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阴差阳错
“女大不中留啊。”老宋王坐在轿子里面感慨万千。但是想想吧,杨钊三元及第似乎也能配得上自己的女儿。尽管杨钊的家世不是很好,但这不是问题。经过几次三番的观察,老宋王认为杨钊的人品还过得去。至少比一些纨绔子弟强多了。
身边带着一帮子千牛卫,宋王的这轿子过午门,穿御道,直奔紫寰殿的御书房而去,一路畅通无阻。
守在御书房的小太监一看来的宋王,一点进内通报的意思都没有。只是低头哈腰的帮着将门给打开了。
此时李隆基安坐于书案之后,手里端着茶盏,静听的兵部尚书张九龄的报告。
张九龄以兵部尚书入阁与工部尚书牛仙客,吏部尚书王维还有病愈归来的张说,皆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以正三品入阁,按照通俗的意义上来讲,就是朝廷暇名远播的四相,两宰两丞。
张九龄手中拿着兵部的六百里加急快报,眉宇间带着喜悦的念道:“臣信安李玮同河西、陇右二节度使议攻取吐蕃事项,托陛下洪福,将士用命,已于前日再次拓地千里,攻取石堡城,今特向陛下请旨驻军……”
也许今年的好消息太多,李隆基对此并未过于喜悦,前段时间贾师顺,张守圭还一同破了西南蛮族呢,大唐真正的敌人是突厥,这些小角色自然手到擒来。
只不过将士士气不可泄,李隆基只好道:“着翰林院拟旨。封赏有功将士,改陇右信安王部为振武军驻守石堡城。”
旁边的秉笔太监飞快的将李隆基的话记了下来。
至于信安王回京的事儿,李隆基提也没提,当初要不是信安王和宇文融斗的水深火热,王维也不会跑道蒲州主持乡试,已经失宠的信安王想要凭借这点军功就回来,那是妄想了……
下完旨,李隆基一抬头,发现自家哥哥竟然脸色发黑,无声无息的走了进来,能惹得老好人似的大哥不高兴,这事儿得听听:“诸位爱卿还有何事要奏?如若没有就退下吧。”
四人看看脸色不渝的宋王一眼,得,有事也得留明天了,走吧。
一声臣等告退之后,四人对着宋王行了一礼便鱼贯而出……
“大哥脸色不渝,不知何人惹得大哥如此?”李隆基摆手让下边的人给上茶。
宋王端接茶盏灌了一口:“三郎,你那侄女如今竟然女心外向了,大哥心里不舒服,才来找三郎聊聊……”
李隆基满脑袋的黑线的看着宋王,自家大哥什么都好,不贪权不恋财,处事公道,可谓一代贤王。可就是有一点让人受不了,只要凡事涉及他那宝贝女儿,他就会立马变了个人似的,那模样连李隆基看了都心有余悸。
“大哥。”李隆基完全没有皇帝架子的道:“如今侄女已经年方十六……”
“十六怎么了?”老宋王神经质的道:“三郎你说说十六怎么了?”
“这个十六岁便已成年。”李隆基陪着小心的道:“心有所属也挺正……”
“正常?”老宋王道:“我也知道正常,可是……”
“大哥说说,是哪家子弟如此有福气,得我那小侄女另眼相看?”李隆基很好奇。
自从李婉芝成年以后,各个世家大族官宦子弟求亲的如同过江之鲤,甚至有段时间还闹到皇宫,希望他这个圣明皇帝能给赐婚。结果那些人无论谁来,无论脸有多大,都无一例外的被李隆基给踹了出去。
虽说他李隆基对儿子不怎么样,可是对兄弟却绝对没有话说,事关自家大哥,一律没的商量。
后来一些纨绔子弟成风吃醋,惹得长安城乌烟瘴气,李隆基费了老鼻子劲儿,才将各方安抚好。
老宋王没好气的道:“还不是你那三元及第的状元郎惹出来的事……三郎,还是你下道旨……”
一听这话,李隆基有开始头疼了起来,这旨意怎么下?杨家小后生杨子午今年十六,一个十六岁就能三元及第的人,将来必定不可限量。何况人家两情相悦,自己一个皇帝磨刀霍霍的去棒打鸳鸯,这算什么事儿?
“大哥,你就不再考虑考虑?”凑成一段佳话也是功德无量,不过李隆基又想想,郡主不嫁好像也没有问题,他这儿有着一排公主呢。
“不考虑了。”老宋王一声叹息的道:“唉,也是女儿大了……”
随后两人又东拉西扯的半天,说了会话,宋王便回去了。坐在马车之上的宋王默默想着,自家的女儿长大了,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无论怎样挽留,最终都会离开自家,嫁做人妇。杨钊身后没有世家大阀,且是少年才俊,自家女儿嫁过去似乎也受不了什么苦。
牡丹园的事儿,虽然让老宋王有些伤感,但是看到女儿开心的笑容,而且从两人的对话中,老宋王隐约怀疑那个诺言很可能是私定终身方面的。既然如此他这个老爹再从中作梗,好像就有些对不起女儿了。
望着轿子外面那一弯似水的银月,老宋王默默想道:“乖女,如果知道了为父亲自去求皇上赐婚,不知道会不会很高兴……”
御书房中,李隆基的皱着眉头,翻看着内卫收集的关于杨钊的情报。从小到大事无巨细,一一罗列在那厚厚一沓的宣纸之上。
情报上所展现出来的杨钊,是一个有着自信自尊和自傲的人,这样的人从来都不招人喜欢,但却足够聪明。至于杨钊跟昌平商号庞氏书行合作的事儿,老男人根本就没有在意。
“恩,小时候惊采绝艳,苦读八年以后,连中三元,这样的不只是状元之才,还是宰相之才。”起了爱才之心的李隆基默默的翻看了一下便有了主意:小青年还是历练历练的好。
宋王并不知道,因为他看似牢骚的一番话,让李隆基从根本上会错了他的意思。
“拟旨。着杨钊即日起,由正七品翰林学士,升任五品下吏部郎中,职责暗访都畿道,可专情奏报,有临机决断之权,但仅限于五品以下,为期两年……”
;
身边带着一帮子千牛卫,宋王的这轿子过午门,穿御道,直奔紫寰殿的御书房而去,一路畅通无阻。
守在御书房的小太监一看来的宋王,一点进内通报的意思都没有。只是低头哈腰的帮着将门给打开了。
此时李隆基安坐于书案之后,手里端着茶盏,静听的兵部尚书张九龄的报告。
张九龄以兵部尚书入阁与工部尚书牛仙客,吏部尚书王维还有病愈归来的张说,皆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以正三品入阁,按照通俗的意义上来讲,就是朝廷暇名远播的四相,两宰两丞。
张九龄手中拿着兵部的六百里加急快报,眉宇间带着喜悦的念道:“臣信安李玮同河西、陇右二节度使议攻取吐蕃事项,托陛下洪福,将士用命,已于前日再次拓地千里,攻取石堡城,今特向陛下请旨驻军……”
也许今年的好消息太多,李隆基对此并未过于喜悦,前段时间贾师顺,张守圭还一同破了西南蛮族呢,大唐真正的敌人是突厥,这些小角色自然手到擒来。
只不过将士士气不可泄,李隆基只好道:“着翰林院拟旨。封赏有功将士,改陇右信安王部为振武军驻守石堡城。”
旁边的秉笔太监飞快的将李隆基的话记了下来。
至于信安王回京的事儿,李隆基提也没提,当初要不是信安王和宇文融斗的水深火热,王维也不会跑道蒲州主持乡试,已经失宠的信安王想要凭借这点军功就回来,那是妄想了……
下完旨,李隆基一抬头,发现自家哥哥竟然脸色发黑,无声无息的走了进来,能惹得老好人似的大哥不高兴,这事儿得听听:“诸位爱卿还有何事要奏?如若没有就退下吧。”
四人看看脸色不渝的宋王一眼,得,有事也得留明天了,走吧。
一声臣等告退之后,四人对着宋王行了一礼便鱼贯而出……
“大哥脸色不渝,不知何人惹得大哥如此?”李隆基摆手让下边的人给上茶。
宋王端接茶盏灌了一口:“三郎,你那侄女如今竟然女心外向了,大哥心里不舒服,才来找三郎聊聊……”
李隆基满脑袋的黑线的看着宋王,自家大哥什么都好,不贪权不恋财,处事公道,可谓一代贤王。可就是有一点让人受不了,只要凡事涉及他那宝贝女儿,他就会立马变了个人似的,那模样连李隆基看了都心有余悸。
“大哥。”李隆基完全没有皇帝架子的道:“如今侄女已经年方十六……”
“十六怎么了?”老宋王神经质的道:“三郎你说说十六怎么了?”
“这个十六岁便已成年。”李隆基陪着小心的道:“心有所属也挺正……”
“正常?”老宋王道:“我也知道正常,可是……”
“大哥说说,是哪家子弟如此有福气,得我那小侄女另眼相看?”李隆基很好奇。
自从李婉芝成年以后,各个世家大族官宦子弟求亲的如同过江之鲤,甚至有段时间还闹到皇宫,希望他这个圣明皇帝能给赐婚。结果那些人无论谁来,无论脸有多大,都无一例外的被李隆基给踹了出去。
虽说他李隆基对儿子不怎么样,可是对兄弟却绝对没有话说,事关自家大哥,一律没的商量。
后来一些纨绔子弟成风吃醋,惹得长安城乌烟瘴气,李隆基费了老鼻子劲儿,才将各方安抚好。
老宋王没好气的道:“还不是你那三元及第的状元郎惹出来的事……三郎,还是你下道旨……”
一听这话,李隆基有开始头疼了起来,这旨意怎么下?杨家小后生杨子午今年十六,一个十六岁就能三元及第的人,将来必定不可限量。何况人家两情相悦,自己一个皇帝磨刀霍霍的去棒打鸳鸯,这算什么事儿?
“大哥,你就不再考虑考虑?”凑成一段佳话也是功德无量,不过李隆基又想想,郡主不嫁好像也没有问题,他这儿有着一排公主呢。
“不考虑了。”老宋王一声叹息的道:“唉,也是女儿大了……”
随后两人又东拉西扯的半天,说了会话,宋王便回去了。坐在马车之上的宋王默默想着,自家的女儿长大了,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无论怎样挽留,最终都会离开自家,嫁做人妇。杨钊身后没有世家大阀,且是少年才俊,自家女儿嫁过去似乎也受不了什么苦。
牡丹园的事儿,虽然让老宋王有些伤感,但是看到女儿开心的笑容,而且从两人的对话中,老宋王隐约怀疑那个诺言很可能是私定终身方面的。既然如此他这个老爹再从中作梗,好像就有些对不起女儿了。
望着轿子外面那一弯似水的银月,老宋王默默想道:“乖女,如果知道了为父亲自去求皇上赐婚,不知道会不会很高兴……”
御书房中,李隆基的皱着眉头,翻看着内卫收集的关于杨钊的情报。从小到大事无巨细,一一罗列在那厚厚一沓的宣纸之上。
情报上所展现出来的杨钊,是一个有着自信自尊和自傲的人,这样的人从来都不招人喜欢,但却足够聪明。至于杨钊跟昌平商号庞氏书行合作的事儿,老男人根本就没有在意。
“恩,小时候惊采绝艳,苦读八年以后,连中三元,这样的不只是状元之才,还是宰相之才。”起了爱才之心的李隆基默默的翻看了一下便有了主意:小青年还是历练历练的好。
宋王并不知道,因为他看似牢骚的一番话,让李隆基从根本上会错了他的意思。
“拟旨。着杨钊即日起,由正七品翰林学士,升任五品下吏部郎中,职责暗访都畿道,可专情奏报,有临机决断之权,但仅限于五品以下,为期两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