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王者
字体: 16 + -

第十部 三足鼎立 第十五章 治世之才

    第十五章 治世之才

    诸葛亮的话让大殿内所有的人都觉得眼前一亮,他们都把目光放在了动机不寻常的曹『操』身上,却没有注意凉州方面的动向。

    也许让曹『操』做出这些不寻常举动的原因,就是来至凉州的呢?

    这并非是不可能的事情。

    有句话说的好,最了解自己的人往往都是自己的敌人,只有敌人才值得全力去研究。 马腾是曹『操』的敌人,而不是孙灿军的敌人。

    因此,孙灿军对马腾军的了解绝对不如曹『操』,曹『操』并非没有可能发现一些自己没有发现的蛛丝马迹。

    孙灿沉声道:“孔明说的有哩,也许问题就出现在西凉自身,看来我们的加强收集情报的防卫,不单单要收集己方劲敌的情报,就连他们对手的情报也不能放过。

    不然,很可能会错失战机。 即便找不着战机也可以明白对手在干什么,在适当的时机给他们制造一些麻烦也好。 ”

    “是,属下明白!随后就安排商盟加强对凉州的参透。 ”荀彧赞同领命。

    “刘备那里现在有什么动静?”此时此刻,孙灿的实力大增,能在他眼中的敌人也只有曹『操』、刘备值得重视。

    若说荀彧的情报重视曹『操』,那么刘华的情报主要就是针对刘备,只有他才知道刘备的真正危险,刘备的才华不如曹『操』,但却犹如打不死的蟑螂一般,危害一点也逊『色』于曹『操』。

    历史中就是如此,原本毫不出奇的刘备在短短数载就取得了荆、益二州,更在汉中一战击退了曹『操』的大军,发展之迅速,简直可以让人目瞪口呆。

    因此,对这类人绝对不能够一丝的大意。 正所谓“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正是这个道理。

    在刘华的心中认为刘备的危害,还要胜于曹『操』。

    因为,曹『操』雄才伟略,他能成功,他能强大是理所当然,一切都在意料之中,而刘备却不同。 他的壮大是靠契机,契机一到,则异军突起,令人防不胜防。

    听孙灿询问,刘华便当仁不让地走出来说道:“刘备军动向正常,并未有异常之处,此刻他们正在攻讨辽东公孙度,将公孙度困于襄平。 断粮决水。

    以守代攻,不要一年,辽东也将落入刘备之手。 刘备此刻已经日渐成熟,看来他们的下一步就是夺取北地了。 袁绍如今以不同往日,他实力虽在刘备之上。

    但全无凝聚力可言,况且,刘备麾下的谋臣沮授本是袁绍的谋士,对袁绍的『性』格。 弱点了如指掌,以袁绍目前的状况,根本就没有什么胜算。

    因此,我认为有必要提防一下,最好在适当的时机先一步夺取北地,这样才能有效的限制刘备地发展。 ”

    孙灿低头沉思,北地不同与关中,北方依靠的不过是黄河天堑。

    自己只要准备妥当,随时随地都可以让周瑜率领水军杀出去,攻入北地,而曹『操』的西北方却有虎牢、函古关、潼关等天险自己的大军难以给他制造多少威胁,看来只能从北地入手了。

    想到这里,孙灿问道:“文若,我军集粮多少,可够二十万大军三年之用?”

    荀彧苦笑道:“主公。 你也太高估属下了。 属下自问对政务上从未怠慢,事事精打细算。 多年下来余粮也不过十万大军一年之用。 如何能支持二十万大军三年之用?”

    孙灿先是一愣,随后摇头道:“文若莫要误会,灿不是这个意思。 但近年来,我军境内并无灾荒,连年丰收,粮草向来都充足,资金也富足,怎会出现短缺?”

    荀彧委屈的说道:“主公,初平二年,主公首次出战袁术至现在建安十一年,相隔不过区区十载。

    这十载中主公,战刘备、灭刘表、破袁绍、平江东,从一郡之地,发展至今,其间经历大小战役无数。

    这无数战役中所耗军资,粮草何止千万?我军确实占据许多优势,但毕竟有限,十载下来我军物质以出现短缺,实在无法在支持大战。

    属下认为,国富则军强,如今我军以不堪负累,应当以休养身息为先。 不然,若发生紧急状况,我军很可能会因为一时不察而损失惨重。 ”

    诸葛亮这时也出声说道:“主公,荀彧先生说的有理,因为行军打仗责任重大,不能拿那么多将士的生命当儿戏,当以稳为主。

    古语有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如今我军粮食不足,确实不宜出兵,惟有务农殖谷,闭关息民,方为上策。 ”

    孙灿无奈的笊着头,笑道:“粮食不足,就不打了,这个道理我还是明白,只不过就这样看着他们发展也不是办法。 我刚刚再想有什么可以加速我军粮食生产地办法……”

    “政务”这正说道诸葛亮的长处,他淡淡一笑,答道:“主公,要想增加粮食,并不困难。 只须做到一句三字,则不出数载,亮敢保证军中粮库皆满。 ”

    孙灿正愁没有给诸葛亮施展才华的机会,见他如此有自信,便点头道:“何一句,哪三字,诸葛先生请详细道来。 ”

    诸葛亮坦然自若的说道:“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 ”

    孙灿笑道:“说的好,只要为官正直,为民勤奋,将此两点形成一股风气,确实可以增加粮草收成,不但如此还有利于我军地全面发展。 ”

    “那三字是什么?”孙灿有些迫不及待。

    诸葛亮轻摇羽扇,风度翩翩,淡然笑道:“盐、灌、技。 只要从这三点入手,我军日后不但不会被粮食说困恼,就连经济也可以得到有效的发展。 ”

    孙灿并不太理解这三字的含义,便问道:“这三字何解?”

    “盐乃食盐,乃生活必须之物。 因此,食用量极大。 汉初开关梁山泽之禁,允许私人经营盐业,朝廷征税。 税入归主管皇室财产的少府,属皇帝宫廷所有。

    诸侯王国亦得经营盐业以自富,收入不归朝廷。 前汉中期, 大汉武帝 于元狩年间始将盐业归入朝廷大司农,纳入朝廷财政,实行官营。

    在产区和主要中转地设置隶属大司农地盐官,主管盐的生产、分配及大规模的转运。 元封元年, 桑弘羊 领大司农。

    乃请置大农部丞数十人分往各县,平均调配,调节盐价,济以平准之法,弊始少革,国用乃赡。 汉宣帝时,贤良文学曾大力攻击盐铁官营,致有 盐铁之议 。 但事关财政收入。

    官营仍旧。 今汉时, 汉光武帝 刘秀废除食盐专卖之法,罢私煮之禁,听民制盐,自由贩运。 于产盐较多地区设置盐官,征收盐税。

    其间汉章帝元和元年,因财政困难,恢复汉武帝时期地官营办法。 汉和帝永元元年即行废止。 此后。 盐官仍主税课,盐业民营,此乃汉朝历代对盐的政策。

    依属下看来,这些政策有利有弊,并非两全之法。 若任由百姓制盐,自由贩运,难保盐之纯正,以及不法之徒的走私。 逃税。

    若是归由官府管制,不便不说,还可能造成市场食盐短缺,黑商大量购买,并高价贩卖的局面。

    有些官府顾及不到的偏远村庄,更有断盐之险,最主要官盐要送至各个村镇,沿途也是一笔不小地费用。 无论是哪一条都对我军的经济有这直接的危害。

    ”诸葛亮如数家珍地说着。 将大汉历来的盐法和弊端称述了一变。

    孙灿对盐一事不太了解。 只觉得诸葛亮说的有道理,但并实情如何。 他扭头看向了荀彧。 荀彧暗自点了点头,对诸葛亮的说法给予了肯定。

    孙灿道:“那你有什么办法改变这一弊端?”

    诸葛亮笑道:“很简单,只需改变一个过程,将官贩与商贩混合起来,施行官制商卖制度,此可大大增加的军地税收,及对食盐地控制。 ”

    诸葛亮见孙灿眉头紧缩,明白孙灿并不理解他的真正含义,耐心解释道:“官制商卖说白了就是官府造盐,卖于商贩,在由商贩卖于各地。

    此法有三好处,一、可以控制盐价,不会发生盐价暴跌及暴升地现象,即便有黑心商贩违法,我们也可以迅速的根据帐单查询根源,并以铁碗手段加以处治,另他人不敢在犯。

    二、如此我们不但可以免去运送食盐至各地的费用,还可以增加一笔盐税。 三、在盐法后加一条,非本地商贩不可贩盐。

    如此,外地的商贩闻此讯,一定会后悔自己的家不在我军境内,并且会想方设法迁居直我军领地,享受这一优惠。 商人一多,领地自然就更加繁华。 ”

    孙灿静思片刻,忧心地说道:“我对这个并不太清楚,但有两点要问。 一、如此一来,盐价必然上涨,百姓是否承受的住,若百姓无法承受,那么此法万万行不通。

    二、商人重利,我军将盐卖于他们已经得到了因当得到的收入,可因卖的是商人,商人买卖需要交税。

    这就等于我军平白多得了一份,如此确实可以快速增长我军收入,可如此不知商人愿不愿意。 ”

    “哈哈!主公不知行情,才会有如此顾虑。 ”一旁地荀彧放声大笑:“诸葛先生之法,彻底解决了食盐的弊端,为我军挽回了数以万计的经济损失,实在高明。

    具体实施,请诸葛先生向主公言明。 ”

    诸葛亮对荀彧颔首一笑,遂转向孙灿道:“主公爱民之心,确实世间少有。

    但主公大可安心,我们可以定一个盐价,将盐贩卖给商人的时候许诺,绝对不可超于一定的价位,及低于一定的价位,这样就不会出现百姓承受不起的状况。

    至于,主公第二个忧心,更是多余。 盐税的利润远远在主公地想象之外,若控制的好,关是盐税就可以胜过所有税收的一半。 因此,历朝对盐税都非常的重视。

    所以,只要我们不过度的加价,加税,无论如何都是一笔不小的收入,此等生意只赚不赔,我想没有商人会傻到有钱不赚。 ”

    孙灿被诸葛亮说的心动,问道:“你们怎么看?”

    荀彧第一个赞同,郭嘉、贾诩并不精通政务,但诸葛亮说的这么详细,以他们地才智又怎能领会不到个中地奥秘,也毫不犹豫的出声赞同。

    只有刘华在一旁漠然无语。

    集合众人地智慧是孙灿处理自己不熟悉的事情的秘诀,因此,他还想听听刘华的看法,问道:“亚父……你怎么看……”

    刘华仿佛是一个木头人一般,傻傻的点头道:“好……好……好……”其实,他是被惊呆了,诸葛亮的提出的这个制度跟唐朝对盐法的制度有着异曲同工的妙用,是历代王朝最出『色』的制盐制度之一。

    难怪历史上诸葛亮以一州之地,对抗大魏九州,连年争战,政德依旧得到千年认可,原因就在这里。

    记得历史上的诸葛亮也对食盐非常重视,他因蜀地少盐,便发明了火井煮盐之法,取得的成效竟可以于晒盐比肩。 可惜,火井煮盐失传于后世,史人一直引以为憾。

    对了,晒盐。

    刘华灵机一动,心中兴奋的大吼了起来,后世的许多事情,由于用不到他都忘记了,得到诸葛亮的提醒,他才找会关于盐的一些遗失的记忆。

    不过,他并没有打算说出去,今天是诸葛亮的表演,是他取得这些老臣尊重认可的重要时刻,他不能抢了诸葛亮的风头。

    在他的心底也想看看诸葛亮的真正才学,益州偏远,山地众多,惟有得都江堰灌溉的成都平原和汉中可谓宝地,其他地方并非称的上“天府”二字,益州的“天府之国”实在有些水分。

    因此,小小的益州,实难发挥诸葛亮的治世之才。

    但如今不同,中原是名副其实经济、文化的中心,荆、徐、淮南也是公认的富饶之地,江东的“鱼米之乡”也当之无愧。

    相信在如此多的优势下,诸葛亮绝对可以不受限制,尽情的发挥他的治世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