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明帝国
字体: 16 + -

第四十七章 驰援凤阳

    翌日清晨,孙可望急命大军启程继续赶路。马维兴清点了下人数发现少了两个人,但看到永历帝的家眷和他手下的重要大臣全都在于是也就不打算追究此事了,但从这以后对永历帝一行人的看管更加严格了。

    耿仲明的人马自打进入广西后攻势非常迅猛,刘文秀的军队被打得节节败退,清军几乎占领了广西北部的大部分地区。

    为了避免同清军在途中遭遇,孙可望带领这两万多人的队伍途径凭祥州,镇安府,泗城州,最后终于进入贵州境内,并在安顺州驻扎下来。

    “皇上,这里就是您今后的皇宫了。”孙可望指着安顺府衙对永历帝说道。

    永历帝看着这座破败不堪的府衙叹道:“爱卿想得真是周到,知道朕喜欢清净的地方,也罢,以后这里就是朕的行宫了,朕很满意。”

    “皇上您有所不知,臣为您选的这个地方也是煞费苦心啊,您可知道这安顺府地处黔中腹地,是贵州历史上开发最早的区域,战略地位重要,被称为黔之腹,滇之喉,蜀粤之唇齿,商业之盛,甲于全省。我们把朝廷建在这里,真正能够做到进可攻,退可守,而且这里物产商业都很发达,皇上也不用再担心没有钱粮支持将士们在前线打仗的问题了您说是吧?”孙可望皮笑肉不笑地说道。

    “那秦王殿下什么时候命人来给这里修缮一下,我们也好尽早入住啊?”永历无精打采的问道。

    “这个事情嘛,臣安顿好陛下后还要领兵去江西打仗实在是没有时间帮陛下修缮这里了,请陛下恕罪,哦对了,来人那,叫马维兴过来。”

    “是,秦王殿下。”一名士兵答道。

    不一会儿马维兴来到二人面前跪拜道:“臣,马维兴拜见秦王,拜见皇上!”

    孙可望指着马维兴对永历说:“陛下,不如就叫他留下来帮陛下收拾行宫,并负责保护皇上的安全吧。”

    “秦王,您不带卑职去江西打鞑子去了吗?”马维兴错愕地问道。

    “本王人手已经已经够了,你不用去了,陛下也需要人保护嘛,本王现命你率军五千留守安顺府保护皇上的安全,听候陛下的差遣。”说罢他走到马维兴身边,拍拍他的肩膀又小声说道:“你知道该怎么做的。”

    马维兴心里知道孙可望留下他哪是让他保护永历帝,分明就是让他看管永历帝这帮君臣的,不让他们逃跑或者与外界联系,于是他也不再多问,领命留守便是。

    此时在暗中观察中的熊纬把这段时间永历帝一行西迁路上所发生的事情以及最终落脚地安顺府内的事情都一一记录下来,写在一张纸条上。

    他来到安顺府后也随永历帝和平阳公主一起住进了安顺府衙,为了能留得有用之身把

    这里的消息报告给朱聿键,他行事非常低调,对任何事情都不发表看法,为人谦恭礼让,从而让所有人都没有把他当回事情只道是平阳公主那个老实巴交的驸马。

    就这样过了一个月后,马维兴的人马对他们看管的也没有开始那么严了,永历帝他们没事还可以出府去街市上散散步溜溜弯。

    这天,熊纬终于等到了好机会,他趁平阳公主与皇太后和几个永历嫔妃出门逛街的机会,把纸条绑在一只他饲养的鸽子上面趁四下无人的机会偷偷跑到后花园把鸽子放了出去。

    朱聿键带领新军来到杭州后,联合陈邦彦的人马一鼓作气攻克了张存仁驻守的嘉兴和勒克德浑驻守的苏州,张存仁城破后自杀殉清,勒克德浑则兵败被擒并当众斩首,其心腹大将多布泰和托也全都战死了。就这样,从广州通往南京的道路上已没有任何清军势力阻拦,

    身在杭州的郑成功在得知南京真的光复的消息后,捶胸顿足,悔恨不矣,他极力请求朱聿键让他打头阵攻打嘉兴和苏州,但被朱聿键拒绝了。

    朱聿键觉得郑成功的能力在于海战,陆战确实不是他的长处,现在既然有这么多将领可用,也就不必透支他郑成功一个人,于是就决定派他回福建建设海军,也许能把收复台湾的时间也提早呢。

    这时候,时间已进入到1648年元月,朱聿键的大军进入到了应天府这个大明朝的开国首都,并与施琅会和于应天府城的皇宫内。

    “皇上,臣终于等到你了,请受臣拜!”见到朱聿键的施琅激动万分仍然对着朱聿键行君臣之礼。

    朱聿键连忙把施琅扶起来道:“快别这样,施爱卿还不知道我早已退位归番的事情吗?隆武年号早已不在了,我现在只是王爷,当今皇上是永历帝啊。”

    “不,皇上,没有皇上就没有我施琅的功名,在我心中只有一个皇帝,那就是您隆武皇帝。”施琅坚持道。

    听到此处朱聿键不禁暗中切喜:施琅其实是一个没有多少心机的耿直汉子,谁对他好,让他放手去施展自己的才能他就会对谁忠诚,只可惜历史上的黄道周和郑成功都太迂腐不会识人,生生的让如此优秀的帅才投靠了满清鞑子。

    窃喜归窃喜但现在还不能过早的暴露自己的真实意图,那个逃跑皇帝朱由榔还是要给面子的,于是他平复了下心情道:“施琅你休得胡言,我们现在都是永历皇帝的臣子了,日后人前说话一定要注意分寸,你只需好好表现多立战功就行了,本王像你保证,只要有本王在的一天绝不会亏待与你。”

    “那陛下,哦不唐王殿下,有您这句话我施琅不管是谁坐天下都是跟定您了。”

    这时,戚振宗也跟着接话道:“

    是啊,施将军,咱们跟着唐王准没错,我戚振宗本想隐姓埋名远渡海外聊此残生,可自打遇到唐王后,我就觉得我们戚家乃至大明重振有望了,就拿一件最简单的事来说,我们火枪营本来是用背在背后的两节矛拼成一支长矛来进行近身肉搏的,但这样在战场上对付鞑子骑兵的时候,总是显得速度稍慢了些,很多情况士兵们都还没有来得及拼好长矛就被鞑子骑兵给砍杀了。

    唐王殿下看过后就针对我们这一问题,提出了更好的解决办法,那就是制作一把短刀挂在火铳头的部位,不用的时候就拿下来别在身上,一旦进入近身肉搏时直接就从身上取出短刀安插在枪头,唐王给这种短刀取名叫刺刀,这样的话士兵们在上刺刀的时候就比拼接长矛的时间就快得多,反应就更敏捷迅速,可以大大减小我军的伤亡和提高胜算。”

    戴仓见状也插话道:“戚将军,你这就有所不知,你们火铳营装备的那可是最先进的鲁密铳啊,这种铳传自土耳其,并由赵士桢赵大人研究改良后实现了国产化,此铳约重七八斤,有的六斤,约长六七尺,发射的机关在床里。捏一下就掉,火燃复起,床尾可安插钢刀,若敌人逼近,即可作长刀用。放时,前捉托手,后掖床尾,发机只捏,没瞄准时手不能动,准星和眼睛对准处稍远,初发烟起,不致熏目惊心。它比倭人的鸟枪还好使。用药四钱,铅弹三钱,也不是很贵,唐王他是比你见多识广才会建议你在铳上安插短刀。”

    戚振宗摸着脑袋不好意思地说道:“惭愧惭愧,我们戚家自打我爹那开始就转做了锦衣卫已经不再领兵打仗,鲜少接触军事了,到我这里也自然没有遗传到多少祖父的军事才华,不过祖父生前所著的军事著作《纪效新书》和《练兵纪实》这两本书我都保留着,并一直在研习其中精髓,请唐王放心,我戚振宗一定要再次创造我祖父开创的军事奇迹,甚至超越他。”

    几人正说到兴头上,忽然跑进来一名传令兵道:“禀报唐王,刚杭州那边给陛下送来了一封信,请唐王殿下过目。”

    “快拿来我看!”朱聿键连忙抢过一张已经皱皱巴巴的纸条打开一看,原来是熊纬从安顺府送来的消息,从而得知永历帝被困贵州的事情。

    天,自己无心的一次穿越竟导致南明的这段历史里的很多事件都提早发生了,而且已经开始改变了历史的轨迹,朱聿键不禁感慨了一番。

    但身为京师最高统帅的他还是要做出正确的决定的,不如再召集众臣讨论一番吧。另朱聿键没有想到的是王嘉继此时也来到了京师,他来的目的不言而喻,自然是来找施琅搬救兵去解凤阳之围的。

    话说于骄也是个顶天

    立地的汉子,合肥的清兵多次前来攻打凤阳都被于骄带兵击退,他固守城池的本事还是可以的,小小的凤阳硬是被他守了三个多月,合肥总兵阮大器见多次攻打无效就想到了驻扎湖北的尚可喜部,于是就派人去找尚可喜求援。

    尚可喜到达湖北后一直按兵不动就是在等待最佳时机寻找正确的出兵方向,因为他对攻打江西并没有十足的把握,而且他判断的也是正确的,因为江西的堵胤熙统帅着三省中最强大的兵力,正等着尚可喜来送死。

    得知凤阳那边有战事后,尚可喜没有多做犹豫果断答应阮大器前去协助。有了尚可喜助阵后,于骄那点兵力终于再难以支撑,接连被清军攻破了两道城防要塞,眼看城破在即,他只好叫王嘉继突围出去到京师求援。

    王嘉继来到京师已经快一个星期,可还是没有得到施琅的肯定答复,原因也很简单,施琅担心应天府如此重地倘若贸然出兵去救凤阳,清军如果再派大军来攻京师,那是得不偿失的事情,但又不忍拒绝王嘉继,正在施琅两难的时候,朱聿键率军来到施琅也就无需再犹豫了,他把情况向朱聿键禀明后请求准许自己带兵去解中都之围后再做打算,朱聿键没有拒绝的理由,但他打算自己亲自去一趟凤阳,原因也很简单,因为他从王嘉继口中得知,崇祯三太子朱慈焕尚在安徽。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