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风云录
字体: 16 + -

VIP_第 二 章

少林棍法之中,最富盛名的有大、小夜叉、阴手、排棍、穿梭等棍法。

夜叉云者,以释氏罗刹夜叉之称。其神通广大,降伏其心,即可为教护法。释氏又以虎为巡山夜叉者,即此意也。大夜叉势与小夜叉相等,但脚步变换之间,较开阔耳。

阴手棍,云阴手者,以两手持棍俱阴,近身入怀,能缩长棍短用故也。与夜叉相表里,非阴手短棍之比。

排棍指两人相排,一上一下、一来一往,周旋回转,近身入怀,两相演用之棍,原传六路,今只用上、中、下三路,即本寺亦置之矣,活法而无定势。穿梭,即根梢相穿,一伸一缩,左右前后如穿梭然,乃开场起手之棍也。只有一路,亦是活法无定势也。

少林著名的棍术高手有宗擎、昔从、洪纪、洪转、宗岱、宗想、广按等。除宗擎外,洪转技法最为精湛,且枪法也很熟练。他曾著有《梦绿堂枪法》一卷传于后世。洪转又传技于广按。清初吴殳在其《手臂录》卷四、《大棒说》中讲‘少林有一家棍法名目五虎拦,唯一打一揭而已。打必至地,揭必过脑,平平无奇,殆如农夫之垦土,然而久久致工,打揭得势,则少林诸法,亦甚畏之,不可以平平而枧也’。这就是大猷传于宗擎,宗擎传于寺众僧的长剑技,俞大猷以棍为长剑,故称棍术为剑术。

虽然,少林棍已假托神传而扬名于世,但其技并不完善、成熟。俞大猷在新建十方禅院,见《诗送少林寺憎宗擎有序》中说:‘予昔闻河南少林寺,有神传长剑技嘉靖辛己岁(即公元1561年),自云中奉命南征,取道至寺,主持僧叫精其技者,皆出凡圣之,予视其技已失古人真传’。看后,他告诉时任主持方丈的小山和尚说:‘此寺之剑技名天下。乃传久而讹,真诀皆失矣。’小山和尚慨然说:‘俞将军,你是有名将领,请示以真诀。’俞大猷说:‘众僧愿受指教。乃真诀习之需要很长一段时同演练.才能悟出其中真谛。’僧众当即推荐年少有勇者,宗擎、普从随军南征。

在军营之中,俞大猷随时教诲.二人出入营阵之中。一边杀敌,一边学武,进步很快。二人回转少林,将棍技传授众僧,所学者甚多,最精者近百人。后来俞大猷又复授宗擎之《剑经》,并勉励其要精益求精。从此俞大猷将军的武技精华传入少林寺,流传至后世。

不管是少林棍法还是俞大猷将军的长剑技,持棍搏击均是在技不在力。俗话说:‘拳怕少壮,棍怕老狼’,徒手搏斗,力气大者可占不少的优势,但是用棍搏击,情况就大不相同了。棍法在技击上不主张硬拼劲力,而是讲究技巧方法,提倡刚柔并济。

棍法云:凡棍长丈二,手*其中,两端各空出五、六尺、手动寸许,前后两端所展开便有尺许,动尺便可及丈。临敌,身常侧立,这样,要防守的区域纵有七尺,但手只须在上下左右七寸间展开。所以,力不虚用,握也坚固。挪展身形、只在数尺之地进退闪让,棍影如山,环护周身,棍势如长虹饮涧,拒敌若城壁,破敌若雷电。

棍法,即指舞棍的基本技法。常见的有以下几种:一,上剃下滚:棍从里上削为剃,从外向下削为滚;俞大猷的《剑经·总决歌》中有‘上剃下滚分左右’之语。《国技大观》之中:从里上削者为剃,反是则谓之滚,故曰分左右。即上来用剃,下来用滚之意也。二,中直:指练棍要求中平正直。最初见于《剑经·总歌诀》。《国技大观》中有言:‘中直,为棍路之主,中平正直之谓。无论大门小门,身与器皆须成一直线,即所谓子午也。’三,打翦:《剑经》中有,打翦急进凿的决法。《国技大观》中有:‘打翦非招架之棍,乃攻击之棍。非打击于敌棍未动前之棍,

乃攻击于敌棍已近身之棍,则是打与翦,皆在敌棍上,不在敌身上。’是以打翦乃属进攻性的棍法。四,圈转法:其法是以己棍棍梢粘缠对方棍梢,或向左划弧拦开对方棍梢,或向右划弧格开对方棍梢,或围绕对方棍梢旋转划圆,使其兵器不能逃离。运用此棍时,要求劲力缠绵不断,沾连粘随,一得机势即劈滑对方棍或手。

除了以上的基本技法外,棍法还分为劈、扫、冲、撞、捣、杵、捅、撩等数种。劈:用棍头一端,从上向下运棍发劲,无论正斜,均为劈。扫:用棍头一端,从左向右或从右向左运棍发劲,无论平斜,均为扫。冲:单手握棍,以握棍手之拳面冲击攻打,为‘冲’,此技实际上是拳法而不是棍法,当我来不及用棍发劲攻击时,即可直接以拳攻击。撞:两手分握棍子首尾两端,以棍子中间一段进行冲击,此为撞。捣:两手握棍首尾两端,以棍头或棍尾向前或向后冲击,为‘捣’,向前冲为‘前捣’,向后冲为‘后捣’。杵:以棍尾尖端从上向下冲击,无论正斜,此为‘杵’。捅:以棍头尖端从下向上冲击,无论正斜,此为‘捅’。撩:以棍头一端从下向上运动发劲,无论正斜,此为‘撩’,‘撩’有前撩后撩之分,前撩即向前撩棍,后撩即向身后撩棍。

用棍搏击之时,最主要的是考虑两兵之长短,量度距离之远近,计算时间之迟速,明确生死棍的变化,生死门之趋避,老嫩棍之进退,发力点之控制,回击点之内外.掌握了这些才能算是学到了上乘的棍法,才能在搏击中得机得势,巧妙地战胜对方。

现在,尹铭使得是一套少林寺最正宗的棍法——少林风魔棍!

少林风魔棍属少林七十二秘笈之一,此棍法与其他的棍法不同,讲究势如风,衔接紧密。练时要求抡臂要快,劈打有力,顺其自然。

少林风魔棍的技法较多,有把、攉、剪、戳、扎、劈、掴、拦、拿、挑、撩、扌朋、揭、撑、插、搪、架、提、撸、搅、扫、挟、削、拖、压、连击、舞花、盖把、横把、捣把、挑把等三十法诀。

这套的棍法讲究使用棍梢与棍把两端,突出长兵短用的特点;同时在招势的运用过程中海极讲究有上必有下、有左必有右,强调左右互易,前后中更,刚柔相济,首尾相应。更有棍如长蛇的特色,棍法古朴简拙此时,丈二长棍在尹铭的手中舞的如风车一般,正印证了拳法所云:‘枪似游龙,棍若雨’。棍的特点便似疾风暴雨,密而不疏。而欲使棍法纵横,抡劈如意,握法灵活是第一要素。

在秋风扫落叶般的风魔棍法之中,尹铭配合着各种独特的步法、身法构成,手中的丈二长棍,梢、身、把交互使用,幻起无数变化。

狂霸、快速、勇猛、刚劲有力,尹铭一杆长棍使得密集如雨、泼辣霸道、节奏鲜明、虎虎生威!

兵法有云:‘枪乃艺中之王,棍为艺中之魁。’,自古又有‘三分棍法七分枪’之说,而这套少林风魔棍正是这棍法之中的王者。

尹铭疯狂的舞动着手中的长棍,他已经完全进入到棍法的世界里……

棍法之妙,阴阳要转,两手要直;前脚要曲,后脚要直。一打一揭,遍身着力;步步进前,天下无敌。捏金抱心,劲贯棍梢;身棍合一,娇若游龙。昔俞公大猷曰:用棍如读《四书》,钩刀枪钯如各习一经,《四书》既明,《六经》之理亦明矣。若能棍,则各利器之法从此得矣。

是的!若能棍,则各利器之法从此得矣!在棍法的世界里,尹铭正在搜寻着这世上最为适合自己的长兵之器。

突然,一道灵光闪过脑海,一件古老的长兵利器清晰的出现在尹铭的心中。似狂魔乱舞般的尹铭倏然停下,抱棍于

左侧,双眼紧闭,竖立场中静止不动。他认真细致的‘观看’着这杆兵器。那是一杆古老而又怪异的兵器,只见它形似叉却更为精致华美,而且重大;其中间有利刃似长枪之尖,侧分出两股,弯曲向上成月牙形;不,它更似一对翅膀,一对鎏金光华的凤凰翅膀。其下接长柄,约莫七尺七寸,整件兵器长九尺九寸。

凤翅镏金镗!一个名字窜入尹铭的脑海之中。

传说中,隋朝著名的恒勇无敌将、天宝大将军,被称为隋朝第二条好汉,更传说其为九天应元雷神普化天尊转世的宇文成都,所使用的兵器就是凤翅镏金镗。其凤翅镏金镗重400斤,威猛罕匹,仅次于天下第一好汉,那个怨天无环,恨地无柄的逆天狂人——赵王李元霸。

虽然,宇文成都是《说唐》、《兴唐传》等小说,评书中虚构的人物,真实历史中并没有宇文成都这么一号狂人。但是尹铭还是非常喜欢这个非历史人物,对于他那传说中霸世无双的凤翅镏金镗及其镋法亦是向往久矣。只是他翻阅过诸多的古代武技秘谱,却不曾找到任何有关凤翅镏金镗及其镋法的蛛丝马迹,所以这凤翅镏金镋法便成了尹铭习武生涯中最遗憾的事了。

为了弥补这件憾事,尹铭找出了几乎所有关于镋法的武技,可是让他失望的是,这种独门兵器的练习之法早已失传,留下来的只是一些基本的使用之法。

就现有的资料来看,镋和其他兵器最大的不同点,就是可以充分的利用正锋两侧向上弯翘的多齿锋刃,并且具有特效的防御能力。镋形似马叉,上有利刃,两面出锋,正锋下有两股,向上弯翘,形状异常,可刺可防,属长兵器。锋刃用铁,柄为木制。外形特点是前端虽然也分成三个叉,位于中央的正锋,如长枪枪头,比之两侧锋刃长的多,以突、刺、扎为主攻手段,正锋两侧向上弯翘的锋刃,不但可供机敌人,同时又可进行有效的防御。

镋不仅有强大的攻击力,而两侧向上弯翘的带齿锋刃,更具有神奇的防御能力。缺点是由于正锋及两侧向上弯翘部分又大、又重,成为前边过重后边过轻、重量不平衡的兵器。所以,必须是臂力极为突出的大力士,才能将其使用开来。

把镋作为兵器用于战场,是在明代。注意攻防一体的兵器,并把镋作为常规武器来装备自己的军队,这个人就是明代的抗倭名将——戚继光。当时,在他的军队中,每一队为十二人,其中就有两个人装配这种兵器。

尹铭此时豪气突起,想不到这世上最适合自己的长兵器竟然就是这绝世之兵,既然没有好的镋法流传下来,那就只有自己创造一套适合自己的无双镋法吧!

按照后世对镋法的分析看来,镋中央的正锋要比两侧锋刃长的多,而且以突刺为主,那么其用法可以参照枪、矛之技法。尹铭对于枪法虽然并不精通,但是却非常了解。

天下枪法之多,恐怕数都数不过来,比如什么单手十八挑、蛇盘七探枪、百鸟朝凰枪、夹竹梅花枪、落马朝阳枪,还有岳家枪、杨家枪、三才枪、马家枪、沙家竿子、李家短枪等等,其各有妙法,长短能兼用,虚实尽其锐,进不可挡,速不能及,而天下称无敌者,惟杨氏梨花枪法也。

宋代李全之妻杨氏妙贞,其二十年梨花枪,天下无敌手。不过杨氏妙贞之梨花枪乃是长矛和火器的结合型兵器。它是采用无缨的普通长枪,在原枪缨部位缚一喷火筒,同时点燃,用火药烧灼而杀伤敌人。药尽有可用枪头刺杀。药筒中喷出之药,如梨花飘落而得名。

但另一种说法是梨花枪是明代的产物,虽在明代书籍上有记载来自宋朝但也只是明人的附会罢了,而梨花一词是形容李全的枪法敏捷多变。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