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真是什么
字体: 16 + -

第7章 武功

    「乾坤大挪移」的心法,实则是运劲用力的一项极巧妙的法门,根本的道理,在于发挥每个人本身所蓄有的潜力,每个人体内潜藏的力量本来是非常庞大的,只是平时使不出来,但每逢紧急关头,往往平常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弱者能负千斤。

    第一层

    「乾坤大挪移」的第一层心法,都是运气导行、移宫使劲的法门,悟性高者7年可成,差一点的14年才能练成。

    张无忌因身上有《九阳真经》相助,只在片刻之间就练成了。

    其实不然,「乾坤大挪移」主要靠悟性与运气,张无忌当时与小昭身处明教秘洞,机遇与天赋使其练就神功。

    乾坤大挪移

    乾坤大挪移

    第二层至第六层

    「乾坤大挪移」第二层心法练习时只觉十根手指之中有丝丝冷气射出。

    第二层心法注明,悟性高者7年可成,次者14年可成,如练至21年还无进展者,则不可再练第三层,以防走火入魔。

    张无忌练「乾坤大挪移」心法时,边读边练,半边脸涨得血红,半边脸却发青,但双眼精光炯炯,第三、四层很快就练成了。

    练第五层时,脸上忽青忽红,脸上青时身子微颤,如堕寒冰,脸上红时额头汗如雨下,虽然不明其义,但片刻之间又将第五层练成了。

    张无忌练成第五层之后,只觉全身精神力气无不指挥如意,欲发即发,欲收即收,一切全凭心意所至,周身百骸,十分舒服,接着第六层用了一个多时辰也练好了。

    乾坤大挪移

    乾坤大挪移

    第七层

    正宗羊皮上的乾坤大挪移心法

    「乾坤大挪移」的第七层心法,又比第六层深了数倍,一时之间难以理解,自此而下,阻碍重重,直到篇末,共有19句未能练成。

    张无忌宅心仁厚,虽有19句未练成,却不以为意,并没有强练,反而因此躲过一劫。

    原来当年创制「乾坤大挪移」的那位高人,内力虽强,却也未到九阳真经的那一步,只练到了第六层。

    他所写的第七层心法,自己也未练成,只不过是凭着聪明,纵其想象,力求变化而已。

    张无忌所练不通的那19句,正是那位高人凭空想象出来的,似是而非,已然误入歧途。

    要是张无忌存着求全之心,非要练到尽善尽美为止,那么最后关头便会走火入魔,不是疯癫痴呆,便是全身瘫痪,甚至自绝经脉而亡。

    除了张无忌,明教历代教主中,第八代教主武功最高,据说能将「乾坤大挪移」练到了第五层,但在练成的当天,便走火入魔而死。

    乾坤大挪移

    乾坤大挪移

    克敌编辑

    乾坤大挪移的九大概念

    乾坤大挪移

    乾坤大挪移

    ★运用潜力的内功法门:

    原来这「乾坤大挪移」心法,实则是运劲用力的一项极巧妙法门,根本的道理,在于发挥每人本身所蓄有的潜力。

    每人体内潜力原极庞大,只是平时使不出来,每逢火灾等等紧急关头,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弱者往往能负千斤。

    张无忌练就九阳神功后,本身所积蓄的力道已是当世无人能及,只是他未得高人指点,使不出来,这时一学到乾坤大挪移心法,体内潜力便如山洪突发,沛然莫之能御。

    ★武功道理的宝典:

    其实殷天正和宋远桥虽然离身相斗,招数上却丝毫不让。张无忌学会乾坤大挪移心法后,武学上的修为已比他们均要胜了一筹。但说殷、宋二人的招数中颇有破绽,却又不然。张无忌不知自己这么想,只因身负九阳神功之故,他所设想的招数虽能克敌制胜,却决不是比殷、宋二人更妙更精,常人更万万无法做到。

    正如飞禽见地下狮虎搏斗,不免会想:「何不高飞下扑,可制必胜?」殊不知狮虎在百兽之中虽然最为凶猛厉害,要高飞下扑,却是力所不能。张无忌见识未够广博,一时想不到其中的缘故。

    张无忌听他一再提起「七伤拳」三字,想起在冰火岛的那天晚上,义父叫醒自己,讲述以七伤拳打死神僧空见之事,后来他叫自己背诵七伤拳的拳诀,还因一时不能记熟,挨了他好几个耳光。这时那拳诀在心中流动,当即明白了其中的道理。要知天下诸般内功,皆不逾九阳神功之藩篱,而乾坤大挪移运劲使力的法门,又是集一切武功之大成,一法通,万法通,任何武功在他面前都已无秘奥可言。

    ★「不论那一家那一派的武功都能取而为用」

    张无忌自幼跟著父亲及太师父、诸师伯叔,于武当派武功虽只学过一套入门功夫的三十二势「武当长拳」,但所见所闻毕竟不少,这时练成乾坤大挪移神功,不论那一家那一派的武功都能取而为用。

    他对武当派的功夫耳濡目染,亲炙最多,突然间不假思索的使用出来之时,自然而然的便使上了这当世轻功中最著名的「梯云纵」。俞莲舟、张松溪等要似他这般纵起,再在空中轻轻回旋数下,原亦不难,姿式之圆熟飘逸,尤有过之,但要一手抓一个胖大和尚,一手提一根沉重禅杖,仍要这般身轻如燕,却万万无法办到。

    ★令对方造出破绽

    张无忌这时却已看全了龙爪手三十六式抓法,其本身虽无破绽可寻,但乾坤大挪移法却能在对方如何拳招中造成破绽,只是心下踌躇:「此刻我便要取他性命,亦已不难,但少林派威名赫赫,这位空性大师又是少林寺的三大耄宿之一,我若在天下英雄之前将他打败,少林派颜面何存?张无忌一觉对方破绽大露,这乾坤大挪移心法最擅于寻瑕抵隙,对方百计防护,尚且不稳

    ★储力聚气

    张无忌运起乾坤大挪移心法中第七层功夫,将他掌力渐渐积蓄,突然间大喝一声,反震出去,便如一座大湖在山洪暴发时储满了洪水,猛地里湖堤崩决,洪水急冲而出,将苦头陀送来的掌力尽数倒回。这是将对方十余掌的力道归并成为一掌拍出,世上原无如此大力。苦头陀倘若受实了,势须立时腕骨、臂骨、肩骨、肋骨一齐折断,连血也喷不出来,当场成为一团血肉模糊,死得惨不可言。

    ★粘住掌力

    张无忌见三僧掌力将四面八方都笼盖住了,手掌未到,掌风已是森然逼人,只得将谢逊放在地下,出掌抵住,叫道:「芷若,快将义父抱了出去。」他双掌摇晃成圈,运掌力与三僧对抗,使三僧无一能抽身阻拦周芷若。这是乾坤大挪移心法中最高深的功夫之一,掌力游走不定,虚虚实实,将三僧的掌力同时粘住了。

    乾坤大挪移是明教历代相传的一门最厉害的武功,其根本道理也并不如何奥妙,只不过先要激发自身潜力,然后牵引挪移,但其中变化神奇,却是匪夷所思。

    乾坤大挪移的主旨,乃在颠倒一刚一柔、一阴一阳的乾坤二气,脸上现出青色红色,便是体内血液沉降、真气变换之象。据说练至第六层时,全身都能忽红忽青,但到第七层时,阴阳二气就能转换于不知不觉之间,外形上便半点也看不出来了。

    这「凌波微步」乃是一门极上乘的武学轻功身法,所以列于卷轴之末,原是要待人练成「北冥神功」,吸人内力,自身内力已之后再练。

    帛卷尽处题着「凌波微步」四字,其后绘的是无数足印,注明「归妹」、「无妄」等等字样,尽是易经中的方位。段誉前几日还正全心全意的钻研易经,一见到这些名称,登时精神大振,便似遇到故交良友一般。只见足印密密麻麻,不知有几千百个,自一个足印至另一个足印均有绿线贯串,线上绘有箭头,料是一套繁复的步法。最后写着一行字道:「猝遇强敌,以此保身,更积内力,再取敌命。」

    这「凌波微步」是以动功修习内功,脚步踏遍六十四卦一个周天,内息自然而然地也转了一个周天。因此他每走一遍,内力便有一分进益。

    午饭过后,段誉又练「凌波微步」,走第二步时将气呼出,六十四卦走完,四肢全无麻痹之感,料想呼吸顺畅,便无害处。第二次再走时这「凌波微步」是以动功修习内功,脚步踏遍六十四卦一个周天,内息自然而然地也转了一个周天。因此他每走一遍,内力便有一分进益。他却不知这是在修练内功,只盼步子走得越来越熟,越走越快。

    修炼方法编辑

    外炼法

    即两足绑上沙袋(或锡瓦),从早晨起床至睡觉前,一刻不离,日常行走、早晚奔跑纵跳,沙袋(或锡瓦)从不离腿。注意每隔一月松绑取下沙袋(或锡瓦)三日,以适应及平衡身体。一年后,爬山跑跳,可与猿猴迢逐。第三年穿上特制的舟形木板鞋在水上跑,最后取下重物,赤足履水如平地,即炼成了水上飞之轻功矣!

    内练法

    按照前述之内功心法勤奋修炼配合外炼(即大小周天之练法),内炼也逐步提高,至第三年以后即进入到上乘轻功境界,一般十年左右可炼神返虚,出现神足通,即俱有了察知当时当地灵气的能力及能发出强大的外气。

    运用方法编辑

    (一)观想下丹田之内丹急速沿小周天**运转二十四圈。

    (二)观想内丹沿大周天**运转三十六圈。

    (三)将内丹沿中脉提运至头顶百会,并收腹闭息。

    (四)两手由侧面上提至略高于肩,手心向上。

    (五)随着呼气两掌缓缓下按,由四心,(即两掌心两足心)发出强大外气压向地面。

    (六)由地面性质相同之灵气产生的斥力作用,身体腾空而起。

    (七)飞行的方向或前或后,或左或右以及飞行的快慢皆可由心意而定。

    (八)在飞行的过程中,意念一定要随时守住头顶百会穴之丹珠,这是根本,功高者丹珠可出头顶一尺左右,大放光彩。

    (九)功力至炉火纯青时,无须任何准备功,可随时随地随心所欲地腾空驭气飞行。[2]

    拈花指(少林武术)编辑

    拈花指源于佛家「佛祖拈花,迦叶一笑」的典故,是少林七十二绝技之一。

    拈花指为软功外壮,属阴柔之劲,专练指头拈劲之一种功夫。

    练时内外同修阴柔兼阳刚之劲。

    功成之后,三指拈物,无论如何坚实之石,都能应指而碎。伤人于无形之中,是不可多得的防身绝技。

    也是金庸小说《天龙八部》的少林高僧玄渡大师和温瑞安武侠小说《神州奇侠》少林派掌门天正大师的得意功夫。

    中文名拈花指出处少林七十二绝技之一类别武功派别少林

    目录

    1 少林绝技

    2 练习技巧

    少林绝技编辑

    「拈花指」只是一技,但却是很特别的一技。

    学「拈花指」的人特别少,不是特别傻,就是特别笨——因为学「拈花指」有成的人,一万个人,最多只有两、三个,而且学「拈花指」的人,不得学其他七十一技,否则容易走火入魔而殁。

    拈花指

    拈花指

    可是当时在少林绝顶聪明,很得长辈赏识年少时的天正,却选择了「拈花指」。

    那时形神大师还在世。形神问:「你为何选择拈花指?」天正答:「因为它要我学。」形神後来赞这少年和尚资质能智通天地。

    一个人若专心学一样东西,或做一样东西,首先要把自己置之於死地,断了後路,才能专心一志去学,方可望有所成。

    否则,你又想写诗,又想演戏,既要学武,又要跳舞,搞不好对音乐也有兴趣,绘画也涂几笔,就永远难望有所成了。

    天正专心一志,精研「拈花指」,果然得了空前未有的成就。

    少林绝学,本来任何一技,都足以训练出一代高手。急功的人贪多,反而无成。天正大师的「拈花指」,虽只一技,但己款通天地,存乎一心,形外成内,俱无阻碍,就连学会「少林七十二技」中五、六项的藏经楼高僧木叶大师等高人,都远非其敌手。(见温瑞安《神州奇侠》)

    据《天龙八部》中大理保定帝见鸠摩智使出拈花指时所述:若单以一阳指虚点,破衣穿孔不是难事,但出指如此轻柔但内力如此强劲,却非我所能。

    练习技巧编辑

    练功初期,先进行空手练习。意守下丹田,待下丹田温暖气足后,以意将全身劲力集中于手之拇、食、中三指的第一节上,拼紧拇食二指,使拇食中三指第一节指面贴实,用拇指在食、中两指的第一节用力缓慢地旋转若千周,再右向旋转若千周,力竭而止。收功时以意领气回丹田并敞松身体即可。需要注意的是,练时而将意气力集中于三指的第一节上,并且要练至全身力尽方止。如不注意这两点。则收效不大。空手练习3个月后,开始进行实物练习。从成效的练起。先进用绿豆来拈。拈一粒绿豆于三指中用力旋转,待到绿豆应指而碎时再同时拈三粒绿豆,待同时拈三粒绿豆亦应指而碎时改拈黄豆。先拈一粒黄豆,再拈三粒。待荧豆应指成粉时改拈石粒,继而改拈铁砂、铁珠、钢珠、钢球,如此由较软至极硬,从小到较大,待到钢球亦能应手即成粉时则拈花指功十成六、七、阳刚之劲己足。此时改练阳柔之劲。阳柔之劲练法与阳刚之劲练法相似,以布料、绸缎等柔韧之物依前法旋指练习,待至极柔韧之物亦能旋指而洞穿后。拈花指劝大功告成。练习要点是拈物时须循序渐进,由软至硬。本功功法简单、效果显著。练功数月,指力剧增。只要持之以值,定能成功。

    天山折梅手的口诀非常拗口,每一路的口诀都是七个字一句,共有十二句,八十四个字。这八十四字甚是拗口,接连七个平声字后,跟着是七个仄声字,音韵全然不调,倒如急口令相似。背诵之时又要在奔跑之一个,更是困难。原来这首歌诀的字句与声韵呼吸之理全然相反,平心静气的念诵已是不易出口,奔跑之际,更加难以出声,念诵这套歌诀,其实是调匀真气的法门。[1]

    天山折梅编辑

    天山折梅手是逍遥派最高明的武功之一。论掌力威猛可能不如天山六阳掌和白虹掌力,但天山折梅手包罗万有。虽然只有三路掌法和三路擒拿法,却涵盖了剑法、刀法、鞭法、枪法、抓法、斧法等等诸般兵刃的绝招,变化繁复、深奥、精妙。这里应该是指空手入白刃的功夫,不论对方用什么兵刃,折梅手都能产生妙招,夺敌兵刃,最终战胜对方。

    童姥曾说道:我这天山折梅手是永远学不全的,将来你内功越高,见识越多,天下任何招数武功,都能自行化在这六路折梅手中。[1]虚竹一来对折梅手还领悟不够,二来也未料到后来所发生的一切是是非非,还曾一度拒绝童姥。事实上重掌灵鹫宫后,天山折梅手两次牛刀小试,高明之处可见一斑。

    1,卓不凡长剑剑尖指着段誉心口,相距一寸,抖动不定,只需轻轻一送,立即插入他的心脏。虚竹大惊,叫道:不可,万万不可。生怕卓不凡杀死段誉,左手伸出,小指在他右腕太渊穴上轻轻一拂,卓不凡手上一麻,握着剑柄的五指便即松了。这一下夺剑,乃是天山折梅手的高招,看似平平无奇,其实他小指的一拂之中,含有最上乘的小无相功,卓不凡的功力便再深三四十年,手中长剑一样给夺了下来。这固然是虚竹体内有三大高手的内力,但天山折梅手的精妙之处显而易见。它可能不如兰花拂穴手好看,但它具有很强的隐蔽性。而卓不凡则认为虚竹是误打误撞,刚好碰到手上太渊穴。

    2,崔绿华一声呼喝,飞刀脱手,疾向虚竹打去......两柄飞刀脱手,跟着又是十柄飞刀连珠般掷去,其中三刀射向卓不凡,志在将他挡得一挡。其余七刀都是向虚竹射去,面门、咽喉、胸膛、小腹,尽在飞刀的笼罩之下。虚竹双手连抓,使出天山折梅手来,随抓随抛。但听得叮叮当当之声不绝,霎时之间,将十三件兵刃投在脚边。十二柄是崔绿华的飞刀,第十三件却是卓不凡的长剑。论手法只有碧血剑中袁承志接温老四的飞刀,以及书剑恩仇录中赵半山在宝塔上接清兵的箭可以媲美。

    天山折梅手另一高明之处,还在于它在逆境情况下可以脱困。

    1,虚竹两指被扭,不能再使黑虎掏心,手指巨痛之际,自然而然的使出天山折梅手来,右腕转了个小圈,翻将过来,拿住鸠摩智的左腕。鸠摩智一抓得手,正欣喜间,万料不到对方会生出一股怪异力道,反拿己腕。他所知武学甚为渊博,但这天山折梅手却全然不知来历,心中一凛,只觉左腕已如套在一只铁箍之中,再也无法挣脱。

    2,鸠摩智情急之下,杀心陡盛,从布袜中取出一柄匕首,陡向虚竹肩头刺去。虚竹所学全是空手拆招,突然间白光闪处,匕首刺到,不知如何招架才是,抢着便去抓鸠摩智的右腕。这一抓是天山折梅手的擒拿功夫,既快且准,三根手指一搭上他手腕,大拇指和小指便即收拢......当然最后还是被匕首刺伤,那就是经验问题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