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第一仙
字体: 16 + -

第37章 文官、武将

    贞观犁好用吗?

    当然好用,非常的好用!

    不要说李二心中大喜,房玄龄、杜如晦等人都是喜形于色的。哪怕是一直比较刻板的魏征,这个时候也是显得无比激动,他们看到了治世的希望。

    对于他们这些读书人来说,济世安邦是他们的追求之一。他们希望有机会打造一个盛世,他们也期待着能够有机会重现‘上古’的辉煌。

    三皇五帝,这可是圣君!

    如果百姓都吃不饱饭,自然也就谈不上什么盛世了。如果不能填饱肚子,也不要想太多的文治武功了。让百姓们吃饱饭,这才是济世安邦的基础,才可以谈教化等等。

    长孙无忌更是激动,他的妹夫可是天子。作为李二绝对心腹的长孙无忌,当然希望看到一个盛世。他自然也明白李二心里的一些苦楚,知道李二现在面对的舆论压力。

    而这个贞观犁,不能说让一切迎刃而解,但是贞观犁的出现,会让李二的统治得到很多好处。

    长孙无忌不再犹豫,高呼道,“圣人仁德,得贞观犁这等重器!”

    这不是在夸张,在农耕文明当中,农具真的太重要了。一个可以解放生产力,可以开辟出更多农田、增加粮食的农具,真的太重要了。

    其他大臣这个时候也一个个的高呼圣人仁德,贞观犁就是属于皇帝的荣光。

    陈礼觉得这些人太喜欢过河拆桥了,我这贞观犁还没有说完全完善呢。可是现在倒好,功劳几乎是被李二一个人全都拿走了。至于陈礼,这个时候几乎是被选择性的无视了。

    虽然很想吐槽,不过陈礼也没有多说什么。他也明白在这个的封建王朝,贞观犁这也的神兵利器自然就是属于皇帝的荣光。

    当然这里面也有陈礼自作自受,谁让好好的‘曲辕犁’给他改称‘贞观犁’,这也就让李二可以心安理得的享受各种荣光和赞誉。

    李二心情大好,亲热的抓着陈礼的胳膊,“游骑,得此犁,大唐治下必是盛世!”

    陈礼小声说道,“圣人,明年和后天可能都有大灾。若是贞观犁有用,还是希望陛下赶紧准备。”

    李二心里一凛,此前陈礼就说过明后年可能有大灾。李二对于这件事情也不是特别怀疑,谁让他坚定的认为陈礼就是神仙下凡呢,自然也就知道未来事。

    这件事情他也和极少心腹透露过,虽然也有一些大臣有些怀疑、保持观望。甚至将大灾的预言,当做是判断陈礼到底是不是真神仙的一个凭证,毕竟当初跟着皇帝去渭水的只有六人,不是说有人都亲眼看到神仙下凡。

    李二点头,笑着说道,“这件事情我也有所准备,这件事情让我寝食难安。百姓以五谷为食,大旱本就难,还有蝗灾!朕恨不得吃了那些蝗虫!”

    陈礼一愣,这个故事他好像看过,历史课本上好像有过。大名鼎鼎的唐太宗吞蝗,说的就是李世民爱民如子......

    尴尬一笑,陈礼不怀疑李二是一个好皇帝,希望百姓过上好日子。但是陈礼也觉得如果需要表演,李二还是去当着其他的文武百官和百姓更好,那样会更加的有效果。

    就在李二表演着的时候,这个时候需要有人站出来。

    比如说长孙无忌,他稍微有点胖。陈礼现在也看出来了,唐朝确实是‘以肥为美’,好在不是完全的肥胖。

    长孙无忌有发福的趋势,李二的‘啤酒肚’也很明显。包括李泰,确实就是一个圆滚滚的小胖子。而长孙皇后,也是比较丰满的。

    “圣人,游骑将军献贞观犁有大功,圣人应该赏赐。”

    李二这就有些尴尬了,赏罚有度是一个明君应该有的品质。可是他前几天才升了陈礼的爵位,原因其实是不大方便说,主要是因为陈礼会‘养生’,主要是那事关皇后。

    可是现在这个贞观犁不赏的话,那也实在是说不过去了,那就有些难以服众了。

    房玄龄也正色说道,“圣人,得此贞观犁,我大唐良田会倍增,粮食满仓!游骑将军有大功,该赏!”

    李二沉默片刻,开口说道,“朕前几天才封游骑将军为蓝田县子,若是现在再封,有些太过。更何况游骑的年龄太小,朝廷名爵不可轻赐。”

    这些大臣们自然也都明白了李二的意思,不是说过河拆桥不认陈礼的功劳。主要是前几天才升了爵,现在再封赏就有些过于儿戏了。就算是要封爵升官,也是暂时压着,以后一次性封赏到位。

    至于陈礼的年龄,说起来是大事,也是小事。

    别人不知道陈礼的年龄,但是高士廉、房玄龄知道陈礼这个十来岁少年的样子只是假象。更何况朝廷里也有一些荫官,小小年纪就承爵不需要觉得新鲜。

    高士廉笑着开口说道,“圣人,可赏赐游骑将军财帛之物,授勋。”

    这也算是老成持重的建议,操作起来也足够的灵活。

    唐代的官分为职事官、散阶、勋官、爵位等。

    就陈礼这边来说,职事官没有,这个是本职工作,职位、权责和任务。散阶,就类似陈礼这个‘游骑将军’一般,决定官员的地位和报酬,但是官大职小、职大官小、甚至有官无职的现象是很常见的。

    爵位自然就是对有功的人的特别封赏,表示皇帝对他的喜爱和恩宠程度,有固定的食俸,有些甚至是可以世袭。职事官再大、本阶再高的人,可能并没有爵位,而有爵位的人也不一定有官职和官阶。

    至于勋,就有些类似于对作战有功的人的特别表彰。比如说秦叔宝、尉迟恭,他就是‘上柱国’。

    就在这个时候,房玄龄站了出来,提出反驳意见,“圣人,贞观犁乃文治!”

    魏征和杜如晦这个时候也站了出来,他们绝对不希望看到陈礼被授勋。因为原则上来说,唐代的勋级不只是针对武将,文官也有这样的待遇。文武官员均可授勋官,共有十二级。

    只是高士廉的意思,好像是想要继续发力,将陈礼推到武将的行列。虽然房玄龄他们也听说了这位‘仙家’好武事,只是有些好处不能全都让那些武人轻易的得到。

    李二这就为难了,爵位他确实没打算立刻再升。但是武散官可以有,正五品上的定远将军或者正五品下的宁远将军,这是可以有的,正好也对应县子的爵位。

    可是现在看起来,他手下的一些大臣是不希望陈礼和一些武将关系太过密切。

    至于说封陈礼‘文官’也没问题,长孙无忌是吏部尚书,但是也曾是左武侯大将军。这就是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房玄龄这些人其实也都是差不多情况,没少带兵打仗、征伐四方。

    可是李二觉得,陈礼绝对对于成为文官是不乐意的,哪怕只是文散官。

    这件事情暂时先不要多提,因为李二也觉得陈礼对于这些不是特别在意。与其在这个时候头疼,还不如在合适的时机再安排这些事情。到底是文官还是武官,真的不急在这一时半会儿的。

    更何况对于陈礼的安排,李二其实很早之前就心里有数。

    他不介意陈礼在长安城胡闹,不介意陈礼享受人间繁华。但是真的要说陈礼进入朝堂,或者陈礼带兵打仗,李二其实是不大乐意的。

    能力不能力的暂且不说,也包括有些不放心。不放心陈礼这个仙家会不会趁乱跑掉,也担心陈礼说不定有其他的心思。

    因为在陈礼的一些‘描述’当中,仙界也会派下一下心宿成为‘反派’,是来磨练他这个紫薇帝星的。

    这样的可能性,不是没有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