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魂——真书九十二法
字体: 16 + -

第42章 菁菁者莪

    这里是一个春秋末期的一个村落,几间草房错落着,村路上偶尔走过过背柴的村民,挑担的农夫。

    一名中年妇女走在村路上。妇女的发髻向后倾,身上的衣服略显破旧,上身是看不出颜色是黄还是白的斜襟上衣,下身罩着发白的酱色长裙,腰扎黑色宽布带。

    妇女胳膊上挎着一个粗麻布的包裹,来到一户草房门前。

    草房门口,一个身材偏胖的男青年,正坐在门前摘弄着一堆茵陈蒿的嫩枝。青年一边挑出茵陈蒿中的杂草,一边吟诵

    “菁菁者莪,在彼中阿。既见君子,乐且有仪。

    菁菁者莪,在彼中沚。既见君子,我心则喜。

    菁菁者莪,在彼中陵。既见君子,锡我百朋。

    泛泛杨舟,载沉载浮。既见君子,我心则休。”

    中年妇女走上前去,对低着头,专注地摆弄茵陈蒿的青年叫了一声“李大耳朵!你这是念叨的什么?莫非你心中,已有那中意的女子,是谁家女子?嫂子可去为你说媒。“”

    “是孟家嫂子啊!”名字叫李大耳朵的青年抬头看向中年妇女,站起身来说“聃,下垂之意。耳垂长者寿高,吾姓李,名耳,字聃,李聃。”

    “你这后生,又要卖弄斯文。若言其它,民女不懂,若是言及你的名字,民女倒是明白。李聃!李聃不就是李大耳朵。你家阿爷在天子的守藏室为官,确实有些学问,在你出生之时,见你双耳大于常人,令尊为你取名聃字。”被叫做孟家嫂子的中年妇女说;“还是叫你李大耳朵顺听些,街坊邻里都称呼惯了。

    “嫂子里面请!”,李大耳朵招呼孟家嫂子进屋。

    “慢着!我看看你这里摘的是什么?是莪蒿么?”,孟家嫂子看着李大耳朵刚刚摘弄的:“此物何用?”

    “二、三月,枝叶幼嫩,可作菜蔬。”李大耳朵说“五月为蒿不可食。”

    “此物漫山遍野,四处皆有。”,孟嫂说道“味道苦涩,怎生食得?”

    “滚水淋之,可去其味苦。豆酱蘸之。滋味鲜美。”,李大耳朵说。

    “当真食得?”,孟嫂问。

    “确实可食。”,李大耳朵回答。

    “如此最好!”,孟嫂笑道“这回,又多了一样菜食。”

    “四月初,蒹葭初生,蒹葭幼芽稚嫩,味道鲜美,也可食之。”,李大耳朵说道“不过,只有初生之半月左右,可采摘而食。”

    “汝却是读书之人,学识广博。今日闻尔几番言语。竟为民女解了饥荒。”,孟嫂叹到。

    “前几日,官家来人,说是找寻李聃,民女竟然忘记找寻的是你。官家令你守孝期满之时,继承父为位。去天子守藏室任职。”

    “当今天下,礼坏乐崩,诸侯争霸,吾当远游”,李聃悠悠说到。

    “你这后生,只为葬父已散尽家财,又苦苦守孝三年,如今家贫如洗,有了如此美差,怎能推托不去?”,孟嫂责怪着李大耳朵说道“民女倒要看看,你这家中还有多少粟米,还有多少菽豆”

    孟嫂边说,边迈步进入李家房内。

    李家房内,家徒四壁,地上铺有一张席子,是李聃起居坐卧之处,席上散落几卷破烂竹简,墙角两口米缸,米缸旁摆放着一排带根的韭菜。

    李聃跟进屋内,脱去鞋子,缓缓在席子上坐下,孟嫂走向墙角,打开米缸,米缸内空空荡荡,没有一粒米。孟嫂打开另一个口缸,缸内也是空空如也。

    “这些野草放在家里有何用?难道你吃的是草?人怎能吃草?牛羊方能食草,人怎么吃得?“孟嫂诧异地拿过一捆韭菜,举在李聃面前问道。

    “嫂嫂当坐。”李聃微笑着接过韭菜放在身边。

    “不是山蒜,也不是葱,怎么能吃?”孟嫂坐在席子上,放下了挎着的布包,打开说“来!嫂子刚刚蒸了米饭,拿来给你。”

    孟嫂从包裹内,捧出一个大大的、菜叶包裹的白米饭团。

    “这如何使得?“李聃一惊。

    “平日里,吾辈吃些粟米饭,喝得菽水,菽水藜藿,即得安生,丰镐之地稻麦珍稀,嫂子身子瘦弱,理应自家食之,吾若食之,怎得心安?”李聃推辞着说。

    “吃,放心吃,嫂子那里还有,真的还有“孟嫂向门外望了望,压低了声音说“嫂子家有五斗稻米。”

    “有那么多?当真?“李大耳朵欢喜地问。

    “当真!“孟嫂肯定地回答。

    “既然如此,恭敬不如从命!”李大耳朵高兴地接过饭团,大口地吃着。孟嫂慈爱地看着李大耳朵。

    “菽水藜藿,即得安生,这可是你自己所说。那墨家寡妇今年三十,与你年纪相当,只有一子,名唤墨翟,年已十二。他家相公征战犬戎,不幸身亡,天子安恤孤寡。如今,官家招你接替父职。墨家媳妇尚能生养,若与你今年成婚,明年,你家便可填一胖胖小儿。你这般年纪,怎能找到黄花闺女。墨家之子墨翟,也已长大。可干些粗活,那墨家寡妇身材结实、腰细臀肥,如若生养,定是男儿,明年生一儿,两年后,再生。到时,你李家定是人丁兴旺、子孙满堂。如此。你李聃才是孝子“孟嫂絮絮叨叨地说着。

    埋头大吃的李聃抬头问道“嫂嫂何来的稻米,如此香美?”

    孟嫂回道“可还记得,你家阿爷过世那年,你从山上带回的几株树苗?如今,在我那院内,已经枝繁叶茂。年前结得满树红枣。前几日,民女用那些红枣与吴国商贩换来了这几斗稻米。如今,你也得空闲,可在你家后院,摘种几颗树苗,将来也可换些米粮度日。”

    “这些野草难道也能吃?”孟嫂指着旁边的韭菜问道。

    李聃擦擦嘴说“可食,不才已食三年,此乃神仙草”。

    “神仙草,当真能吃?民女已年过30,从未听说,人能吃草?”孟嫂惊讶说到。

    李聃肯定地说“人当然可以吃草,粟米、稻米皆是草籽。当年,先王巡视西域,至不周山,不周山上,布满可食之野草。那野草今已遍布朝中各地。当年之野草,就是吾辈今日所食之葱。那长满野草的不周山之地,乃今时之‘葱岭’。

    “读书之人,果然有见识。“孟嫂看着着胖胖的李大耳朵说道“难怪你如此肥胖,原来是吃了这神仙草。”

    “这草真的是叫神仙草?怎样吃得?”,孟嫂问道。

    李聃回答“此草可以生食,不过,味道辛辣,熟食则不辛辣,可以切碎,包裹米面蒸食。也可拌入热饭之中。此草非草,此草是菜,此草之草根埋入土中,十几日发芽,一两月长高,两月后,可以割草食用。割草留根,草根再十几日发芽,一两月长高,再割草食用,如此割了又长,长了再割。”

    孟嫂慢慢地说道“这真的是神仙草!神仙草。”

    “嫂子可将此处野草,全部带回,栽种于泥土之中,只需一次栽种,以后,按时割草就是,如若有余,也可取出与他人换些粟菽。”,李大耳朵说。

    李大耳朵说道“此物似草,却非草,可食,应为菜。当为之起上一名字“。李大耳朵一边说,一边边拿起一枝竹签和一片竹简,李大耳朵,用竹签蘸墨,在竹简上写下了一个“非”字。

    李聃说“长成之时,以刀割之”,李聃又在“非”字下划了一横,纸上显出一字“韭“。

    李聃寻思着说“虽是栽种之后,无需怎样打理。但等待时间,略久,索性读做“久“,韭,此菜名应为“韭“,韭菜。”说着,李聃把写好字的竹简递给李孟嫂。转身放下竹签。

    孟嫂接过竹简,不相信地看着李聃“你还是大耳朵么?不,你是李聃,古有神农尝百草,今有李聃传韭菜。”

    -------------------------------------------------------------

    鲁国河边,一片葱地,某凉亭内,日,外景。

    葱地里,蒹葭(鲁国少女)夹着包裹,弯腰拿起几根大葱,走出葱地。

    蒹葭走到河边,放下包裹,洗了洗几根大葱,远处路上几个孩子顶着荷叶玩耍,蒹葭朝远处几个孩子看了看,起身走。

    某凉亭旁,木匠公输班在忙碌着。

    “哥-!“蒹葭叫着走近。

    “哎-!蒹葭”公输般笑着答应直起了腰。放下活计,拉这蒹葭走乡凉亭内。

    蒹葭说:“哥!你要造多少个亭子啊!”

    公输般“大王依天子之令,命国内各要道路口都搭建凉亭,为往来路人遮阳挡雨,日后国力仓盛之时,要十里一亭、五里一亭。“

    蒹葭拉公输班,在凉亭内坐下,一边放下包裹一边说“这么多凉亭,这要哥哥你建到何年何月?“

    公输班一边接过蒹葭从包裹里取出并递过来的面饼,一边拿起一根大葱卷进饼内,一边笑着说“傻丫头!全国各处都有人在搭建,不是哥哥为一个人在搭建,这也不是一年半载可以全部建成的,真的要建成五里一亭,恐怕到我徒弟的徒弟的那一代才行,世代相继,为后人造福“

    蒹葭若有所思,闪回刚刚河边看到几个儿童顶着荷叶玩耍的画面。

    公输般看着发呆的妹妹不由微微发笑,低头吃着煎饼卷大葱,公输般吃得津津有味。

    蒹葭想起了什么似的一抬头,叫了一声‘哥-!能不能搭个小亭子。’

    公输般一愣“什么小亭子?”

    蒹葭比划着说“就是很小很小的一个亭子,只给一个人挡雨,走到那里顶到那里?”

    “那多累啊!再说,何必弄个小亭子?小亭子也会很重,那样还不如直接顶一个锅了!以后,只要是天上下雨,人人头上顶着一口大锅,多好啊!哈——哈!”公输般大笑。

    “不是的!不是的!是象那些小童一样顶着荷叶,我们做一张大的荷叶,不会坏的荷叶,中间用一根木棍撑起”蒹葭一边想一边说,顺手捡起一根木棍举起木棍说:

    公输般想了一想说“不会坏的荷叶,可以找一张羊皮,羊皮可以挡雨,羊皮直接披着不就可以挡雨,为什么要撑起呢?下雨天,小妹你直接披上羊皮,狼见了,以为是羊,一口就把小妹你吞吃掉。“

    “哼-!“蒹葭气急地跺了一下脚,把脸扭向一边,不再理公输般。在那里扎着眼睛琢磨着。

    公输般也静了下来,沉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