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章 开解
看着一脸肃色的梵伟和反应过来后跪倒在地的杨垒六人,梁明心中当然高兴,表面上却依旧沉稳以对,“众位爱卿何须如此,快快起来,快快起来。”这话说的很轻巧,可他的脸色却没丝毫改变。
现在面前的这种结果当然是梁明所希望的,在事前他也想到过可能如此,但也是有了这种最佳场面他才不能表现出欣喜的情色。否则的话,那今日之事就会到此打住,这样一来在梵伟等人的心中不可避免的会留下不信任的种子。所以,现在还不能就此打住,这事要扯开天窗说亮话,摆在明面上才好。
只有这样,梁明才能彻底摸清梵伟等人的内心。而且这样一来也会给他们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梁明是相信他们的,梁明是一个可为之君。
毕竟梁明是一国之主啊,面对臣子出现的疑情,他能够做到毫不掩饰,明来明往已经是很难得了,光明磊落啊!看中国几千年来,又几个君王可以做到这一点。比起历史上那些,诳受冤枉不明不白的被剥了权利的文臣武将来说他们是极为幸运的了,更不用说那些白白丢掉性命的了。
事实上,这件事梁明完全可以不去过问的,权当它没发生过,该怎么着,还怎么着。而且以如今的情形看,他可以断定这七人不会因“暗算”白莲教之事而生出异心。
今天这事说到底是他放不下心,几年的君王生涯下来,梁明已经感觉到自己的疑心在慢慢增大,今天的事就是他心中的一个疙瘩。不挑明了,说不准什么时候他就发作了,梁明没那个自信心可以消除疑心,也从来不认为自己是一个“完美”明君。
对绝对忠诚于自己的大臣,梁明会表现出极大的肚量,恩赏厚禄是是少不了的;可对于那些让他心存疑虑的臣工,宽宏大量是没缘分的,也就则能做到“公匀”二字罢了。
所以,对于这件事他宁可挑明了,也不愿意闷在心里。与其疑神疑鬼,心思不定,还不如做个彻底了断。
“众卿且听本王言明”,梁明示意众人坐回,如今他是心中大定,坦白的说道:“清水教乃白莲支脉,各位皆是清水教元老,按理也算是白莲教的骨干。本王当今之计,乃是一石击二鸟,不但消耗了满清,同时于白莲教也是百弊无一利。这让本王又如何不担心?如今大军即起,当时紧要关头,不得不令本王心存疑虑啊?”梁明一边说着,一边观察着众人脸色,果然很有效果。
颜六、杨垒二人都是直性子,心里是藏不住东西的,九年的相处下来梁明很了解二人的脾气。刚才梵伟表决心时,回过意来的二人无一都是憋得脸红脖子粗,一副闷气横生的样子,如今听了梁明的直言已是心平气和了,很显然对于梁明的直言相告,二人很趁心意。
梵伟立过毒誓后就一直绷个脸,听了梁明的话后也不仅露出了一丝笑颜。至于张百禄、吴清林、阎吉仁、李旺四人,性子上比颜杨二人要圆和很多,如今也是心神已定,从容了很多。
“本王志在中原,此众卿皆知。”如今的梁明久居上位,百万生灵生杀夺取存于一念之间,倒是真的养成了一身帝王气色,说出如此豪言不用“一震虎躯”就已经豪气冲天,“灭覆满清,复我汉家河山,此乃本王之志,也是我中华之志。”
“南洋虽大,却是蛮愚之地,志在此处即为苟且偷生之举。”梁明一脸的傲色,仅仅平靠着两三千人马,两年之中就荡平了东南亚,这大大增长了梁明争夺天下的信心。如今说起这些”烫耳“的话,在他看来就是理所应当。“中原万里大好河山,本王如不取之遗憾终生。”
“今我中华立国已有九年,却从未封赏群臣,为何?”一股霸气在梁明胸中升起,“荡平南洋之后,群臣进谏本王称帝,本王又因何不准?”
刚刚落座的梵伟七人,似乎是受到了梁明气势的压迫,抑或是心中的自觉,已经重新跪拜于地,就是一直安坐在下首的乌三娘也悄无声息的跪倒在地。
“中原”,梁明高声喝道:“皆因本王志在中原。”
“不取中原寸土之地,本王有何面目称皇呼帝。”梁明现在心中很畅快,这些从未与人说过的话一经发出,他心中如同放下了一块巨石,说他现在是神清气爽也不为过,“不取中原寸土之地,本王又如何封赏群臣?”
“立于蛮愚之地,我梁明不过一土王耳,封赏尔等亦是憋屈,此等封赏,此等公侯,尔等取之何益?”狠狠的盯着殿中跪下的八人,梁明大声问道。
“大丈夫,公侯爵禄当于中原取之。”举目望着天边,梁明似乎看到了紫禁城,看到了太和殿,看到了自己在那大宴群臣,“一土王之封赏,尔等可愿取之?”
“不愿。”梵伟等人高声答道,殿堂之上臣子不得高声,他们这算是逾制了,可被梁明挑起了豪气的众人,激奋之下又那里顾得这些,“臣等愿从大王灭覆满清,定鼎中原,紫禁城内臣等自取之。”
“哈哈哈,众卿请起。”梁明一扫衣袖,安稳坐下,刚才激动之下自己何时站起来的都不知道,“本王深悉众卿之诚,必不负众卿忠义。”
“大王”,一直不逞出言的乌三娘这时走上前来,禀奏道:“臣等众人所入清水教虽属白莲一脉,然皆是臣义父高义,拜臣义父王氏(王伦)之德,而非崇白莲教义,是以于大陆各省白莲教众并无瓜葛。大王之策,臣等绝无异议,更无二心。”
乌三娘的出言并不是事前同梁明商量好的,而是处于内心,发自肺腑,“今,大王招臣等,直言相告,明策于殿堂,臣乌氏谢大王恩义。”
“臣等谢大王。”梵伟等人跪拜在乌三娘之后,心中确实很感激,听了乌三娘之言,他们才意识到事情还有这一着。不是他们没想到,而且一连串的变动搅乱了他们的心智,如果没有乌三娘的提醒,平静下来后自然也会意识到。不过那时候他们对梁明的感激之情,不可避免的就会少一些。趁着这个心情激动的时候,乌三娘的提醒几何时节。
事情的开端很紧张,但结局也很好,不是吗?
现在面前的这种结果当然是梁明所希望的,在事前他也想到过可能如此,但也是有了这种最佳场面他才不能表现出欣喜的情色。否则的话,那今日之事就会到此打住,这样一来在梵伟等人的心中不可避免的会留下不信任的种子。所以,现在还不能就此打住,这事要扯开天窗说亮话,摆在明面上才好。
只有这样,梁明才能彻底摸清梵伟等人的内心。而且这样一来也会给他们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梁明是相信他们的,梁明是一个可为之君。
毕竟梁明是一国之主啊,面对臣子出现的疑情,他能够做到毫不掩饰,明来明往已经是很难得了,光明磊落啊!看中国几千年来,又几个君王可以做到这一点。比起历史上那些,诳受冤枉不明不白的被剥了权利的文臣武将来说他们是极为幸运的了,更不用说那些白白丢掉性命的了。
事实上,这件事梁明完全可以不去过问的,权当它没发生过,该怎么着,还怎么着。而且以如今的情形看,他可以断定这七人不会因“暗算”白莲教之事而生出异心。
今天这事说到底是他放不下心,几年的君王生涯下来,梁明已经感觉到自己的疑心在慢慢增大,今天的事就是他心中的一个疙瘩。不挑明了,说不准什么时候他就发作了,梁明没那个自信心可以消除疑心,也从来不认为自己是一个“完美”明君。
对绝对忠诚于自己的大臣,梁明会表现出极大的肚量,恩赏厚禄是是少不了的;可对于那些让他心存疑虑的臣工,宽宏大量是没缘分的,也就则能做到“公匀”二字罢了。
所以,对于这件事他宁可挑明了,也不愿意闷在心里。与其疑神疑鬼,心思不定,还不如做个彻底了断。
“众卿且听本王言明”,梁明示意众人坐回,如今他是心中大定,坦白的说道:“清水教乃白莲支脉,各位皆是清水教元老,按理也算是白莲教的骨干。本王当今之计,乃是一石击二鸟,不但消耗了满清,同时于白莲教也是百弊无一利。这让本王又如何不担心?如今大军即起,当时紧要关头,不得不令本王心存疑虑啊?”梁明一边说着,一边观察着众人脸色,果然很有效果。
颜六、杨垒二人都是直性子,心里是藏不住东西的,九年的相处下来梁明很了解二人的脾气。刚才梵伟表决心时,回过意来的二人无一都是憋得脸红脖子粗,一副闷气横生的样子,如今听了梁明的直言已是心平气和了,很显然对于梁明的直言相告,二人很趁心意。
梵伟立过毒誓后就一直绷个脸,听了梁明的话后也不仅露出了一丝笑颜。至于张百禄、吴清林、阎吉仁、李旺四人,性子上比颜杨二人要圆和很多,如今也是心神已定,从容了很多。
“本王志在中原,此众卿皆知。”如今的梁明久居上位,百万生灵生杀夺取存于一念之间,倒是真的养成了一身帝王气色,说出如此豪言不用“一震虎躯”就已经豪气冲天,“灭覆满清,复我汉家河山,此乃本王之志,也是我中华之志。”
“南洋虽大,却是蛮愚之地,志在此处即为苟且偷生之举。”梁明一脸的傲色,仅仅平靠着两三千人马,两年之中就荡平了东南亚,这大大增长了梁明争夺天下的信心。如今说起这些”烫耳“的话,在他看来就是理所应当。“中原万里大好河山,本王如不取之遗憾终生。”
“今我中华立国已有九年,却从未封赏群臣,为何?”一股霸气在梁明胸中升起,“荡平南洋之后,群臣进谏本王称帝,本王又因何不准?”
刚刚落座的梵伟七人,似乎是受到了梁明气势的压迫,抑或是心中的自觉,已经重新跪拜于地,就是一直安坐在下首的乌三娘也悄无声息的跪倒在地。
“中原”,梁明高声喝道:“皆因本王志在中原。”
“不取中原寸土之地,本王有何面目称皇呼帝。”梁明现在心中很畅快,这些从未与人说过的话一经发出,他心中如同放下了一块巨石,说他现在是神清气爽也不为过,“不取中原寸土之地,本王又如何封赏群臣?”
“立于蛮愚之地,我梁明不过一土王耳,封赏尔等亦是憋屈,此等封赏,此等公侯,尔等取之何益?”狠狠的盯着殿中跪下的八人,梁明大声问道。
“大丈夫,公侯爵禄当于中原取之。”举目望着天边,梁明似乎看到了紫禁城,看到了太和殿,看到了自己在那大宴群臣,“一土王之封赏,尔等可愿取之?”
“不愿。”梵伟等人高声答道,殿堂之上臣子不得高声,他们这算是逾制了,可被梁明挑起了豪气的众人,激奋之下又那里顾得这些,“臣等愿从大王灭覆满清,定鼎中原,紫禁城内臣等自取之。”
“哈哈哈,众卿请起。”梁明一扫衣袖,安稳坐下,刚才激动之下自己何时站起来的都不知道,“本王深悉众卿之诚,必不负众卿忠义。”
“大王”,一直不逞出言的乌三娘这时走上前来,禀奏道:“臣等众人所入清水教虽属白莲一脉,然皆是臣义父高义,拜臣义父王氏(王伦)之德,而非崇白莲教义,是以于大陆各省白莲教众并无瓜葛。大王之策,臣等绝无异议,更无二心。”
乌三娘的出言并不是事前同梁明商量好的,而是处于内心,发自肺腑,“今,大王招臣等,直言相告,明策于殿堂,臣乌氏谢大王恩义。”
“臣等谢大王。”梵伟等人跪拜在乌三娘之后,心中确实很感激,听了乌三娘之言,他们才意识到事情还有这一着。不是他们没想到,而且一连串的变动搅乱了他们的心智,如果没有乌三娘的提醒,平静下来后自然也会意识到。不过那时候他们对梁明的感激之情,不可避免的就会少一些。趁着这个心情激动的时候,乌三娘的提醒几何时节。
事情的开端很紧张,但结局也很好,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