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章 酒桌议政
酒喝一半,如上次一般,话题也转到了当今的施政上,这个林翊就没有发言权了,只得坐在一旁聆听,说到一些人,一些事,他也不清楚,多少有些百无聊赖起来。
不过当说到近来朝廷正在热议的几项改革时,林翊不自觉的竖起了耳朵,不免又是一阵讶然,时空的错乱感再次萦绕心头,几人口中的这位左相张怀礼,莫非又是穿越而来。
林翊张了张嘴,陷入沉思。
“言其,你来评评理,说说我们三人谁对谁错。”季老争执的有些面红耳赤,不过能看得出来,几人倒是很享受这种争吵,或许只有此时,才能让他们有回到朝堂中的感觉。
三人正在争论的,乃是前段时间,朝中热议的一项改革,名为市均法,大致意思,是在主要城市设置市均司,边境地区设市均处,货物滞销时,由政府出面平价收购,等市场短缺时,再行卖给小商户,分散卖出,同时允许小商贾贷款赊货,按照规定收取息金。
这项改革,从出发点来说,是很好的,一方面限制了大商贾对市场的控制,平稳物价,同时又扶持了小商户,还有,从政府的角度讲,也能提高财政,理论上来说,若是实施的好,倒是一个促进工商业的好办法。
三人的争论,林翊大概也听明白了,季老的态度,是支持的,似乎以前听说,这老头曾经在户部当过职,明白平抑物价,在于调节供求关系,若是由政府出面合理安排,倒是能起到不小的作用。
胡老却是极力反对,这一棒下去,可就把豪门世家,大商贾全得罪了,有点政府与民争利的意思,甚至将“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搬了出来,有点后世完全遵循市场经济的态度。
许老就颇为中庸了,不说好,也不否定,不管哪一方观点,都会提出些质疑的问题,但又不站队,林翊有时都会疑惑,以这样的性格,在朝中应该会安安稳稳才对,怎会被逼的告了老,令人不解。
这三人的态度,俨然就是朝廷中的三股势力,改革派,守旧派,以及中立派。
林翊知道,这项改革是注定要无疾而终的,并非举措不好,只是太过超前,当下的政治体制内,容易出问题。比方说,市均司收上来的货物,等市场需要时,再行卖出,缺乏监管之下,便容易滋生腐败了,到时候,卖给谁,里面有太多的可操作性。还有就是给小商贩贷款赊货,看似是盘活经济,可此时没有信用体系,如何评定资质,又成了一个问题,到时候还不起,必然是一笔烂账。
市均司,其实有点像后世的国有企业和银行的结合体,若是实施的好,必然是有利经济的,关键还在实施,这个时代,不具备客观条件。
“呵呵,不懂不懂,我书都没读多少,评不了这样的理。”林翊打了个哈哈,摆了摆手。
“无妨,大胆些说就是了。”胡老冷哼一声,也是有些脸红,不知是吵嚷出来的,还是酒喝多了。
由此,几人的注意力,便转移到了林翊身上,其实也都是小孩脾气,明明已经退下来的人,还非要为此争论不休,再者,都不是平庸之辈,这里面的利弊,只要稍微想想,就能看出一些,无非在利弊的大小上,有着各自的权衡罢了。其实很多人,大多都有这个情况,在某一行干了一辈子,退休之后,只要提到相关的,总是喜欢指指点点。
“要我说,你们讲的都有道理,毕竟实践出真知,倒不如先找个地方,在某一领域实施起来,若是出现什么问题,也可以及时止损,要是效果好,再全面推广就是了。”林翊自然不会去断言这项改革的成功与否,历史的发展,本就是在犯错中不断摸索的,成功也好,失败也罢,总要经历一番才知道,更重要的,就算这一代人否决了,只要没有历史的借鉴,下一代依然会有人再提出来。
三人面面相觑一番,许老抚了抚胡须,思索着道:“你说的小范围内实施,朝廷自然会如此来做,毕竟就算是那些支持改革的,也不敢如此大刀阔斧的拿社稷当儿戏,不过……实践出真知这句话,倒是一句良言。”
季胡二人也是连连点头,对于林翊的建议和这句话相比,显然更看重后者一些。
林翊张了张嘴,看来他还是小瞧了古人的智慧,本以为自己的建议,会有多么独到,如今来看,后世的那点优越感,还是幼稚了些,能进入朝堂,指点江山的,哪个都不是等闲之人,一群精英聚在一起,显然不比后世的施政者们差多少。
实践出真知,这句话看似易懂,但要讲出来,却是大智慧了,里面已经有点哲学的意思在其中。古人重文,诗词、歌赋、文章,都算是文学,但文学毕竟只是传播思想的媒介,再往更深一个层次理解,就要上升到哲学的范畴,这显然就要更高级一些。
不管是当下还是后世,文人做得再成功,毕竟也只是文化层面,被大家尊一声诗人,词人,小说家,或者文豪之类。可一旦进入哲学,那就是思想方面的影响,可以开宗立派,诸如老子、孔子之类,影响的就是各个阶层了。
以林翊的阅历,其实还联想不到这么深远,自然对三人的反应,有些困惑。其实这也正常,就好比两人下棋,对面所坐之人,看似年幼,但偶有出招,却是借鉴着国手的套路,难免令对方刮目几分。
胡老似乎有些被说动,不过所谓说动,也只是动摇了是否可以先实施起来,再看看效果,至于改革的优劣,还是保留着自己的看法。
当然,酒桌上的这些,也不过是几人茶余饭后的谈资罢了,至于如今的当政者如何抉择,就要看人家的。
说着说着,话题又聊到了已经敲定,来年就要颁布的另一条改革,名曰“春苗法”,林翊在一旁听了听,有了方才的“市均法”抛砖引玉,此时也就没有什么好奇怪的了。
春苗法,与另一个平行时空下的青苗法没有多大区别,大意是说,在春天青黄不接之时,农民由于手中无粮,经常会向富商士绅借粮,等到秋收以后,加了利息还回去。现在改为由政府出资,为农民提供贷款,利息上自然会低一些,在改善农民生计的同时,政府也可以创收,还有就是秋种之时,也可以发放贷款,帮着农民购买农具或是种子之类,大概就是将以前的民间借贷关系,转为政府与农民之间的债务。
这项政策,不同于正在讨论的市均法,已于去年,在杭州辖下的鹤县有过试验,据说成果还不错,改善民生的基础上,财政上也好了一些,这也是张怀礼上任左相后的第一项改革,从政绩上来说,倒是颇为得到不少人的认可。
出发点来看,春苗法也是一件利民的好事,减轻农民负担,遏制民间的恶性借贷,为避免农民因为还不起贷款,而出现像后世白毛女之类,卖儿卖女的现象。
在另一个时空,这项改革因为实施不当,最终戛然而止,不过换成这位张怀礼,不知道是否会出现另一番景象,毕竟不同于市均法,需要配合的层面太多,只要监管得力,政策实施合理,倒是可以一试。
当然,这里面的阻挠应该不小,毕竟但凡改革,必然是要触动既得利益者,就看当政者的决心了。市均法顶多只是动了大商贾的蛋糕,这年头,商人地位低,没什么话语权,但春苗法却是要打地主士绅的主意,在农耕社会,可不是那么容易。
有了鹤县的先例,三人对于春苗法,倒是没有多少微词,话题更多的,是关于朝中权利与责任的划分上,比如利率的制定,许老与季老的意思,是由朝廷统一定调,全国境内施行一样的利息,而胡老则主张下放权利,各地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制定。
很显然,胡老是出于各地贫富的不同,因地制宜,而许季二人,则担心出现地方政府舞弊,胡乱划定利率,到头来,非但没有减轻农民负担,兴许还会闹出动乱。
林翊在一旁听得暗暗点头,他可没有为官的经历,许多事情虽然知道,但大多一知半解,让他牵头提提意见可以,但具体的实施上,显然就没有几人考虑的全面了。
不过当说到近来朝廷正在热议的几项改革时,林翊不自觉的竖起了耳朵,不免又是一阵讶然,时空的错乱感再次萦绕心头,几人口中的这位左相张怀礼,莫非又是穿越而来。
林翊张了张嘴,陷入沉思。
“言其,你来评评理,说说我们三人谁对谁错。”季老争执的有些面红耳赤,不过能看得出来,几人倒是很享受这种争吵,或许只有此时,才能让他们有回到朝堂中的感觉。
三人正在争论的,乃是前段时间,朝中热议的一项改革,名为市均法,大致意思,是在主要城市设置市均司,边境地区设市均处,货物滞销时,由政府出面平价收购,等市场短缺时,再行卖给小商户,分散卖出,同时允许小商贾贷款赊货,按照规定收取息金。
这项改革,从出发点来说,是很好的,一方面限制了大商贾对市场的控制,平稳物价,同时又扶持了小商户,还有,从政府的角度讲,也能提高财政,理论上来说,若是实施的好,倒是一个促进工商业的好办法。
三人的争论,林翊大概也听明白了,季老的态度,是支持的,似乎以前听说,这老头曾经在户部当过职,明白平抑物价,在于调节供求关系,若是由政府出面合理安排,倒是能起到不小的作用。
胡老却是极力反对,这一棒下去,可就把豪门世家,大商贾全得罪了,有点政府与民争利的意思,甚至将“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搬了出来,有点后世完全遵循市场经济的态度。
许老就颇为中庸了,不说好,也不否定,不管哪一方观点,都会提出些质疑的问题,但又不站队,林翊有时都会疑惑,以这样的性格,在朝中应该会安安稳稳才对,怎会被逼的告了老,令人不解。
这三人的态度,俨然就是朝廷中的三股势力,改革派,守旧派,以及中立派。
林翊知道,这项改革是注定要无疾而终的,并非举措不好,只是太过超前,当下的政治体制内,容易出问题。比方说,市均司收上来的货物,等市场需要时,再行卖出,缺乏监管之下,便容易滋生腐败了,到时候,卖给谁,里面有太多的可操作性。还有就是给小商贩贷款赊货,看似是盘活经济,可此时没有信用体系,如何评定资质,又成了一个问题,到时候还不起,必然是一笔烂账。
市均司,其实有点像后世的国有企业和银行的结合体,若是实施的好,必然是有利经济的,关键还在实施,这个时代,不具备客观条件。
“呵呵,不懂不懂,我书都没读多少,评不了这样的理。”林翊打了个哈哈,摆了摆手。
“无妨,大胆些说就是了。”胡老冷哼一声,也是有些脸红,不知是吵嚷出来的,还是酒喝多了。
由此,几人的注意力,便转移到了林翊身上,其实也都是小孩脾气,明明已经退下来的人,还非要为此争论不休,再者,都不是平庸之辈,这里面的利弊,只要稍微想想,就能看出一些,无非在利弊的大小上,有着各自的权衡罢了。其实很多人,大多都有这个情况,在某一行干了一辈子,退休之后,只要提到相关的,总是喜欢指指点点。
“要我说,你们讲的都有道理,毕竟实践出真知,倒不如先找个地方,在某一领域实施起来,若是出现什么问题,也可以及时止损,要是效果好,再全面推广就是了。”林翊自然不会去断言这项改革的成功与否,历史的发展,本就是在犯错中不断摸索的,成功也好,失败也罢,总要经历一番才知道,更重要的,就算这一代人否决了,只要没有历史的借鉴,下一代依然会有人再提出来。
三人面面相觑一番,许老抚了抚胡须,思索着道:“你说的小范围内实施,朝廷自然会如此来做,毕竟就算是那些支持改革的,也不敢如此大刀阔斧的拿社稷当儿戏,不过……实践出真知这句话,倒是一句良言。”
季胡二人也是连连点头,对于林翊的建议和这句话相比,显然更看重后者一些。
林翊张了张嘴,看来他还是小瞧了古人的智慧,本以为自己的建议,会有多么独到,如今来看,后世的那点优越感,还是幼稚了些,能进入朝堂,指点江山的,哪个都不是等闲之人,一群精英聚在一起,显然不比后世的施政者们差多少。
实践出真知,这句话看似易懂,但要讲出来,却是大智慧了,里面已经有点哲学的意思在其中。古人重文,诗词、歌赋、文章,都算是文学,但文学毕竟只是传播思想的媒介,再往更深一个层次理解,就要上升到哲学的范畴,这显然就要更高级一些。
不管是当下还是后世,文人做得再成功,毕竟也只是文化层面,被大家尊一声诗人,词人,小说家,或者文豪之类。可一旦进入哲学,那就是思想方面的影响,可以开宗立派,诸如老子、孔子之类,影响的就是各个阶层了。
以林翊的阅历,其实还联想不到这么深远,自然对三人的反应,有些困惑。其实这也正常,就好比两人下棋,对面所坐之人,看似年幼,但偶有出招,却是借鉴着国手的套路,难免令对方刮目几分。
胡老似乎有些被说动,不过所谓说动,也只是动摇了是否可以先实施起来,再看看效果,至于改革的优劣,还是保留着自己的看法。
当然,酒桌上的这些,也不过是几人茶余饭后的谈资罢了,至于如今的当政者如何抉择,就要看人家的。
说着说着,话题又聊到了已经敲定,来年就要颁布的另一条改革,名曰“春苗法”,林翊在一旁听了听,有了方才的“市均法”抛砖引玉,此时也就没有什么好奇怪的了。
春苗法,与另一个平行时空下的青苗法没有多大区别,大意是说,在春天青黄不接之时,农民由于手中无粮,经常会向富商士绅借粮,等到秋收以后,加了利息还回去。现在改为由政府出资,为农民提供贷款,利息上自然会低一些,在改善农民生计的同时,政府也可以创收,还有就是秋种之时,也可以发放贷款,帮着农民购买农具或是种子之类,大概就是将以前的民间借贷关系,转为政府与农民之间的债务。
这项政策,不同于正在讨论的市均法,已于去年,在杭州辖下的鹤县有过试验,据说成果还不错,改善民生的基础上,财政上也好了一些,这也是张怀礼上任左相后的第一项改革,从政绩上来说,倒是颇为得到不少人的认可。
出发点来看,春苗法也是一件利民的好事,减轻农民负担,遏制民间的恶性借贷,为避免农民因为还不起贷款,而出现像后世白毛女之类,卖儿卖女的现象。
在另一个时空,这项改革因为实施不当,最终戛然而止,不过换成这位张怀礼,不知道是否会出现另一番景象,毕竟不同于市均法,需要配合的层面太多,只要监管得力,政策实施合理,倒是可以一试。
当然,这里面的阻挠应该不小,毕竟但凡改革,必然是要触动既得利益者,就看当政者的决心了。市均法顶多只是动了大商贾的蛋糕,这年头,商人地位低,没什么话语权,但春苗法却是要打地主士绅的主意,在农耕社会,可不是那么容易。
有了鹤县的先例,三人对于春苗法,倒是没有多少微词,话题更多的,是关于朝中权利与责任的划分上,比如利率的制定,许老与季老的意思,是由朝廷统一定调,全国境内施行一样的利息,而胡老则主张下放权利,各地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制定。
很显然,胡老是出于各地贫富的不同,因地制宜,而许季二人,则担心出现地方政府舞弊,胡乱划定利率,到头来,非但没有减轻农民负担,兴许还会闹出动乱。
林翊在一旁听得暗暗点头,他可没有为官的经历,许多事情虽然知道,但大多一知半解,让他牵头提提意见可以,但具体的实施上,显然就没有几人考虑的全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