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济州府来人
金永看着自己的叔父,目瞪口呆。
看到金永的表情,金耽仁显得很得意。
“你小子,以后放机灵一点,人生就是这样,有时候不是做得越多就越好,最关键的是要做对路!”
“就比方说刚才,没搞清楚情况,你就像搭箭把旗帜给射下来?”
“要是我当时没能及时阻止你,真让你把大明的旗帜给射了,你那引以为傲的箭法,可能就会要了你的命!”
金永这才知道刚才自己竟然差点干出了超级蠢事,后背直冒冷汗。
金耽仁内心叹气,自己这个侄子,箭法好,只可惜脑子还不够灵光,只希望经过这次事件以后,这个傻小子能有些长进。
“待会进县城之后,我去找县官,你小子就到酒馆之类的地方去,重点说一下我刚才对大明忠心耿耿的表现,明白吗?”
金永现在对自己的叔父可以说是佩服不已,听到金耽仁吩咐,头点得如同小鸟啄食一般。
......
叔侄俩人匆匆赶到县城,已经是接近正午时分。顾不上头顶上烈日炎炎,两人便按照之前计划分头行动。
金永去宣扬金耽仁的优良事迹,而金耽仁自己则进了官衙,向大静县令通报了事件,同时还转达了林寅观等人对修理船只的材料和人手的需求。
事关皇明存续,大静县令不敢擅作主张,当即派人送金耽仁去济州府城,向济州牧使洪宇亮汇报。
大静县距离济州府城尚有一段距离,金耽仁担心那群大明人等得不耐烦,又生出什么岔子,只得找金永回去报信。
金永从酒馆中被金耽仁拉出来,优良事迹不知道宣传了没有,酒倒是喝了不少。金耽仁顾不上责备这个不让人省心的侄儿,让金永赶回去向林寅观通报进展。
......
接到金永传回来的消息后,李逸澜和大家也只能耐心等待。
好在附近的渔民以及金耽仁安排的家人每天都向船上送来淡水和粮食,虽然不算丰盛,但是也足以解船上众人燃眉之急。
在等待济州牧使洪宇亮消息的两三天里,大家采取轮流的形式,都下岸进行了活动,也算是透气了。否则在船上待久了,容易生出毛病来。
后世的济州岛,是中国游客的出境旅游的胜地。外派韩国的半年里,李逸澜也曾经到济州岛一游。
金耽仁去济州后的第三天,李逸澜和陈得、方治几人在猊来里浦口附近登高望远。
穿越三百多年的历史,李逸澜重新来到这个前世曾经踏足的地方。
济州岛的山水依旧,洒下来那一缕阳光依旧,这熟悉的感受,却带给了李逸澜更大的感伤。
触景生情,李逸澜摇头叹道:“物是人非。”
相比起李逸澜的感慨万千,其余几人就单纯感慨于这美景了。
陈得右手摆弄着一片叶子,一边朝李逸澜走来,一边说道:“如果不是现在安危未定,这济州岛,倒也不失为一个游山玩水的好去处。”
“没想到朝鲜这地方,不仅有金耽仁座主这样心怀大明的忠义之士,也有如济州岛般的风光胜地啊!”
听到陈得这话,李逸澜倒是笑了,向陈得等人普及道:“说起来,这济州岛,当年也是我大明领土。”
......
当年,高丽成为元朝藩属,对日本虎视眈眈的忽必烈,将气候适宜的济州岛(时称耽罗)作为元军的天然牧场,也是元军攻日的前线基地之一。
后来,由于济州岛四面环海的地理优势,元朝将其作为流放犯人的天然监狱。
讽刺的是,明朝初年,朱元璋同样将俘获归顺的蒙古皇族以及战俘流放至此,这个曾经元帝国用来囚禁罪犯的岛屿,最终也成为了他们自己的归宿。
相比起积极追求拓展的忽必烈,朱元璋对这些海外之地并无兴趣,当时改换门庭成为大明藩属的高丽趁机索取耽罗,大明慨然应允。
至此,济州岛不复为中国领土,成为高丽以及此后朝鲜王朝的一部分。
......
在一旁听着的方治,听完李逸澜普及这段历史,一脸惋惜道:“要是当年太祖皇帝不放弃这里就好了。”
陈得无奈摇头,叹道:“阿治,如果当年真没有放弃,恐怕现在济州岛虽然不是朝鲜之地,却已经沦入建虏之手啊。”
“也对,如果真是这样的话,我们就相当于自投罗网了。”方治脸上的惋惜变成了庆幸。
陈得转头,想让李逸澜继续说说济州岛的故事,却看见李逸澜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
还未等陈得开口,远处传来呼唤:“李公子、陈财副,林船主派我来唤大家回船。”
“济州府来人了!金耽仁座主带着来的。”
......
金耽仁带着济州府的人回来了。
但金座主并没有带回来大家朝思暮想的修船工匠和木料,来的是两个朝鲜官员。
济州牧使洪宇亮得到了金耽仁的汇报之后,十分重视,此事关乎大明存亡,非同小可。
衙门上,金耽仁信誓旦旦,口中连连确认这批漂流人确实是大明子民。但金耽仁眼神和语气中所表现出来的那种急切,却引起了洪宇亮的一点不信任。
从这个浦口座主的身上,洪宇亮看到了一种展现自我的渴望。
当一个人,特别是一个出身低下的人,迫切想要证明自己时,就容易铤而走险,甚至欺瞒上官。洪宇亮多年从官,对此深信不疑。
尤其是前几天,洪宇亮已经得到了确切消息,自己这几年的经营总算时收到了成效。一切顺利的话,他将很快被召回京城,结束三年的外派生涯。
在这种紧要关头,要是一时冒失,没将漂流人的身份确定便匆忙上报,最后引起动荡,自己就要功亏一篑了!
于是,在与幕僚商议许久之后,洪宇亮没有如金耽仁所建议的那样,派工匠去帮忙修理船只,反而决定派判官崔镇南前去,将漂流人都带到自己这里来,他要亲自确定这群人的身份。
大静县官学监理李德山,因为精通汉语,此行作为翻译,协助崔镇南与漂流人沟通。
看到金永的表情,金耽仁显得很得意。
“你小子,以后放机灵一点,人生就是这样,有时候不是做得越多就越好,最关键的是要做对路!”
“就比方说刚才,没搞清楚情况,你就像搭箭把旗帜给射下来?”
“要是我当时没能及时阻止你,真让你把大明的旗帜给射了,你那引以为傲的箭法,可能就会要了你的命!”
金永这才知道刚才自己竟然差点干出了超级蠢事,后背直冒冷汗。
金耽仁内心叹气,自己这个侄子,箭法好,只可惜脑子还不够灵光,只希望经过这次事件以后,这个傻小子能有些长进。
“待会进县城之后,我去找县官,你小子就到酒馆之类的地方去,重点说一下我刚才对大明忠心耿耿的表现,明白吗?”
金永现在对自己的叔父可以说是佩服不已,听到金耽仁吩咐,头点得如同小鸟啄食一般。
......
叔侄俩人匆匆赶到县城,已经是接近正午时分。顾不上头顶上烈日炎炎,两人便按照之前计划分头行动。
金永去宣扬金耽仁的优良事迹,而金耽仁自己则进了官衙,向大静县令通报了事件,同时还转达了林寅观等人对修理船只的材料和人手的需求。
事关皇明存续,大静县令不敢擅作主张,当即派人送金耽仁去济州府城,向济州牧使洪宇亮汇报。
大静县距离济州府城尚有一段距离,金耽仁担心那群大明人等得不耐烦,又生出什么岔子,只得找金永回去报信。
金永从酒馆中被金耽仁拉出来,优良事迹不知道宣传了没有,酒倒是喝了不少。金耽仁顾不上责备这个不让人省心的侄儿,让金永赶回去向林寅观通报进展。
......
接到金永传回来的消息后,李逸澜和大家也只能耐心等待。
好在附近的渔民以及金耽仁安排的家人每天都向船上送来淡水和粮食,虽然不算丰盛,但是也足以解船上众人燃眉之急。
在等待济州牧使洪宇亮消息的两三天里,大家采取轮流的形式,都下岸进行了活动,也算是透气了。否则在船上待久了,容易生出毛病来。
后世的济州岛,是中国游客的出境旅游的胜地。外派韩国的半年里,李逸澜也曾经到济州岛一游。
金耽仁去济州后的第三天,李逸澜和陈得、方治几人在猊来里浦口附近登高望远。
穿越三百多年的历史,李逸澜重新来到这个前世曾经踏足的地方。
济州岛的山水依旧,洒下来那一缕阳光依旧,这熟悉的感受,却带给了李逸澜更大的感伤。
触景生情,李逸澜摇头叹道:“物是人非。”
相比起李逸澜的感慨万千,其余几人就单纯感慨于这美景了。
陈得右手摆弄着一片叶子,一边朝李逸澜走来,一边说道:“如果不是现在安危未定,这济州岛,倒也不失为一个游山玩水的好去处。”
“没想到朝鲜这地方,不仅有金耽仁座主这样心怀大明的忠义之士,也有如济州岛般的风光胜地啊!”
听到陈得这话,李逸澜倒是笑了,向陈得等人普及道:“说起来,这济州岛,当年也是我大明领土。”
......
当年,高丽成为元朝藩属,对日本虎视眈眈的忽必烈,将气候适宜的济州岛(时称耽罗)作为元军的天然牧场,也是元军攻日的前线基地之一。
后来,由于济州岛四面环海的地理优势,元朝将其作为流放犯人的天然监狱。
讽刺的是,明朝初年,朱元璋同样将俘获归顺的蒙古皇族以及战俘流放至此,这个曾经元帝国用来囚禁罪犯的岛屿,最终也成为了他们自己的归宿。
相比起积极追求拓展的忽必烈,朱元璋对这些海外之地并无兴趣,当时改换门庭成为大明藩属的高丽趁机索取耽罗,大明慨然应允。
至此,济州岛不复为中国领土,成为高丽以及此后朝鲜王朝的一部分。
......
在一旁听着的方治,听完李逸澜普及这段历史,一脸惋惜道:“要是当年太祖皇帝不放弃这里就好了。”
陈得无奈摇头,叹道:“阿治,如果当年真没有放弃,恐怕现在济州岛虽然不是朝鲜之地,却已经沦入建虏之手啊。”
“也对,如果真是这样的话,我们就相当于自投罗网了。”方治脸上的惋惜变成了庆幸。
陈得转头,想让李逸澜继续说说济州岛的故事,却看见李逸澜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
还未等陈得开口,远处传来呼唤:“李公子、陈财副,林船主派我来唤大家回船。”
“济州府来人了!金耽仁座主带着来的。”
......
金耽仁带着济州府的人回来了。
但金座主并没有带回来大家朝思暮想的修船工匠和木料,来的是两个朝鲜官员。
济州牧使洪宇亮得到了金耽仁的汇报之后,十分重视,此事关乎大明存亡,非同小可。
衙门上,金耽仁信誓旦旦,口中连连确认这批漂流人确实是大明子民。但金耽仁眼神和语气中所表现出来的那种急切,却引起了洪宇亮的一点不信任。
从这个浦口座主的身上,洪宇亮看到了一种展现自我的渴望。
当一个人,特别是一个出身低下的人,迫切想要证明自己时,就容易铤而走险,甚至欺瞒上官。洪宇亮多年从官,对此深信不疑。
尤其是前几天,洪宇亮已经得到了确切消息,自己这几年的经营总算时收到了成效。一切顺利的话,他将很快被召回京城,结束三年的外派生涯。
在这种紧要关头,要是一时冒失,没将漂流人的身份确定便匆忙上报,最后引起动荡,自己就要功亏一篑了!
于是,在与幕僚商议许久之后,洪宇亮没有如金耽仁所建议的那样,派工匠去帮忙修理船只,反而决定派判官崔镇南前去,将漂流人都带到自己这里来,他要亲自确定这群人的身份。
大静县官学监理李德山,因为精通汉语,此行作为翻译,协助崔镇南与漂流人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