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三国当大佬
字体: 16 + -

第三百九十章 整编军旅.

    有了主意,林阳便问道:“据说,赵将军原在公孙瓒部下统帅骑兵,作战勇猛,碰巧我的军队要重新整编,届时抽调一支归你指挥。”

    和曹军鏖战多日,林阳麾下的军队需要补充新的兵员,正好有意重新整编,两件事一起办了,能省下许多麻烦。

    “承蒙将军厚恩,某无以为报,愿肝脑涂地,奋勇杀敌!”

    赵云感慨万千,仅凭数面之缘,座上那位能看出他擅长的领域,凭此一条,堪称是能识人用人的明主,只恨相见甚晚。

    “赵将军还有什么要求,一并说出来,大男人别婆婆妈妈的。”林阳接着询问。

    赵云沉吟半晌,犹豫道:“我若是说了,大将军不会翻脸不认账吧?”

    “当然不会,为国效力,何分彼此?”林阳洒然笑道。

    得到担保,赵云才说道:“提前讲清楚,无论将军封给什么官职,在下只听调不听宣,仍然是汉室臣子。”

    这句话说简单点,就是他只属于朝廷,不算将军府的属官,表现的实在有些矫情,但林阳欣然应允,说道:这算什么,别说将军,我也是汉家的臣子,咱们心照不宣。”

    这一说,倒让赵云难以置信,错愕道:“大将军仍然以汉臣自居,只怕是空口妄言吧?”

    很久之前,朝野上下就广为流传,权臣做大,暗怀篡逆之心,照此发展下去,早晚改朝换代,以为着天下不再姓刘。

    而今话从正主口中说出,赵云觉得很不真实,但知道自己的身份,没有揪着不放,反复咀嚼着“我也是汉家臣子”几个字,心中莫名感叹,皇位的诱惑力极大,无数人争破脑袋要抢到手里,尝试下君临天下的滋味。

    事情没有发展到那天,谁也不敢轻易下结论,姑且听之。

    聊到日暮时分,两人很是投机,林阳将羽林卫的腰牌还给赵云,在新的任命下达之前,他还是天子的亲军统帅。

    “赵将军骂慢走,恕不远送!”

    他的到来,让林阳颇感意外,兴奋的一夜彻夜未眠,刘备所依仗的几大武将,死的死散的散,现在连赵云都算半个他的人,看刘某人还有什么招法。

    但赵云表明了心迹,此生只做朝廷的官,和他同行不同路,虽然心里有点想法,但这人的心智坚定,难以更改,由他去吧,只要为国出力,管他是谁的官。

    天天叫嚣着忠君爱国,强敌来到第一个跳出来主张投降,这样的败类才最可恨,其罪人人得而诛之。

    赵云离开后,林阳翻看

    着桌上的奏本,西北四州的事务繁杂,三四个月下来,整整齐齐摆了几大摞,看着就让他头皮发麻。

    有张居正的住持操办,大事小情处理的井井有条,可以放心,但还是需要关心下,大浪淘沙,留下的就是黄金,兴许找到几条有价值的情报。

    点亮蜡烛,逐一翻看,多数是某地闹水灾旱灾需要运转粮食赈济灾荒,再就是各郡县的官员升降的问题,必须送到长安来报备,申请批示方能执行,这些林阳只简单看一眼,便丢到桌角,连着看了十几封,目光突然停滞。

    “唔……韩遂死了?”

    确认无误之后,林阳才敢相信,这事属实出人意料,在印象中这老家伙生命力相当旺盛,活过了古稀之年,提前夭寿,应该是意外导致。

    果不其然,奏本后面提到:一个月前,韩遂带着随从到山上打猎,林中遭遇狼群袭击,猝不及防,坐下马受惊一路狂奔,不慎失足落下山崖,连人带马死无全尸。

    “呵呵,死法可够霸道的!”

    不过,这给林阳提供了直接掌控凉州的契机,八万凉州军放在爱好造反的韩遂手中,他很不放心,机会白白送到手中,岂能错失。

    凉州当地群龙无首,想下手就要快,林阳立即执笔签发命令,让陈庆之暂代凉州刺史,另外调回五万军队,留着组建新军。

    名师大将莫自牢,千军万马避白袍,陈庆之作为史上屈指可数穿白袍而流芳百世的战将,除了战场上建功立业,内政方面有着不俗成就,让他从文官转到武官,林阳可谓用心良苦,让他远离战争,免受鞍马劳顿,在后方调养身体。

    一直到公鸡报晓,天空泛起鱼肚白,林阳打着哈欠合上奏本,趴着休息了会儿,蔡琰起得早,蹑手蹑脚的溜进来,看到眼前的光景,轻轻摇头叹息,帮他披上衣服抵御寒气,转身走了出去,吩咐厨房安排饭食……

    转眼二十天过去,林阳对麾下军旅做出整改,依照兵法六字箴言“风、林、火、山、雷、阴”来命名,原有的四营精锐打散到各军,除去骁骑军和匈奴骑兵保持原状,各军将士相加三十万左右,每军五万人,共设立六大军团。

    各军调配补充,另外需要征召新兵补充,是件相当繁琐的事情,当做把一应事情做完,林阳长长松了口气,这纯属没事找事啊。

    但重新整改之后,士兵经过短暂的磨合,面貌焕然一新,也算不负辛劳。

    军队全部在关中集结待命,万事俱备,只待杨彪送来足额的粮饷,立即出师北伐,这回不

    止把轲比能赶到荒凉苦寒的漠北放羊,是奔着要他命去的……

    但看着杨彪送来的两万石粮草,林阳一阵皱眉:“杨老,您可是夸下海口,就拿这点粮食搪塞我?”

    两万石粮食的确不少,但要是用在几十万远征军身上,显然捉襟见肘,因为随着战线拉长,动辄追击几百里上千里,粮食辎重需要大量人员搬运。

    在路上,运粮队也需要吃饭,一般情况下,整车粮食运到军营里,能剩下一半就算乐观估计了,还敢奢求更多?

    各种艰难险阻,碰到极其恶劣的天气,粮食停留在途中,消耗很难想象,同样解释了,为何太平时期府库丰盈,战时粮草总是捉襟见肘,得计算着使用。

    “唉……人心难测!”杨彪苦着脸道出了难言之隐。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