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字旗下的第三帝国
字体: 16 + -

第四卷:法兰西之殇 第六十三章:暴风雨前

起风了……

埃里希-雷德尔站在‘塞德利兹’号航母的舰岛指挥室内俯视飞行甲板,他的身边站着数位海军将领,其中卡尔-邓尼茨的神采最为引人注目。

站在卡尔-邓尼茨旁边的是一名海军少将,他的名字叫塞历亚克斯,负责这次作战任务的支援舰队其中一支的指挥,他将领导三艘主力舰、六艘小型舰担任第i舰队外围的警戒巡逻任务。

将领群中,海军中将丹什的脸色最为忧郁,这不是说他不受重视,相反的,他太受重视了,这次他被赋予了重要的任务,毫不夸张的说,如果他失败了,该次的作战意图也就失去了意义。 他的目光一直盯视主力舰队的东北方向,那里游弋着他的舰队,那是一支由四艘主力舰、十二艘小型舰组成的战舰编队。

海军少将弗里克似乎也有点心不在焉,但是千万不要被他的表情欺骗了,这个人比任何人都要来的精细。 此刻,他正在脑袋里思量舰队的编队阵形,他负责的是主力舰队的主要防御任务,埃里希-雷德尔把主力舰队的大多数驱逐舰编排在了他的指挥序列,那是一支强大的编队,其中包括两艘‘兴登堡’级战列舰、两艘‘沙恩霍斯特’级战列巡洋舰、一艘‘希佩尔海军上将’级重巡洋舰、两艘‘纽伦堡’级轻巡洋舰、六艘‘z17’级驱逐舰、八艘‘g7’级驱逐、四艘一战遗留下来的老式驱逐舰。

德意志海军可能是世界上最为尴尬地一支海军,从一战德国战败之后。 德意志每届的政府当局都不怎么重视海军的发展,大部分决策者认为只要征服了陆地就可以达到自己的目的,甚至认为说,海洋根本不需要重视,决定胜负的关键在陆地。

这种思想不能判断对错,会有这种想法,主要是德意志的国情使然。 这个时候地德意志主要是受到来自陆地上的威胁。 高层不是不知道海军地重要性和战略地位。 德国位于欧洲中部,她想要扩张首先要面对的不是来自海上的威胁。 而是西面和东面的陆军强国的迫切威胁。 而且在当时,高层并没有想过要征服欧洲以外的任何一个地方,所以重视陆军而不重视海军也在情理之中。

海军的地位尴尬,埃里希-雷德尔这个人地存在也变得尴尬起来,一直以来,他在德意志的威望并不是说完全没有,而是他了解本国的国情。 很少与陆军和空军争夺资源。 众所周知的,德意志的资源太少了,被陆军和空军瓜分之后,留给海军的资源甚至连残羹都算不上。 埃里希-雷德尔不是不想争取,而是他没有好的理由,所谓独木不可成林,单单是他重视根本算不上是权威的判定,而且海军在特殊地地理位置上面也基本没有机会建功立业。 导致他想找理由都没得找。

历史在必要的时候产生了变化,早在1934年,一个人出现在了埃里希-雷德尔的面前,那是一个还显幼嫩的小伙子,他来到埃里希-雷德尔的办公室,并以天方夜谭的口吻向埃里希-雷德尔讲述了他对未来海军地建设看法。

那个人是谁?是当时还只有19岁的徐阳。 这个时候的徐阳并没有太大的影响力。 在其他人眼中,徐阳只是一个依kao家族威望颇受重视的年轻人,还是一个略有传奇色彩的疯子。

但是不要紧,埃里希-雷德尔本身就处于半疯状态,他不介意见一个有‘疯子’称号的小家伙。 对于埃里希-雷德尔来说,反正事态已经很糟糕了,他不会在意是否变得更加的糟糕。

也就是在埃里希-雷德尔和徐阳见过面之后,埃里希-雷德尔乘坐专机前往柏林与当时的第三帝国元首阿道夫-希特勒进行了秘密会晤,两人在那间阴暗的办公室里决定了德意志海军地未来。

在这一年,哈尔-冯-斯达克以第三帝国财政部长地身份批准了海军建造局的造舰预案申请。 汉堡地布洛姆-福斯船厂、不莱梅的威塞尔公司、基尔的德意志工厂、威廉港的船厂。 收到了海军的订单,计划建造六艘‘兴登堡’级战列舰。 也就是在这一年,德意志海军建造航母的预算资金在国会被通过,顺带的,其它战舰的建造计划也得到了前期的建造资金。

德意志海军的高层曾经大为感叹‘世界真是奇妙’,原因是造船资金并非全部来自德意志本土,绝大部分资金直接由美国向德国银行输血,出这笔钱的人不是别人,正是身在美国的犹太人。 为何感叹?那个时候,德国是世界上最为排斥犹太人的国家……

卡尔-邓尼茨正在与海军中将拉特海恩斯交谈。 说起拉特海恩斯,这个人有点奇特,他本来是一名以海上运输业起家的日尔曼商人,事实也证明拉特海恩斯是一个非常合格的运输商,他一度争取到了德意志大部分的海上运输权。

请不要奇怪,这其中是有原由的,那个时候的但泽被波兰控制在手上,想把东普鲁士的资源送到德国本土必需经过海路,拉特海恩斯一度负责这项运输,把囤积在埃尔宾的货物经由‘但泽湾’‘波拉美尼亚湾’运到德国本土的斯德丁。 也因为这样,拉特海恩斯在德意志海军当局有了自己的地位,目前他就是德意志海军的海运总调度人。

拉特海恩斯在即将爆发的海战上担任火力支援舰指挥官的角色,他旗下的大型运输船无偿捐献给了德意志海军,被用来改建成‘火力支援舰’。

所谓的火力支援舰其实只是一个比较笼统的称呼,一些大型运输船被改建成类似于航母飞行甲板的平台,但也只是类似而已,运输舰视甲板面积大小被安装了固定的装置,那是一些用来固定火箭炮车的琐碎零件,但是千万不要小看那些毫不起眼的零件,每艘大型运输舰被装载(安装)数十台火箭炮,一旦密集射击,那绝对是恐怖的覆盖火力。

现在‘覆盖火力’这个词还是一个挺新鲜的词句,所包括的覆盖范围也有限,仅有的优势在于距离和数量,在精确的引导下,相信没有任何一支舰队愿意让数万枚火箭弹砸在自己身上。 它有一个非常明显的弱点,那便是没有自卫能力,航速也较低,续航能力短。 还有一点,它极度依赖辅助舰和补给舰,一旦失去了这些,它可能连选择撞向敌舰的资格都没有。

德意志海军为了预防被英国人的雷达发现,一直游弋在‘瓦登海’kao近齐拉姆‘y’航线的海域,各编队指挥官之所以会相聚在‘塞德利兹’号航母,是因为需要商讨接下来的作战计划。

相对来说,德意志海军与德意志空军的协同作战随着时间的发展,已经探讨出一套合理的作战模式。 为了保证海战需要的隐秘性,在战役发动开始之前,空军部会派出空军空袭英国人的海岸线,力图吸引英国当局的注意力,最为主要的一点是,试图破坏英国人的雷达系统,为海军争取发动袭击的突然性。

这对德意志空军部来说,绝对不是一个好干的活,他们无法确定自己的手段是不是有效,又能为海军争取到多少时间。 再则,空军部也承受不起太大的损失,一旦超过可接受范围,那将是一件得不偿失的事情,会影响接下来的战略部署。

空军部的计划非常简单,简单到凯塞林想起来就苦笑。 凯瑟威廉研究所说锡箔条可以对付雷达,这已经得到证实,尽管针对性不是很强,但是空军部的确打算尝试用锡箔条来对付英国人的雷达。 为此,空军部经过严谨的策划,做出一个让人哭笑不得的作战计划,反正事情必需做。 有效,那就是上帝保佑。 无效,那也是一件无奈的事情。

卡尔-邓尼茨的心情之所以比较兴奋,那是因为随着战事的发展,潜艇部队的战果也在扩大。 身为潜艇部队的总指挥官,卡尔-邓尼茨非常的有面子,时间也证明他的理论是正确的,至少目前他的潜艇部队有着辉煌的战绩。

在另一方面来说,潜艇部队的辉煌战绩也说明了德意志海军的悲哀,只因德意志的水面舰队实在太弱小了。

埃里希-雷德尔将目光从甲板上收回来,他环视众位将领一圈,并没有打算发表什么演说。 这位老将军做事极为利索,发布出去的命令他从来都不重复第二遍。

没有人看见埃里希-雷德尔悄悄的叹了口气,将领们在为即将爆发的海战感到兴奋、或忧虑。

埃里希-雷德尔突然觉得自己应该说点什么,但是话到嘴边又用喝酒的动作掩饰回去。 他不喜欢长编大论,只是极为简单的鼓励:“胜败在此一战,为了德意志,为了日尔曼,为了元首!”

众人举杯,一饮而尽,自此没人再多说什么,各自回到自己的战舰编队。 就有如埃里希-雷德尔说的那样:胜败在此一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