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学校
字体: 16 + -

第2章 第15-16节第三章第1-2节

第二章第15 16节、第三章第1 5节

15、开学督查

周五,是个让大家都高兴的日子,下午放学后就可以回家。虽然在学校里也挺好的,甚至比在家过得更充实,只是想着可以回家看看父母,看看隔了几天没见的家,心中依然有着些许的激动。早早准备好了东西,似乎不如此,就会耽误了行程。其实也没有什么好准备的,衣服被褥的洗晒都要求在学校里解决,回去的包里也只是带了两本书罢了,当然有些人也悄悄地为自己的弟弟妹妹准备了一点零食——几天没见,是否又长胖了?

这个周五,也是教育局来学校进行开学督查的日子。其实,这几天,教育局都做着同样的事情,每一所学校都要到,这里恰好安排在了今天。

教育督查其实更多地是走个形式,现在的学校领导基本上是由学校老师与家长选拔上来的,教育局只是起引导和监督作用。有时候也推荐人才,但最终是否有效,还必须经过老师与学生家长的投票这一程序。教育局在弱化了决策功能的同时,倒是加强了服务方面的职责。像优质资源共享就是在局领导的推动下形成的,像这样的举动很多,这是教育的一大进步。教育界人才济济,缺的不是大爷,而是如何凝聚人心。

说是形式,其实也还是非常有必要的,虽然学校做的工作最终都能够让局里满意,却也不能因此放松了监督,毕竟谁也不希望万一的情况出现,那可是要遗害众多的孩子,造成的影响可不是大家愿意看到的。

督查组是下午来的,由一个副局长带队,有教研、校建、人事、后勤等众多股室成员参加,据说上午是在另外一所学校进行督查。他们先是在学校领导的陪同下查看了教室、学生公寓、功能馆室,又到食堂去看了看,连厕所与操场也没有放过。他们甚至还随意地找了几个学生聊了聊,又去教师周转房坐了坐,闲聊了一小会儿。入眼的是整洁干净的环境,更没有什么安全隐患,他们也是松了一口气。接着是坐谈,对象有老师,也有学生,还有学生家长。在召集人员的同时,他们查看了学校的工作计划、课程安排等文字材料,发现也没什么不妥。

坐谈,是想对学校的情况作深入的了解,更重要的是想征求大家的意见,以便以后工作的改进。可能因为没有那种利益上的关系,谈话的气氛是轻松而愉快的,就连几个学生也踊跃发言,希望能够增加一些体育器材、增加兴趣小组的活动经费等等。家长与老师更是就留守儿童的教育和学校校外活动的组织等内容进行了讨论,并形成可操作的意见与建议。这些东西,他们会与学校领导层再次进行商讨,并把结果带回局里,以便于局里依此进行更深入的调查研究,作出统筹规划,作出最合理的计划与安排。这几年来,教育界很有影响力的诸多改革措施,其实大多都诞生于这样平凡无奇的坐谈会上。来源于生活,又回头改善着生活。这不得不让人心生感慨:我们并不缺少什么金点子、银点子,只是缺少认真负责的精神罢了。只要干事的人认真起来,就没有干不好的事情。

督查组的人走了,如果没有必要,他们通常不会留在学校吃饭,这一点也与以前大不一样了。中国是人情社会,却也深受人情所害。少了一些这样的接待,学校工作更加单纯而有效。而督查组有专车接送,路程不远,回去吃饭也不费什么事情,少一些不必要的应酬于健康是有益的。所以,大家也能够接受这种方式。

16、放假

督查组的人刚走,便到了放学时间。时间也还早,只是今天星期五,对午休时间进行了压缩,因为还是有部分学生要走路回家,而且距离还不近,多一点时间,学生心里不慌,可以轻松地边走边玩,这也是一种很好的体验。人多的时候,有些学生甚至都不愿坐车,而钟情于这种结伴而行的方式,大家在一起有说有笑的,十分开心。遇到野果成熟的季节,钻进林子里寻找,那滋味别提有多好。清脆的笑声在林子里飘荡,久久回响。林子里有杨梅、有猕猴桃、有野草莓,有各种各样的大小不等颜色各异的果子,嘴里尝着、品评着,一边说着学校的趣事,再长的路也是笑声一串,有的串长,有的串短。

降旗仪式后,学校领导也善解人意地不拖延,简短叮嘱大家几句注意往返安全就解散了,大家便一窝蜂似地散去。有的奔向公寓,有的直接跑向校门口,也有的不慌不忙地边与同学说着话,边不紧不慢地移动着步子。

这时候的校门口,很热闹,停满了接学生的车子。有的是父母开车来的,有的则是村里包接送的人,也有附近沿线的客车,似乎是约好了时间,把校门口挤得满满当当的,以致于学校特意安排了两名老师维持秩序。

为了孩子们的安全,车子是不允许进入学校的,所以只能老实地在门口等着。这些人里面,家长是很少的,而且有也基本上都是四年级新生的,因为不放心他们在学校的生活,所以过来看看,等以后看到孩子们在这里生活得还不错,情况也一天天熟悉起来,便也就不操这个闲心了。这个时候,他们倒是可以进入学校,只是大多孩子坚决反对,所以大人们也基本能顺从孩子的意愿。只是仍然有一些例外,就比如小宝的母亲,现在就在公寓单元里面,找到小宝的床,摸摸这个,摸摸那个,甚至把被子翻开用手探了探底下,又翻开衣服看了看领口与袖口,眼神有些异样,随后又摇了摇头,似乎很不满的样子,又似乎自言自语:妈妈不在,这过的都是什么日子啊!

陈峰周冲几人有说有笑进来,看到房里有人,均是一惊,待到看清来人后,仍然有些惊讶。大家笑着打了个招呼就各自准备东西,只有张小宝的脸色瞬间阴了下来。

他妈似乎没有注意到:“宝宝,放学了?”

张小宝的脸色瞬间涨红,却还是没有说话,只是眼神瞟过周围,见其他人似乎没什么特别的反应,心才稍稍地安了一点点,冷着脸,不说话。

“宝宝,这衣服是你洗的吗,妈妈回去再帮你洗洗,要不然,时间长了就洗不干净了。”边说边收拾儿子的衣服。

脸色更冷了,侧身取过早就准备好的书包,连招呼也没打一个,头也不回地走了出去。

小宝妈不好意思地讪笑:“这孩子!”一边麻利地收好衣服,一边跟上去。走到门边,又回头与其他人打了个招呼:“阿姨走了,回头去家里玩!”

陈峰与周冲几人对视一眼,脸憋得有些红,此时再也忍不住,都哈哈大笑了起来:宝宝,还宝宝!似乎怕人听到,转眼声音又小了许多,可是眼泪却出来了。

很快,学生就走了个干干净净,除了偶尔可以看见生活老师与少数几个留校老师的身影,学校里空空荡荡的。极动与极静之间的转换竟是如此的迅速,让人有些难以适应。

三、公寓单元里的炊烟

1、准备

鸟儿投进了树林,鱼儿扎入了江河,回到家的学生,其愉快自然无法言说。即使此前有一些不尽人意,也因分别而得到缓解、释放。

两天转眼过去,又到了上学的日子。

返校是在星期一的早上。随着农村基础设施的大力建设,乡村公路已经大大改善,学生们已经不用星期天就提前赶往学校。只是除了路程特近的人可以不慌不忙地步行,其他的都只能选择坐车了。

陈峰早早就起了床,整理好行装后,又把昨晚装在矿泉水瓶子里的菜油小心地放进了书包。这是他与周冲的约定,周冲也会带些大米和豆角、香菇之类的干菜。虽然学校禁止从家里带东西,只是学生仍然想改善一下伙食,家长自然也没什么意见。当然,只能在开学初如此,等一切走上了正轨,也就没有人这么干了。开学初要采购的东西可不少,如果不这样的话,那点午餐补助买了这些就什么都没有了,大家就只能吃斋饭了,这些少男少女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可不希望过没有荤腥的日子。至于大米,可是每周都要带一点的,虽然即使是在学生自己开伙的日子,学校食堂也提供米饭,但不少学生仍然选择自己做,似乎自己做的吃起来更香甜。

陈峰到学校的时候,周冲也已经到了。两人一起去生活老师那里领了补助,就直奔校外的村头去了。

村头,也有人叫村街。由于村子比较大,有一些人甚至早已脱离了农业生产,再加上周围村庄的需求,村子临近公路的两边就形成了一个小集市。也许人们习惯了在上午就把一天的事情安排好,也许因为这里的需求确实有限,集市一般只在上午活动,下午就显得很冷清了。早上却非常热闹,卖蔬菜的、卖冷菜的、卖猪肉的、卖鱼虾的……地方虽小,居家食物居然相当齐备,简直就是一个小型的农贸市场,边上还有几家商店,卖着油盐酱醋等日常杂货。

二人先买了一包盐、一小包味精、一小瓶酱油,又去肉摊看肉。考虑到带来的干菜,肉瘦了没油水,不好吃,他们就选择了一块五花肉。似乎觉得还不满意,又选了一小块精肉,因为精肉似乎更受欢迎。满脸横肉,一副凶悍之相的老板竟然善心大发,把两块肉一起称了,都算五花肉的价格。二人对视一眼,满口道谢。接着,二人又去了冷菜摊,看着各类繁多的冷菜,眼睛都看花了,想买这个,想买那个,最后还是称了一些素的。虽然是素菜,却因为价钱相同,豆腐卷、豆腐皮、腐竹、海蜇都称了一些,以前吃过,味道相当不错。关键是便宜,可以装满一大盘的,只花了四块钱。如果是卤鸭翅、卤鸡爪、烤鸭之类的,只怕把钱全花进去也买不了多少。公寓单元有六个人,一人一筷子,几下就完了,到时候吃什么呀!

捏了捏手里的钱,只剩下了四块。再看看二人手里的东西,又觉得挺满意的,这二十块钱,值!想想明天,调味品是不用买了,五花肉虽然也不是很多,但用它蒸干菜,应该可以吃两天的,明天估计也不用买太多的肉,倒是可以多省一点。

二人回去,其他的几人也都到了。把买菜的情况稍稍交待记录了一下就进了厨房,看看手表,距离上课还有一段时间,陈峰就准备把菜处理一下,周冲则带着其他几人去了菜地。说是处理,其实也挺简单的,冷菜直接装盘,再把周冲带来的干菜用一个大盆泡上,最后是切肉。精肉切片就可以了,五花肉本来是要抄一下水的,据说城市里的猪肉都这样处理,电视里就是这么做的,说是抄水后的猪肉好切,去异味,吃起来口感会好一些。只是这里的猪肉基本上都是城里人想吃而不可得的所谓土猪肉,用水冲洗后,直接切成块或者大片的就可以了。

等陈峰处理完,周冲他们也兴冲冲地从菜地里回来了,手里拿着豆角、黄瓜、茄子、辣椒之类,王圆更是手里拿着一根黄瓜,大口大口地嚼着。他们一个个似乎得胜回朝的将军,脸上笑容绽放,甚至有人故意昂着头,斜着眼,大幅度摆动身体,整个人一步一颠,一副很欠揍的样子。

2、204单元的cfo(财务总监)

对于公寓单元的开伙,学校有一个大致的分工,掌厨的是六年级学生,帮厨的是五年级,打杂的当然是四年级了。三人一组,一组一天,两组轮流作业,正好每周可以表现一次。每组一周也是可以的,只是两天而已。因为掌厨需要一定的力气,也有一定的危险,年龄大一些,显然更容易应付。帮厨就是切菜配菜,手上挂彩的事情也是时有发生,都是些小伤,一片创口贴或者一点紫药水就能够解决问题,大家都是这么走过来的,母亲当年又何尝不是如此?——自己经历过,倒是更容易理解母亲的不易——倒也不用大惊小怪。打杂的自然要琐碎一些,择菜洗菜、端盘递碗、涮锅善后……还真有不少。当然,有许多事情往往是大家一起干的,倒也没有欺负低年级学生的嫌疑。相反,高年级的通常会适当照顾低年级的,只是活儿还是要干一些的,这也是学校的硬性规定,没有谁敢擅自改变。其实也是的,没有谁是谁的救世主,即使父母对子女,心甘情愿付出,却也不希望自己的血汗成为东流的水。

每个单元还有一些自己的约定,就比如说账房,可是个细致活儿,钱虽然不多,可要管好,也不是人人都能够做到的。一是账目要清楚明白,大家一看就知道支出了多少,还剩多少,心里有个数。如果找了一个马虎先生,没有及时记录下来,时间长了,就纠扯不清了。二是这么少的钱,是永远不够花的,该怎么安排,得有一个合理的计划。好钢得用在刀刃上,没有一个轻重缓急的话,可以不用的用了,必须要用的又没有了,大家的生活质量就无法得到保证。

204单元房的这份大任就降临到了周冲身上,因为周冲办事非常地稳妥,大家信得过。事实上也的确如此,今天买了什么,什么价格,花了多少,还剩多少,他记得一清二楚,而且会及时地向大家通报。如果是其他组买的东西,也必须要这样报给他记账。所以204单元从来没有因为管账的事情有过任何的争议。

如果仅仅如此,也算不得什么,很多人同样可以做到。周冲之所以众望所归,还因为他做了两点:

他善于计划,可以把计划制定到一个月以后。比如说买菜油,买大瓶与买小瓶的并不是一回事,买大瓶的显然更实惠一些,可是大瓶的贵,一瓶得好几十元。问题是每天的生活费只有二十四元,即使米从家里带,燃料工具什么的都是学校里无偿提供,还是不够用。他总是能够与大家一起商量,如何吃得好,又可以节省一部分的生活费。这也是开学初,他与单元里的几位商量着从家里捎点东西的原因所在了。如此一来,一个月下来,一桶油就可以到手,一个学期的油就不用愁了。

当然,这可不是什么长久之计,家里虽然没什么意见,为了孩子能够吃好一点,反倒颇有鼓励的意思,可是学校里不答应啊。学校耗费无数财力精神,可不仅仅是为锻炼学生的厨艺,持家也是重要目标之一啊。

周冲毕竟是商人家的孩子,虽然对经商没什么兴趣,但从小耳濡目染,对于增加收入倒也有一些办法。附近的小贩经常来学校里收菜,学校食堂有时候也向学生收购一些,单元里也能增加一些收入,弥补拮据的状况。在自己开伙的日子里,周冲就要求大家早点起来,把菜地里成熟的菜多摘一点,洗净捆扎,由买菜的人带到村头去卖。因为买菜的一组有三个人,可以兵分两路,一路买菜,一路卖菜,各不耽误。因为学生开出的价格要稍微便宜一点,等到买菜的人完工,卖菜的也差不多可以收摊了。在这里卖菜,价格虽然作出了让步,却仍然要比卖给小贩和食堂要划算得多。回去的时候也不空手,可以去百货商店带点矿泉水啊、方便面啊、零食啊什么的,自己也是学生,自然知道公寓里那些人的喜好。只要是整箱整件地买,就可以算批发价,到公寓里转手一卖,又能多出几块十几块来。有时候一结算,一天的生活费不仅没少,反而多出一些,可让204单元的那些小家伙们乐得合不上嘴。

正因为有了周冲,204单元的账目清楚,经济上不仅节流,而且开源,成为学生公寓里最富有的一个单元,弄得其他单元的少男少女们眼热不已。在别的单元以素为主的时候,204单元的厨房里却飘出诱人的肉香。

大家便戏称周冲为204单元的cfo(财务总监)。

3、学生公寓的厨房

学生公寓里的厨房比一般家庭的略小一些,大概只有四五个平方。推开玻璃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靠近窗户的水池,水池有两格,一边洗菜,另一边可以涮锅洗碗。水池下面是柜子,因为足够长,应该有一米多,所以被隔成了两层好几个小间,储藏空间还是相当可观的。右边是灶台,而且是双灶,当然不可能是柴火灶,而是比较先进的电磁炉子,上面摆放着平底锅,油瓶及食盐调料盒子就放在触手可及的地方,这里是大厨的战场,或是美味,或是清汤寡水都是在这里诞生的。上面的空间是一台小型的油烟机,虽是小型的,功效却也不错,至少在厨房里闻不到明显的油烟味儿。灶台下面也是柜子,同样是两层,只是因为这些要短一点,还不到一米,所以没有多做隔间,下面收拾一些大小厨具倒也足够用了。油烟机上面的空间,并没有如家庭式的也装上柜子,也许是因为考虑到学生个子还不够高,取东西会比较困难。水池的左边是案板,这里是二厨,也就是帮厨的用武之地。这里见证了一个个从生疏操刀到舞弄得虎虎生风的精彩(险)历程。下面仍然是两层小柜子。上面触手可及的地方还有一排窄一点的小柜子,上面摆放的是随时可能用得着的盘和碗。

地方虽小,功能却不比普通家庭的少一星半点,而且是为学生量身定制,设计得还颇有些人性化。学生们使用起来,自然得心应手。

在这里,我们不得不提另外几样东西,这可是普通家庭里不会配备的。

断电器。因为电磁炉子用的是电,虽然学生对此同样小心,学校还是给加了一层保险。安装了这件小东西之后,学生的安全就没有问题了,因为只要一出现异常用电情况,电路就会瞬间断开。所以,自从有了它,就没有发生过触电事故。其实没它的时候,也没有发生过触电事故。只是有些事情只有防范在前,而无法亡羊补牢。否则,后果可不是人人都可以担负得起的。

烟火报警器。虽然生活老师会着重介绍厨房火灾的防范,只是学生毕竟年龄还小,小小事故仍然时有发生,装了烟火报警后,就不一样了。一旦厨房里有了烟火异常情况,就会触动报警装置,蜂鸣音就会疯狂四散,周围单元的同学就会前来提供火力支援,生活老师也会及时上来善后处理。

万一出现火灾,不管是厨房还是单元,或者是其它什么地方,只要不是太严重,就都不是什么大问题,因为每个厨房里还配备了一个小小的灭火器,加上平时生活老师经常演示,所以,平日里的火灾隐患才刚刚露出一点苗头,就被这些狂热的好战分子端起长枪短炮,一顿疯狂扫射,无比悲摧地扼杀在了摇篮里。

正因为有了这些并不起眼的小东西,小家伙们的厨房操练才没有了后顾之忧,为学校的安全工作筑起了一道坚固的防火屏障。

4、历史教训点点滴滴

虽然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加强他们与生活的联系,让他们能够体验生活、掌控生活,而不是被生活所奴役,已经成为整个教育界的共识,但在学校内建立学生厨房,让他们学会使用各种厨具,能够独立地做菜弄饭,仍然颇有争议。倒不是钱的问题,虽然也有这方面的考虑,但只要多方筹措,总会有解决的办法,而且可以分期分批地进行。关键是安全问题,学生,尤其是小学生,毕竟还不是成年人,身体心理发育都还不够成熟,还缺乏自如驾驭生活的能力,如果因此引发不可预计的可怕后果,麻烦事小,给教育改革带来的冲击可能会是灾难性的。

虽然如此,项目还是很快得到了通过,本地区正好是首批试点的地方之一。

原先使用的是煤气灶。因为活动旨在锻炼学生,同时学业上的压力非常大,并不需要每天开伙,所以使用的是那种小罐装的燃气。出于安全考虑,从一开始就安装了燃气泄露报警器。此后,虽然没有出现过太大的事故,小麻烦却一直没有停歇过。不是忘了关燃气罐的阀门,外皮管轻微漏气,就是小火慢炖时因为有风而熄了火,报警器便疯狂地鸣叫起来,搞得大家心里很紧张。虽然生活老师能够及时出现并妥善处理,可耐不住三天两头地发生,把学校领导愁坏了。现在是小事,可保不住以后不会出大事啊!究其原因,一是学生还太年轻,忘性大。也因为燃气无色无味,学生对此没有多少直观的感觉。虽然后来给学校专用的气体里面添加了明显的气味,麻烦仍然时有发生。

第二个麻烦来自于锅。锅摆放在灶台的四足支架上,可能是防锈的需要,锅的底部抹上了光滑的涂层,所以锅就容易在支架上打滑。而且锅的手柄足够长,也加剧了它在支架上的不稳定性。如果在平时,也没什么,倒了、翻了,扶起来就是。可如果是在操作的时候,锅里有滚热的菜甚至油,尤其是烧热的菜油,那后果是不可想象的。幸好在发生的几起事故当中,都没有过于严重的事情,只是零星的一点烫伤,还大多是手上脚上,这不能不说是大家的幸运。否则,哪怕脸上随便沾点儿,毁了容,性质就不一样了。

由于以上两点原因,上级果断更换了灶具,于是就有了现在的电磁炉子,锅也换成了平底的,锅的手柄更是用轻质合金材料制成,这样一来,灶具的稳定性与安全性都有了明显的提高。同时因为电也是凶猛之物,在靠近电磁炉子的电路上加装了断电器。安全问题就基本无虞了。

随后,陆陆续续得到改进的还有一些。比如安装了烟火报警器,配备了小型灭火器,就连盘碗也换成了不锈钢的,菜刀换成小型轻便的镂空刀。

可以说,为了学生的发展,上级与学校是费尽了心思,绞尽了脑汁。不过看到学生能够安全快乐地在这里得到锻炼、得到成长,一切就都是值得的。

谁也没想到,事情最后会发展到现在这种程度。想想也是,没有付诸行动的想法,永远只能是想法。想法得到了实施,才有可能得到完善。

世事不都是这样吗?

5、现场教学

学校对安全问题,从来都是小心翼翼,尤其是小学生做菜这样有明显风险的事情。除了一再重申要注意的安全事项,如单元的人员分工、锅灶的使用、油温的控制、灭火器的使用等等,生活老师更是在开学的第一天就把自己的炉灶搬到了门口的院子里,进行现场教学。口说千遍,不如演示一遍。

其实,五年级学生在第二个学期就可以尝试掌勺,现在是六年级了,做菜对于他们来说,根本不存在什么问题,区别只在于原来是偶尔,现在是经常。四年级学生在第二个学期也可以练习操刀,现在要当二厨,心里只有小小的激动,连一星点的担心也没有。只有现在的四年级学生还是个雏,暂时也只是打打杂,勉强算是见习,连实习都算不上,哪有什么危险而言?

虽然如此,只要一有空闲,生活老师还是要求他们都在院子里集中,传授厨艺技巧。从油盐酱醋、鸡鸭鱼肉的采购到荤菜素菜的分拣清洗,再到刀工的安全练习,炒菜火候的掌握、油盐酱醋调料的先后多少,甚至连装盘端菜也会涉及,可谓事无巨细,面面俱到,简直就是开一个厨师初级培训班。重点介绍的当然是切菜与炒菜,这是比较容易出现安全问题的两个环节。切菜时,她会边示范边讲解,比如刀口稍向外倾斜,左手食指中指关节轻轻抵住刀身,以使刀口在手指一定距离之外运动,右手用力适当,掌心虚空,刀头最好不离砧板等等,末了还把马上要操刀的所有学生叫上来演练,并作点评。待到演练结束,她要弄的菜也被切得差不多了,只是因为人多手杂,切出的效果可是有些让人不忍目睹,她也不介意,接着就用这些示范炒菜,这可是重中之重。

炒菜要先开电源热锅,再倒油,需要根据热度与冒出的油烟判断油温,而且不同的菜适用的油温也是有所不同的。初学者,油最好不要放太多,油温也不要太高,以后可以根据自己的熟练程度进行调整。幸好现在用的基本上都是调和油,可以直接做凉拌菜的,即使不烧热,炒菜也没有什么问题。下菜的时候,不能太小心,太小心了反而容易溅油,而是应该胆大心细。最好是把铲勺平放在油面上,或者勺面朝向自己遮挡,再把菜由稍贴向自己的锅面向锅内放,如此,即使有热油溅起,也被挡住,或者溅向他处,可以保证自己不被烫伤。当然,人也应该离锅稍微远一点才对。末了,就叫六年级学生依次上来演练,她则在一旁边看边讲解、纠正。学生们虽然以前也炒过菜,但众目睽睽之下仍然有一些紧张,加上有些跟不上老师的讲解,显得有些忙乱,炒出的菜自然也就不敢恭维了,要么有点含糊,要么放多了盐,甚至把醋当成了酱油、把味精当作了盐,弄得旁边观看的学生哈哈大笑。只是难为了老师,那些菜该如何吃下去?只是情况总算是一天天好起来,待到一个星期结束,切菜的切得整齐匀称,炒菜的炒得像模像样。否则,真要为老师的肠胃捏一把汗。

即使是关电源、涮锅洗碗也是手把手地教,直到认为稳妥了才作罢,一个星期也就结束了。

回到家中,有些同学依然有些跃跃欲试,纠缠着母亲在厨房里演练了几回,直到技艺纯熟、菜品尚可方才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