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第一仙
字体: 16 + -

第34章 大能、名人

    一次不太成功的游猎,主要原因是程处默、尉迟宝琳这些人玩的很开心,简直如同郊游。而陈礼呢,主要是在刻板的小古板房遗直的指导下学习着骑马。

    但是不管怎么说,陈礼觉得这还算是有着那么点收获的。不是说和这些官二代的关系多亲近,主要还是骑术得到了些许提高,也算是稍微的融入了一点贵族的圈子。

    回到府里,陈礼自然是舒舒服服的洗了个澡,然后一头扎进书房。

    马蹄铁的事情,这不需要太太多操心。对于这样的战略物资,李二和他的那些大臣们会处理好。在意识到小小的马蹄铁可能会减小战马损耗之后,李二他们肯定会无比重视这件事情。

    会继续的摸索马蹄铁的打造、装订,会在讨伐突厥之前严格的控制马蹄铁的流通。

    这样的好东西,暂时真的不能让突厥人意识到。这样的好东西,也不适合大唐的敌人们知道。

    说到底就是在这样的年代,骑兵真的是战略性兵种。哪怕唐朝的骑兵力量在不断壮大,可是比起一些游牧民族,还是稍微的差一点。

    又是美好的一天,红袖和添香帮着陈礼穿好衣服,服侍着陈礼洗漱结束。

    和尉迟宝琳、程处默约好了过几天切磋一番的陈礼来到了演武场,枪法、锏法,陈礼是一直没有放下。他这个游骑将军只是武散官,所谓的‘将军’水分很大,但是不影响陈礼对于成为一个真正的将军充满着期待。

    就在陈礼还在练武的时候,刘永昌激动的跑了过来,“郎君,太子、太子……”

    陈礼忍不住皱眉,没好气的问道,“气喘匀了再开口!”

    刘永昌脸色一白,这一下冷静了,“郎君,刚刚得到通禀,太子殿下要来府上。”

    陈礼皱眉,他其实和李承乾没有什么交际。说起来李承乾现在也只有九岁,哪怕作为太子,李承乾算是比较‘早慧’。只是陈礼和李承乾,真的没什么交情。

    但是陈礼还是点了点头,不管他和李承乾有没有交情。既然太子要来,当然是需要迎驾。而且陈礼也明白,如果没有李二的指令,李承乾是出不了宫的。

    县子府的仆役们有些紧张,自家郎君到底是什么身份,他们其实也搞不清。

    反正肯定不是一个普通的游骑将军,他们多少也知道武散官‘不值钱’。县子这样的爵位是比较高,但是也不至于让郡王世子、国公世子纷纷来示好。

    而现在太子又要来了,更加说明自家这个县子身份不一般!

    陈礼还是很规矩的,大开府门准备迎接太子李承乾。

    只有九岁的李承乾现在是一个很优秀的太子,仁孝纯深、聪敏谦虚,这简直是一个完美的储君人选。作为大唐的皇太子,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李承乾现在也越来越深刻的感觉到了他的身份与众不同,以及不断变大的压力。

    他现在可不是恒山王或者中山王,他的老师也不只是秦王府十八学士。他现在是大唐的太子,未来很有可能登上皇位成为大唐的帝王!

    李承乾既然来到县子府,自然不会只是单枪匹马,太子的仪仗、护卫,都是不缺的。

    这也说明了这一次李承乾来访,这是带着任务的。

    陈礼规规矩矩的见礼,毕竟跟着李承乾一起到来的,还有一些大臣。

    李承乾也摆足太子的架势,这不是在皇宫里。如果他这个时候喊一声陈礼‘阿兄’,明天立刻会有御史大夫、无数大臣会上奏折抨击他。而陈礼,到时候也落不到好。

    挥手示意仪仗散开,李承乾才松了口气,“游骑将军,可否让我看看你的府邸?”

    既然是太子,当然也就有些政治觉悟。九岁的年龄,在这个年代就不算是完全的孩童。更何况作为太子,要是懵懵懂懂的,下场会更惨。

    李承乾当然也知道他的父母对陈礼比较亲厚,虽然搞不清楚原因,但是不妨碍他有样学样的示好陈礼。更何况李承乾心里也很清楚,他的父皇倒是比较喜欢、疼爱他。不过他的父皇,更偏爱的是弟弟李泰!

    陈礼自然没有拒绝的理由,笑着说道,“当然,太子殿下驾临,寒舍蓬荜生辉。”

    李承乾想起来了什么,指着身后一个青年说道,“这便是阎卿阎立本,刑部侍郎、将作少监。此番前来,也是想要和游骑商讨农具之事。”

    阎立本?

    历史课本上的《步辇图》的作者,昭陵六骏好像也是他绘制的。他可不是单纯的画家而已,监造宫殿、任贤用能,甚至是官至尚书、宰相。喜欢问询问元芳的狄仁杰,就是阎立本挖掘、提拔的。

    陈礼赶紧拱手,也因为阎立本是‘上官’,“见过阎侍郎。”

    阎立本矜持的点了点头,他出身贵族家庭,他的外公是北周武帝宇文邕,母亲更是北周清都公主。至于他的父亲,在前隋时便是从三品的高官。而如今已经28岁的阎立本,也是正四品下的高官,比陈礼这个武散官高了五阶。

    李承乾开口说道,“游骑将军可是对于犁具有些心得?”

    看到陈礼点头,李承乾喜形于色,“事关农事,父皇无比重视。便派我来总管此事,阎卿与游骑将军来辅佐。”

    明白了,这个套路也没有什么好新鲜的。

    阎立本好歹也是将作少监,这是他的工作之一。而陈礼呢,应该是出主意的人。

    但是这样的一个功劳更大的应该属于皇室,属于当朝太子和天才。没别的原因,因为大唐,或者历朝历代都是无比重视农耕。如果真的能够发明一个解放人力、提高效率的农具,那对于大唐来说就是无比大的功劳。

    这样可以得到万民称颂的农具,当然要重视。这个时候太子出马,也很正常了。

    陈礼忍不住心里嘀咕,倒不是说对李承乾来抢功劳。而是历史上的李承乾下场不好,都被李二给逼的造反了。但是前期的李承乾,还真的是很多人眼里的完美储君。

    说起来整个李唐,为了皇帝宝座,出了不少乱事。说起来根源,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李二得位不正,开了一个很坏的头。所以为了皇位,李唐皇室总是想着造反登上皇位。

    阎立本这个时候也开口了,“陈游骑,关于犁具,可否告知一二?”

    陈礼开口,笑着说道,“此犁,我称之为‘贞观犁’。”

    李承乾和阎立本立刻满意的点头,看起来这个陈游骑也是一个聪明人。圣人刚刚改元,这个‘贞观犁’不错。但是这件事情也不能立刻确定,要是‘贞观犁’效果一般,那绝对不能冠以圣人的年号。

    “我也在农庄看了一些犁具,都是直辕、长辕,需要两头牛,也不够灵活,不能深耕。我对贞观犁做了一些改动,犁架变小变轻,而且便于调头和转弯,操作灵活,节省人力和牲畜。”

    听到陈礼这么说,阎立本立刻认真了。因为他是将作少监,他自然明白如果‘贞观犁’真的可行,那么就是莫大的功德,大唐可以开辟更多的良田。

    李承乾虽然不是特别懂农事,但是也知道如果贞观犁可以问世,肯定是好事。

    说着这些,陈礼也自然的带着李承乾和阎立本走向书房。这些天他可不只是忙着练枪法、锏法,也不只是忙着逛街。自从提出‘贞观犁’之后,陈礼就在不断的设计。

    只是有些地方可能不太务实,但是现在有了阎立本的加入,以及一些能工巧匠。那么说不定,解决一些技术难题就可以轻松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