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三国当大佬
字体: 16 + -

第二百四十章 恶名传千里

    阴阳交替,整整三昼夜,汪直率领厂卫四处奔走,进行全城搜捕,和董承有牵连者,被一网打尽,听候发落。

    “动作快点,别磨磨蹭蹭的!”

    朱雀街上,汪直坐镇指挥,腰跨长剑吆五喝六,颐指气使,手里掌握着几千死心塌地效力的厂卫,好不威风赫赫。

    “你们去城北州家,搜仔细点,逃了一个,咱家拿你们的脑袋交差!”

    “属下遵命,立刻就去!”

    长安城的劫难,好似夏天八月,暴雨说来就来,分秒不耽误。

    狂风洗一遍地,稍时又恢复安静祥和,雨后再见晴天。

    左将军府中。

    现更名大将军府,汪直毕恭毕敬汇报成果,神态干练:“大将军,仅用三天时间,捕获董承余党三百一十五人;其中从某者六十二人,牵连其中者二百五十三人,如何处置。”

    谦卑的小人物有自知之明,生杀予夺的大权,从不越俎代庖,擅自做主。

    “让我想想!”

    手指轻轻敲击桌案,林阳有了主意:“与董承来往密切,暗怀异心的,押赴东市斩首,其余的发配边疆充当苦役。”

    “解决这批,应该没有了吧?”

    杀人过多,手上充满血腥气味,林阳时常自我反思,实在不想举起屠刀,对关中的士族动手。

    “属下遵命!”

    汪直起身离开,虽是宦官阉人,对林阳的忠心,苍天可鉴,他只想要自主行事的权利,没有反心,可以信任。

    城门重新开放,商客队伍车水马龙,那些躲过屠刀的心有余悸,高举双手,庆祝劫后余生的喜悦。

    但董贵人被处“死”的事传到坊间,对林阳一呼百应的名望,造成了或轻或重的动摇。

    作为臣子,以下犯上,擅自勒死皇帝的嫔妃,形同奸臣篡逆,芸芸心中都有看法,可那位手握重兵,哪个敢冒死捋虎须?

    被管的服服帖帖,大部分时间禁足在家的名门学子,倒是抓住时机,借题发挥,以腹中半斗文墨大做文章,写诗词痛骂当朝国贼,笔下如铁,痛快酣畅。

    此等娱乐消遣,迅速蔓延成潮流风气,终日游手好闲,斗鸡遛狗的贵族子弟有了事做,充实茶余饭后。

    每天除了吃饭睡觉,找歌姬名伶吟风弄月,就是骂骂当朝大将军。

    将林阳比作春秋时鲁国的庆父,汉中叶夺位篡权的王莽……滔滔不绝,欲罢不能。

    “好,好!言辞立意深刻,字字珠玑

    ,难得的好文章,大汉不缺人才啊!”

    连说两个好字,林阳认真读完士子们的名章佳作,笑得很痛快,眼眉舒展,吞下心中邪火,整理成册,收到抽屉里,引以为戒。

    “大将军是不是急火攻心,气糊涂了?”

    瞧了半晌,郭嘉、何夔觉得哪里不对,听到那些呕骂嘲弄,应该火冒三丈,立即下令拿人,这位仁兄笑得欢实,好像没事人一样?

    “各位别拘束,随便坐!”

    侍女春笋摆上热茶,贾诩越想越觉得诡异,拱手道:“将军若是心里有气,我让廷尉属的人把他们抓到牢里受点苦,某些人就是丰衣足食,习惯了安逸日子!”

    “文和且慢!”

    “心态要平和,被骂几句不打紧!”

    林阳招招手,喊回怒气冲冲的贾诩,心中暗笑:文采飞扬,佳句难得,但由此可见,市井中的凡夫俗子翻不起多大浪,仅此而已。

    若务实求真,把心思用到黎民苍生身上,富国强兵,天下哪来的动乱。

    空谈误国,可悲可叹,十年寒窗苦读,到头来只剩泼妇骂街的本领,衣着光鲜亮丽,却徒有其表。

    “以此为凭据,再度掀起风雨,反倒显得我心虚,不予理睬,就是告诉他们把嘴闭上,老子干了,不服气到阎王爷那告状去!”林阳笑容冷峻,目射寒光。

    “大将军心怀坦荡,在下叹服!”郭嘉赞许道,胸怀天下者,岂能气量狭窄?

    听几句风言风语,便怒不可遏,拔刀相向,那是小孩子的行径,幼稚可笑!

    何夔眼神疑惑,走到林阳身边耳语道:“恕在下无礼,董贵人真的香消玉殒了?”

    难怪,那天晚上他们几个并未亲眼目睹,连董贵人的尸首都不知去向,何夔留了个心眼,到城外踏青时,没有找到蛛丝马迹。

    因此,他怀疑事有蹊跷,玩了招瞒天过海,目的就不得而知了。

    “杀了,还有问题吗?”

    面对询问,林阳供认不讳,实情只有少数人知道,外人如果知道当朝天子的贵妃藏在大将军府里,含沙射影,又有了谈资。

    “呵呵,没了!”

    某人不说实话,何夔也不好逼迫。

    “此事就此打住,不许再提!”

    整顿心绪,林阳直接步入主题:“几位来找我,不仅仅是闲话家常吧?”

    “今岁麦田早熟,百姓家中粮仓丰足,朝廷税收日渐增加,从并州征缴粮食四十万石,关中百姓上缴

    二十五万石,足够我军两年支出。”何夔双手递上奏本。

    凉州荒僻苦寒,林阳许诺五年不征税,以养民为重,距今还有两年时间,暂时指望不上。

    “并州人丁增长十五万,关中十八万,西凉略少,仅九万余人。”郭嘉负责统计三州户籍,编纂户籍,记录造册。

    京兆尹李儒说道:“董承一事,牵连朝中诸多要员,空缺的官职,该派遣谁来任职?”

    “这真成了我的心病。”

    苦恼地摇摇头,林阳静下心,三公九卿都是重要职位,张居正任并州刺史,朱武任凉州别驾,自己身边只有李儒、郭嘉、贾诩、何夔四名干吏。

    虽是举世贤才,文德兼备,但数量少得可怜,想要支撑起朝堂正常运转,光靠几个人是白饶,得吸收新鲜血液。

    林阳突然有个想法,搞个科举制度,以学问选官,山野名士必然趋之若鹜,源源不断滚滚来,改变窘境。

    但不是一朝一夕能改观,得看准时机,盲目创新会引火烧身,当世的文人士子恐怕很难接受科举的优点。

    远的不提,那些依靠举孝廉维持地位的士族豪门,首先站出来反驳,要求遵守祖宗制度。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