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沙丘密谋
滂沱大雨已不间断地下了两天两夜,盛夏闷热的温度让空气中都透露出一丝压抑,灰色的丹楹刻桷间,身着黑衣的内侍一各个低着头手持拈灯在长廊里来回穿梭着,脚步匆匆却都静默无声响,耳闻处只有雨打屋檐阵阵传来。
庭院内,一身体有些佝偻的暮年男子头戴法冠着玄衣纁裳,腰配书刀,负手立在廊前看着不断掉落的雨珠,面容尽是沉重之色。
东方鱼肚泛白,雨仍没有转小的趋势。
叹了口气,暮年男子收回目光,刚要转身回去休息片刻,身后就被人叫住了。
“中车府令高见过君侯。”
一名长相憨厚的官员行至一侧,出声拦住了暮年男子的去路,作揖行礼道。
“何事?”
回过身,暮年男子不可查地微微皱眉,扫了一眼面前之人语气颇为不耐地问道。
“陛下醒了,正由宫人喂食,高想着此乃国之大事特来禀报君侯。”
官员姿态摆的很低,表情有些谄媚地说道。
“哦?”
果然,听到这个消息暮年男子的精神为之一振,态度也转变了不少,忙开口问道:“有多久了?可能理事?”
“君侯莫急。”官员带着一丝讨好的神情说道:“有一刻钟了,陛下身子骨现在还很弱,待晚间休息好了就能召君侯觐见了。”
“如此甚好。”
暮年男子神色激动,拂掌而笑,继而看了眼传话的官员,带有一丝深意地说道:“少公子的风寒好些没有?北还以来可是许久未曾进学,府令乃公子授业之师平日里还要多多敦促才是。”
“高知晓。”官员低垂着头,应道。
“嗯,且去忙吧。”
“唯。”
直到入夜时分,雨依旧没有减弱的趋势,行宫内一些低洼的角落里充满了积水,风吹起长廊两侧悬挂的烛火灯若隐若现,角檐下的铜铃叮铃摇曳。
中车府令躬着身子垂着头拘谨地站在一处偏殿外无声地等候着,随着偏门被一名宫人推开才微微抬起头来,面容憔悴布满横纹。
“公子可曾睡醒?”叫住急匆匆要离开的宫人,中车府令用沙哑的嗓音问道。
“醒了。”欠着身子,宫人作答道:“公子要吃些食物。”
“快去准备吧。”打发走宫人后,中车府令面露戚然神情缓步走了进去。
殿内宽大的床榻上卧坐着是一名年不过总角,身着白色襜褕蔽膝,头发散落着披在背后的少年郎,皮肤苍白毫无血色,双眼空洞无神。
“中车府令高见过公子。”
“嗯,坐。”轻哼一声,少年郎神情涣散看不出任何表情。
听命坐下后,中车府令望向少年郎一眼,颇有些伤感地说道:“随陛下巡游近一载,公子可有中意的地方?”
没有得到回答,少年郎眼观鼻观心默不作声,仿若不曾听见有人问话。
中车府令见状,不由得叹了一口气,颤颤巍巍地站起身,烛光下脸庞上更显沟壑纵横,细细看去鬓角处也有几丝斑白,略微着身子,无不落寞地说道:“不知公子以为九江郡如何?”
“九江郡?”
少年郎喃喃自语,薄唇轻启反复咀嚼着这三个字。
“寿春县为夫人母族故地,其乡人也多尊崇熊氏,公子若是前去定居想来也会得到其照拂一二。”中车府令继续说道。
“嗯?”少年郎挑起眉头,目视着眼前之人有些不解。
中车府令没有忙着帮少年郎解惑,而是从衣襟内拿出几个金饼捧在手中,高举至头顶,腰弯的更低了。
声音哽咽地说道:“公子平日在咸阳花销甚多以至府库少有积蓄,夫人又是楚亡人之后,私囊想来更是羞涩,这几个金饼乃高多年积攒所得,公子且拿去,他日待到了郡县之地也好用于立身置地,长公子素来节俭,想来日后也未会有赏赐予公子,我朝自先君孝宗起,宗室子弟无战阵之功者无封爵,仅凭微薄禄米过活怕是都不如一般富户殷实,每每思及此事高都心如刀割,公子虽年幼却也要撑起门楣,今日一别怕是高再也无缘与公子相见,望公子珍重。”
话说完,中车府令将金饼放置一旁,长躬作揖,不顾少年郎神色异常,缓步退身出去。
雨打窗檀发出悦耳的声响,阖目而卧的少年郎猛然睁开眼睛,死死地盯着房梁,良久后无力地坐了起来,额头上布满汗珠。
荒野中巍峨耸立的行宫、画符般的文字、古朴的发髻样式、中车府令高、九江郡、孝宗、长公子、咸阳。
自己是谁?一切都呼之欲出了,千古第一帝的第十八子,被后世反复抨击的对象,赵胡亥!
今夜注定会有许多人无心入睡,丞相李斯挑灯坐在案几前一条一条地审核着各地郡守送至行宫的批文奏章,尚不及花甲之年的陛下忽然病倒外郡,这是让李斯所始料不及的。
旷古帝国才刚刚开创十余年的光景,各诸侯国旧地依然暗流涌动,表面上海清河晏的大秦王朝其实早已站在了风口浪尖的漩涡之中,一旦有变恐怕这创古功业就要毁于一夕,天下将重回春秋战国,届时不说保全帝国,能否固守昭襄王时期的疆土都是个未知数。
陛下还没有明确储君人选,这不由得让李斯想起史籍典故上那些生前建立煊赫武功死后却人亡政息的君主们。
赵高再一次到访时,李斯正伏卧在案几上小憩,毕竟已是七十多岁的老者,精力已大不如从前,又连续熬上了几天几夜,身体几近枯竭。
“中车府令可是陛下要召见?”见赵高进来,李斯强撑着坐直身子问道。
“君侯劳累几夜了,要保重身体,陛下已病卧床榻之上,这万里江山还要君侯多担待些。”
赵高淡然一笑并没有直接回答李斯的问题,而是挥手打发屋内的内侍们退去关门,自己则落落大方地坐在了李斯的下首端,神情不再似之前那般卑微,而是仿若多年的老友一样自然。
赵高的变化令李斯稍微有些愣神,不过也就稍纵即逝而已,自己身为左丞相,该有的容人胸襟还是有的。
不去计较赵高略有失礼的表现,李斯微笑道:“多谢府令的关怀,这人老了精力也不如过去了。”
“我大秦昔日能一统海内结束自平王以来五百余年的乱局,自是有陛下的雄图大略也离不开君侯的日夜操劳。”恭维话说完后,赵高低下头长叹了口气,带有几分落寞地说道:“然人老了总是要归乡的,上蔡虽不及关中繁华但浓厚乡情也足以令人感到欣慰的。”
如果说之前赵高的行为只是失礼,那现在的表现足以让李斯发火动怒了,他眯萋着双眼身体不由得向前倾了倾,冷声质问道:“不知府令此话何意?”
“君侯当真不解?”赵高直起身子有些惊讶地看着李斯。
“烦请府令解惑。”
冷哼一声,李斯面露愠色。
“高虽浅薄之人,却也知洞察时局。”赵高颇有些惋惜地说道:“君侯自比武信君、应侯、文信侯三人如何?陛下垂垂老矣弥留在际,以君侯功大岂是新君所能容?荀卿曾有言“物禁大盛”,君侯本为布衣拔擢于闾巷,朝野内外人臣之位无居君侯上者,富贵已到极致,此时若不全身而退,待诏书传至塞外长公子回咸阳继承大统,高敢问若到那时君侯何以立身?”
李斯沉默了,赵高所说的他不是没想过,只是没想到这一天会来的这么快,这么突然,真要放下手中的权利回上蔡做那刀笔吏都能任意欺压的布衣黔首么?
阖上眼李斯又想起了多年前在乡间厕所中所见到的那群因整日偷食污秽食物被人来狗撵而仓皇逃窜的老鼠,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
“新君继位后,不知府令又如何自处呢?”
李斯揉了揉额头,扫了一眼赵高反问道。
“高乃罪人之后,又为卑贱之身,赖以陛下恩宠才得今日微末之职,不曾位极人臣又何妨怕跌落。”
赵高语气平淡地像是再说他人一般,任凭李斯识人无数却看不出其面容上有任何作伪。
小小的一介中车府令若在平时李斯都不会正视看上一眼,然而在今天赵高坦然自若的表现委实让李斯很意外。
“府令此时来见斯恐怕不仅仅只是劝退之意吧?有何赐教还烦请告知一二。”
李斯拿不准赵高的来意,试问道。
带着几分痛心疾首的表情,赵高站起身一步步行至李斯面前,开口问道:“君侯以为,若论宠幸信任比之蒙氏如何?”
“不如。”李斯实话实说道。
“论亲厚程度比之长公子母族如何?”
“不敢与之相比。”
“宠信不如蒙氏,亲厚不比外戚,这今后的庙堂之上怕是无君侯立锥之地了。”
李斯不喜欢说话兜兜绕绕,尤其是面前尽显小人姿态的中车府令,只是赵高虽让人不喜,话语却字字诛心。
李斯神情有些恍惚,他张了张口本想呵斥却发现竟无从反驳,半阖着眸子,最终只得有气无力地问道:“敢请府令教某。”
见李斯已入穀中,赵高眼神露出得意之色,循循善诱地说道:“今陛下久卧床榻,大限之日不远矣,诏书虽下,然却未用玺,群臣不知,得此辛密者无外几人尔,谁承皇帝位皆在君侯一念之间。”
赵高的话语虽轻,却惊的李斯差点跌坐于地,他声音发颤一指赵高道:“汝……”
“君侯以为呢?”赵高却是不惧,步步紧逼道。
“如此亡国之言岂非我等臣子所能言论,府令慎言。”李斯底气不足地训责着。
继而又自我安慰地说道:“斯起于微末,享受奢华已久,他日若真为新君所不容,致仕还乡也未尝不可。”
“君侯大谬!”赵高突然提高嗓音,上前一步扯着李斯的衣袖大声斥责道:“我大秦自商君变法已有百五十年,法家治国乃祖宗国策,今天下法家门众以君侯执牛耳,高虽不才然通读刑律,曾自比君侯子弟,长公子仁爱多喜腐儒之学,而厌恶我法家之说,若为国君则法儒颠倒,那时君侯所著书立言皆会被禁,倘问君侯百年之后又以何颜面相见我法家历代诸贤?”
图穷匕见下,李斯再一次退缩了,他握在袖中的拳头青筋暴起,内心反复挣扎,故偏头一侧不去看赵高近乎癫狂的双眸,喏喏地道:“你待如何?”
“为天下计,为大秦计,为丞相计,高敢情与君侯商议另立新君。”
“你这是乱政,当夷三族!”李斯拍案而起怒斥道:“此等言论乃祸国殃民之说,真以为某不敢杀你?”
“君侯何必动怒呢?”赵高后退一步,脸上丝毫看不出害怕的神色,紧盯着李斯说道:“高卑贱之人死不足惜,哀哉我大秦国将不国,他日腐儒乱政皆君侯之过也。”
权利的诱惑,信仰的坚持终于压迫了李斯最后的心理防线,他颓然地坐下,失去了往日里睥睨群臣的气势,无力地说道:“府令可有人选?细细讲来,斯洗耳恭听。”
赵高赢了,他赌对了,李斯终归是放不下,不甘心。
面露诚恳之情,赵高长身作揖道:“高以为少公子胡亥可为人君之选。”
“何故?”
“其一,少公子近在咫尺,随车队回咸阳即可继位,不会重演齐桓悲剧;其二,少公子自幼随高通读律历法令自是法家之君,可免人亡政息局面;其三,少公子弱冠之年承大统,国事自是倚仗君侯,况且其与君侯有半师之情,若为皇帝,君侯大可不必受去职还乡之辱;其四,少公子母族卑贱妻族又为亡国之后,无穰侯之人可用,避外戚干政祸事;其五,少公子聪慧好学,加之年幼,君侯可多多教导,日后为我大秦贤君,君侯也可得伊尹周公之名;其六,少公子倚赖君侯得已为皇帝,必会加恩于君侯子孙,李氏一族当与国同休。”
赵高所言六条字字敲落在李斯心上,如同上述赵胡亥无论从哪方面看与公与私都较之赵扶苏合适,李斯妥协地最终点了点头。
庭院内,一身体有些佝偻的暮年男子头戴法冠着玄衣纁裳,腰配书刀,负手立在廊前看着不断掉落的雨珠,面容尽是沉重之色。
东方鱼肚泛白,雨仍没有转小的趋势。
叹了口气,暮年男子收回目光,刚要转身回去休息片刻,身后就被人叫住了。
“中车府令高见过君侯。”
一名长相憨厚的官员行至一侧,出声拦住了暮年男子的去路,作揖行礼道。
“何事?”
回过身,暮年男子不可查地微微皱眉,扫了一眼面前之人语气颇为不耐地问道。
“陛下醒了,正由宫人喂食,高想着此乃国之大事特来禀报君侯。”
官员姿态摆的很低,表情有些谄媚地说道。
“哦?”
果然,听到这个消息暮年男子的精神为之一振,态度也转变了不少,忙开口问道:“有多久了?可能理事?”
“君侯莫急。”官员带着一丝讨好的神情说道:“有一刻钟了,陛下身子骨现在还很弱,待晚间休息好了就能召君侯觐见了。”
“如此甚好。”
暮年男子神色激动,拂掌而笑,继而看了眼传话的官员,带有一丝深意地说道:“少公子的风寒好些没有?北还以来可是许久未曾进学,府令乃公子授业之师平日里还要多多敦促才是。”
“高知晓。”官员低垂着头,应道。
“嗯,且去忙吧。”
“唯。”
直到入夜时分,雨依旧没有减弱的趋势,行宫内一些低洼的角落里充满了积水,风吹起长廊两侧悬挂的烛火灯若隐若现,角檐下的铜铃叮铃摇曳。
中车府令躬着身子垂着头拘谨地站在一处偏殿外无声地等候着,随着偏门被一名宫人推开才微微抬起头来,面容憔悴布满横纹。
“公子可曾睡醒?”叫住急匆匆要离开的宫人,中车府令用沙哑的嗓音问道。
“醒了。”欠着身子,宫人作答道:“公子要吃些食物。”
“快去准备吧。”打发走宫人后,中车府令面露戚然神情缓步走了进去。
殿内宽大的床榻上卧坐着是一名年不过总角,身着白色襜褕蔽膝,头发散落着披在背后的少年郎,皮肤苍白毫无血色,双眼空洞无神。
“中车府令高见过公子。”
“嗯,坐。”轻哼一声,少年郎神情涣散看不出任何表情。
听命坐下后,中车府令望向少年郎一眼,颇有些伤感地说道:“随陛下巡游近一载,公子可有中意的地方?”
没有得到回答,少年郎眼观鼻观心默不作声,仿若不曾听见有人问话。
中车府令见状,不由得叹了一口气,颤颤巍巍地站起身,烛光下脸庞上更显沟壑纵横,细细看去鬓角处也有几丝斑白,略微着身子,无不落寞地说道:“不知公子以为九江郡如何?”
“九江郡?”
少年郎喃喃自语,薄唇轻启反复咀嚼着这三个字。
“寿春县为夫人母族故地,其乡人也多尊崇熊氏,公子若是前去定居想来也会得到其照拂一二。”中车府令继续说道。
“嗯?”少年郎挑起眉头,目视着眼前之人有些不解。
中车府令没有忙着帮少年郎解惑,而是从衣襟内拿出几个金饼捧在手中,高举至头顶,腰弯的更低了。
声音哽咽地说道:“公子平日在咸阳花销甚多以至府库少有积蓄,夫人又是楚亡人之后,私囊想来更是羞涩,这几个金饼乃高多年积攒所得,公子且拿去,他日待到了郡县之地也好用于立身置地,长公子素来节俭,想来日后也未会有赏赐予公子,我朝自先君孝宗起,宗室子弟无战阵之功者无封爵,仅凭微薄禄米过活怕是都不如一般富户殷实,每每思及此事高都心如刀割,公子虽年幼却也要撑起门楣,今日一别怕是高再也无缘与公子相见,望公子珍重。”
话说完,中车府令将金饼放置一旁,长躬作揖,不顾少年郎神色异常,缓步退身出去。
雨打窗檀发出悦耳的声响,阖目而卧的少年郎猛然睁开眼睛,死死地盯着房梁,良久后无力地坐了起来,额头上布满汗珠。
荒野中巍峨耸立的行宫、画符般的文字、古朴的发髻样式、中车府令高、九江郡、孝宗、长公子、咸阳。
自己是谁?一切都呼之欲出了,千古第一帝的第十八子,被后世反复抨击的对象,赵胡亥!
今夜注定会有许多人无心入睡,丞相李斯挑灯坐在案几前一条一条地审核着各地郡守送至行宫的批文奏章,尚不及花甲之年的陛下忽然病倒外郡,这是让李斯所始料不及的。
旷古帝国才刚刚开创十余年的光景,各诸侯国旧地依然暗流涌动,表面上海清河晏的大秦王朝其实早已站在了风口浪尖的漩涡之中,一旦有变恐怕这创古功业就要毁于一夕,天下将重回春秋战国,届时不说保全帝国,能否固守昭襄王时期的疆土都是个未知数。
陛下还没有明确储君人选,这不由得让李斯想起史籍典故上那些生前建立煊赫武功死后却人亡政息的君主们。
赵高再一次到访时,李斯正伏卧在案几上小憩,毕竟已是七十多岁的老者,精力已大不如从前,又连续熬上了几天几夜,身体几近枯竭。
“中车府令可是陛下要召见?”见赵高进来,李斯强撑着坐直身子问道。
“君侯劳累几夜了,要保重身体,陛下已病卧床榻之上,这万里江山还要君侯多担待些。”
赵高淡然一笑并没有直接回答李斯的问题,而是挥手打发屋内的内侍们退去关门,自己则落落大方地坐在了李斯的下首端,神情不再似之前那般卑微,而是仿若多年的老友一样自然。
赵高的变化令李斯稍微有些愣神,不过也就稍纵即逝而已,自己身为左丞相,该有的容人胸襟还是有的。
不去计较赵高略有失礼的表现,李斯微笑道:“多谢府令的关怀,这人老了精力也不如过去了。”
“我大秦昔日能一统海内结束自平王以来五百余年的乱局,自是有陛下的雄图大略也离不开君侯的日夜操劳。”恭维话说完后,赵高低下头长叹了口气,带有几分落寞地说道:“然人老了总是要归乡的,上蔡虽不及关中繁华但浓厚乡情也足以令人感到欣慰的。”
如果说之前赵高的行为只是失礼,那现在的表现足以让李斯发火动怒了,他眯萋着双眼身体不由得向前倾了倾,冷声质问道:“不知府令此话何意?”
“君侯当真不解?”赵高直起身子有些惊讶地看着李斯。
“烦请府令解惑。”
冷哼一声,李斯面露愠色。
“高虽浅薄之人,却也知洞察时局。”赵高颇有些惋惜地说道:“君侯自比武信君、应侯、文信侯三人如何?陛下垂垂老矣弥留在际,以君侯功大岂是新君所能容?荀卿曾有言“物禁大盛”,君侯本为布衣拔擢于闾巷,朝野内外人臣之位无居君侯上者,富贵已到极致,此时若不全身而退,待诏书传至塞外长公子回咸阳继承大统,高敢问若到那时君侯何以立身?”
李斯沉默了,赵高所说的他不是没想过,只是没想到这一天会来的这么快,这么突然,真要放下手中的权利回上蔡做那刀笔吏都能任意欺压的布衣黔首么?
阖上眼李斯又想起了多年前在乡间厕所中所见到的那群因整日偷食污秽食物被人来狗撵而仓皇逃窜的老鼠,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
“新君继位后,不知府令又如何自处呢?”
李斯揉了揉额头,扫了一眼赵高反问道。
“高乃罪人之后,又为卑贱之身,赖以陛下恩宠才得今日微末之职,不曾位极人臣又何妨怕跌落。”
赵高语气平淡地像是再说他人一般,任凭李斯识人无数却看不出其面容上有任何作伪。
小小的一介中车府令若在平时李斯都不会正视看上一眼,然而在今天赵高坦然自若的表现委实让李斯很意外。
“府令此时来见斯恐怕不仅仅只是劝退之意吧?有何赐教还烦请告知一二。”
李斯拿不准赵高的来意,试问道。
带着几分痛心疾首的表情,赵高站起身一步步行至李斯面前,开口问道:“君侯以为,若论宠幸信任比之蒙氏如何?”
“不如。”李斯实话实说道。
“论亲厚程度比之长公子母族如何?”
“不敢与之相比。”
“宠信不如蒙氏,亲厚不比外戚,这今后的庙堂之上怕是无君侯立锥之地了。”
李斯不喜欢说话兜兜绕绕,尤其是面前尽显小人姿态的中车府令,只是赵高虽让人不喜,话语却字字诛心。
李斯神情有些恍惚,他张了张口本想呵斥却发现竟无从反驳,半阖着眸子,最终只得有气无力地问道:“敢请府令教某。”
见李斯已入穀中,赵高眼神露出得意之色,循循善诱地说道:“今陛下久卧床榻,大限之日不远矣,诏书虽下,然却未用玺,群臣不知,得此辛密者无外几人尔,谁承皇帝位皆在君侯一念之间。”
赵高的话语虽轻,却惊的李斯差点跌坐于地,他声音发颤一指赵高道:“汝……”
“君侯以为呢?”赵高却是不惧,步步紧逼道。
“如此亡国之言岂非我等臣子所能言论,府令慎言。”李斯底气不足地训责着。
继而又自我安慰地说道:“斯起于微末,享受奢华已久,他日若真为新君所不容,致仕还乡也未尝不可。”
“君侯大谬!”赵高突然提高嗓音,上前一步扯着李斯的衣袖大声斥责道:“我大秦自商君变法已有百五十年,法家治国乃祖宗国策,今天下法家门众以君侯执牛耳,高虽不才然通读刑律,曾自比君侯子弟,长公子仁爱多喜腐儒之学,而厌恶我法家之说,若为国君则法儒颠倒,那时君侯所著书立言皆会被禁,倘问君侯百年之后又以何颜面相见我法家历代诸贤?”
图穷匕见下,李斯再一次退缩了,他握在袖中的拳头青筋暴起,内心反复挣扎,故偏头一侧不去看赵高近乎癫狂的双眸,喏喏地道:“你待如何?”
“为天下计,为大秦计,为丞相计,高敢情与君侯商议另立新君。”
“你这是乱政,当夷三族!”李斯拍案而起怒斥道:“此等言论乃祸国殃民之说,真以为某不敢杀你?”
“君侯何必动怒呢?”赵高后退一步,脸上丝毫看不出害怕的神色,紧盯着李斯说道:“高卑贱之人死不足惜,哀哉我大秦国将不国,他日腐儒乱政皆君侯之过也。”
权利的诱惑,信仰的坚持终于压迫了李斯最后的心理防线,他颓然地坐下,失去了往日里睥睨群臣的气势,无力地说道:“府令可有人选?细细讲来,斯洗耳恭听。”
赵高赢了,他赌对了,李斯终归是放不下,不甘心。
面露诚恳之情,赵高长身作揖道:“高以为少公子胡亥可为人君之选。”
“何故?”
“其一,少公子近在咫尺,随车队回咸阳即可继位,不会重演齐桓悲剧;其二,少公子自幼随高通读律历法令自是法家之君,可免人亡政息局面;其三,少公子弱冠之年承大统,国事自是倚仗君侯,况且其与君侯有半师之情,若为皇帝,君侯大可不必受去职还乡之辱;其四,少公子母族卑贱妻族又为亡国之后,无穰侯之人可用,避外戚干政祸事;其五,少公子聪慧好学,加之年幼,君侯可多多教导,日后为我大秦贤君,君侯也可得伊尹周公之名;其六,少公子倚赖君侯得已为皇帝,必会加恩于君侯子孙,李氏一族当与国同休。”
赵高所言六条字字敲落在李斯心上,如同上述赵胡亥无论从哪方面看与公与私都较之赵扶苏合适,李斯妥协地最终点了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