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塞北
字体: 16 + -

第91章 天下名将

    时至寒冬,正是西夏国南下入侵的时候。赵星河经此一败,想必定然不会再次出兵江南道,而是带着援军直奔蜀夏边境。

    今天的南唐朝堂上格外热闹。高坐于九阶丹樨之上的李毅神色激昂,充满欣喜。

    “来,众爱卿看看这份巫州战报。吴冲在援军未到的情况下天降神兵奇袭囚龙关,我大唐的西门户终于收了回来!”

    “有吴冲守西大门,我大唐内部三十年将不见狼烟,不闻烽火声!众爱卿,吴冲打退西蜀军神赵星河,如此大功朕该如何赏他?”

    徐仁寿手持出列道:“启禀陛下,臣提议封吴冲为征西大都督,加授辅国大将军。使吴冲就此镇守西境,择机收复西蜀。”

    洛林笑着出列道:“择机收复西蜀就算了,虽说赵星河遭逢人生第一败,但未必就真的不是吴冲对手。更何况...西蜀擎天之柱孔昭还尚在。臣意,给吴冲加官进爵没问题,但要是令其主动攻伐西蜀就不行了。”

    两位大佬神仙打架,余下臣子皆鼻观口口观心,就当什么都看不到。

    韩边关出列道:“禀陛下。吴冲能正面打退赵星河,足可见其用兵之能超凡脱俗。但却没有能施展其才华的可用之兵。臣提议,取消吴冲所有要赏赐的官位,但要允其自建营号,五万兵权足矣。”

    “不可,吴冲虽立下大功,但在朝中资历尚浅,而且...我大唐可用只兵也所剩无几。再给吴冲五万,那以后再有年青一代立下大功又该如何赏赐?”徐仁寿急忙进谏。

    徐仁寿这话的意思很明显,完全就是给徐瑾辰留些底蕴在手。

    “徐大人,此言差矣,如今我大唐年青一代当以古阳四子为首。如今除却杨孟君之外都有兵权在手,敢问徐大人,你这番话是何意思?而王熠宁三人谁能立下如此大功?”

    其实五万的兵权倒不是什么大事,自家孙子不也有一枚兵符在手?可问题是,允吴冲自立营号这一条。

    但凡自立营号的军队,都不再归兵部所属,换句话说,就是这五万军将不再听大唐朝廷的调度,只属于吴冲一人,也就是吴冲个人的私军!和当年扬威军之于杨家一个道理,不认圣旨,不听调度,惟尊主帅号令。

    朝堂上不仅仅三位大佬依次进谏,三省有头有脸的公卿也都附和着自家长官进言。

    李毅哈哈一笑,神色玩味道:“这样。朕封吴冲为辅国大将军,位居一品,允其三万兵权,自立营号,以后再立下大功另外赏赐。关于他营号的事情嘛...让他自己去想,但不能用扬威军三字。”

    李毅说完后不去看满堂惊愕的老脸,径自起身走出宝和殿。

    “退朝...”司仪太监扯着嗓子喊道。

    经过于赵星河的一战,吴冲终于成为了三百年大唐继杨家之后另外一个自立营号的武将!

    而这一日,圣绣坊也推出了一份名为“天下武将”的榜单。

    这份榜单上只有十个名字,系统的评选了如今中原包括南唐在内六国的所有当世名将。

    其中赵星河位列第一,燕王麾下第一战将彭池位列第二,吴冲第三,琅琊王本人第四,刘涛位列第五...

    这份榜单没有古阳四子任何一人的名字,就连击败了不败军神的吴冲也仅仅排在第三而已。

    而每一个上榜武将名字后面都有赘述,细说了其生平功绩,上榜的理由。

    “赵星河,此生亲历大小战事百余起,只逢一败。”

    “彭池,燕王麾下神将,与辽国左王庭交战十余年,不分胜负。”

    “吴冲,生平只有一次亲自领军,击败赵星河!”

    “刘涛,攻破越王半数属地。”

    这份榜单一出,天下哗然。

    天下每座城池,不论是郡是州,还是一道首府,都有圣绣坊的分店。而圣绣坊公布这榜单的时候并不是只在上层人物之间流传,而是市井小民都能看到。

    赵星河统兵二十年,未尝一败,当年蜀王叛乱之时,也是赵星河亲自攻下长安,追击杨正平千里至洛阳。而那时候的赵星河才不过二十多岁。

    至于吴冲嘛...就凭他让赵星河初尝败绩就能见微知著,对其用兵能力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快雪时晴。临安连续下了七日的大雪,今日终于迎来了一个艳阳天。

    稚童们三五一群,欢天喜地的在一家门外堆着雪人。青梅竹马的姑娘眸中带笑的陪着小男子汉们语笑嫣然。

    杨孟君昨日接到吴冲传来的家书后开怀大笑,连忙到国子监交予方瑶看。

    信上并没有提自己用大唐三百年传承来赌赵星河的孤注一掷,也没有提连番斗阵的心力憔悴。只是叮嘱杨孟君好好照顾方瑶。

    到了国子监后,杨孟君陪洛清怡吃了顿饭,好哄歹哄总算让女子眸中不见幽怨。

    而徐瑾辰重伤的消息也让徐梓媛担忧不已,听杨孟君说完那一战后,徐梓媛总算一扫愁容,顿时眉开眼笑起来。也看痴了杨孟君。

    而杨孟君又把自己闲来所书的杨家枪法疾崩两字要诀交给红衣慕子情,“慕姑娘。以后就得靠你自己练习了,这份枪决中也有我当时练习时的心得,有什么不懂的就写下来,让瑶姐姐带回去给我,我给你解答。”

    而此时距离新年还有半个月的时间,往日热闹非凡的国子监也顿时冷清了不少。一些外地在此求学的士子也都早早的启程回乡。

    杨孟君对着身旁红衣女子道:“慕姑娘,你家也在临安么?”

    慕子情本来神采四溢的娇颜顿时一黯,“我...没有家了。”

    “啊?对不起的慕姑娘,我不是故意提及的。”

    慕子情笑道:“没事,都过去了,杨公子今年准备怎么过啊?”

    “我啊。就在永南巷家里过呗,爷爷也去世了,今年的春节只能和瑶姐姐一起过啦。”

    杨孟君想了想,纠结道:“慕姑娘,要不你跟我们一起吧?”

    慕子情领的道:“可以吗?洛小姐不会说什么吧?”

    杨孟君哈哈一笑,“不会不会,清怡很善解人意的。”

    就这样,杨孟君当晚就带着慕子情回了永南巷。而国子监今天也是今年最后的一天课程。

    方瑶对慕子情的到来异常欣慰,总算是有个能说话的伴儿。而慕子情在重阳宴上“红漓在手,扫平北斗”的形象也在方瑶心里种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身为女子,不作丹青不着浓妆,这份风采可谓古来罕见。