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魂——真书九十二法
字体: 16 + -

第45章 公输般姬

    改稿中

    改稿中

    还不到日出的时候,天刚有点蒙蒙亮;那是一种美妙苍茫的时刻。在深邃微白的天空中,还散布着几颗星星,大地朦朦胧胧的,村庄的几间草房隐现在一层银灰色的轻纱里。

    破晓前的村庄里,只有孟姜一个人踉踉跄跄地走着。孟姜走得逍遥自在,从村庄这边穿到那边,哼着诗词“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孟姜挎着一个食盒,扭着腰来到李大耳朵的门前,孟姜轻轻推开房门,走进房内,又回身轻轻把门关上。

    呼——!呼——!呼——!

    微弱的光线里,李大耳朵穿戴完整地躺在草席上,他发出均匀的鼾声,睡得香甜与安详。

    孟姜俯身,跪坐在沉睡的李大耳朵身旁。孟姜低下了头,怜惜地亲吻了一下李大耳朵的脸颊。

    孟姜拿过身边的食盒,从食盒内,取出一只竹制的调羹。孟姜从食盒里盛了半调羹汤水,孟姜把调羹内的汤水,滴了一滴,滴进了李大耳朵的口中。睡梦中的李大耳朵,仰着头,张着嘴,大声地打着呼噜。

    “一点昏,两点睡,三点忘情水。”,孟姜念念有词,朝李大耳朵的嘴里,连滴了三滴调羹内的汤水。

    李大耳朵睡得更加香甜,睡梦中的李大耳朵,吧唧着自己的嘴。

    “很好喝吧?”看着熟睡的李大耳朵,孟姜笑着自问自答“,不能再喝了。四点不认亲,五点不识归家路,六点忘诗书,七点忘生父,八点不认母,九点来生路。”

    “姊姊只能给你三滴,如若再饮一滴,表弟连女兄也不认得了。”,孟姜对着熟睡的李大耳朵娇嗔地说道。

    孟姜泼掉调羹内剩余的汤水,从食盒内取出两团蒸熟的麦饭团,放在李大耳朵的竹枕旁边。

    孟姜亲了一下李大耳朵的额头,拎上食盒,起身站起,打开房门,走了出去。

    孟姜小心地关上李大耳朵家的房门,转身,离开了李大耳朵家的茅草屋。

    -------------------------------------------------------------

    鲁国河边,葱地里,丹霞手里抓着一把石制锄头在田里刨土,摘种葱苗。丹霞穿着斜襟麻布衣袍,浅麻色的衣袍褐色镶边,一份上面印染着褐色花纹。丹霞脸朝黄土、背朝天,一步一刨土。大滴的汗水从丹霞额前一颗一颗的滴落,没入脚下的黄土之中。

    “小妹!”,公输般的声音传来“来看看这个。”

    公输般拿着新做好的伞骨,从田边走了过来。

    “哥!”,丹霞手扶石锄头的长柄,直起了腰。

    “小妹,来看,此处下拉,上面可收起。”,公输般拿着伞骨对丹霞展示着说“推上去,竹枝可展开。小妹若纺出一张粗布,缝制于竹子上。此物便如同撑起的荷叶。”

    “妙!精妙!”,丹霞笑着说道。

    “救人!救人!”,有呼喊的声音从河边传来。

    公输般放下伞骨,夺过丹霞手中长柄石锄头,顺着声音跑了过去。丹霞也急忙跟在公输般身后,向水边奔跑。

    “老阿公!有个老阿公掉进水里了。”,河边的几个孩子,指着河水当中,对跑过来的公输般和丹霞说道。

    公输般与丹霞顺着孩子们手指的方向,仔细看去。看到河水当中有一个白发老人,浮在河水当中,也不挣扎,任由身子浮上浮下。

    “老丈莫慌,我来救你!”公输般对着河里的老人大叫了一句,拔下是锄头的长木柄,踢掉脚上的鞋,手握锄柄,淌进河里。

    “老丈接住!”,公输般伸出手里的锄柄,一端自己抓牢,一端靠近白发老人的身前。

    河水湍急,白发老人似乎在水中昏睡,翻腹随流,没有理会公输般递过来的锄柄。公输般见老人没有回应,用锄柄拨动了一下老人,白发老人依旧没有动弹。

    公输般大急,丢下锄柄,游到白发老人身后,抓起白发老人后领,向岸边拖去。

    老人手脚挣扎,忽然大声喊叫“不要你管!让我死在这河水中。”

    -------------------------------------------------------------

    正午的阳光照射着村落,孟姜摇动着身子走在村路中间,嘴里低声哼着之前哼过的那首桃夭

    “……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李大耳朵!女兄来看你了”,孟姜推开了李家的房门。

    茅草屋内,没有人影,草席上的竹简和蓍草棍,都不见了。

    “李大耳朵!”,孟姜走出茅草屋,围着李家的房子四周,到处召唤“表弟!李耳!李聃?哎吆——!”,草屋房后,孟姜的脚踢到了一块硬物。

    孟姜低头看去,一坨黄灿灿的物件,藏在屋后的草颗后。孟姜一阵恶心,用衣袖掩住自己的口鼻,转身走开。

    李家茅屋内,孟姜从墙边捡起一片木板,孟姜借着门外照进来的光线,朝木板上看去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周游列国。

    “冤家!杀千刀之夯货!”,孟姜跺脚骂道“这厮心内生草,悔不该只喂得三滴忘川河水。下次见了,定要灌他十碗八碗。”

    孟姜拿着手中木简,伸手欲丢,忽见木板反面也有字“露田四十亩,桑田二十亩,茅庐一间。赠予女兄孟姜。李聃。””

    -------------------------------------------------------------

    “铛——!铛铛!铛——!”

    叮叮当当的打铁声音传来。

    鲁国河边,葱地不远,一处树枝扎成的篱笆院内,公输般一手握着大锤,一手抓着火钳,在火窑旁边的大石上面击打。公输般击打的是一块烧红的铁。

    公输般身后,是三间芦苇遮顶的黄土房,这里是公输般与丹霞的家。三间草房的东屋,是公输般与十岁的儿子伢子睡觉的房间。西屋是丹霞一个人居住,中间一间是灶房。

    公输般的屋内,席子没有铺在地上,席子是铺在地台上。公输般屋内有个低矮的地台,地台下有引火的坑洞,地台上面铺着草席。公输般家的地台是火炕的雏形。

    伢子守着一堆干柴,蹲在地台边,朝地台下的坑洞内,在火上填放着干柴。

    白发老人靠墙躺靠在地台上,丹霞一手拿一只青瓷碗,碗内装着热的姜汤,丹霞另一支手拿着一支木制调羹,丹霞舀起一勺姜汤,放到嘴边吹了吹,送到白发老人嘴边。

    白发老人闭着眼睛,歪着头,不理丹霞。

    “老丈,喝了吧!去去寒气。”,丹霞说。

    白发老人依旧闭着眼睛,不理丹霞。

    “伢子,老丈不喝,就给你喝吧!”,丹霞对蹲在地上的伢子说。

    “伢子我不喝!给老阿公喝吧。”,伢子说。

    “此汤是从母,以干姜熬制,放入饴盐调味。甘甜可口。伢子喝吧!”,丹霞说着,朝伢子挤了挤眼睛,把调羹朝伢子嘴边笔划了一下。

    “嘶噜!”,伢子会意,嘴里故意做出喝汤的声响。

    “甜,真甜!”,伢子装模作样地吧嗒了一下嘴巴问道“姨母,什么是怡盐。”

    “怡盐啊!”丹霞说“怡盐是深山中的一种石头,此种石头味道甘甜,把甘甜的石头研成粉末,就是怡盐。”

    “荒谬!”,靠躺在地台上的白发老人,张口说道“诸柘巴苴,诸柘产于骆越,诸柘汁水以火熬干,可得怡盐。”

    “诸柘?”,丹霞用调羹舀着姜汤放在白发老人的嘴边,问道“诸柘怎样形状?”

    “诸柘状若荻粱……”,白发老人喝了一口姜汤说道“诸柘相较荻粱更粗一些。若婴儿手臂般粗细,初长之时,色绿,长成之时葛色。”

    说完,白发老人接过丹霞递过来的瓷碗,一口气喝进了腹中。

    “老丈揽读渊博!”,公输般手拿一把刚刚打制的铁锄头,走了进来。

    “老丈、小妹,请看!”,公输般举起手中的锄头递到两人眼前“此物可好。”

    “姊姊只能给你三滴,如若再饮一滴,表弟连女兄也不认得了。”,孟姜对着熟睡的李大耳朵娇嗔地说道。

    孟姜泼掉调羹内剩余的汤水,从食盒内取出两团蒸熟的麦饭团,放在李大耳朵的竹枕旁边。

    孟姜亲了一下李大耳朵的额头,拎上食盒,起身站起,打开房门,走了出去。

    孟姜小心地关上李大耳朵家的房门,转身,离开了李大耳朵家的茅草屋。

    -------------------------------------------------------------

    鲁国河边,葱地里,丹霞手里抓着一把石制锄头在田里刨土,摘种葱苗。丹霞穿着斜襟麻布衣袍,浅麻色的衣袍褐色镶边,一份上面印染着褐色花纹。丹霞脸朝黄土、背朝天,一步一刨土。大滴的汗水从丹霞额前一颗一颗的滴落,没入脚下的黄土之中。

    “小妹!”,公输般的声音传来“来看看这个。”

    公输般拿着新做好的伞骨,从田边走了过来。

    “哥!”,丹霞手扶石锄头的长柄,直起了腰。

    “小妹,来看,此处下拉,上面可收起。”,公输般拿着伞骨对丹霞展示着说“推上去,竹枝可展开。小妹若纺出一张粗布,缝制于竹子上。此物便如同撑起的荷叶。”

    “妙!精妙!”,丹霞笑着说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