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漂流人
字体: 16 + -

第一百一十八章 赵俊博献策

    旌义,岸上。

    禁军的第一次进攻失败之后,为了避开破虏军火炮的攻击,暂时撤出了旌义港口,禁军和破虏军之间的战斗一时间停了下来。

    白昊宪和金太应两位禁军高层之间暗地里产生隔阂,双方都不愿意做出头鸟,在没有太大把握的情况下发起第二次进攻。

    而破虏军这边限于兵力的缘故,自然也不会没事找事,借着双方战斗停歇的时间,宋主和金永两名前线的指挥将领,带领着士卒们将一些之前被破坏的防守工事略微修补。

    当然,已经被破坏大半的沙包堆,虽然是破虏军击退禁军第一次进攻的最大“功臣”,但是禁军进攻随时可能再来,即使破虏军有心修补,也不是短时间内能够办到的了。

    短时间内,岸上的战事停歇,也正是因为如此,一时间整个旌义港口附近只剩下海面上的战事仍在继续。

    李逸澜和柳馨远等人站在破虏军阵地上,眼睁睁地看着李凤所在的船只被击沉,却又无能为力。

    随着船只一点一点地消失在海面上,原本因为击退了禁军第一次进攻而心情愉悦的破虏军将士,心中除了沉痛之外,更多的是一种敬意。

    李凤其实并不是为破虏军,也不是为济州岛而留下来孤军奋战的,他只是借着这个机会,弥补当年临阵脱逃的愧疚之情。

    但是李逸澜和柳馨远等破虏军的将士们,却对此并不了解。想到这些此前素未谋面的人,最终选择留下来决一死战,众人心中既感动又惋惜。

    方治自忖,如果让自己站在李凤的位置上做决断,他恐怕会毫不犹豫地选择跟随蔡政离开,前去和第二批支援的船只碰头,届时再考虑要不要折回来继续援助。

    毕竟,站在李凤的角度上看,破虏军也只不过是陌生人罢了,虽然未来可能有利益上的合作,但毕竟到目前为止,这些都只停留于构想之中。

    也正是因为自己无法做到,此时方治心中已经建构起了李凤的伟岸形象,这种孤胆英雄式的悲壮,是战争发生以来最让方治震撼的一次。

    .........

    方治看到的是李凤孤胆英雄式的悲壮,而站在方治身前的李逸澜,看着“李”字旗随着船只的沉没,也一同消失在海面之上,此时心中的感受更加复杂。

    在不了解背后故事的情况下,李逸澜和方治一样,对于李凤这种几乎是一心求死的做法感到不解,但是最令李逸澜感触的,却是船上有那么多留下来和李凤一起并肩作战的人。

    虽然昨天李逸澜雷厉风行,亲自前来旌义和蔡政谈判,暂时压下了破虏军中朝鲜高层和汉人高层之间的分歧,但是这件事却如同一根刺般,插进了李逸澜的心里。

    破虏军目前还有三千五百余人,真正能无条件站在自己这边的人有多少,李逸澜不敢保证。

    正当李逸澜患得患失的时候,敌军的第二波进攻已经开始了。

    强迫自己从胡思乱想中回过神来,虽然目前还不需要李逸澜亲自指挥,但是一个临阵走神的提督,显然是不合格的。

    .......

    李凤的船只彻底沉下去,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是破虏军的将士们心怀感伤,就连南征军和禁军的许多将士此时也是一脸复杂。

    虽然事实上已经成为了清廷藩属,但是在耳濡目染中,朝鲜人仍然把大明当作自己的父母之邦,当作是文明正统。

    自诩“小中华”的朝鲜,眼睁睁地看着“大中华”的遗民死于自己的炮弹之下,淹没在茫茫大海之中,这场本身就缺乏正义号召的战争,此时更是引起了许多士卒的反感。

    尤其是在战争历经了一个多月之后,将士们的疲惫情绪和此时出现的反感思想融合在一起,厌战情绪正在悄悄地蔓延。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郑致和发出了最新的指令,让禁军发动第二次的进攻。

    ........

    由于港口的限制,虽然朝鲜官军在人数上优势明显,但此时也只能够让位置排在前面的禁军发动第二次进攻,其余船只在后方待命。

    赵俊博待在后方,意识到按照目前的形势发展下去,恐怕这场战斗轮不到自己了,思考了一下之后,赵俊博派人向督师郑致和传话,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敌军目测人数不超过一千人,依靠禁军之力,应该足以对付了,请督师允许我率庆尚道士卒一千人,战船十艘,绕到济州岛南部进攻。”

    “破虏军兵力不足,此时防守起来已经是捉襟见肘,南部有猊来里浦口,可供小规模登陆!”

    郑致和沉吟一会,考虑到一千人对于旌义的战事影响不大,但是却可能成为一支从南部登陆的奇兵,便最终同意了。

    (12:15前补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