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三国王者
字体: 16 + -

第二十九章 于禁来投

    第二日,郭盛同昨天一样,正在招募士兵处考核受试者的武艺。

    今天前来参军的百姓明显多了不少,已经到了中午,这一大片空地上依旧是人头攒动,熙熙攘攘,人数似乎还在呈现出逐渐增多的趋势。

    每次郭盛抬头,看到眼前密密麻麻的百姓,就会在心中暗暗开心。

    这时,一名小吏快快速跑了过来,来到郭盛身边,禀报道,

    “郭大人,有一名叫做于禁的大汉,带着数百人前来投军。”

    这种能够拉着数百人跟随自己的,一般都是英雄豪杰,这名小吏不敢自己处理,生怕办得不好,急忙过来禀报郭盛。

    “谁?你说是谁带了数百人?”郭盛听罢,连忙追问道。

    “回大人,他自称于禁!”小吏拱手说道。

    “没有听错,果然是他!”郭盛心中大喜,二话不说,带着典韦直接走了过去。

    只见前方熙熙攘攘聚着数百人,为首一人身材精悍,眼神坚毅,看起来威严而稳重。

    郭盛如今阅人无数,扫了一眼,就大概知道这就是大名鼎鼎的于禁了。

    “这位是郡守郭大人!还不赶紧拜见?”小吏带着郭盛等人来到于禁面前,赶忙大声说道。

    周围的人都听到了小吏的话,此刻看到郭盛亲自前来,都是恭敬行礼。

    “在下于禁,拜见郭大人!”精悍的男子行礼说道。

    “不必多礼!”郭盛拉起于禁,笑着说道,

    “早就听闻于禁的大名,今日一见,果然是不凡!”

    于禁心中一动,眼前这郭将军也听说过自己吗?

    “郭将军勇略过人,禁听闻将军招募兵马,特地带着同乡前来投奔!”于禁压抑住心中的激动,沉稳地说道。

    “好!壮士看得起我郭盛!能够得到于禁你的帮助,我真是求之不得!”郭盛听到于禁主动前来投靠,心花怒放,脸上笑容越加灿烂。

    “于禁,我任命你为军中点军司马,参议军机!”郭盛随即大声说道。

    点军司马,军中的重要职务,大概相当于今天的参谋长之类,在古代属于军中的高级职位。

    而周围有知道情况的人,都是倒吸一口凉气!

    这于禁是什么人,竟然让郭大人如此看重,直接就被任命为点军司马?

    “我才刚来,竟然把我安排到如此重要的职位?”

    于禁也是有些不敢相信。不过他天生沉稳过人,当即深吸一口气,平复心情,沉声说道,

    “多谢郭大人厚爱!于禁一定不辜负大人之恩,拼死为大人效力!”

    “来,于禁,跟我到屋中一叙!”郭盛上前,亲切地拉着于禁的手,来到了屋中。

    把评定武艺的事情交给了臧霸,郭盛与于禁先是随便聊了几个话题,而是郭盛把话题引向了如今的天下局势。

    这也是郭盛有意对于禁的考教,看看这位日后争议颇大的曹魏名将到底如何!

    于禁一开始有些放不开,后来随着交谈,也就慢慢不再拘束。

    “如今天下,汉室衰颓,将军最好得有一块自己的地盘……”于禁沉稳地把自己的思想表达了出来。

    “说得好!”郭盛听罢,对于禁大声赞叹。

    不愧是五子良将之首,于禁的战略眼光很是不凡。

    两个人相谈甚欢,不知不觉聊到了傍晚。

    ……

    要说郭盛为什么如此重视于禁,因为于禁实在是三国历史上一个响当当的人物。

    在后世,于禁也是大名鼎鼎,只不过,是骂名!

    因为于禁在樊城,被水淹七军以后,投降了关羽,被认为是不忠。

    但是在历史上,于禁在被水淹七军之前,一直是曹操手底下的大将,是曹魏阵营五子良将之首!

    于禁整个的人生经历可以说是大起大落,大概来看,分为两个阶段。

    前半生身经百战,戎马倥偬,声名远镇八方。而前半生有多精彩,后半生就有多窝囊,最后于禁郁郁而终。

    据《三国志-于禁传》记载,于禁,字文则,泰山巨平人也。及太祖领兖州,禁与其党俱诣为都伯,属将军王朗。朗异之,荐禁才任大将。

    意思是说,于禁当初在王朗麾下,而王朗认为这个人才能很不一般,于是上表推荐于禁为大将。

    之后曹操眼光毒辣,把于禁招到身边,任命其为点军司马。曹操派于禁带兵到了徐州,进攻广威,成功打下,战后于禁被升为陷阵都尉。

    而后于禁一路跟随曹操,战功赫赫!

    先是在濮阳击破吕布,在须昌打败高雅,而后于禁攻下寿张、定陶、离狐等地,之后又拿下雍丘,击败张超。

    接着,于禁跟随曹操攻击黄巾军刘辟,黄邵等人,面对敌军的夜袭,于禁约束军队,不仅没有大乱,反而英勇地发动反击,拼死冲杀,浴血奋战,最后击杀了刘辟,黄邵,招降了他们的士兵。

    面对敌军的夜袭,于禁的表现堪称完美。

    于禁之后跟随曹操击败了张绣,本来曹操与张绣的故事到这里就可以了,奈何曹操凭一己私欲,私自纳了张绣的婶娘,让张绣十分恼怒,于是再次反叛,准备充分后在夜间突袭曹军。

    这场战斗十分残酷,历史上典韦就是在这一次战斗中为了保护曹操而战死。

    曹操的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都死于这一役。

    而这也是于禁的成名一战。

    当时曹军大乱,死伤无数,这时候只有于禁控制住了麾下士兵,保持部队的建制,之后一边与叛军战斗,一边徐徐撤退。

    一路上士兵们时有死伤,但是于禁没有丢下伤员,而是带着大家一起撤离。

    在路上,于禁发现夏侯惇麾下的青州兵竟然还在趁乱劫掠沿途百姓,不由得大怒。

    于禁率兵直接拿下了这些闹事的青州兵,而后将他们严厉惩处。

    剩下的青州兵疯狂逃窜,先跑回到了曹操那里,反而诬陷于禁谋反。

    于禁稍后率军赶到曹操那里,没有先去拜见曹操,反而是命令士兵安营扎寨,防备追兵。

    手下的一名将领对他说:“青州兵已经先去曹公那里诬陷将军你了,将军还不赶紧去为自己辩解吗?”

    于禁则是回答道:“如今叛军追兵就在身后,我们如果不赶紧准备,如何迎敌?而且以曹公聪明,一定能明白其中的原委。”

    等到安营扎寨完毕,于禁才去面见曹操,把事情的本末原原本本地说了一遍。

    曹操听完后,十分高兴,对于禁说:“淯水之难,吾甚急也,将军在乱能整,讨暴坚垒,有不可动之节,虽古名将,何以加之!”

    意思是说,于禁你能在混乱中整顿军队,惩治暴乱,坚守营垒,浑然不动,即使是古时候那些名将,也都是不如你啊!

    这段话的评价,真的是太高了。

    之后于禁又跟随曹操再次击败张绣,而后在下邳城擒住了吕布,又在射犬击破了眭固,将其斩杀。

    当曹操与袁绍展开官渡之战的时候,袁绍兵力强盛,众将都有所恐惧。

    只有于禁,主动请命愿意作为“先登“,即先锋军,与袁绍作战。

    曹操大为欣慰与赞赏,于是拨给于禁两千人马,命令他固守延津。

    曹操率领其他军队返回官渡,正好这个时候刘备占据了徐州,反叛曹操,曹操大怒,率军东征,讨伐刘备。

    这样,延津一带只剩了于禁的孤军。袁绍兵马数十万,军容强盛,趁机猛烈进攻延津,但是面对于禁的坚守,竟然一直没有拿下。

    这简直如同奇迹!

    由此可见于禁年轻时候的悍不畏死与忠诚。

    之后乐进率领援军赶到,于禁与他率着五千人马,竟然主动出击,从延津西南缘河至汲、获嘉二县,焚烧保聚三十馀屯,斩首与俘虏各数千人,招降袁绍部将何茂、王摩等二十余人。

    这一次的战斗,战果丰盛超出了大家的想象,于禁自身强大的实力再次得到了证明。

    而后于禁又在杜氏津击破袁绍部将,威名大振。

    之后曹操与袁绍在官渡对峙,袁绍军修筑土山,用强弓硬弩向曹操军队中密集射击,士兵伤亡惨重,军心动摇。

    这时候于禁站了出来,身先士卒,不畏弓弩,命令士兵筑起土山与袁绍对射。

    于禁带头,与袁军拼死作战,曹军士气这才逐渐振奋。

    可以说,如果没有于禁的话,早在官渡对峙双方互相射击的时候,曹操军就已经崩溃了。

    根本等不到许攸告密,曹操率军突袭乌巢的时候。

    在击破袁绍,平定冀州后,曹操部将昌豨再次背叛,于禁前去攻打。

    于禁猛烈进攻昌豨,昌豨抵挡不住,因为他与于禁有旧,所以来到于禁营中请降。

    大家都以为昌豨已经投降,应当押送到曹操那里。

    于禁说:“诸君不知公常令乎!围而后降者不赦。夫奉法行令,事上之节也。豨虽旧友,禁可失节乎!”

    意思是说,曹公已经有了这方面的命令,敌军被围困后才投降的,不可赦免,格杀勿论。我不能因为与昌豨是好朋友,就违背法令。

    于禁亲自与昌豨决别,流着泪,命人斩杀了他。

    当时曹操闻而叹曰:“豨降不诣吾而归禁,岂非命耶!”

    于禁持军严整,得到缴获的财物,从来不私有,因此曹操更加重用他。

    曹操不喜欢朱灵,想要把他的军权收回来,但是朱灵平日里比较受士兵拥戴,又怕引起朱灵麾下士兵们的反弹。

    面对这个难题,曹操想来想去,麾下只有于禁合适,也只有他有这个能力。

    因为于禁平日里威严稳重,自己以身作则,碰到违背军法的人一律严惩,毫不徇情,在军队中很有威信。

    于禁拿着曹操的令书,只带了数十个亲兵,径直来到朱灵的大营,当场夺去了朱灵的军权,而朱灵及其麾下士兵们都是一句话不敢说,动也不敢动。

    上面这些是于禁辉煌的过去。

    于禁最被人所诟病的,就是投降了关羽。

    只不过,对于水淹七军,其实最应该负责的是曹仁。

    曹仁身为曹操同一家族的兄弟,是曹操最信任的大将,此时的权力要大于于禁。

    曹操手下,永远是外姓人比不过本家,这也是人之常情,没什么可多说的。

    只不过这场战役,曹仁给于禁指定了军队安营的地点。

    三国时候,如果长官给你指定了驻扎的地点,而你擅自移动的话,就是违背军法!

    关于安营扎寨,有一个著名的案例。司马懿当年指挥部将安营,一名部将见连日大雨,担忧营地被淹,私自挪动了营寨,结果被司马懿直接砍头。

    于禁本身从不违抗军令,自然不敢随便挪动大营,于是乎成就了关二爷威震华夏的美名。

    于禁先是投降了关羽,之后吕蒙击杀关羽后,又把于禁带回了江东。

    但是,于禁并没有为关羽或者是孙权出谋划策,没有为他们出过一份力。

    而三国时期,被俘虏后或者面对绝境而投降的事情太多了。张郃,徐晃,张辽,黄忠等等数不胜数。远的不说,被关羽杀掉的庞德,就是先在马超帐下效力,而后投降了曹操。

    庞德已经无路可退,如果再次投降关羽,只怕就要永生永世背上三姓家奴的骂名了。

    但是于禁不一样,尤其是面对关羽。

    因为关羽曾经的经历和于禁差不多。

    关羽当年战败,被曹操俘虏,也是先投降了曹操,后来抓住时机,就远走高飞,回到了刘备身边。

    于禁估计也是有这方面的考虑,先暂且委身在这,以后有机会就逃走。

    只不过他没有找到机会逃脱。

    于禁实在是没有必要背负这么多的骂名。

    ……

    其实说了这么多,郭盛表示根本不怕于禁晚年的背叛。

    一方面,于禁青年时期非常忠诚,悍不畏死,这个时候不必担心。

    而郭盛最看重于禁的,就是他的练兵统军的能力。从上面史书的记载来看,连曹操都称赞于禁的能力要超过古代名将,他的能力真的就可见一斑。

    到了晚年,只要把于禁放在二线,不上战场,专门负责练兵不就行了吗?

    也不用担心于禁战败投降的问题。

    这么一想,郭盛感觉自己真是一个逻辑学鬼才,这样的安排真是太适合于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