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章 开打
台湾民众不下百万,到了这时至少有八成是在督台将军府的辖下。在战事陷入“僵持”的时候,林爽文、庄大田等人协助杨衮进行了一次义军大整编。剔除了老弱孤子,老军人马还有八千出头。不过因为战事顺利,又有大批青壮来投,原因很简单义军手中握有大批的粮食。
当台湾的奏报送到梁明手上时,上面就清晰的标出了台湾缺粮。梁明既然决定马上动手,那么必要的支援也是不可缺的。除了十二门铸铁炮及相应弹药外,还有大量的刀枪盾牌、少量的铠甲和一船船的粮米。在义军起事前就以到了台湾外海。
铸铁炮不值钱,而且还都是同清军一个水平线的。像这样的火炮,造器局一个月就能铸造出一百多门,工艺很简单。可义军中是不能出现的太多,太多的话必然会引起清廷的注意。
乱民纷起的义军猛然间拉出数十门,甚至是上百门大炮来,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有外势力插手其中。在福建盘踞的常青必然会想到隔海相望的“逆匪余孽”——中华国,那样的话虽然现在没什么影响,可在福建清军进台失败后就会成为常青的借口,那个时候中华国就是去隐蔽性了。
刀枪盾牌打造起来很容易,梁明这些年来很是准备了一批,这次只是分出了一成的量。之所以打造如此多的冷兵器,那是为了在大陆扩军用的。
现在中华国在防御国土的情况下只能挤出七八万人马,虽然库里存了很多军火,可热兵器同冷兵器不一样,士兵不是挥手一招就成的,必要的训练是少不了的,并且还要考虑士兵的忠诚问题。所以,大规模扩充冷兵器部队是势在必行的。
(本人认为那个时候的农民同20世纪初的不一样。1927——1949年之间,我党的军队很多都是招来农民,拿上枪就是战士。但咱们要知道,那个时期的农民对于枪炮已经很熟悉了,就算没见过真的,脑子里也有个拟真的印象。但18世纪末的中国农民最多接触的是鸟枪,跟真正的军用火枪完全是两码事,而且还有大炮。单响声就是一个关口,所以……)
至于铠甲那就更简单了,为了增强骑兵的对抗能力,梁明组建的三个骑兵旅都装备了中型或轻型铠甲。反正有蒸汽锤,也费不了太多的人力。送到台湾的三百副铠甲都是在骑甲的基础上略加改动而成的。
对于台湾来说粮食才是最要命的,虽然打下彰化、诸罗、淡水、凤山四座县城,可南北义军并没有发现太多的粮食,眼看着全台粮食将尽,却又没办法到外地进粮,整个台湾人心混乱。
有了充足的粮草,义军先是大大方方的为辖区百姓放了半个月的口粮,然后采取平买平卖的策略,很快就稳定了其控制区的统治。人心所向,台湾再次掀起了一股参军热潮,毕竟军属家庭都在享受着“天大”的好处——每月发放一担粮米,另外粮米价格减半(有限量);牺牲义军战士家属口粮全保。
从中挑选了七千人,加上八千老军,台湾义军建立起了一直人数万五的队伍。以府城为界限形式上分成了南北两路。
南路义军五千人,以庄大田为首,以凤山为中心,控制着台湾南端,手下大小头领有庄大韭、庄大麦、庄锡舍、王阮郭、简天德、许光来、李惠,以及原先的总教头,现在的副军师王敦。
北路义军一万人,以林爽文为首,以彰化为中心,下辖彰化、诸罗、淡水三县,控制着台湾北部。手下分为两部,彰化、诸罗两县盘踞着义军主力七千余,头领有刘升、陈泮、王芬、黄喜、张烈、林永、杨振国等,军师杨衮。另一部三千人,由王作、林小文、******为首,驻守淡水,军师陈奉先。
林爽文、庄大田二人主导的是民事,军中事务真正的主事人乃是杨衮、王敦和陈奉先。这三人立于上首,原本的七八十个手下就分散于万五军中,充任者中层头目。义军中的各大头领对此早已是心知肚明,对于杨、王、陈三人的身份也是一清二楚,所以极为听命。以往农民起义军中保存实力,争权夺利的事在义军中没有发生,因为他们都是中华国的内定官员,手下兵力的调整是上头的意思,想要爬高位靠的是战场上的表现,而不是内部的倾轧。
义军的这次整编完成的很顺利,在福建援兵登陆台湾前就完成了,还趁着锐气打下了鹿港,并“和平”进驻艋舺、后垄(今苗栗县后龙镇),实现了北台湾的全部占领。
一府二鹿三艋舺,为一句台湾谚语,说的是乾隆时期全岛三大城市的盛况。一府为今台南市,二鹿为鹿港,艋舺则为今日万华。此句反应台湾的由南至北的开垦史,以及各城仰赖海洋贸易的情况。鹿港名称的由来一说是因为荷兰时代此港口输出大量的鹿皮而得名。
鹿港位于台湾西海岸的中点。清治时期以前,港阔水深,距离大陆沿岸最近,因此自然成为一个繁荣的商业港口城市。乾隆四十九年,鹿港与福建蚶江正式设口开渡,从此开始鹿港的黄金时代,在当时是仅次于府城台南的全岛第二大城。
艋舺位于大嵙崁溪(今大汉溪),新店溪及淡水河交汇处,水运优越,可通达台北盆地大小聚落(如沪尾,锡口,景尾,新店,新庄,枋桥等地)。艋舺虽在内河,但淡水河水量充沛,货船可直航外地互市,乃经济发达之地。
在王作、林小文率军进攻淡水时期,克竹堑(今新竹市)斩杀淡水同知程竣,并一路攻下了三貂(今台北县),大鸡笼(今基隆市)、大甲(台中县大甲镇)、暗坑仔(金台北县)、金包里(今台北县金山鄕)等城镇。可是艋舺、后垄并没有攻下,因为艋舺守备易率500名营兵退出了城镇,将艋舺让给了粤籍的民军。当时广东籍贯的谢尚纪,钟瑞等人还从嘉志阁(今新竹县)招募来民兵两千人攻入了后垄。就此双方形成了对峙局面。
虽然心知粤籍的民军是心向满清的,可为了不激化闽粤移民之间的矛盾,王、林等人也只得忍了下来。但现在在粮米的帮助下,粤籍民军散去了一多半,余下尚不足五百人。
十二月二十一日,王作派李同、黄阿宁、林日光等率领800人“驻守”后垄,派吴异人、吴淑夜、游异、刘长芳等人率领1200人破易连所部,并进驻艋舺。至此,台湾北部全归入义军统辖。
当台湾的奏报送到梁明手上时,上面就清晰的标出了台湾缺粮。梁明既然决定马上动手,那么必要的支援也是不可缺的。除了十二门铸铁炮及相应弹药外,还有大量的刀枪盾牌、少量的铠甲和一船船的粮米。在义军起事前就以到了台湾外海。
铸铁炮不值钱,而且还都是同清军一个水平线的。像这样的火炮,造器局一个月就能铸造出一百多门,工艺很简单。可义军中是不能出现的太多,太多的话必然会引起清廷的注意。
乱民纷起的义军猛然间拉出数十门,甚至是上百门大炮来,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有外势力插手其中。在福建盘踞的常青必然会想到隔海相望的“逆匪余孽”——中华国,那样的话虽然现在没什么影响,可在福建清军进台失败后就会成为常青的借口,那个时候中华国就是去隐蔽性了。
刀枪盾牌打造起来很容易,梁明这些年来很是准备了一批,这次只是分出了一成的量。之所以打造如此多的冷兵器,那是为了在大陆扩军用的。
现在中华国在防御国土的情况下只能挤出七八万人马,虽然库里存了很多军火,可热兵器同冷兵器不一样,士兵不是挥手一招就成的,必要的训练是少不了的,并且还要考虑士兵的忠诚问题。所以,大规模扩充冷兵器部队是势在必行的。
(本人认为那个时候的农民同20世纪初的不一样。1927——1949年之间,我党的军队很多都是招来农民,拿上枪就是战士。但咱们要知道,那个时期的农民对于枪炮已经很熟悉了,就算没见过真的,脑子里也有个拟真的印象。但18世纪末的中国农民最多接触的是鸟枪,跟真正的军用火枪完全是两码事,而且还有大炮。单响声就是一个关口,所以……)
至于铠甲那就更简单了,为了增强骑兵的对抗能力,梁明组建的三个骑兵旅都装备了中型或轻型铠甲。反正有蒸汽锤,也费不了太多的人力。送到台湾的三百副铠甲都是在骑甲的基础上略加改动而成的。
对于台湾来说粮食才是最要命的,虽然打下彰化、诸罗、淡水、凤山四座县城,可南北义军并没有发现太多的粮食,眼看着全台粮食将尽,却又没办法到外地进粮,整个台湾人心混乱。
有了充足的粮草,义军先是大大方方的为辖区百姓放了半个月的口粮,然后采取平买平卖的策略,很快就稳定了其控制区的统治。人心所向,台湾再次掀起了一股参军热潮,毕竟军属家庭都在享受着“天大”的好处——每月发放一担粮米,另外粮米价格减半(有限量);牺牲义军战士家属口粮全保。
从中挑选了七千人,加上八千老军,台湾义军建立起了一直人数万五的队伍。以府城为界限形式上分成了南北两路。
南路义军五千人,以庄大田为首,以凤山为中心,控制着台湾南端,手下大小头领有庄大韭、庄大麦、庄锡舍、王阮郭、简天德、许光来、李惠,以及原先的总教头,现在的副军师王敦。
北路义军一万人,以林爽文为首,以彰化为中心,下辖彰化、诸罗、淡水三县,控制着台湾北部。手下分为两部,彰化、诸罗两县盘踞着义军主力七千余,头领有刘升、陈泮、王芬、黄喜、张烈、林永、杨振国等,军师杨衮。另一部三千人,由王作、林小文、******为首,驻守淡水,军师陈奉先。
林爽文、庄大田二人主导的是民事,军中事务真正的主事人乃是杨衮、王敦和陈奉先。这三人立于上首,原本的七八十个手下就分散于万五军中,充任者中层头目。义军中的各大头领对此早已是心知肚明,对于杨、王、陈三人的身份也是一清二楚,所以极为听命。以往农民起义军中保存实力,争权夺利的事在义军中没有发生,因为他们都是中华国的内定官员,手下兵力的调整是上头的意思,想要爬高位靠的是战场上的表现,而不是内部的倾轧。
义军的这次整编完成的很顺利,在福建援兵登陆台湾前就完成了,还趁着锐气打下了鹿港,并“和平”进驻艋舺、后垄(今苗栗县后龙镇),实现了北台湾的全部占领。
一府二鹿三艋舺,为一句台湾谚语,说的是乾隆时期全岛三大城市的盛况。一府为今台南市,二鹿为鹿港,艋舺则为今日万华。此句反应台湾的由南至北的开垦史,以及各城仰赖海洋贸易的情况。鹿港名称的由来一说是因为荷兰时代此港口输出大量的鹿皮而得名。
鹿港位于台湾西海岸的中点。清治时期以前,港阔水深,距离大陆沿岸最近,因此自然成为一个繁荣的商业港口城市。乾隆四十九年,鹿港与福建蚶江正式设口开渡,从此开始鹿港的黄金时代,在当时是仅次于府城台南的全岛第二大城。
艋舺位于大嵙崁溪(今大汉溪),新店溪及淡水河交汇处,水运优越,可通达台北盆地大小聚落(如沪尾,锡口,景尾,新店,新庄,枋桥等地)。艋舺虽在内河,但淡水河水量充沛,货船可直航外地互市,乃经济发达之地。
在王作、林小文率军进攻淡水时期,克竹堑(今新竹市)斩杀淡水同知程竣,并一路攻下了三貂(今台北县),大鸡笼(今基隆市)、大甲(台中县大甲镇)、暗坑仔(金台北县)、金包里(今台北县金山鄕)等城镇。可是艋舺、后垄并没有攻下,因为艋舺守备易率500名营兵退出了城镇,将艋舺让给了粤籍的民军。当时广东籍贯的谢尚纪,钟瑞等人还从嘉志阁(今新竹县)招募来民兵两千人攻入了后垄。就此双方形成了对峙局面。
虽然心知粤籍的民军是心向满清的,可为了不激化闽粤移民之间的矛盾,王、林等人也只得忍了下来。但现在在粮米的帮助下,粤籍民军散去了一多半,余下尚不足五百人。
十二月二十一日,王作派李同、黄阿宁、林日光等率领800人“驻守”后垄,派吴异人、吴淑夜、游异、刘长芳等人率领1200人破易连所部,并进驻艋舺。至此,台湾北部全归入义军统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