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身世
“阿福,阿福。”
门外响起了呼唤自己小名的声音,没错这一世王殊有一个元气满满的小名,就叫‘阿福’。
模模糊糊记起,这是村子里面最要好的小伙伴赵三的声音。
赵三一家住在我们隔壁。伴随着呼唤声,门被人推开,强烈的阳光裹着一个瘦削的身影走进了房中。
“阿福,你怎么样了?前面你掉下沙坑,真的把我吓死了。
我们带你回来的时候他们都说你没气了。
前几天我娘说了你醒了我就想来看看你,但是他们都不让。
怎么样今天是不是好很多了。
我告诉你哦,你有几天没去练武了,你肯定现在都不是我的对手了,你知道的他们都说我天生神力。”
听着到现在还没有完全适应的乡音,看着眼前这10岁左右的半大孩子。
王殊再次提醒着自己,自己现在也是个半大的孩子。
“阿福,你抓紧养好身子啊。
再过几天宋家就要来村子里面挑人了。
错过了这个机会就没有好的师傅教我们。
这是我娘叫我给你带的汤,你抓紧趁热喝了,我还要去照看家里的羊。”
说完,赵三丢下了一个陶罐,就转身一溜烟就跑出去了。
安静的躺了一会,王殊决定还是起来转转。
自从到了这个时代,还没有出门,也没有和诚伯好好聊聊自己的事情。
起身动动腿脚,感觉自己和这幅身体也配合的没有什么问题。
现在的身体虽然才刚满10岁,但是明显有锻炼过的痕迹。
在这乱世也许只有一付好身板,才是生存下去的保障。
草草的披上了衣服,这明显有点胡服痕迹的服装,王殊胡乱的穿起来,折腾了半天才勉强摸到了一点门道,把这个套衣服穿好了。
门口有个水缸,低头一看水缸,王殊第一次看见了自己的相貌。水缸里的自己面色苍白,长相清秀。原来自己长的还行,王殊也算松了一口气。
推开了房门,眼前的一个小院,安安静静,一张胡床摆放在角落。
另外一个院角,一杆大枪,一张角弓,一把石锁。
就在这时候,诚伯推开院门走了进来。
看见王殊站在院中,诚伯远远的就行了一礼:“小郎君,你终于醒了。老奴实是照顾不周,如小郎君有个意外,老奴死后实是无颜面对王家的列祖列宗。”
王殊连忙上去扶起诚伯,“诚伯,你我相依为命,你不必这样,这次遇险也是我自己调皮。这几年我浑浑噩噩,若无你的照看,早就命丧黄泉了。
这次遇险,虽有危险,但是我感觉自己神志顿开,突然很多事情都明白了。往后日子不再浑浑噩噩,往后很多事情都需要诚伯帮我看顾。”
一番大话说完,抓紧紧盯诚伯,王殊心里是真的慌啊。之前一直是一个傻乎乎的孩子,怎么就一下变成正常人了?
王殊生怕诚伯这时梗着脖子大声说一句,“变聪明?我不信。”
还好,忠仆就是忠仆,左右打量自己一会,又摸了摸王殊的额头。发现全须全影,没有损伤,也没有发烧。那小主人变聪明对于诚伯来说更是一个喜讯,自然不会质疑。
这个时代能好好的活下去就是不容易的事情,那一个孩子由痴傻变的正常,大家也都没必要过分关注。毕竟今日是活蹦乱跳的孩子,明日可能就会没了性命。
其实仔细分析,原来的王殊也不是傻。
按照现代医学来说,是这个孩子有点自闭症,也有点抑郁。
并不是广义上大家认为的那种傻子,只是平时行动有点怪异,话也比较少的原因。
诚伯听到王殊说话,条理清晰,不禁老泪纵横,扑倒地上,放声痛哭。
王殊上前安慰,从诚伯断断续续的话语中,终于知道自己的现在身体的身份来历和这几年的艰辛。
原来六年前,石虎篡位后赵,中原大乱。
自己全家原为太原王家远支族亲。
家中被乱军所袭,忠仆王诚带着4岁的自己逃了出来,其他家人全部遇难,一路颠沛流离。
可能当时家破之时受了惊吓。自己一直浑浑噩噩,又在逃亡途中遇见一部西行的乞活军众。便与他们一起逃亡至西北投奔了敦煌宋家。
现在整个中原胡族肆虐,汉儿四散奔逃,并州出逃的民众一开始自发组成的乞活军,边战边逃。
几场大战乞活也分裂了多部,王殊所在的这支人少,但是领头的是敦煌宋家远支。
听说整个凉地是北方唯一还在汉人治下的地区,便不辞辛苦千里来投奔,只为一个活路。
走时二千多人,到达敦煌男女老幼不足千人。成年男人几乎战损十之七八,可见一路走来之艰辛。
自己这幅身子,路上一路打熬虽只有10岁,也是弓马纯熟。
这个王殊原来神志不是很清明,但是习武确是奇才。
按照当时说法也是再等2年也可提枪上阵。
有点时候自闭的孩子,就是有点与众不同的技能。
虽为流民组成的乞活军,但是都是并州的商贾,士族,平民组成。
有士族为骨干,原来的并州军为血肉。
这部人马虽为流民,但是一直组织的尽然有序。
部中孩童满7岁,便有专门人教习认字读书,专门人教习弓马武艺。
虽一路走来战损了如此多的人,这也是本部人马始终不乱的重要原因。
这时诚伯开口道:“小郎君既然已经醒来,就该去村长那里报个平安。
我们乞活自成一部,这些年来也多蒙村长的照顾我们两人才能安然生活至今。”
老人家断断续续的讲述了这些年的艰辛,这些年的坚持,如何在乱世中苟存了性命,在村长的保护下保住了主人家的最后一点血脉。
这自然不是一个简单的故事,这也自然不是一件像说的这样轻松的事情。
老人面庞上的深深沟壑,手臂露出部位的累累伤痕早就证明了这一路的艰辛。
原来北地的汉人就擅长弓马,少有家里不会骑马射箭的。诚伯这一路也是随着村子里面男丁,且战且行。
就是这么一个沉默寡言的老人,在乱世之中保扶自己的小主人,一路辗转中原来到西北,路程何止千里。
“诚伯以后不要叫郎君了,都是天涯之中落难的人,哪来的什么小郎君,叫我小殊就好。
今后日子定当报答往日恩情,你我名为主仆实为爷孙。”
骨子里面的现代人的思想,自不会让王殊觉得这世间有什么上下尊卑,门第之别。
其实在王殊的心里,很难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把自己完全转化为一个古代人。
但是王殊又在心里又不得不尊敬眼前的老人。在后世人的心里,很难理解一个没有血缘关系的人,毫无保留的对你好。
重生的王殊又不得不承认,这个老人是王殊真真切切的活在这个时代的见证者。没有这个老人对自己这种付出,很可能这个王殊早就死在乱军,或者流民中。
在王殊眼中保着他一路而来的诚伯,就是自己在这个世间的唯一亲人。
王殊现在陆陆续续的知道了自己的身世。诚伯说的父母的名字很熟悉,也很陌生,家里的长辈也很模糊。
后世的王殊就是一个孤儿,现在王殊也只有诚伯一个亲人了,也是一个孤儿。
当然诚伯还是希望王殊能去找到自己族亲,重新为王家这一脉的延续努力。
但是现在的王殊并不想这样,他只想让他们一对主仆在这乱世能好好的活下去。于是他连忙开口转移了话题:
“诚伯也知我现在心智健全,如今我痊愈了又已能下地行走自当前去报予村长知晓。”
诚伯听了连连陈是,说罢两人收拾了一下就推开院门向村长家行去。
门外响起了呼唤自己小名的声音,没错这一世王殊有一个元气满满的小名,就叫‘阿福’。
模模糊糊记起,这是村子里面最要好的小伙伴赵三的声音。
赵三一家住在我们隔壁。伴随着呼唤声,门被人推开,强烈的阳光裹着一个瘦削的身影走进了房中。
“阿福,你怎么样了?前面你掉下沙坑,真的把我吓死了。
我们带你回来的时候他们都说你没气了。
前几天我娘说了你醒了我就想来看看你,但是他们都不让。
怎么样今天是不是好很多了。
我告诉你哦,你有几天没去练武了,你肯定现在都不是我的对手了,你知道的他们都说我天生神力。”
听着到现在还没有完全适应的乡音,看着眼前这10岁左右的半大孩子。
王殊再次提醒着自己,自己现在也是个半大的孩子。
“阿福,你抓紧养好身子啊。
再过几天宋家就要来村子里面挑人了。
错过了这个机会就没有好的师傅教我们。
这是我娘叫我给你带的汤,你抓紧趁热喝了,我还要去照看家里的羊。”
说完,赵三丢下了一个陶罐,就转身一溜烟就跑出去了。
安静的躺了一会,王殊决定还是起来转转。
自从到了这个时代,还没有出门,也没有和诚伯好好聊聊自己的事情。
起身动动腿脚,感觉自己和这幅身体也配合的没有什么问题。
现在的身体虽然才刚满10岁,但是明显有锻炼过的痕迹。
在这乱世也许只有一付好身板,才是生存下去的保障。
草草的披上了衣服,这明显有点胡服痕迹的服装,王殊胡乱的穿起来,折腾了半天才勉强摸到了一点门道,把这个套衣服穿好了。
门口有个水缸,低头一看水缸,王殊第一次看见了自己的相貌。水缸里的自己面色苍白,长相清秀。原来自己长的还行,王殊也算松了一口气。
推开了房门,眼前的一个小院,安安静静,一张胡床摆放在角落。
另外一个院角,一杆大枪,一张角弓,一把石锁。
就在这时候,诚伯推开院门走了进来。
看见王殊站在院中,诚伯远远的就行了一礼:“小郎君,你终于醒了。老奴实是照顾不周,如小郎君有个意外,老奴死后实是无颜面对王家的列祖列宗。”
王殊连忙上去扶起诚伯,“诚伯,你我相依为命,你不必这样,这次遇险也是我自己调皮。这几年我浑浑噩噩,若无你的照看,早就命丧黄泉了。
这次遇险,虽有危险,但是我感觉自己神志顿开,突然很多事情都明白了。往后日子不再浑浑噩噩,往后很多事情都需要诚伯帮我看顾。”
一番大话说完,抓紧紧盯诚伯,王殊心里是真的慌啊。之前一直是一个傻乎乎的孩子,怎么就一下变成正常人了?
王殊生怕诚伯这时梗着脖子大声说一句,“变聪明?我不信。”
还好,忠仆就是忠仆,左右打量自己一会,又摸了摸王殊的额头。发现全须全影,没有损伤,也没有发烧。那小主人变聪明对于诚伯来说更是一个喜讯,自然不会质疑。
这个时代能好好的活下去就是不容易的事情,那一个孩子由痴傻变的正常,大家也都没必要过分关注。毕竟今日是活蹦乱跳的孩子,明日可能就会没了性命。
其实仔细分析,原来的王殊也不是傻。
按照现代医学来说,是这个孩子有点自闭症,也有点抑郁。
并不是广义上大家认为的那种傻子,只是平时行动有点怪异,话也比较少的原因。
诚伯听到王殊说话,条理清晰,不禁老泪纵横,扑倒地上,放声痛哭。
王殊上前安慰,从诚伯断断续续的话语中,终于知道自己的现在身体的身份来历和这几年的艰辛。
原来六年前,石虎篡位后赵,中原大乱。
自己全家原为太原王家远支族亲。
家中被乱军所袭,忠仆王诚带着4岁的自己逃了出来,其他家人全部遇难,一路颠沛流离。
可能当时家破之时受了惊吓。自己一直浑浑噩噩,又在逃亡途中遇见一部西行的乞活军众。便与他们一起逃亡至西北投奔了敦煌宋家。
现在整个中原胡族肆虐,汉儿四散奔逃,并州出逃的民众一开始自发组成的乞活军,边战边逃。
几场大战乞活也分裂了多部,王殊所在的这支人少,但是领头的是敦煌宋家远支。
听说整个凉地是北方唯一还在汉人治下的地区,便不辞辛苦千里来投奔,只为一个活路。
走时二千多人,到达敦煌男女老幼不足千人。成年男人几乎战损十之七八,可见一路走来之艰辛。
自己这幅身子,路上一路打熬虽只有10岁,也是弓马纯熟。
这个王殊原来神志不是很清明,但是习武确是奇才。
按照当时说法也是再等2年也可提枪上阵。
有点时候自闭的孩子,就是有点与众不同的技能。
虽为流民组成的乞活军,但是都是并州的商贾,士族,平民组成。
有士族为骨干,原来的并州军为血肉。
这部人马虽为流民,但是一直组织的尽然有序。
部中孩童满7岁,便有专门人教习认字读书,专门人教习弓马武艺。
虽一路走来战损了如此多的人,这也是本部人马始终不乱的重要原因。
这时诚伯开口道:“小郎君既然已经醒来,就该去村长那里报个平安。
我们乞活自成一部,这些年来也多蒙村长的照顾我们两人才能安然生活至今。”
老人家断断续续的讲述了这些年的艰辛,这些年的坚持,如何在乱世中苟存了性命,在村长的保护下保住了主人家的最后一点血脉。
这自然不是一个简单的故事,这也自然不是一件像说的这样轻松的事情。
老人面庞上的深深沟壑,手臂露出部位的累累伤痕早就证明了这一路的艰辛。
原来北地的汉人就擅长弓马,少有家里不会骑马射箭的。诚伯这一路也是随着村子里面男丁,且战且行。
就是这么一个沉默寡言的老人,在乱世之中保扶自己的小主人,一路辗转中原来到西北,路程何止千里。
“诚伯以后不要叫郎君了,都是天涯之中落难的人,哪来的什么小郎君,叫我小殊就好。
今后日子定当报答往日恩情,你我名为主仆实为爷孙。”
骨子里面的现代人的思想,自不会让王殊觉得这世间有什么上下尊卑,门第之别。
其实在王殊的心里,很难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把自己完全转化为一个古代人。
但是王殊又在心里又不得不尊敬眼前的老人。在后世人的心里,很难理解一个没有血缘关系的人,毫无保留的对你好。
重生的王殊又不得不承认,这个老人是王殊真真切切的活在这个时代的见证者。没有这个老人对自己这种付出,很可能这个王殊早就死在乱军,或者流民中。
在王殊眼中保着他一路而来的诚伯,就是自己在这个世间的唯一亲人。
王殊现在陆陆续续的知道了自己的身世。诚伯说的父母的名字很熟悉,也很陌生,家里的长辈也很模糊。
后世的王殊就是一个孤儿,现在王殊也只有诚伯一个亲人了,也是一个孤儿。
当然诚伯还是希望王殊能去找到自己族亲,重新为王家这一脉的延续努力。
但是现在的王殊并不想这样,他只想让他们一对主仆在这乱世能好好的活下去。于是他连忙开口转移了话题:
“诚伯也知我现在心智健全,如今我痊愈了又已能下地行走自当前去报予村长知晓。”
诚伯听了连连陈是,说罢两人收拾了一下就推开院门向村长家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