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局小乞丐
字体: 16 + -

第四十五章 一线生机

    张谨言心中怀着最后一丝希望,颤颤巍巍的将杨公公的手里的圣旨接了过来。

    他是真的有些怕了,搞不清楚这帮人到底唱的哪一出戏。

    万一接旨之后,杨公公突然又反悔怎么办?

    “哈哈,你小子被骗啦,陛下根本没有密旨,赶紧起来跟咱家去结婚吧!”

    张谨言拿过圣旨的瞬间,似乎看见了杨公公阴险的笑容。

    不过好在这一切都是幻觉,当他将圣旨拿到手里之后,杨公公立刻说道:“请张公子移步,这密旨仅能你一个人听。”

    张谨言愣愣的跟着对方朝另外一处没有人的院子走去,回过头还能看见小郡主眼眶中不住打转的泪花。

    确定了左右无人,杨公公立即说道:“张公子听旨。”

    眼看张谨言又要跪下,他赶紧一把拉住笑道:“这次不用跪。”

    说完,杨公公先是用力咳嗽两声,接着又昂首挺胸,摆出一副趾高气昂的模样,似乎在努力学着什么。

    接着他尽量粗着嗓子说道:

    “臭小子!朕知道你有些本事,却没想到你竟然如此惫懒,连官都不想当吗?既然如此,那可别怪朕逼你!定南伯的女儿漂亮吧?哈哈,明年春天,朕要是在金銮殿上见不到你的人影,你就洗干净准备洞房吧!”

    杨公公说完,立即又换回之前的模样,对张谨言继续说道:“好了,陛下的口谕已经传到,张公子都听明白了吗?”

    明白了……

    一切都明白了。

    这他妈就是皇帝为了逼自己当官想出来的阴招,用定南伯的女儿做威胁,要是自己不参加科举甚至不在科举之上取得好成绩的话,那就让自己娶那个擅使九环大金刀的女中豪杰。

    想到这里,张谨言轻轻叹了口气。

    真是造孽啊,自己一个大老爷们还无所谓,但是那定南伯的女儿有什么过错,却要被皇帝拿来当要挟自己的工具。

    似乎看出了张谨言的心思,杨公公在一旁劝慰道:“张公子不用担心,陛下拟这道圣旨的时候已经考虑过定南伯之女的名节问题,所以并没有将此事公开,张公子可不要以为对方没人要,她可是有追求者的。”

    “嘶……”听到这话,张谨言顿时倒抽一口凉气。

    竟然有人追求女版的李逵,这人到底是何方神圣,有机会真的要好好认识一下。

    “好了,陛下的旨意已经全部传到,咱家也该回去了。”

    “公公且慢。”张谨言叫住了准备离开的杨公公,他从怀中掏出一张银票递了过去:

    “小子也是懂规矩的,之前和小郡主说的那些玩笑话,还请公公不要介意。”

    张谨言记得以前在不管是在小说里还是在电视上都看过,对于前来宣旨的宦官,总归是要给些好处的。

    却不料杨公公并没有去接那银票,反而笑呵呵的拱了拱手说道:“张公子如今简在帝心,咱家以后可还得多多仰仗公子的鼻息。”

    他是真不想收张谨言的银票,之前宣读的圣旨还算正常,但是刚刚口传的谕旨却明显可以看出,皇帝陛下对于眼前之人那绝对是非常喜欢和看重的。

    至少他自己在宫里的时候,就从来没听过皇帝陛下会用这种玩笑中带着期望的语气和其他人说过话。

    是以在他看来,张谨言的未来必然不可限量,这种人给的银子,那岂是那么好收的?

    一番推脱之后,他最终还是将银票又塞回了张谨言的怀里,又向他拱了拱手,这才施施然的离开了齐王府。

    看着杨公公的背影,张谨言不禁眼眶有些湿润。

    真是好人呐,面对财帛丝毫不动心,武国的宦官都能这样廉洁,何愁国家不会昌盛?

    从小院中走出来,张谨言的心情明显好了很多。

    甚至连一开始对皇帝和齐王的怨念都在这大起大落之后消散了很多。

    既然皇帝老子让自己考,那自己就考考看吧。

    跟在杨公公身后走出小院,此时外面院子中的人基本已经散去,小郡主的身影也不见了,只有齐王笑呵呵地还在那里等他。

    “王爷。”张谨言走过去朝他拱了拱手。

    “嗯。”齐王点点头,语重心长地说道:“好好考,陛下很看重你。本王已经和费老说好,你有问题随时都可以去请教他。”

    “小子明白了。”

    张谨言面无表情地说完,直接转身离开。

    看着张谨言离去的背影,齐王突然觉得周身有些发冷,似乎有一股强大的怨念围绕着自己,他在心中暗想,这小子不会记仇吧。

    ………………

    在齐王和皇帝看来,张谨言的才华是足够完成科举的。

    可惜自家人知道自家事,张谨言明白,让他写两首诗或者发明点东西也许可以,但是正儿八经的上考场,自己肚子里那点东西就有些捉襟见肘了。

    好在穿越到这个世界之后,他的记忆里得到了成倍的提升,只要看过的书都能够存储在他的脑海之中。

    原本张谨言并没有想要考科举的心思,所以并没有仔细了解过这方面的规则。

    直到今天被皇帝摆了一道,他才从费老那里搞清楚了武国科举的运行理念。

    说起来很有意思。

    武国的科举制度像是原来历史中宋朝和明朝这两个朝代的制度的结合体。

    每三年一次,从乡试开始考,但是却不像明朝那样需要拥有童生的资格。

    而且时间也有变化,据说是武国开国之后的一个皇帝觉得八月份考试天气太热,那些读书的考生们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中不能发挥出最好水平。

    所以将秋闱定在了十月底,让考生们能够在凉爽的气候中好好发挥。

    杨公公来宣旨的时候是九月十六,距离今年的乡试大约还有四十多天的样子。

    算算时间,张谨言觉得勉强应该够了。

    好在皇帝没说一定要让自己考出什么成绩,只是让自己通过就可以,否则张谨言还真准备立刻揭竿而起,要不就干脆落草为寇了。

    对于张谨言来说,乡试其实才是最大的挑战,因为准备的时间太短,而一旦通过了乡试,未来就能有好几个月的时间可以温书。

    所以这四十多天的时间对张谨言来说是最为关键的。

    到底未来是娇妻美妾,还是娶个女中豪杰,还附送一个不知是何方神圣的情敌,就看这最后的四十来天时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