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会试结束
第一场轻松搞定,除了第一首之外,第二首第三首都有了些要求,但并没有限定必须写什么样的题目。一首要求雄浑壮美,一首要求细腻温婉。
两种不同的风格,实际上只要写好一首就能合格了。属于三选二的那种。
但杨钊并不知道这些,雄浑壮美的好找,李白这个时候肯定没有写那首脍炙人口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拿过来,谁的风格有它雄浑壮美?至于最后一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句子,直接删了。等回头不考试了,再补上。
至于婉约的更简单了,一首忆江南就能解决。有些人就会问了,忆江南好像不是婉约诗吧?不是没关系,有前面两首诗垫底,谁敢说不经典?
心情愉悦之下的杨钊,很快将之搞定。卷面上面骨骼瘦硬,筋骨天生,又不乏刚正的字体,再加上人们传唱了千多年的超级经典诗,要是不中还有天理吗?
铺好自己的硬板床,杨钊这试院的第一夜睡的那叫一个踏实。跟隔壁的那个脸色蜡白,黑眼圈直逼熊猫的仁兄相比,根本就不是一个档次。
第二天一早,试卷被收走以后,第二场便紧锣密鼓的开始了。
默写经文,解释一部分经文的意思。这个也不难,考的都是硬功夫。
三道题,一道出自论语,道出自孝经注,还有一道是出自大学。四书五经翻来覆去就那么点字数,每次考试抽两句,考到后来什么样的题没见过,一些心灵手巧的老夫子收集一下,便是纵横科场的独门秘籍。
而这些独门秘籍,最后往往都是转换成了金钱。
杨钊手里就至少有三本之多。早研究的滚瓜烂熟了。
第一题,默写论语尔雅篇,并且解释尔雅篇到底说了些什么,对于杨钊而言,这题目跟吃豆芽似的简单,要知道他可是论语正义的作者,保不准那本论语正义也为成为答案的标准之一。
第二题是默写孝经注的庶人之孝,这个也简单,老男人当初注释孝经的时候,有意无意的,将孝的重点给放在了对家国的孝上面。这个只要摸着老男人的脉搏,就不会有大问题。
第三题是大学的一段,按道理讲,在唐代大学并没有其他的几部经典招人待见。
因为这个时候的大学仅仅是礼记中的一篇而已,远没有后来将之单成一书的荣耀。但是两题都出在热门上了,来一题大冷门也在情理之中。
大学这本书的主旨只有一句话,正己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只要把握好这个意思,基本上无往而不利。当然,如果解释的时候顺便拍拍老男人的马屁就更好了。
开元年间的老男人确实值得拍马屁,社会空前繁荣,政治安定,开元年间的大唐帝国确实无愧于开元二字。这个时候确实不服不行,至于后来老男人不争气的问题……
他就长成那样了,谁有办法?
杨钊提起笔,寸许大的小楷工工整整的将打好草稿给誊写道卷面上,这三题并不难,能同样搞定的学子大概占百分之八十左右。
第三天考两道策论。策论就是对策议论。两点缺一不可。先议论找出问题,然后有对策解决,是策论的最基本写法。
两道策论,一道是关于民生的,一道是关于如何对待异族的。这两道题都是老生常谈,前世干过公务员的杨钊在这方面自然是行家里手。
关于民生的,杨钊在藏富于民这一点上立论,分析一些生活水平处于中低下县城的百姓生活,然后分析他们为什么会处于贫困的状态。然后将解决的办法给提出来。
中间再穿插着一些唐朝以前的名人名言,以及后世的一些地方规章,检不重要的写出来,写这些的时候,杨钊格外小心,一来不能跟封建王朝的社会基础起冲突;二来又要合乎实际。
所以能带上的规章也不多。涉及到具体的地方偶尔说上两句,真正的细枝末节一概不提。
因为有些地方一提,就可能涉及到既得利益者,在考试的文章中跟人家放对,纯粹是没有脑子的行为。
关于对待异族的就更简单了,杨钊立足于和平共处,然后议论怎么获得和平共处这四个字。
其解决办法无外乎两点,一是武力征服,二是用经济手段和平演变,必要的时候两者结合。只有征服以后,再加上合适的政策才能和平共处。
杨钊恬着脸说什么已经统治的异族就是自己人,恨不得把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的言论给飚出来,后来想想还是算了,尽管李唐皇家的人往上追几辈,搞不好就是胡人来着。
至于一些真正不受王化的蛮夷该怎么办?杨钊提都没提。那种民族矛盾并不是一时半会能解决的。彻底杀光这种狠招,想都不用想。
就这样杨钊三天的会试就过完了,第四天的中午,在考官正式宣布收卷的时候,考场中一片轰动,有的没写完,还想再写,有的写是写完了想再要一点时间的。
结果在手持单刀的兵丁们注视下,一个个都老老实实的将试卷放在桌子上,然后跟在满面严肃的丙丁身后,缓慢但十分有持续的离场。
出来的时候就没必要检查了,杨钊在门口不远处便找到了同样考完的杜甫。
只不过杜甫的脸色不是很好。看到这是,杨钊的心里咯噔了一下,老杜当年可就是屡试不第的典型人物之一。这一次别霉运发作,考砸了。
“子美兄脸色不渝,可是有甚子问题?”杨钊立刻凑上去问道。
按道理讲,诗圣能写不出好诗来吗?但是不是好诗,却是由那些考官们所决定的。杜甫要是真的点子背,还真没有什么好办法。
王维是吏部尚书,他不管这一块,虽说有点关系,但有关系的人海了去了。他,明显指望不上。
但是王维指望不上,还能指望谁?诺大的京城,杨钊谁也不认识。要不是杨钊火炽火燎的出门找了好几天,保不准连韶华诗会都参加不了。
杜甫要是落榜了,这事儿就难办了……
;
两种不同的风格,实际上只要写好一首就能合格了。属于三选二的那种。
但杨钊并不知道这些,雄浑壮美的好找,李白这个时候肯定没有写那首脍炙人口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拿过来,谁的风格有它雄浑壮美?至于最后一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句子,直接删了。等回头不考试了,再补上。
至于婉约的更简单了,一首忆江南就能解决。有些人就会问了,忆江南好像不是婉约诗吧?不是没关系,有前面两首诗垫底,谁敢说不经典?
心情愉悦之下的杨钊,很快将之搞定。卷面上面骨骼瘦硬,筋骨天生,又不乏刚正的字体,再加上人们传唱了千多年的超级经典诗,要是不中还有天理吗?
铺好自己的硬板床,杨钊这试院的第一夜睡的那叫一个踏实。跟隔壁的那个脸色蜡白,黑眼圈直逼熊猫的仁兄相比,根本就不是一个档次。
第二天一早,试卷被收走以后,第二场便紧锣密鼓的开始了。
默写经文,解释一部分经文的意思。这个也不难,考的都是硬功夫。
三道题,一道出自论语,道出自孝经注,还有一道是出自大学。四书五经翻来覆去就那么点字数,每次考试抽两句,考到后来什么样的题没见过,一些心灵手巧的老夫子收集一下,便是纵横科场的独门秘籍。
而这些独门秘籍,最后往往都是转换成了金钱。
杨钊手里就至少有三本之多。早研究的滚瓜烂熟了。
第一题,默写论语尔雅篇,并且解释尔雅篇到底说了些什么,对于杨钊而言,这题目跟吃豆芽似的简单,要知道他可是论语正义的作者,保不准那本论语正义也为成为答案的标准之一。
第二题是默写孝经注的庶人之孝,这个也简单,老男人当初注释孝经的时候,有意无意的,将孝的重点给放在了对家国的孝上面。这个只要摸着老男人的脉搏,就不会有大问题。
第三题是大学的一段,按道理讲,在唐代大学并没有其他的几部经典招人待见。
因为这个时候的大学仅仅是礼记中的一篇而已,远没有后来将之单成一书的荣耀。但是两题都出在热门上了,来一题大冷门也在情理之中。
大学这本书的主旨只有一句话,正己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只要把握好这个意思,基本上无往而不利。当然,如果解释的时候顺便拍拍老男人的马屁就更好了。
开元年间的老男人确实值得拍马屁,社会空前繁荣,政治安定,开元年间的大唐帝国确实无愧于开元二字。这个时候确实不服不行,至于后来老男人不争气的问题……
他就长成那样了,谁有办法?
杨钊提起笔,寸许大的小楷工工整整的将打好草稿给誊写道卷面上,这三题并不难,能同样搞定的学子大概占百分之八十左右。
第三天考两道策论。策论就是对策议论。两点缺一不可。先议论找出问题,然后有对策解决,是策论的最基本写法。
两道策论,一道是关于民生的,一道是关于如何对待异族的。这两道题都是老生常谈,前世干过公务员的杨钊在这方面自然是行家里手。
关于民生的,杨钊在藏富于民这一点上立论,分析一些生活水平处于中低下县城的百姓生活,然后分析他们为什么会处于贫困的状态。然后将解决的办法给提出来。
中间再穿插着一些唐朝以前的名人名言,以及后世的一些地方规章,检不重要的写出来,写这些的时候,杨钊格外小心,一来不能跟封建王朝的社会基础起冲突;二来又要合乎实际。
所以能带上的规章也不多。涉及到具体的地方偶尔说上两句,真正的细枝末节一概不提。
因为有些地方一提,就可能涉及到既得利益者,在考试的文章中跟人家放对,纯粹是没有脑子的行为。
关于对待异族的就更简单了,杨钊立足于和平共处,然后议论怎么获得和平共处这四个字。
其解决办法无外乎两点,一是武力征服,二是用经济手段和平演变,必要的时候两者结合。只有征服以后,再加上合适的政策才能和平共处。
杨钊恬着脸说什么已经统治的异族就是自己人,恨不得把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的言论给飚出来,后来想想还是算了,尽管李唐皇家的人往上追几辈,搞不好就是胡人来着。
至于一些真正不受王化的蛮夷该怎么办?杨钊提都没提。那种民族矛盾并不是一时半会能解决的。彻底杀光这种狠招,想都不用想。
就这样杨钊三天的会试就过完了,第四天的中午,在考官正式宣布收卷的时候,考场中一片轰动,有的没写完,还想再写,有的写是写完了想再要一点时间的。
结果在手持单刀的兵丁们注视下,一个个都老老实实的将试卷放在桌子上,然后跟在满面严肃的丙丁身后,缓慢但十分有持续的离场。
出来的时候就没必要检查了,杨钊在门口不远处便找到了同样考完的杜甫。
只不过杜甫的脸色不是很好。看到这是,杨钊的心里咯噔了一下,老杜当年可就是屡试不第的典型人物之一。这一次别霉运发作,考砸了。
“子美兄脸色不渝,可是有甚子问题?”杨钊立刻凑上去问道。
按道理讲,诗圣能写不出好诗来吗?但是不是好诗,却是由那些考官们所决定的。杜甫要是真的点子背,还真没有什么好办法。
王维是吏部尚书,他不管这一块,虽说有点关系,但有关系的人海了去了。他,明显指望不上。
但是王维指望不上,还能指望谁?诺大的京城,杨钊谁也不认识。要不是杨钊火炽火燎的出门找了好几天,保不准连韶华诗会都参加不了。
杜甫要是落榜了,这事儿就难办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