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局小乞丐
字体: 16 + -

第五十四章 第一场

    虽然张谨言以前的身份是乞丐,但是在脱籍还良的时候,齐王已经考虑过他未来应该需要科举的可能。

    所以在他的授意以及冯知府的操作下,张谨言的各项身份信息全部被做的非常完善。

    于是这次乡试的查验过程,张谨言的身份根本没有任何可以挑剔的地方。

    从验身的棚子中走出来,张谨言终于来到了最终的目的地——五号考仓。

    说是考仓,却并不是后世那种巨大的仓库形式,其实只是一个稍微大一点房子而已。

    里面已经被分隔出了上百个空间,张谨言根据自己手中得到的号码,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位置。

    这种一人一间的小空间又叫做号房,所有应考的学子在未来的三场考试中,就只能待在这里面答题。

    因为每次乡试应考的学子数量很多,所以号房的空间极其逼仄,里面布置了书台、坐垫、笔墨、火烛和马桶等等物品。

    张谨言走进去试了试,发觉只能盘腿坐下,想要把腿伸直都是一种奢望,若是睡觉的话,就只能蜷缩起来。

    考生进入自己的号房之后,门就会被监考的差役从外面锁死,两天的时间,吃喝拉撒一切事情全部都得在里面解决,比在监狱里关小黑屋还难受。

    他以前读一些历史书籍的时候也曾看到过号房的描述,如今亲身体验之后才发觉是多么的痛苦。

    怪不得每次科举都有人直接在号房内发疯。

    这真是从心灵到肉体的全方位折磨。

    坐在号房里闭目养神了一段时间,外面终于响起一声铜锣,接着,差异就将考卷发了下来。

    张谨言看了看考卷,二百道关于经义的考题,二百道关于《武国律》的考题,两天的时间答完。

    费老曾经和他说过,这场考试的重点是在《武国律》上。

    因为相对于云国,武国的国力稍显弱小,于是在对于人才的选拔制度上,当政者更看中的是务实的能力。

    经义只是考察学子对于圣贤书的理解和记忆,但是《武国律》却能够看出学子未来是否能够成为优秀的官员。

    这二百道题里不仅考察了对于律例的理解,还有对于各种典型事件的判断,考生们不仅要做到对《武国律》的全面理解和记忆,甚至还需要对武国这三百来年的历史中,无数案件与事件的熟悉,这样才能在一道道刁钻的题目下,写出正确的答案。

    看到这些题目,张谨言终于明白了费老给他的书是有多么珍贵。

    摇了摇头,甩开脑海中的那些乱七八糟的想法,张谨言深呼一口气,沉下心神,开始提笔作答。

    两天的时间说长不长,但是对于乡试的考生来说,却实在是有些煎熬。

    好不容易熬到了考试结束,张谨言从号房内走出来的那一刻,竟然有一种重获新生的错觉。

    跟随着人流慢慢朝贡院外走去,有相熟的考生纷纷聚在一起议论起来。

    “刘兄,我看你面带喜色,这场考试的发挥应该不错吧?”

    “唉,我连一半的题目都没答上来。恐怕这第一场考试我应该是过不去了。”

    “那你为何还笑的出来?”

    “人生已经如此的艰难,我只是想微笑面对而已。”

    张谨言听着旁边考生的对话,有些诧异的看了他一眼。

    没想到此人还颇有一些哲学思想和乐观主义。

    走出考场,张谨言一眼便望见了等候在门外的小郡主和九九。

    “小言!这里。”

    九九也看到了他,赶忙挥手示意。

    “不是说了不用来接我么。”

    “在家里等的心焦,还不如来贡院这边看看。”九九看着张谨言,温声说道。

    “考的怎么样?有没有把握?”小郡主在一旁问道。

    张谨言正欲答话,九九却轻轻拉了拉小郡主的衣袖,笑道:“既然已经考完,就不要去想了,咱们先回家吧。”

    “对对,先回去再说,乔叔今天特意做了好多好吃的,我们赶紧走吧。”小郡主也意识到自己问的不是时候,立即岔开话题。

    张谨言跟着二女走向王府的马车,贡院之外,许多考生看着他们的背影,脸上露出艳羡之色。

    “那位仁兄可真是幸福,竟然能同时有两位绝色佳人来接他。”一名考生发出由衷地赞叹。

    ……………………

    回到家中,张谨言意外地发现已经有好几个人都等在那里。

    “小子,这两天好好休息,养足精神准备下一场。”乔玄明朝张谨言点了点头。

    “第二场考诗词,以小友的才气,相信应该不在话下。”费老显的信心很足的样子。

    “三日后放榜,到时候我们几个一起陪先生过去。”户晨、李晟亮和于开阳脸上都是一副期待的表情。

    张谨言看着众人,心中有些不好意思,虽然题目都答完了,但是对于自己发挥的到底怎么样,却实在是没谱。

    毕竟这也是他第一次参加这种考试,总归有些不适应。

    别到时候榜上无名,第一场就直接被淘汰就丢人了。

    张谨言在心中暗自想到。

    武国的科举考试用的是淘汰制,三场考试每一场之后都会直接放榜,通过之人才能够进入下一场考试,这也是为了节约阅卷之人的经历。

    毕竟若是连第一场考试对于基础能力的考察都通不过,后面两场对于文采以及高级治国能力的考试也确实没有必要参加了。

    第一场考试结束之后,贡院就被彻底封锁起来,灵江城的城卫军齐齐出动,将贡院团团围了起来。

    此时贡院里面已经不再有任何考生,取而代之则是从京城派遣过来阅卷的十五名官员。

    他们需要在三日之内将所有考卷批阅完毕,从七八千名考生中挑选出一千名优秀者进入下一场考试。

    接近八分之一的淘汰率,不得不说乡试的第一场确实颇为严苛。

    阅卷的官员压力也很大,三天的时间,平均每一个官员都需要批阅接近五百份的考卷,这对于他们来说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不过武国的科举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好歹也算形成了一套特有的规则。

    官员们阅卷之时都有约定俗成的惯例。

    此时在厅堂之中,这十五名官员坐在桌前,点着火烛,正快速地批阅一份份考生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