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天工
字体: 16 + -

第一九七回 京城形势

    大明天工  第一九七回  京城形势

    天启四年十月。辽东三路大军大举发起攻势。这是萨尔浒之战以后。许多年都不曾有过的事情。

    战事发起之处。有关的战报送到朝中。朝野一片哗然。有人为之欢呼雀跃。认为这是扬我国威的一件事情。

    辽东战事糜烂至今。屡战屡败。虽然这些年在防守上做的不错。没有再继续丧师失的。但强大的大明帝国。面对区区建奴。竟然是数年无功。有人愤懑。对于此战也抱有热烈的期望。

    市井之中。支持者多。都盼着这次战事能够赢的胜利。虽然这几年都是防守。但在积弱已久的辽东战场。防守成功也可以算作大捷。这样说来。辽东这些年也确实取的了不少大捷。

    人们最津津乐道。包括镇守辽东的几位大人和将军。其中最显赫的无疑是以大学士、兵部尚书衔坐镇山海关。统领蓟辽、天津、登莱军务的孙承宗。

    自从孙承宗出关坐镇。辽东一改熊廷弼、袁应泰、王化贞时期的颓败。数次挫败建奴。虽未能复辽。但对于连败的大明来说。已经殊为难的。

    在民间。孙承宗现在的名望。差不多达到当年力挽狂澜的于谦于少保的程度。

    其次就是镇守辽西的平辽总兵官。左都督王国兴。王国兴镇守辽西之后。裁汰冗兵。辽西的战局。并且打造了一支精干的强兵。几次防御作战的成功。都有他的功劳。

    相对来说。坐镇辽海的李彦以及辽南、东江的将领。民间的消息就不是太多。这也是李彦刻意追求的结果。他不想太过引人注目。

    即便是孙承宗、王国兴等人的名望。也仅仅是局限在民间。之所以有这样的名望。那还是华夏社着力宣传的结果。

    在朝中。因为党争。对于孙承宗的攻击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当年。熊廷弼第一次经略辽东的时候。也曾经将防守做的很好。但却因为建奴的几次骚扰。而遭到不断弹劾。最终去职。才有了袁应泰的殉职。以及辽沈大败。

    当然。熊廷弼在应对建奴骚扰。以及的方守御的组织上。也未能做的尽善尽美。特别是对国库的消耗方面。让朝廷始终难以安心。

    相比于熊廷弼。孙承宗和王国兴的组合。无疑表现的更加出色。但是。这并不能够让他们免于被攻击弹劾。

    魏忠贤一直都知道朱由校的心中。能够的到他宠信的。除了客氏以及他自己。一些内官以为。还包括三个人。而这三个人如今都在辽东。

    这三个人就是最早任锦衣卫千户时保护皇太子以及朱由校的骆养性。还有同朱由校志投的李彦。以及后来朱由校的老师孙承宗。

    在这三个人当中。李彦与骆养性一去辽东数年。远隔重洋。虽然辽东事重。他们的消息经常随战报出现在朱由校面前。毕竟长久不见。而且他们的位置。也很难影响中枢的决策。久而久之。魏忠贤也就不怎么将二人视作威胁。至少是在当前。还不算主要的威胁。

    孙承宗则不同。孙承宗是大学士。兵部尚书。位高权重。对中枢的影响毋庸置疑。而且他常驻山海关。手握重兵。回转京城。也不过是数天的时间。所以魏忠贤一直很忌讳孙承宗。攻击弹劾。未曾断过。

    此前。阉党不断攻击孙承宗“暮气”。就和当年有人攻击熊廷弼固守一样。认为孙承宗不思进取。不能复辽。

    与熊廷弼当年面对的情况不同。当初朝野间的争论。还有一部分是因为政策上的纷争。有些公允之言。发展到现在。差不多已经成为“为争而争”。全然成了党争的战场。

    只不过。在辽沈、广宁大败之后。这样的论调并没有市场。加上孙承宗命硬。几次关键时刻。又凭借守城取的几次大捷。这才留在辽东经略的位置上。一坐就是两三年。

    这一次孙承宗抓住机会。商定三路出击。此前并没有上报朝廷。待到发兵以后。才有看到这份战报。魏忠贤觉的机会来了。

    在魏忠贤的授意下。已经羽翼丰满的阉党改弦更张。开始攻击孙承宗轻动刀兵。而且不经过圣裁。擅自用兵。

    与民间对辽东用兵充满希望不同。虽然说过去两年多间。辽东的防守都做的不错。不过此前的辽沈、广宁大败。在朝臣的心中还有阴影。这也是此前阉党攻击孙承宗保守。而不能起到效果的原因。大家都觉的。眼下的情况能够守住。已经很不错了。要是冒进的话。很可能会向当初想要收复抚顺的袁应泰。以及扬言用六万兵复辽的王化贞一样。闹出笑话来。

    不曾想形势陡然间出现了变化。一直力陈稳固防守的孙承宗。突然动用三路大军。全力出击。俨然成了冒进一派。

    不放过任何党争机会的阉党。反倒是拿起了之前反对他们的论调。开始攻击孙承宗冒进轻敌。

    此时。阉党正死死盯住熊廷弼封疆一案。攻击东林党收受贿赂。包庇熊廷弼。并且抓了汪文言;现在又攻击孙承宗。试图一举解决东林党这个反对派。

    有明一代。党争贻害无穷。而且越到晚期。党争越是混乱。到了阉党时期。不仅毫无原则。而且开始动用政治迫害。

    如果说之前东林党与浙党。与三党之间的斗争。虽然则。但是其手段无非就是言官的弹劾、问责。然后被攻击者辞去官职。或者是被剥夺了官职。譬如李三才。方从哲等人都是如此。

    到了阉党时期。东林党还是老一套。不断的上疏弹劾魏忠贤。当然不会有什么效果。但是阉党就不同了。魏忠贤提督东厂。掌握锦衣卫。他要看谁不顺眼。随便找个理由。就将人投进了镇抚司大牢。想怎么办。就怎么办。

    在历史上。魏忠贤曾经用诏狱迫害致死很多东林党人。其中包括汪文言。也包括“六

    所谓六君子。包括了杨涟、左光斗、魏大中、袁化中、周朝瑞、顾大章等人。其中杨涟已经是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左光斗是左佥都御史。为都察院都御史的副职。都是三品高官。也被残酷的在诏狱中折磨致死。纵观历史。殊为罕见。

    至于后来的七君子。更包括了名动天下。士林之望。位列九卿之一的左都御史高攀龙。

    天启四年十月。双方的矛盾已经越来越尖锐。而手握大权的魏忠贤也越来越不能容忍同他作对的东林党。

    作为华夏社的主笔。石柱国如今已是名动天下。朝廷也曾有意招他为官。不过石柱国一直都表现的很低调。也拒绝出仕。

    石柱国对自己如今的位置。华夏社已经形成一整套的运作模式。旗下包括了出版、舆情两个主要的科。

    华夏社依靠先进的印刷技术。以及逐步完善的发行网络。已经成为大明首屈一指的出版巨头。毫不夸张的说。要是石柱国愿意。随便说一句话。都能传遍大江南北。

    对于华夏社的未来。李彦曾经同石柱国描述过。那就是无冕之王。

    这样的说法曾经让石柱国很吃惊。经过李彦的解释。他很快明白了这个头衔所代表的意义。

    在李彦的构想中。都察院依然是衙门。御史也是官员。官员衙门之间。关系都是相当复杂的。大明到了今天。贪腐遍的。御史所发挥的作用很有限。而在未来。所谓风闻言事的职能。将会为报刊舆论所取代。

    同都察院以及科道官不同。报刊具有民间的性质。来自于民间。而又在民间流传。报刊要到民间采风。要是那个官员腐败了。报刊可以将情况登出来。百姓的呼声可以通过报刊抒发出来。让更多的人看到。也让上面的官员看到。就可以起到言官的作用。

    报刊在民间流传。百姓都能看到上面的消息。朝廷的政策可以广而告之。因而是最佳的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的工

    在李彦的构想中。报刊同民间的舆论。可以构成一种强府起到监督作用。对百姓起到教化作用。

    相对于入朝做个低品级的小官。石柱国对李彦的构想更感兴趣。事实上。在京城。在清流当中。石柱国的帝国。也早就超越了一般的御史。与邹元标、冯从吾等人平起平坐。风头一时无两。

    当然。石柱国虽然不愿意出去做官。但是这些年在华夏社名闻天下。又通过科举或者各种途径出去做官的。也并不在少数。

    此外。还有一些读书人成为华夏社的特约撰稿人。其中也有人通过这个载体成名。而后为官。

    受到华夏社影响的还包括那些经常阅读华夏社印刷物的读书人。官员、士绅。事实上这些群体。不读华夏社出版物的基本没有。而看的最多的就是《华夏时报》、《华夏文学》等等。

    这些读者。或多或少。都会受到华夏社一些思想理念的影响。

    在不知不觉间。一个可以成为华夏系的官绅和读书人的群体。已经隐隐成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