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无敌舰队
字体: 16 + -

第72章 拼音

    王新站在讲台上,给台下众人讲解粮草、辎重、兵器、军饷对军队的重要性。

    俗话说,“大军未动,粮草先行。”

    任何一场战争都需要好粮草、辎重、兵器、军饷。只有这些东西准备到位,军士的斗志才能提升到最高,上下齐心方可取得胜利。

    若战前粮草准备不足,或战时粮草被敌方烧毁,都会导致军心大乱。

    军中缺粮,要么军士各自散去,要么就是兵变来获取粮食。如李傕、郭汜的造反,史称“长安兵变”,赵匡胤的“陈桥兵变”。

    特别是明朝,因为小冰河的原因,各地赤条千里,各地流贼四起。朝廷为了镇压叛乱,特派军队前往镇压,但却军中没有粮草,很多镇压的军队只能走到哪抢到哪。

    特别是“平贼”将军左良玉,左良玉军纪很坏,拥兵自重,又是跋扈悍将的典型。他部所过之地,都是被抢的一无所有,这平乱却是越平越乱。

    这军队的军饷更是重中之重,很多人当兵就是为了吃响,若没有军饷家中的儿女就无法为续。

    明末财政困难,除了用于对付北边满清的“辽饷”基本能够足额定时保证外,其它用于内地的,对付农民军的军队的饷银经常拖欠,而且不足额。

    由此引起的恶果就是农民军越大越强,很多官兵都投降了农民军,最后灭亡了大明王朝。

    所以王新对家丁的月钱看得十分重要,队长每月有七两银钱,副队每月也有五两银钱,家丁则是每月四两银钱。

    每次月钱发放后,王新都会仔细盘查,确保每位家丁都能领到月钱。

    王新在讲台上讲得非常认真,台下众人也是很用心的听着,但随着时间的增长,王新发现了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他们只听却不做笔记,刚开始王新还有一些不悦,但随后他就明白了原因。

    杨秀鹏他们到来的时间不长,并没有学会多少汉字,即使有心想写也根本做不到。

    王新双手撑着讲桌,开始想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教室内的众人见王新陷入沉思,也有一些疑惑和不解。

    没办法了,王新只能一边教他们识字,一边给他们讲解行军必备知识。

    王新拍了拍自己的额头,可能是自己最近太忙的原因,居然把汉语拼音给忘记了,有了汉语拼音的帮助,王新就能更容易的教他们识字。

    汉语拼音并不是中国人发明的,而是一个法国传教士叫金尼格莱来到了中国,他是个中国通。他在1626年写了一本《西中儒耳目资》的书中,首次准确地用拉丁拼音字母记录了汉字的读音。

    而现在的汉字读音大多采用“两字相切”的读音方法,如“东”都笼切,这个方法显然太繁琐,不易读准。

    还有一种就是双拼制,用一个汉字或注音符号表示“声”,用另一个汉字或注音符号表示“韵”和“调”,把它们拼合成被注字的读音的方法。

    王新当起了一回小学语文老师,开始给台下众人讲解声母和韵母……

    王新指着黑板上的“a”,来跟我读。

    “a……a……”

    “o……o……”

    台下也是一片,“a……a……”,“o……o……”的声音。

    然后王新就开始了真正的魔鬼训练。背诵拼音,背不了的就是五大板子。每天认字,认不了一百个的也是五大板子。

    最后导致很多人上课时都只能站着,因为坐着疼啊。

    学生休假回来上课时,发现最后两排都是齐刷刷的站着,心中都有一些好奇,不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

    但当天下午他们就都明白了,那些任务没有完成的,被暗在广场上打板子时,看得很多学生寒毛竖立。

    每次上课时,陈翔南看着自己身后站着的两排人,都感觉自己被一股阴霾笼罩。

    为此他这几天上课都极为认真,生怕被王新拉去打了板子。

    其实不止陈翔南一个人,包括二班朱果子在内的很多人,以后学习都刻苦了很多。

    高压政策也是有成效的,不仅杨秀鹏等人学习进度大大加快,就连班上的那些学生成绩也是在飞快提升。

    静心园书房。

    王刚正在给王新讲解一些最近重要的消息。

    王刚先是汇报了拍卖行和旗下的所有产业情况。

    现在的狮虎会赌坊,不仅是收集情报的重要场地,更是一头茁壮的现金奶牛。

    所有赌坊每天的营业额加起来,都有一万两白银之多,而且赌坊还是无本买卖,根本就不需要成本。

    然后王刚就面色沉重的说道,“梁国边境的精武门人员来报,郑国和燕国在来年开春雪化时可能又有一场大战。”

    听到这个消息,王新突然就来了兴趣,“快和我仔细说说。”

    王刚开始把边境得到的所有消息和王新说一遍。

    王刚话语落。

    王新就陷入了沉思,终究还是躲不过吗?小冰河。

    王刚见王新沉默,也没有开口打断,只是默默的退出了书房。

    万历、崇祯年间,旱灾变得越来越频繁,同时鼠疫也开始蔓延,波及华北数省的大鼠疫终于在山西爆发,明朝末年蔓延到了京畿地区。

    明朝灭亡以后的1660年,气温正式步入了最寒冷的时期。美国地理学家协会年刊研究指出,1660年—1680年以及1850年—1880年是小冰河期间中国北方及中部最冷的两个时期。

    王新叹息道,“无论在哪个时空,华夏民族终究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但没有什么困难是可以打倒这个优秀种族的。”

    他为自己重生为一名华夏子孙,而感到荣幸。

    竟然小冰河不期而遇了,他也应当做些准备。小冰河最终影响的可不只是郑国,如果王新猜的不错,小冰河波及的可能是北方诸国。

    历史文献上有明确的记载,秦岭—淮河一线是1月份0℃等温线的最南界,秦岭—淮河以南的河流在冬季一般是不会结冰的。

    秦岭—淮河一线也是我国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位于秦岭—淮河以南的长江、洞庭湖无论如何是不可能结冰的。

    但是,在明清小冰期,长江曾经出现过结冰长达一个月的现象,而洞庭湖结冰最厚的地方达一尺,浙江一带的河流冰层之厚,如履平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