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三国之领主传奇
字体: 16 + -

看前必读和一些必要的设定

    1、喜欢种马类者勿进,主角身边只有两位红颜。

    2、最开始写这篇小说的本想写成诙谐轻松的类型,后来某些原因写不出那种感觉了。所以前后的风格迥异。上载前本想修改一致,不过人比较懒,就只硬生生的插了一段,算是前后转变的说明。

    3、由于本人上倒班,写作多半安排在上班时空暇时间,按其他作者的习惯每天至少上传两章的速度我的写作速度是跟不上的,所以押稿较多,因此若朋友们有些什么意见和建议我只能在不影响文章前后的情况下尽量采纳。

    4、特别说明,在不同的资料上汉末和三国时期的行政区域划分有所不同,我只能按照我手中的地图来写作。其实三国的地图我认为比较容易看懂的最好就是以前光荣的386游戏《三国之孔明传》的地图,那张地图将几乎大部分的县和关卡都涉及到了,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还带有山川走势,可惜现在的游戏这种地图已经看不到了,即便是《三国志11》。(《三国志12》的地图简单得一塌糊涂。)

    5、黄巾起义时期黄巾将领很多,但在史书上很难查到,特别是具体到人,时间,地点,事件,黄巾军的军制也非常乱,可以说是各头领按自己的想法胡乱组军。因此小说中的黄巾将领无法按史实。呵呵,其实大多网络小说在这一节都是语焉不详的。本书中黄巾军队将领只涉及两级:渠帅和旅帅,青州只有一位渠帅,管亥,主角所在的平原郡只有一位旅帅。

    6、小说中的军制采用魏国军制,即五人一伍,设伍长;两伍为什,设什长;五什为队,设队率;两队为屯,设卒长;两屯为曲,设军侯;两曲为部,设军司马。五部为营,设将军或校尉。由于“营”统兵只有两千人,因此当将军领兵超过两千人后(数营)上面应该还有一级。为避免混淆,本书中不出现这个“营”,而改为将领所统领的全部人马为“营”,因此本书中“营”不是军制,而是名称。

    7、汉朝军职和后来的魏蜀吴均有所不同,尤其是杂号将军、校尉和司马的封号。按理不同的封号有不同的意义或者负责的具体工作不同,这些查起来实在头痛而且也未找到翔实的资料,因此在此特别说明小说中同一品级的杂号将军及校尉、司马前的封号仅仅是一个封号,没有权限、意义的区别。

    8、曹官、曹官史和从事的区别。曹官就是曹官史,如兵曹和兵曹史,本书采用前者。从事是指刺史的佐官,如别驾、治中、主簿和曹官。为避免混乱,本书尽量不出现,有出现者,视做曹官的下属。

    9、校尉的品级。校尉比中郎将更杂,我大致分了三种。一种是军职,就是第六条中的“营”主官。第二种是军衔,在中郎将以下。第三种是特定称呼,比如城门校尉。第一种和第三种本书都尽量不出现。

    10、中郎将的品级。汉朝武将封将军很难,因此“中郎将”就作为校尉和将军的中间等级存在,称“中郎”,也可被称为“将军”,应该是六品(和“护军”等级)。但因为将军不常封,也有四品五品的中郎将。本书中定位为校尉和将军之间,五品。

    11、将军的品级。即便是最低的五品杂号将军,汉朝皇帝都轻易不封赐。在三国时期诸侯封的将军就很多了,但这种将军只在本势力内承认。

    12、异族。异族就是少数民族。人口多的大民族的历史比较好查,小民族基本上都是一笔带过甚至根本就泯灭于历史中不见文献,因此很难还原。

    13、地名。由于我所下载的三国地图不是很清晰,有些地名看不清楚,尤其是河流,有错误之处敬请谅解。至于和《三国演义》中不同的地方,我也尽量避免。特别指出一处,荥阳。按《三国演义》的说法,荥阳在洛阳以西,实际上在洛阳以东。洛阳,就称雒阳,“洛”通“雒”。

    14、地方政府的官职很多,小说中尽可能的还原,如有错误请读者见谅。

    15、游戏不是重点,只是载体。第二部分开始游戏本身将逐渐被弱化。我自认为后面第三和第四部分写的最好,呵呵,姑且算作“慢热型”的罢。

上一章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