高位,自己也有机会成为开国元勋,实现出将入相的伟大梦想。

基于这样的理想,高尚和庄严一顿神忽悠,解释安禄山非常符合预言,换言之,安禄山是天命所归,注定要面南称孤的。

安禄山被神忽悠得热血沸腾,起了造反的心思,他被高尚和严庄忽悠上了高台,从此再也下不来了。

实事求是地说,对于安禄山,应该从两方面看。历史告诉我们,安禄山在一开始是没有野心的,他的‘欲’望是被唐玄宗李隆基一点一点的勾起,胃口随着位置的提升而不断扩大。

当安禄山刚刚升任平卢节度使时,在第一次到长安面圣时,对长安的繁华充满了羡慕,因此被人举报有谋反的心思。但是,这只是一家之言,他的内心应该还是忠诚的。

当安禄山同时兼任范阳、平卢节度使时,他的内心还是忠诚的,兢兢业业的为这朝廷打江山。对于这一点,世人自有公论,起码史书不支持他有野心的说法。

而我们现在了解历史人物,只能从史书中得来。除非某一天的考古有了重大的发现,发现了安禄山日记之类的东西当然,这是一个扯,因为安禄山喜欢猪头‘肉’而不喜欢写字。

通过人‘性’的判断,当安禄山越‘混’越大,同时拥有了范阳、平卢、河东广大地域管辖权时,实力决定野心,必定与初任节度使时有了很大不同。

不过,促使安禄山有了野心的原因很复杂,有些被‘逼’迫的因素,比如,他得罪了太子李亨。而他也确认,李亨实在不鸟自己,时刻等待着报复。

不要小看“得罪太子”这几个字,这几个字是血淋淋的,足以让个家族落进十八层地狱而不得托生。

一个血淋淋的例子就是商鞅,他在推行改革政策时,变换“祖宗之法”,因此得罪过太子。秦“孝公卒后,太子(秦)惠王立”,商鞅的悲剧就不可避免的到来了:“五马分尸”。

安禄山虽是胡人,但他是一个游泳技术高超的政治流氓,在险恶的江湖中喝了过多的水,知道一朝君子一朝臣的道理。这就注定,他很难给太子抬轿子,换句话说,就是他老老实实的俯首帖耳,太子也不敢坐他的轿子。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也是促使安禄山野心膨胀的重要因素:这就是大唐朝廷对于整个王朝的军事布置很不平衡。

实事求是的说,大唐朝廷和大汉王朝颇为类似,富有进取‘精’神,为子孙后代拓展了生存空间。出于战争的需要,大唐帝国的主要‘精’锐都在帝国的边境,而中原地区防御松懈,府兵的战斗力极差。也就是说,大唐帝国外强中干。

安禄山很善于跑官,经常到长安出差。每次在旅行中,他都会见识到中原防务的松懈。深谙军事的安禄山自然将这一切看在眼里,蠢蠢‘欲’动的心便油然而生。

当然,这是猜测,不过,这个猜测很有道理,因为这里面涉及一个犯罪‘门’槛问题。《犯罪学》告诉我们,当犯罪的难度过低时,犯罪率就会相应提升,因为犯罪的难度太低,成功率太高了。而人内心的贪婪,总是会受到成功率鼓舞的。

可以说,正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养虎为患,才促使安禄山的野心膨胀。因此,在某些方面,实在没有理由过多的责备安禄山。因为这是人的本‘性’决定的,换了你也得这么干。

对于宰相杨国忠的暗中使坏,庄严和高尚给安禄山出了一个主意,让他请求唐玄宗李隆基同意“以番易汉”,以此来试探朝廷对于范阳节度使的怀疑程度。

在安禄山的指派下,范阳节度使副将何千年入朝,向唐玄宗李隆基汇报道:“今范阳、平卢、河东三镇,把守险要关隘的三十二位将领皆为汉人。因为汉将多数优柔寡断,不如胡将骁勇顽强,万一遇到形势变故,难保关隘不陷落敌手。恳请陛下敕诏,改由番将代守。”

这就是安禄山的“以番易汉”。

“以番易汉”的背后包藏着安禄山的狼子野心,彻底实现三镇军队“突厥化”,最终目的要将他不信任的汉族将领全部换掉,取而代之的是他信得过的胡人将领。毫无疑问,这是为将来的反叛作准备。由此可见,安禄山确实有了造反的念头,而且采取了具体的行动

“以番易汉”是一步险棋,也是一步狠棋,很可能唤起唐玄宗李隆基内心睡着了的警觉。但是,富贵险中求,一旦成功了,安禄山就会完全掌控三个军镇的实际权力。而掌控全部军事资源,是安禄山成功的必须条件。

安禄山太胆大了,因为这一步险棋实在是险得不能再险,任何皇帝都不可能视而不见。然而,历史再一次让人瞠目结舌,这本是安禄山投石问路的‘阴’谋,70岁的李隆基居然没能看透背后的玄机,想都没想就同意了,即批复道:“禄儿很有预见,朕即传旨……”

李隆基下达了诏令,由新任宰相韦见素发布文告,撤换汉族将领。

新任宰相韦见素是一个比较平庸的人,但平庸不代表愚蠢,对于安禄山近乎赤‘裸’‘裸’的不正常举动,他一眼就识破了。

这么大的事,韦见素不敢擅专,马上赶到杨府,对杨国忠说道:“安禄山早有野心,今天又提出这样的要求,这说明他已经下定决心谋反了。明天早朝以后,我将向陛下汇报。如果陛下固执己见,请您一定要帮我据理力争!”

杨国忠非常诚恳地点了点头,说道:“放心吧,我一定会帮忙的。”

时间很快过去,新的太阳升起来了,第二天早朝以后,韦见素与杨国忠一起来见唐玄宗李隆基。

在唐玄宗李隆基的御书房,还没等韦见素开口,李隆基劈头就问道:“爱卿,今日结伴而来,都是在怀疑安禄山要谋反吗?”

韦见素是一个实在人,没有听明白老板的愤怒,顺势接过话头,说道:“安禄山久怀异志,今又派何干年如此启奏圣上,分明意‘欲’反叛!请陛下明察!”

韦见素进入了忘我状态,自顾自地说了起来,却没有注意到李隆基的脸‘色’越来越难看。

韦见素不识相,杨国忠可是看人下菜碟的行家里手。他看到李隆基的脸‘色’变得铁青,觉得坏了,立刻扮演了唐朝版的徐庶,沉默着不发一言。

唐玄宗李隆基勃然大怒,“卿等又在猜疑禄山了,真是可恶!”

唐玄宗李隆基怒气冲天,韦见素不敢顶嘴,急得直用眼睛勾搭杨国忠,请求他仗义执言,拉兄弟一把。

然而,杨国忠似乎忘了自给的承诺,眼睛望着天棚,就是不说一句话。

在唐玄宗李隆基的咆哮之中,韦见素和杨国忠灰溜溜的告辞了,狼狈的逃出了大明宫。

韦见素几乎跌跌撞撞的回到了宰相府,命令吏部发文,发出了同意三镇节度使安禄山“以番易汉”的文告。

这一次,安禄山又赢了,而且赢得痛快淋漓,没有任何的悬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