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尖上的大唐
字体: 16 + -

第130章 石堡城的攻防史

第七卷 奸臣贼帅 第130章 石堡城的攻防史

石堡城丢失,对于大唐朝廷的后果是十分严重的,可谓切肤之痛。更多最新章节访问:щw. 。吐蕃王朝占据了如此险峻的军事要地,以此为前哨阵地,大唐朝廷的蓄势尽收眼底,吐蕃军有能力出兵,攻扰大唐朝廷的河西、陇右等地区。

实事求是地说,吐蕃马队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残忍的军队之一,唯有后世的元帝国和张献忠之辈可以比肩,当然,还有“伟大的”黄巢。吐蕃骑兵烧杀抢掠,所过之处‘玉’石俱焚,边疆烽火连绵,人民流离失所。

李隆基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起码在年轻时伟大过,现在老了,也有些昏聩了,但比一般人还是强的太多,不客气的说,他的眼光放得很长远。经过了几天苦心积虑的思考,他已经得出了结论,石堡城的丢失,只是一个惊悚连续剧的开始,吐蕃的行动绝不可能只是一个点,大唐的几大军镇都面临着吐蕃的压力,也就是说,大唐朝廷在西域的统治动摇了。

很快,各地的情报源源报上来,吐蕃在攻克石堡城后,没有就此停止脚步,对安西和北庭同样有所动作。

屡屡接到了告急文书,大唐朝廷震动,李隆基寝食不安,冰糖燕窝扔到一旁,也不找‘女’同志谈心了,甚至将一顾倾城的杨‘玉’环同志都冷落了。整天的念叨着石堡城,一定要夺之而后快。

李隆基的想法有一定的正当‘性’,从战略角度来看,长安处于国家的西部,向西便是陇右,紧邻强敌吐蕃。按照大唐的国策,保卫长安必须占领河西,为了保卫河西必须控制青海。有了青海,就能阻止高原帝国从青藏高原一鼓而下,长安才是安全的。这就是大唐帝国接连血战,消灭了突厥等外族势力的真正原因了。

很多后人以此证明大唐朝廷侵略成‘性’,那是因为学问窄的原因,没有看到事物的本质。

吐蕃王朝是大唐朝廷的主要对手,但是,吐蕃王朝的成长壮大,也是借了大唐朝廷的光。唐军击败了突厥,突厥衰败分裂之后,青海出现了权力真空,吐蕃便一跃成为了大唐的第一劲敌。吐蕃国势强悍,举国皆兵,屡屡侵犯大唐边境,掠夺人口和粮食。尤其吐蕃占领河西九曲之地为后勤基地,不断攻掠河陇一带,严重威胁关中地区,大唐处于战略守势。因此,大唐别无选择,为了控制青海必须占领西域来分散吐蕃帝国的兵力,使其不能并兵向东扩张。唐代名将郭元振就这个问题和吐蕃大相伦钦陵谈判过,如果吐蕃放弃青海,大唐帝国就放弃西域。

实际上,这就是一个要价,当不得真的。就是吐蕃开出了任何有利条件,大唐朝廷也不可能放弃西域,因为那里是大唐的老家。

这个故事说来话长,要从五胡十六国时期的西凉说起,提起西凉,就不能不说李嵩。

李是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人,出身高贵,自称是西汉飞将军李广的第十六代子孙,也就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好几辈子的祖宗。关于这一点,历史没有太多的疑问,李没有吹牛。本小说手机移动端首发地址:他的先祖在汉初为将军,奉命到陇西讨伐叛‘乱’的羌人,“众寡不敌,死之,”后人伯考前来奔丧,将老爹葬于陇西,并将全家迁到这里。

因为李氏先祖自汉代移居狄道,世为西州大姓,祖父李(音眼)在前凉老板张轨的手下做到将军、侯爵,名气不是一般的大。父亲李也很有名气,做过前凉太子‘侍’讲,也就是特级家庭教师,只是死得早,还没来得及大展宏图,李是他的遗腹子。唐朝李渊亦称李为其先祖,唐王朝在修撰史书时,追谥他为“兴圣皇帝”。

想想看,龙兴之地,岂能拱手让人。

青藏高原山水相连,是一个地理上的整体,吐蕃绝不可能放弃青海,那么,作为长安的屏障,唐朝也绝不可能放弃西域,这就是辩证法。因此,大唐朝廷和吐蕃王朝‘交’锋的主线,一个在青海,一个在西域,至于四川和云南,那是为了烘托气氛的。

石堡城仿佛是一颗钉在朝廷心脏上的钉子,失去了石堡城,大唐朝廷在青海的‘门’户大开,夺取石堡城,吐蕃军队必然要退守赤岭,使大唐在河陇地区占据了战略优势。

因此,作为一个战术支点,石堡城具有一定的战略地位,作为敌对双方,尽量获得更有利的条件,能够夺取自然是有利的。

正因为如此,石堡城在建立的那一天就命途多舛,成为了两大敌国争夺的主要标的,在不算漫长的岁月中,已经数度易手。

岁月老去,记忆犹新。李隆基清楚地记得,在开元十七年(公元729年),在大唐朝廷和吐番王朝的战争中,唐军曾经策划了夺取石堡城的军事行动。

石堡城地处荒僻,如果不是战争,不可能让人记住。这个军事重镇是在隋朝时建立的,在隋朝灭亡之后,吐蕃军队趁‘乱’占领了石堡城。吐蕃军占领唐朝辖地石堡城后,即派重兵把守,并以此为前哨阵地,屡次出兵,攻扰唐河西、陇右等地区。唐朝视其为心腹之患,急‘欲’得之而后快。

大唐朝廷继承了隋朝的基业,每一代皇帝都雄心勃勃,李隆基更是如此。在他看来,祖宗留下的东西,不能在自己的手中丢失,一定要夺回来。

唐玄宗李隆基的目的明确,就是不惜一切代价夺回属于自己的东西,而不管丢进多少筹码。

当然,李隆基还有另一个想法,老祖宗曾经说过,“犯强汉者,虽远必诛!”他是一个爷们儿,虽然在温柔乡中浸泡多年,雄心依然不改。大唐咋了,就一定要装怂么!大唐朝廷兵强马壮,不抢别人的就算了,让别人摆了一道,一个响亮的屁都不敢放,让朕的脸面往哪儿搁!

虽然李隆基的意志坚定,必‘欲’得之而后快。但这只是他一个人的想法,并没有得到广泛的赞同,大臣们无所谓,阻力主要来自军界,诸将均以石堡城道远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唐军远道奔袭,孤军深入,恐遭覆灭为由,提出还应从长计议。

汉语的语言词汇丰富,所谓从长计议就是不管了,爱咋咋地。

尽管诸将说的是事实,没有夸大困难。然而,朝廷的朔方节度使、信安王李有另一个想法,他认为:“石堡城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必须尽快夺回。此战虽有危险,不过,战争是冒险‘精’神的最大体现,不敢冒险,国家养军队干什么!军人要知难而上,为国捐躯亦在所不惜。”

李隆基赞赏李的想法,内心高兴,还是我们李家的爷们儿有骨气,关键时刻不丢脸,听着就提气。于是,龙心大悦,任命其全权指挥作战。

得到了朝廷的任命,信安王李亲临前线,整顿军队,采用了大纵深迂回作战的战术,唐军全线调动,在数千公里的防线上发动了进攻,声东击西,扰‘乱’了吐蕃防线,然后铁骑突出,日夜兼程杀奔石堡城。

唐军铁骑突然出现在石堡城下,吐蕃守城官兵措手不及,主力正在城外烧杀掠夺,来不及回防。唐军野战消灭了吐蕃军主力,吐蕃伤亡甚众,无力守城,石堡城再落唐军之手。

石堡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吐蕃军队‘潮’水般后退,唐军拓地一千余里,获得了巨大的战略空间,河西和陇右安全了。唐玄宗李隆基龙颜大悦,遂改石堡城为振武军,留兵设防。石堡城再一次回归大唐的怀抱,自此,大唐河西、陇右地区连成一片。

经过唐玄宗李隆基筹划的几次战役,唐朝从680年以来丧失的战略要地全部被夺回。

吐蕃朝廷丢失战术支点,军队伤亡惨重,军心崩溃,已经无力再战。战败的消息传来,吐蕃国内大哗,人心震‘荡’,吐蕃赞普的威信指数直线下滑,几乎到达冰点。

任何社会也无法忽视民意,奴隶社会也是如此,因为奴隶也会造反,他们手中的刀一样能杀人。在国内一片反对声中,吐蕃赞普赤德祖赞垂头丧气,斗志全无,只好委曲求全的承认大唐的宗主地位,再次派大论,也就是大相亲自到长安送礼请罪,求和请婚,远嫁吐蕃的金城公主亦从中斡旋。

大唐对吐蕃的领土没有兴趣,进行的一切战斗都是为了阻止吐蕃‘插’手中原事务,而不是消灭这个民族。因此,并不反对和吐蕃建立睦邻友好关系,同意了吐蕃的请求。当然,友好关系的建立是有先决条件的,最要紧的是划分各自的领土管辖范围,免得为此大动干戈。

经过友好谈判,双方约以赤岭(今青海日月山)为界,并于甘松岭(今四川松潘境)及赤岭互市,‘交’换所需的物品。和平是值得干一杯的,唐、蕃在赤岭树碑纪念,双方边将均参加了这一庆典。

友谊维持的时间很短,几百个日夜而已,时间短得厉害,生个孩子都还没断‘奶’呢。实事求是的说,这一次,错不在吐蕃人,而是唐军边将先开的第一枪。而这第一枪,大唐朝廷根本没听到响,还以为边境很“和谐”。吐蕃人中了枪,雪地里的爷们儿吃不了这样的窝囊,当然要报复,吐蕃赞普赤德祖赞亲临前线督战,吐蕃军雪夜偷袭石堡城,为这段“蜜月”画上了沉重的句号。

尽管吐蕃人干的偷偷‘摸’‘摸’,没有大侠风范,不过,唐军血战得回来的战术支点,如此轻易的丢失,确实令人费解。深究其中原因,石堡城的丢失,完全是守边唐军共同疏忽大意的结果。

当初,作为战区的最高指挥官,节度使盖嘉运胜利而骄,沉湎酒‘色’,留在长安滞留不归。‘花’街柳巷的‘乱’窜,整天的泡阿拉伯妞,肚皮舞跳的神魂颠倒,都找不到北了。

边防最高长官擅自脱岗,在温柔乡中享清福,手下的大将离心离德,不思防务,致使唐军纪律松弛,边境处处是漏‘洞’。在这种情况下,唐军的防线就是一个巨大的筛子,极易遭到吐蕃的偷袭。

盖嘉运看不到危险,沉浸在满足和喜悦之中,而朝廷并不缺乏目光远大的政治家,当即发现了其中的危险,左丞相裴耀卿毫不客气的弹劾了盖嘉运,认为:“嘉运虽勇烈有余,然言气矜夸,有骄敌之‘色’,朝夕酣饮,非忧国之人,难以成就大事。”

表章在大庭广众下宣读,每一个字都切中要害,朝廷因此大哗,盖嘉运成了人人喊打的老鼠。

然而,不能不点一个赞的是,大唐李家为人宽厚,李隆基也不例外。因为盖嘉运立有大功,李隆基尽力回护,盖嘉运得以无事。现在惹了这么大的祸,回想起来,李隆基非常后悔当初的手软。

李隆基下达了诏令,免去碛西节度使嘉运党政军一切职务,退休回家务农。从此以后,他的事迹再也没有在史书中出现,至于是卖红薯还是打酱油,还是拿着假护照偷渡出国了,没有人知道。

将盖嘉运一脚踢开,李隆基接连找了李林甫和朝中的几员宿将,征求他们的意见。

不出李隆基所料,很多年以前反对的声音再一次响起,甚至,无所谓的大臣们的态度都有了变化,好像商量好了一样,一致反对皇帝对石堡城用兵。舆论一面倒,没有一句好听的,气得唐玄宗李隆基不说话了,扭头离开朝堂,将大臣们晒在大殿上。

李隆基深深的遗憾,岁月流逝的太快了,信安王李不在人世已经几年了,如果有他在,石堡城必然会失而复得。突然,他的眼睛一亮,想起了一个人。

这个人就是大唐名将王忠嗣,一个应该被历史刻骨铭心的伟大战士。

可惜,中国的百姓们更喜欢记住‘奸’臣,因为‘奸’臣的娱乐‘性’更多,茶余饭后骂几句顺口。而对于为了国家流血牺牲的英雄,我们的民族是非常健忘的,偶然记起了也是一笑而过,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